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docx

    • 资源ID:1808966       资源大小:154.03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docx

    前 言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旱灾害的防治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水利发展思路深刻转变,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水利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相比,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影响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十分突出,洪涝灾害、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与生态环境恶化等水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按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及流域机构和省发改委等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有关工作部署,省水利厅组织和开展了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采取由厅计财处牵头、省水利规划设计院负责编制汇总,厅有关处室、厅直有关单位和各设区市水利(水务)局密切配合的方式。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规划思路报告编制阶段,从2004年2月2005年2月。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03652号)和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布局、任务和新时期的治水思路,以及省发改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江西省实际,在对全省水利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九五”以来水利建设情况等调研、分析和研究,并在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2004年9月编制完成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报审稿。2005年2月,按水利部水规计2004603号文精神和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第二阶段为规划编制阶段,从2005年3月2006年12月。规划思路报告完成后,水利厅及时组织和部署开展了规划编制阶段的工作,包括规划工作大纲的编制,规划总体工作的部署与安排等。2005年5月水利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精神,省水利厅对全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部署和落实。在对各设区市等“十一五”规划初步成果进行核实、分析和汇总,并征求有关单位及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省水利规划设计院于2005年7月完成全省“十一五”规划初步成果,2005年8月先后通过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水利部组织的“十一五”规划项目汇总。依据水利部汇总的最终成果,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在再次征求有关单位及部门意见后,于2005年12月编制完成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初稿)。2006年1月,省水利厅组织厅有关处室,并邀请省直有关部门对规划报告(初稿)进行了审查,并经厅党委会、厅长办公会同意,按有关意见精神及要求,2006年3月修编完成本规划报告报批稿,报省政府批复。根据省政府征求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部门的意见精神,再次对规划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于2006年12月编制完成本规划报告。1、基本情况1.1 自然地理概况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东经113°34至118°28,北纬24°29至30°04之间。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北控长江,上接武汉三镇,下通南京、上海,东南与沿海开放城市相邻。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纵横贯通全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江西省地形复杂,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亘,中北部平原坦荡,周边渐次向鄱阳湖区倾斜,形成南窄北宽以鄱阳湖为底部的盆地状地形,全省总面积16.69×104km2。全境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42%,山地占36%,岗地、平原、水面占22%。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大河流为省内主要河流,纵贯全区,五河来水汇入鄱阳湖后经湖口注入长江。境内水系主要属长江流域,面积为16.31×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97.7%,其中绝大部分属鄱阳湖水系,江西境内鄱阳湖水系的集水面积为15.67×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93.9%;珠江流域面积3708km2,占2.2%;此外,有约97km2面积属东南沿海的钱塘江水系。区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量丰沛。全省各地多年平均气温为16.219.7,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900mm。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在70080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都在8001200mm之间,大部分地区为10001100mm。江西省各地多年平均径流深一般在6001410mm,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65×108m3。丰富的水利资源,为江西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区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幅度大,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洪旱灾害频繁。1.2 社会经济状况江西省行政区划分为11个设区市,下辖10个县级市、70个县,19个市辖区。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4311.24×104人。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40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69.23亿元,第二产业1929.18亿元,第三产业1371.59亿元,分别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8.9%、47.4%、33.7%。2005年全省财政总收入425.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6元。全省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2、水利发展现状2.1 水利现状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水利工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修建各类水利工程40余万处,其中堤防工程816座(千亩以上),水库工程9394座,山塘243339座,引水工程96711处,机电排灌站27099处,机电井4254眼。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223.52×108m3,灌溉耕地面积2747.1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8.3%,水电装机达259.0×104kw;治理低洼易涝耕地面积525.9万亩,占全省易涝面积的71.5%;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67×104km2;堤防工程堤线总长9719.73km,保护耕地面积1143.42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6.8%,保护人口1165.12×104人,占全省人口的27.0%;此外,1161.56万人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水利工程为江西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2 “十五”水利建设成就总结“十五”水利发展和改革的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的高度重视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治水思路的转变和治水理念的创新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大规模的水利投入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利的氛围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和强化管理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依法治水和水利科技创新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保障。“九五”以来,特别是“98”大水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有利时机,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江西水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进程加快。一批重要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和开工建设,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全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总体进展顺利。“十五”期间全省完成基建投资101.02亿元,“十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水利事业全面推进,为保障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1)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省完成防洪工程基建投资76.71亿元,约占该时期完成总投资的75.9%,以堤防工程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江干堤与江岸加固整治工程竣工完成并通过验收;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部分重点堤防、赣抚大堤加固工程基本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南昌等城市防洪及五河整治重点段等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加快,重点县城防洪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廖坊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大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河湖清淤疏浚、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正在实施。“十五”期间,全省共新建及加固堤防1162.6km,廖坊水利枢纽工程将下闸蓄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1356座,河道整治与疏浚河段长116km,其它防洪设施建设也部分完成。我省由堤防、水库、分蓄洪区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体系初步形成和完善。(2)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十五”期间,江西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预计共投入水利基建投资8.02亿元,约占完成总投资的7.9%,兴建集中供水工程6173座,单户供水工程52910多座,解决了21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取得进展,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6.87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41千公顷,新增农村水电装机59.1×104kw。(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十五”期间,全省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由赣江流域扩大到整个鄱阳湖流域,全省11个设区市均有国家重点治理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长治”工程国家农业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和其它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省水土保持地方性法规体系日臻完善,监督执法体系初步建立,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工作有效开展,“破坏大于治理”的局面得到扭转。“十五”期间,全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98×104km2,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江西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得到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得到加强。全省主要江河湖库已布设水质监测站245个,水质监测站网体系逐步完善。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逐步开展,水资源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治污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已全面展开,部分水环境治理工程已开始实施,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5)水利前期、水利科技等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相继完成了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江西省解决农村人饮困难“十五”规划、江西省防洪规划、江西省“十五”期间及2010年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规划、江西省水库建设规划、江西省水利信息化规划、江西省长江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防洪工程建设规划、江西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江西省机电泵站更新改造规划、江西省水利血防近期及中长期规划(20042015年)、江西省水利科技发展规划、江西省主要城市水资源规划报告、江西省水功能区划报告、江西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江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江西省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江西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规划、江西省崩岗防治规划等,目前正在进行江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江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江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障规划等工作。完成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伦潭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第五个单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一大批水利前期工作。通过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加强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及科学研究,有40项科技成果通过国家、水利部、长江委、省科技厅及我厅鉴定、评审、验收,6项科技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14项科技成果获省农科教突出人员贡献奖,还有6项科技成果通过了省农科教突出人员贡献奖初评,等待终评。加大了水文基础设施投入,利用高新技术对水文观测设施、测报方式、信息传输与处理手段进行更新改造,水文综合业务能力全面提升。认真开展水利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标准的监督检查以及水利认证认可、水利计量和质量等工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外事管理,重视人才培训,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选派了201人次出国培训考察。实际引进内资26.29亿元,引进外资1391万美元。承接国外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中标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近1亿元。(6)水利改革不断深入,水利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到2005年底,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3个组建成立了水务局,全省99个县(市、区)有48个实施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各市、县水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务改革取得新的进展。2004年7月23日,省政府审议通过江西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实施阶段。通过规范和推进水利工程产权改革,促进中小水利工程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经营机制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以及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在探索中前进,水利良性发展机制和体制逐步建立。水利建设管理逐步规范,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建立多层次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江西省实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办法、江西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实施细则、江西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整顿和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秩序,加大水利建设稽查力度,推进了水利建设市场的稳步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水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以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为契机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开展取水许可年审,启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发年度江西省水资源公报、重点城市和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旬报以及水资源质量公报。省水利厅组织编制、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和江西省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地方标准。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取水许可年审批率为60%,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施。监督管理工作不断深入,逐步杜绝城市生活和工业无计量取水现象,初步建立了取水、用水、退水监督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目前湘东区、东乡县节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经省政府同意的湘东区地下水禁采、限采工作已基本完成,标志我省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迈出重要一步。河道采砂及涉河项目管理等不断加强。整治和规范河道采砂及涉河项目管理,加强和规范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重点清查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未经审查以及越权审查等违章涉河建设项目,确保河道管理保护和防洪安全。通过做好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安全鉴定,水库工程安全管理得到加强。(7)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依法治水明显加强。“十五”期间,水利法制体系建设日臻完善,颁布和修订了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江西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江西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江西省涉河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配套水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水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核心,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衔接,符合江西实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水法规体系。依法治水明显加强。按照行政许可法及国家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新要求,加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规范水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统一明确项目的审批程序和要求,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积极推行水行政政务公开。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不懈地打击并有效控制了河道非法采砂活动,对维护河道河势稳定以及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了对违法水事案件的查处力度,保障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2.3 主要经验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对江西水利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一些新经验。主要是:(1)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治水思路,实现人水和谐。结合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转变,适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水利工作实践。在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在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注意工程与城市环境、景观的有机结合,南昌、赣州等地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在机电泵站改造、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也注意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工程管理体制。注重用新机制服务传统领域,以新体制开拓新市场,全面推进江西水利和谐发展。(2)注重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水利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水利的支撑保障作用。针对江西洪涝灾害频繁,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实际,始终高度重视防洪保安,强调在未来十年内,防汛仍然是江西水利的首要任务,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等资金的投入,同时,又注重在指导思想、工作措施等各个方面不断与时俱进,如突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抓未完全治理流域的堤防、病险水库等安全隐患整治建设,提高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注重加强科学调度,在2003、2004年降雨偏少、来水不足的情况下,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需求。注重发挥水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并开始注意加强河流纳污总量调控和水源污染防治。(3)注重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水利发展体制和机制。我省水利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制不活,机制不顺,投资渠道单一,管理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我省注重从体制、机制着手进行改革探索。为此,我们抓住机遇,稳步推进,先后开展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水价改革等,以改革促发展,在改革中不断破解难题,寻求领导重视和政策支撑、群众支持。(4)注重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增强水利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水利工作涉及政府、社会、公众等方方面面,矛盾交织,情况复杂。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逐步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提高水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大力强化水利的社会服务功能,如防汛抢险、抗旱服务队建设,农村水利技术指导,薄露灌溉等节水技术推广,努力拓展服务范围和功能。2.4 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相对薄弱,水利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区域水利和城乡水利发展不平衡、重工程建设轻非工程措施建设、重水资源开发利用轻节约保护、重建轻管、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不同程度存在。(一)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1)防洪减灾体系仍然薄弱,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矛盾突出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完善,多数中小河流尚未进行系统治理。现有防洪设施中,除部分水库、堤防达到设计标准或正按设计标准分期分批进行除险加固外,大多标准偏低,病险水库多,堤防险工险段隐患多,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除九江长江大堤达到设计防洪标准、赣抚大堤的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鄱阳湖区及其它部分堤防基本达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或防御相应湖口22.5m洪水位防洪标准,九江市城防堤按防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南昌市城市防洪堤按100年一遇标准、其它设区市城市防洪正按3050年一遇标准进行建设外,其余堤防防洪标准大多为310年一遇;五大河流中,除修河建有柘林水库,另外四大河流均无控制性防洪工程(注:赣江万安水库未完建,抚河廖坊水库在建);全省尚有2132座各类病险水库亟待除险加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能力较低;治涝工程长期缺乏投入、标准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大多数城镇和主要易涝地区排涝能力严重不足,易涝耕地面积200.31万亩。随着防洪区内经济存量、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大幅度增长,洪水风险和损失将进一步增大,洪涝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水资源短缺问题仍较突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江西省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加上现有设施老化失修,工程型缺水普遍存在,部分区域存在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如逢1963年、1978年、1991年和2003年大旱年,全省农业受灾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还有大批工矿企业停产。至2005年底,全省约有363万亩农田没有灌溉设施或配套设施不全,且现有灌溉面积中大多灌溉保证率不高,抗旱能力不足,全省还有约1256.8余万人的饮水安全和78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尚未得到解决,萍乡、东乡、德兴等城镇缺水严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旱排涝和服务“三农”的任务十分艰巨。据统计,江西省共有各类水库9394座,总库容283.2×108m3,万亩以上灌区235处,机电泵站2.71万座,总装机169.1×104kw。由于这些工程绝大多数属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兴建,标准低,建筑物老化严重,不少工程已是带病运行。2000年和2003年抗御特大的旱灾,凸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3)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据2000年遥感调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有3.35×10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1%,占山地总面积的33.3%。江西崩岗侵蚀严重,现有崩岗4.8万多处,侵蚀面积2.1万hm2。同时,由于修路、采矿、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等开发建设活动没有很好地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上陡坡开荒、顺坡耕作等不当的农业开发活动,以及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致使全省每年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80万亩左右,将近抵消全省每年治理面积的1/3。局部地区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仍然存在。近几年来,水土保持投入虽有所增加,但治理任务繁重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造成水土流失治理规模有限,治理质量和标准不高,规模效益未能发挥,一些地方的生产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4)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江西目前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主要由于经济欠发达,排污少,加之水量丰富,自净能力较强,但水污染呈加剧趋势。长江干流、五河干流和鄱阳湖水质相对较好,其它支流尤其是城区河段污染较严重。2005年,优于类水占57.3%,类水占26.8%,劣于类水占15.9%。全省河流水质呈下降趋势,劣于类水比2004年增加4.3%,比2001年增加10%。全省11个设区市的23个供水水源地,全年水质合格的占总数的87%。据最新调查,全省91城市(包括建制市和县城所在地)共141个供水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水源地136个,水质合格占水源地98.5%;地下水水源地5个,均合格。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排污量增加,部分河段,特别是城市河段污染加剧,造成有水不能用,水质型缺水开始显现。尤其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不到要求,近年来,萍乡市、新余市等近20个县级以上城镇因城区河段污染,不得不改用水库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地。湖区等地区钉螺面积和血吸虫病人有所回升,水利结合灭螺和血吸虫病防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5)水利基础工作及前期工作薄弱依靠科技进步,破解水利难题,推动水利发展的意识淡薄;科技基础设施差,仪器设备老化,试验手段落后;水文及信息化建设、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研究与推广适应不了新形势下水利发展的新要求。水利规划、工程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滞后,项目储备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水利前期工作有待加强,特别是我省五河流域规划修编已是迫在眉睫。我省原有的五河流域规划是在当时形势下编制的,经过多年的实施,许多弊端已显露出来。当时编制的指导思想过于重水利水电资源,而忽视了土地等资源及其它综合资源,忽视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事实。为此这些规划制约了不少地方经济的发展,使一些规划项目库区的重要基本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决策举棋不定、地方经济发展贻误时机。同时,由于高坝大库的规划项目淹没损失巨大,移民安置、淹没补偿费用巨大也制约了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目前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形势下,这些规划更显得不相适应,对规划进行修编十分重要和迫切。(二)水利的社会管理和行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加强(1)防洪抗旱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防洪抗旱理念还未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由重工程措施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由重防洪向防洪抗旱并举的转变,缺乏有效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水利对经济社会行为如何规避洪水风险的指导工作和洪水预警、旱情等有关信息向社会的发布等工作较薄弱,洪水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一些地区经济活动侵占河道和影响河道行洪的现象还时有发生。(2)水资源管理亟待加强水资源多头管理未根本改变,水资源使用权益不明晰,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难于有效进行,水资源开发无序及部分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如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节水意识淡薄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3)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意识需进一步提高,预防监督机制尚待健全近几年来水土保持投入虽有所增加,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工作未列入议事日程,重效益、轻环境,重建设、轻生态,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以换取一地一时发展的思想还存在。行业保护、行政干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水土保持和水环境保护预防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没有完全到位,致使一些开发建设项目仍然造成严重的新的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等尚未落实,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机制尚待健全。(4)水利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水利各项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存在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割、城市与农村分割、供水与用水排水分割、水量与水质分割的局面,涉水事务多头管理难于形成合力,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有待深化和实施,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有待进一步深化。法制建设尚待健全,应对重大水利突发事件的预案和对策尚不完善,管理装备和手段落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措施不到位,以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行业管理等为重点的水利管理,仍然是水利工作的薄弱环节,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技术与手段还不能适应水利发展的要求。3 、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一五”及到2020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奋力崛起战略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矛盾日益凸现的阶段。为实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国民经济年均要增长10左右,2010年力争实现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到2020年,国民经济将实现翻两番,人均生产总值赶上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崛起的宏伟构想。与此相比,我省水利发展和改革的现状与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重要流域和区域的防洪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仍然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为实现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是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必然要求,水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3.1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2005年江西省总人口为4311.24×104人,其中城镇人口1609.09×104人,全省生产总值4070亿元,工业增加值1370亿元,农业增加值769.23亿元。根据当前和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初步预测至2010年,全省总人口将达到4393×104人(第三种口径,下同),其中城镇人口1733×104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136.16亿元,工业增加值1436亿元,农业增加值752亿元。至2020年,全省总人口将达到4572×104人,其中城镇人口2102×104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7874亿元,工业增加值3048亿元,农业增加值1094亿元。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保障、饮用水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经济供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保障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发展须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考虑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节约和保护资源,加强对生态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经济体制改革对水利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3.1.1防洪安全保障需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不断进步,资产与财富的加大,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特别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城市防洪安全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全省现有防洪减灾体系状况看,除部分堤防达标外,堤防保护区内尚有640万余人的防洪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中,5万亩以上未达标堤防保护人口317万人。随着保护区内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至2010年,全省预计有近千万人口的防洪安全得不到根本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的建设,指导和规范经济社会发展行为,规避洪水风险,加强防洪减灾的社会管理,逐步建立洪水灾害的社会保险机制。3.1.2用水安全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粮食用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等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对未来供水总量、供水水质标准、供水保证率、供水效率和效益、水资源区域与行业配置的需求提高。同时,用水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也增加,以及用水结构、用水方式等的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根据对我省国民经济各部门未来的需水初步预测,至2010年,全省需水预测总量为301.1×108m3,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18.3×108m3,农田灌溉需水量为226.2×108m3,工业需水量51.8×108m3,建筑业及第三产业需水量3.7×108m3。全省现状工程供水能力约274×108m3,至2010年,为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水安全,预计需新增供水能力约27.1×108m3。另外,从现状供水水质情况分析,目前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因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水质问题,致使农村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生活用水水质虽然基本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但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未得到根本治理,水源受到污染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解决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等都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1.3水土保持和水环境治理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水和谐”的新理念深入人心,人们不但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还要求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战略构想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要求,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环境将逐步提到重要位置。江河、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治理,以及生态建设与人居环境的美化和改善,都需要水利提供支撑和保障。此外,我省钉螺面积和血吸虫病疫情有所回升,血吸虫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水利血防任务十分繁重。3.1.4经济体制改革对水利改革与管理的要求要求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实现科学、民主、依法行政。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管单位体制及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价形成机制等改革的步伐须加快,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此外,依法进行以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行业管理等为重点的水利管理,水法规体系等法制建设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运行管理现代化、自动化及水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等均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3.1.5水利科技、人力建设日显重要和迫切水利发展的科学化、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水利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技术的人才,尤其是水利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强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已日显重要和迫切。综上所述,“十一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水利发展对保障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3.2 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奠定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全社会对水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治水新思路,为研究制订正确的水利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三是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四是“九五”特别是1998年以来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水利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综合省力提升和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日益雄厚的物质保障。六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促进水利改革不断深化,为水利发展添加了活力。七是多年来水利不断建立和完善规划体系,强化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化建设,推动体制和科技创新,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3.3 水利发展的制约因素水利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客观条件影响,在全国六大江河、五大淡水湖泊中,我省占居了长江和鄱阳湖,特别是由于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受长江和鄱阳湖洪水影响,洪涝灾害严重,枯水季节又受干旱缺水的严重威胁,同时我省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我省治水任务复杂、艰巨、难度大。二是由于各地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风险、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移民安置等外部建设条件的约束,水利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制约因素,加重了治水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治水难度加大。三是经济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相匹配,水利工作愈为复杂,工程建设难度加大,水利建设成本不断增加。四是由于国家稳定的水利投资体制尚未健全,各级财政的水利投资还不能满足水利建设的需要,制约了水利的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