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发展宜昌-一、宜昌市情介绍.docx

    • 资源ID:1780069       资源大小:202.47KB        全文页数:17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发展宜昌-一、宜昌市情介绍.docx

    目 录一、宜昌市情介绍1二、魅力宜昌5宜昌:闪耀在三峡之上7三、发展宜昌1宜昌:开拓在夷陵之间132. 清洁能源输全国 清洁水源向东流18湖北宜昌群策群力促进人水和谐3. 湖北宜昌:用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204. 宜昌循环经济成为产业发展“风向标”235. 魅力宜昌更娇娆25宜昌市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城市品牌6. “真金白银”惠万家29宜昌市关注民生纪实7. 宜昌市民:沐浴文明之风338. 创建惠民36宜昌“三城联创”深得民心9. “宜昌现象”调查38解析宜昌本土企业家的“扎堆”效应与成长背景10. 宜昌旅游与文化“共舞”4211. 三峡大坝旅游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推进库区经济和谐发展4412. 余秋雨谈三峡文化及其他48四、文化宜昌1宜昌:放歌在楚水巴山502. 峡江奇葩这样绽放54从土里巴人到楚水巴山3. 举全市之力办好“八艺节”584. “八艺节”提升宜昌文化基础设施水平605. 浓墨重彩“书”三峡62宜昌成为重要的文艺创作基地6. 峡江盛开文学创作之花657. 坝也风流文也风流678. 民间文化成为宜昌的闪亮名片699. 民族民间文化抢保中心:捧出瑰宝收喜悦7110. 从农民兄弟闯入央视决赛想到的7311. 宜昌抢救保护文化活化石成效显著7612. 三峡宜昌,艺术奇葩的沃土7813. 文化产业:推动宜昌经济发展8114. 把石疙瘩做成大产业8415. 红火的乡村文化大院8616. 小人物撑起大文化8817. “三峡·宜昌”万人大合唱盛装亮相9018. 让市民在家门口一展身手 20场社区演出精彩纷呈9219. 群文活动:仪态万千放异彩9420. 夷陵大地书香浓9621. 放飞科技梦想9822. 宜昌邮迷:享受马路邮市到网上交易的蜕变10023. 构建企业文化 打造竞争力10324. 从宜化集团看宜昌企业文化10625. 端午习俗:在弘扬中传承10826. 嫘祖庙会10927. 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活化石”110五峰建立唐祭民俗文化区,复活儒家祭祀仪式28. 长阳巴山舞走向全国11229. 撒叶儿嗬:激情奔放塑形象11430. 荆楚古歌活化石兴山民歌11631. 秭归花鼓舞:舞出三峡11832. 杨林堂鼓:深山奇葩绽异彩11933. 活在民间121建东花鼓戏复活记34. 小小竹筒走进电影上梁大吉12335. 伍家竞技龙灯12436. 中国谜语村青林寺12537. 凤凰山古建筑群:古老的文明在开发中融入新三峡12738. 嫘祖蚕娘12839. 石桥坪民间故事12940. 周德聪:实力派学者型书法艺术家(书法名家)13041. 陈永贵:作品送给香港著名企业家霍英东(书法名家)13142. 金强:君子以自强不息(书法名家)13143. 汪国新:让“关公”精神重抖擞(美术名家)13344. 孙才清:执著平凡见精神(美术名家)13345. 黄鹤:情系三峡的画家(美术名家)13446. 佘代科:虔诚的三峡见证者(摄影名家)13547. 刘德培:88年的风霜岁月让人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成就奖全国民间故事家唯一入选者)13648. 刘德方:八次专家考察 “璞石”成“瑰宝”(中国民间故事家)13849. 孙家香:600多个响当当的故事让她成为响当当的女故事家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4050. 胡振浩:“峡江号子王”14251. 丁开清:中国谜语村谜语采录人14552. 农民兄弟:唱响央视的原生态“金嗓子” 14753. 王作栋:宜昌三峡民俗“瑰宝”的守护者14854. 山野舞者150记五峰白溢寨山吆子嗬农民艺术团55. 双溪村老年活动中心凝聚老年人的心152五、经典宜昌1. 跨步走向全省前列1532. 与三峡大坝共成长1553. 招商引资重大突破1574.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595. 农村大地欣欣向荣1616. 科教文体硕果累累1637. 交通建设高歌猛进1658. 先进典型层出不穷1679. 关注民生人民高兴16910. 党的建设创造经验171宜昌市情介绍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是一个有着24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鄂、渝、湘三省市交界地,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于世。宜昌东接武汉,西连重庆,是进入中国西部的重要入口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东大门,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是重庆和武汉之间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1992年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全市共辖五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县级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五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总人口415万,其中城区人口133万;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828平方公里。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带来了宜昌第一次振兴,宜昌实现了由小型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跨越。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宜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正在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迈进。1994年宜昌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并被列入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宜昌是湖北省重点扶持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正在建设之中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宜昌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长江沿线各类城市中,宜昌资源极其独特,特色非常鲜明,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水能资源。市域内除长江、清江外,还有99条中小河流,水能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装机的8%、长江流域的15%、湖北省的99%。在以宜昌城区为中心的40公里半径内已经建成了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3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416.7万千瓦,年发电量196.5亿千瓦时;正在兴建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846.8亿千瓦时。2005年全市各类水电站发电量达到700多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站年发电量的18%。未来的宜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二是旅游资源。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在宜昌,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在宜昌,三峡工程蓄水以后,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唯一保持原始风貌的峡谷。宜昌是古代“长阳人”和巴楚文化发祥地,是到神农架的必经之地。境内还有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老岭等6个独具特色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以屈原故里、昭君故居和三国古战场为特色的古代文化遗址,有以土家族民风民俗为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等。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之后,三峡旅游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宜昌在新三峡旅游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吸引力越来越强,宜昌正在向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迈进。三是矿产资源。目前市域内已探明矿种53种,其中磷矿储量占全国的17%、湖北省的70%,铁矿储量占湖北省的31%,是全国优质石墨矿主产区,陶粒页岩、石灰石、锰、重晶石等都具有较大的工业开采价值。四是生物资源。市域内森林覆盖率(不含灌木林)达到55.3%,木材蓄积量3984万立方米,居湖北省之首。宜昌的柑橘、茶叶、香菇、蚕茧等土特产品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宜昌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宜昌230多公里,宜昌港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完善的中转功能、较强的港口吞吐能力被列入全国28个主要港口之一。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两坝一峡旅游、江海直达和内河普通货运、川江滚装运输、散化危险品和油品运输为主的水路运力结构。除长江黄金水道外,焦柳铁路、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等都在宜昌交汇。以高速公路和318、209、055三条国道为主干的公路网四通八达。市域内还有三峡地区最大的4D级民用机场三峡机场,设计年客运吞吐量140万人次,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成都、重庆等地的国内航线和香港、日本的国际包机航线,是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立体运输体系,是长江中上游和华中地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宜昌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695亿元,5年年均增长16.6%;实现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47.5亿元,5年年均增长2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6元,比2001年增加27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3元,比2001年增加1020元。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跃居湖北省第二位,仅次于武汉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规模内工业企业达到584家,实现增加值276亿元,年均增长29.1%,实现利税155.7亿元,年均增长45.1%。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日益壮大,销售收入占规模内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71.9%。宜化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有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7家过10亿元;76家税收过千万元。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宜昌被评为中国百佳投资城市和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5年累计利用外资4.73亿美元,年均增长11.4%;外贸出口13.06亿美元,年均增长30.4%。先后与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并获准开放一类航空口岸。招商引资硕果累累。招商引资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最好势头,法国欧莱雅、江苏森达、河南双汇、浙江娃哈哈、东阳光等一批国际国内优强企业落户宜昌,仅2006年下半年,宜昌就飞来了两只“金凤凰”:总投资达80亿元的首钢宜昌高磷铁矿项目正式签约;南玻集团投资60亿元的中国最大规模硅材料项目落户宜昌。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深入人心。2005年至2006年,宜昌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20座城市之一(居第六位)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宜昌被第二届世界杰出华商大会评为中国百佳投资城市。从产业布局看,目前宜昌农业已经形成了水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等6大特色产业,秭归脐橙、五峰和夷陵绿茶、长阳清江鱼等一批精品名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有两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4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0个产品被确定为国家免检产品;48个商标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50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2亿元。创新思路,运用市场办法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时期开工建设重点项目50多个,城市功能、品位和形象得到完善和提升。秭归、兴山两座县城荣获小城镇建设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十五”时期,宜昌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一批荣誉称号。放眼未来的发展,宜昌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了宜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全市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在“十五”期末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先进水平;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011年,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2020年,实现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围绕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这一目标,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改革创新上走在前列、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走在前列、在和谐社会建设上走在前列”的具体工作要求。宜昌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三峡开发、沿江突破、呼应汉渝、协调发展”四大战略,着力建设“实力宜昌”、“活力宜昌”和“魅力宜昌”。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建设“实力宜昌”。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把宜昌建成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基地和磷复肥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基地、全国重要的多晶硅材料生产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强化农业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三产兴城”,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步伐,努力建设“活力宜昌”。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打造城市品牌,努力建设“魅力宜昌”。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生态建设,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努力建设山、水、城、坝相协调的环境友好型城市。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力争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魅 力 宜 昌雄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在这片崇山峻岭中绵延了四百余里。从数千米以上的高空俯瞰下去,蜿蜒的峡江犹如一条华贵的玉带飘浮于群峰与云霞之间。作为万里长江的结晶,千古三峡的儿子宜昌,就是镶嵌在长江三峡这条华贵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三峡西陵峡口,是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气吞山河的三峡大坝就横卧在宜昌市中心城区的地盘上。以水闻名于世的宜昌,和水的关系源远流长。宜昌,古称“夷陵”,其中就有“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的含义。这个地理性的内涵后来被唐代大诗人李白演绎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象。当代诗人郭沫若对这座城市也留下了“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咏叹。奔流不息的江水带给宜昌的远不止是地貌上的特征,更多的是历史文化上的恩泽。巴、楚、蜀文化在此融会激荡,源远流长。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从这里踏浪而去,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楚辞;中华民族的和平使者王昭君从这里告别家园,走向了茫茫大漠,她在马背上弹响的琵琶,至今还在香溪河畔飘荡;“晚清三绝学”之一的代表人物、历史地理学家、日本近代书法始祖杨守敬从这里乘舟东渡,从此名扬海外。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中国文化宗师凭江借浪,纷至沓来,挥毫泼墨,留下了千古绝唱。宜昌的魅力就是水的魅力。这一江大水使诗人为之兴叹,英雄为之折腰,也使一代伟人为之魂牵梦绕。从手持建国方略的孙中山,到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长江,投向了宜昌,投向了长江三峡工程。百年忧患,百年梦想,百年基业。宜昌从一个侧面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国强国之策的脚步,也吸引了众多政治家、实业家的目光。一大批外国元首来宜访问,一大批专家来宜考察,一大批客商也纷纷来宜投资兴业。宜昌,因水而驰名天下。它拥有长江、清江等大小99条河流的重要河段,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是我国乃至世界水电资源最富集、开发前景最好的地区。在以宜昌城区为中心的方圆40公里以内,目前已建隔河岩、高坝洲、葛洲坝、三峡电站4座大型水电站。三峡电站和葛洲坝就坐落在宜昌城区之内。其中三峡电站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超过曾经雄踞世界水电之首的巴西伊泰普电站560万千瓦,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以空前的规模、宏伟的架构、巨大的能量,在宜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绘就出气势恢弘的巨幅画卷。也正因如此,宜昌堪称当代“世界水电之都”,当之无愧。宜昌,因水而美丽生动。宜昌作为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其自然与人文景观几乎全部与水结缘。在这里,峡江两岸充满神奇色彩的栈道、悬棺、溶洞、古遗址、古墓群、古战场、古兵寨、古民居俯拾皆是千年文明印记的人文景观,积淀着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三峡工程已跻身国家AAAAA景点行列;长江三峡、葛洲坝先后进入全国旅游景点40佳。屈原故里昭君村、三国遗址关公陵、清江风光土家情等景观闻名遐迩。“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正在使宜昌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中心和中国旅游经济发展风头正健的城市。她既保留了长江三峡的神韵,又从传承深厚的文化峡谷中走出,进入现代文明的广阔天地。宜昌,因水而繁荣昌盛。宜昌市的幅员分布在长江两岸,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域400余里。宜昌港跻身长江八大港口。5座大桥飞架大江南北。焦柳铁路在市域内跨江穿城。三峡机场已通至全国各大城市。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纵穿市境。奔腾的江水冲出两座雄伟的大坝,从主城区穿城而过。两岸城市依山傍水、绿树簇拥;城内广场拥翠,喷泉如虹;小区花木掩映,飞瀑垂帘,草坪风卷云舒,鹤翔凤舞。丰富的水能资源和世界级的水电工程为宜昌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正在实现它与水共兴的梦想。这使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了一代伟人的声音:“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亘古不息的长江从她的身边浩荡东去,气吞山河的三峡大坝在她的城区巍然耸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更是引人关注。万里长江的结晶、千古三峡的儿子宜昌,犹如一颗镶嵌在长江三峡这条华贵玉带上的璀璨明珠,光华四射,闪耀夺目宜昌:闪耀在三峡之上登高壮阔天地间,高峡平湖惊世界!来到宜昌,我们看到万里长江凿开上游的崇山峻岭冲出南津关,展现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美丽画卷,看到雄踞在城市怀抱中的长江上仅有的两座大坝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的交相辉映,看到这座承古老传统、挟三峡长风的世界水电之都的奕奕神采,看到她那如同奔流不息的长江波飞浪涌的强劲发展势头!谋发展打造新宜昌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宜昌开始吸引全国、全世界的目光,并实现了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转变;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宜昌不仅再次令全球瞩目,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过奋力的两级跳跃,当大坝横空出世、高峡平湖美景展现在人们眼前时,与三峡工程一起阔步前进的宜昌,也跨入了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儒雅、干练中蕴含魄力的宜昌市委书记李佑才,谈起宜昌从容淡定、充满自信。近几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这一重大主题,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创新发展,使宜昌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695亿元,5年年均增长12.4%;实现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47.5亿元,5年年均增长27.3%。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跃居湖北省同等城市首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规模内工业企业达到584家,实现增加值276亿元,年均增长29.1%;实现利税155.7亿元,年均增长45.1%。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日益壮大,销售收入占规模内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71.9%。宜化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有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7家过10亿元,76家税收过千万元。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先后与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并获准开放一类航空口岸。招商引资硕果累累。抢抓三峡工程建设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坚持不懈地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培植发展后劲。5年来,全市开工建设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68个,总投资468亿元,有143个项目顺利竣工、发挥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宜昌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2005年至2006年,宜昌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20座城市之一(居第六位)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被第二届世界杰出华商大会评为中国百佳投资城市,被浙商大会评为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实现生产总值387亿元,同比增长13.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8亿元,同比增长29.3%;规模内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9.32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63亿元,同比增长8.1%;外贸出口2.59亿美元,同比增长34.9%;直接利用外资7644万美元,同比增长12.9%。“我们不仅要实现宜昌又好又快发展,还要让宜昌的发展给宜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有明告诉我们,2006年,宜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6元,比2001年增加2739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433元,增加102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7平方米,增加5平方米。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9元,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87元,同比增长16.2%。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5年来,人均储蓄存款增加5108元。社保扩面新增73.4万人次,参保人数达到179.9万人次。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镇新增就业33.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1998年以来,全市共有727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多方筹资39.52亿元,妥善安置职工21.6万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实施“百企反哺”工程,引导137家企业结对帮扶139个村,启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各类项目339个,扶持资金3000万元。近3年来,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新增转移就业4.5万余人。由宜昌首创并在全国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90.95%。宜昌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1%,人均公共绿地10.06平方米;40多处开放式绿地公园免费开放,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园林美景。抓机遇创新逐大潮走在宜昌大地上,你能切身感觉到中国动力心脏的强劲律动!2007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现任湖北省委书记、省长罗清泉在宜昌进行专题调研时指出,宜昌要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对此,宜昌市委书记李佑才,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有明有着共同的深刻认识: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这也是宜昌历史上的第三次发展机遇。宜昌应该而且也一定能够不负期望,不辱使命!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宜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宜昌水能丰厚,市域内水能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装机的8%,长江流域的15%,湖北的99%。两江(长江、清江)开发和四坝(三峡大坝、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建设使宜昌成为了世界水电之都。宜昌矿产富集,其中磷矿储量占全国的17%,占湖北的70%,高磷铁矿储量占湖北的31%。正在兴建和即将兴建的宜万铁路,沪蓉、沪渝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与现有的国际空港、长江黄金水道、铁路和高速公路一起,将使宜昌进一步成为华中地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李佑才说,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日趋加快,宜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前景广阔;纵观全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强势推进,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宜昌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审视宜昌,区位交通优越,资源禀赋良好,发展机遇独特,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的拉动,宜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新一轮大发展蓄势待发。宜昌地处湖北西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宜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很幸运,因为宜昌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机遇;我们也很欣慰,因为宜昌牢牢地抓住了机遇。”李佑才告诉我们。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全国139个单位落实对口支援资金94.1亿元;2007年3月,中国光彩事业三峡(宜昌)行活动签约项目55个,投资97亿元,其中1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2007年7月,在国务院三峡办和湖北省政府联合举行的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座谈会暨合作项目签字仪式上,宜昌签约项目50个,资金67.59亿元。招商引资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10月22日,中国南玻集团在宜昌投资60亿元的硅材料项目正式奠基;今年9月15日,首钢宜昌高磷铁矿项目正式开工,投资总规模计划达80亿元以上;面对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宜昌反应迅捷,主动承接。今年9月初,宜昌又从粤浙沪闽招商签约60多亿元。长峡平湖筑高台,振翮凌霄向未来。李佑才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必须用更加广阔的战略视野、更加开放的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发展趋势,谋划宜昌发展。要准确把握并紧紧抓住各种机遇,深度推进三峡开发战略,不断放大三峡品牌效应,充分发挥特有的能源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对口支援和招商引资,努力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奋图强,务实创新,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未来宜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在“十五”期末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先进水平;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力争到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万元;同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2020年,实现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绘宏图再创新辉煌扼“川鄂咽喉”的宜昌,曾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也抒写了当代中国的壮丽辉煌。如今,随着三峡工程即将全面竣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借助加快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东风,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正渗入宜昌的每一个角落,新一轮大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掀开崭新的一页!谈起未来的发展举措,宜昌市委书记李佑才说,今后5年,宜昌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深入实施“三峡开发、沿江突破、呼应汉渝、协调发展”四大战略,着力建设“实力宜昌”、“活力宜昌”和“魅力宜昌”。宜昌东距武汉300多公里,西去重庆600多公里,是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最佳选择点!宜昌把主攻点放在沿江地带,以长江为轴线,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着力推进“三个集中”,即工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建成了沿江自西向东100公里、南北纵深10公里的经济产业带,落实土地、优惠政策、优质服务等措施,鼓励各县区引进的项目、工程、资金、技术、人才,在此借土扎根,从而使得沿江地区的区位和基础优势得到较好发挥。目前,落户宜昌开发区的项目已达300多个,完成投资100多亿元,带动了全市经济的集约和快速发展。沿江经济已经占到市域经济总量的80%以上。“沿江突破”、“呼应汉渝”战略,体现了宜昌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高度出发,突破行政和区域限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寻求资源最佳配置的大局观。目前,宜昌正积极寻求与武汉、重庆两市在城市规划、产业、交通、市场方面实现对接,在旅游项目、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也先期启动。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建设“实力宜昌”。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确保每年新增规模内企业100家以上,力争到2011年,规模内企业总量达到1000家以上;其中过百亿的企业5家。举全市之力,支持南玻高纯度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首钢宜昌高磷铁矿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磷化工、多晶硅产业,力争形成两个年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基地、全国重要的多晶硅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和长江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优做强六大特色产业,培优培强采花毛尖、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清江鱼、高山蔬菜等十大品牌。紧紧依托三峡旅游核心品牌,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努力把宜昌建成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和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力争到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亿元。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三产兴城,努力把宜昌建成鄂西渝东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商务中心。加快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步伐,努力建设“活力宜昌”。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到2011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0亿元,增加值达到12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力争全市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中心、技术中心达到100家以上,10家进入国家级行列。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打造城市品牌,努力建设“魅力宜昌”。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生态建设,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努力建设山、水、城、坝相协调的环境友好型城市。继续实施“三城联创”,力争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大力推进宜昌城市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宜昌宜居宜旅宜业的城市形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行走在宜昌,我们对“宜昌”这两个字的感悟越来越深刻:“宜则兴,和则昌”,是“宜居之地,昌盛之城”。行走在宜昌,这个城市给我们的震撼也越来越强烈:是“宜居、宜旅、宜业”的美好家园,更是处处蕴藏无限灵动与生机、充满无尽活力和魅力、彰显巨大潜力的现代都市。宜昌,这颗闪耀在三峡之上的明珠,今日璀璨夺目,明日更加辉煌!宜昌:开拓在夷陵之间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夷陵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在这片土地上,有亿万载滚滚长江东流不息,更有新时代改革春风满地。在赴宜昌采访前,听到一种担心:宜昌,不就是靠三峡工程带来投资才能发展吗?眼下三峡工程投资少了,怎么办?审视宜昌的发展路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三峡得天独厚,三峡工程机遇千载难求,但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更重要的是靠自立自强,不断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实地观察宜昌人的当下精神状态,考察以往走过的历程,感悟他们思发展的紧迫感、谋发展的大局观、抓发展的创新举措,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立于更高起点上的宜昌,将会在夷陵之间以新一轮的大跨越,回应“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的前列”的殷殷厚望。直面“后三峡工程时代”的创新思维2006年5月20日,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顺利浇筑,三峡右岸大坝达到185米设计高程。大坝全线到顶,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对宜昌而言,则意味着“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逼近。三峡工程总投资高达1800亿元。在工程建设期间,巨大的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人员流,对宜昌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业、旅游业、其他相关产业及消费市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拉动。仅建筑安装营业税增量就达20亿元。宜昌人抓住机遇,主动服务,对接三峡工程,进一步增大了工程的溢出效应。目前三峡工程投资趋缓,至2009年全面竣工时将递减为零。宜昌的相关产业会不会萎缩和空心化?宜昌的发展步伐会不会就此延缓?这是一个关乎宜昌前途、命运的严峻课题。未雨绸缪,早作应对。宜昌市委市政府早早发动全市人民展开了讨论,并选评出近百篇宏文结为文集。该市政府研究室主任郭康新认为,后三峡工程时代,投资拉动趋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并不意味机遇期已经结束,因为国家对库区的政策支持不会停止,对生态建设的重视不会减轻,对口支援库区的重点省市、知名企业的合作、互惠关系不会终结。相反,由于“三峡品牌”的逐渐成熟和放大,三峡工程将会赋予宜昌“世界水电之都”和“中国动力心脏”的特殊魅力:强大的电能为招商引资和培植新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契机;三峡大坝、高峡平湖、新长江三峡等构成的世界级旅游景观,将吸引全球的目光。为此,宜昌人形成了两大共识“不能满足于成为最大的水电生产基地,要成为增值能力很强的水电消费城市。”通过与强大的电能结合,促进矿产资源、林特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加工。眼下这一诉求已得到回应。6月底,首钢与宜昌签约,投资80亿元开发该市高磷铁矿,这是该市迄今为止最大的招商项目。“以三峡工程为王牌,打造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前,该市正谋划以水电特色为载体,设计城市的总体形象,电站、大坝、桥梁、水库、水岛等都将纳入总体规划。这些现代化的旅游景点,将与以屈原、王昭君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土家特色为代表的巴楚文化相辉映,闪现出瑰丽的色彩。经济战略创新:沿江突破呼应汉渝天时,地利,人和。近几年,坐拥三峡工地的宜昌人民团结一心抢抓机遇,创造了一番新的天地。

    注意事项

    本文(发展宜昌-一、宜昌市情介绍.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