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医院疾控科相关规章、制度、流程.docx

    • 资源ID:1779622       资源大小:1.52MB        全文页数:6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院疾控科相关规章、制度、流程.docx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制度、流程、规范汇编西平县人民医院2016年8月25日西医字(2016)36号 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制度、流程、规范的通知 各科室:为加强全院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要求,现将制订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制度、流程、规范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西平县人民医院 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目 录一、疾病预防控制科职责5二、疾病预防控制科工作制度6三、传染病管理7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7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8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10传染病上报流程11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11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13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14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14违犯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15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16重大传染病误报责任追究制度17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度18艾滋病疫情监测管理制度18医院门诊日志登记制度19门诊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20住院病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20检验科疫情报告管理制度21影像科(放射、CT)疫情报告管理制度22传染病病例登记制度22传染病患者转诊制度23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23发热门诊工作制度24肠道门诊工作制度25疑似传染病患者就诊流程图26消毒隔离工作制度27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27五、死因监测29死亡病例报告制度29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流程30报告流程31临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要求31急诊死亡病例登记规定32住院死亡病例登记管理规定32死因编码规定33六、肿瘤登记33肿瘤登记报告制度33七、新生儿预防接种34产科预防接种人员职责与工作制度34疫苗、注射器和冷链管理制度35预防接种消毒、安全接种制度36预防接种登记报告和使用管理制度37八、食源性疾病监测38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38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流程图39食源性异常病例病例监测流程图40九、常见传染病诊疗规范41十、常见传染病护理常规4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41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43肝硬化的护理常规45附:置双气囊三腔管护理常规46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47伤寒、副伤寒护理常规48霍乱护理常规49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50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常规5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常规54疟疾护理常规55流行性腮腺炎护理常规56百日咳护理常规57水痘护理常规57艾滋病护理常规58麻疹护理常规59手足口病护理常规60一、疾病预防控制科职责1、建立本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相关制度,并督促落实;2、制定本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督导和考评;3、组织开展院内医务人员传染病、慢性病、死因监测等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及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4、组织开展院内卫生知识宣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5、承担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和新生儿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落实区域内预防接种和信息报告管理工作:6、承担院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收集、审核、报告和统计工作,协助疾控机构开展调查与控制;7、承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收集、审核、报告、转诊、汇总分析,协助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与控制;负责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8、承担院内死亡信息监测、报告与管理工作;9、承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诊疗,监测信息的收集、报告与管理工作;10、承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成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交办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二、疾病预防控制科工作制度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条例及其相关法规,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传染病管理和报告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预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以及死亡病例报告工作。4、每天分上午和下午两次到科室进行签收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签收的同时审卡填报内容,保证内容完整;对不明原因的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及某些特殊病例可及时对患者进行调查,在不能排除的情况下,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本院领导报告疫情;对于结核病、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诊的病人,经过调查,排除一年内重复上报的可能,及时上报。5、每月及时查阅全院本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验科检验结果,发现漏报及时补报。6、每季度在医院信息上通报本季度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及奖惩情况)。7、做好全院疫情报告和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接到疫情报告卡和死亡病例报告后按规定时限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8、每月核定死亡病例登记,发现漏报及时补报。9、督促产科做好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分娩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10、每月对产科的母婴保健手册发放、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上报。11、督促产科做好“降消”、“出生缺陷筛查”、“母婴阻断”等工作。12、每月及时完成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网络直报。13、每月及时完成肿瘤患者病例信息的网络直报。14、认真做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疫情管理和报告的检查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搞好疫情调查工作。三、传染病管理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4、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病原携带者,新发病原体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一个月更换一次。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3、报告病种:甲类 2种:鼠疫、霍乱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7N9。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其他需网报传染病15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肝吸虫病、恙虫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寨卡病毒病、不明原因肺炎。4、由疫情报告员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5、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上报。对其他乙、丙类及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有效证件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等身份识别号码;患者为学生或幼托儿童须填报其所在学校/幼托机构全称及班级名称。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患者进行详细登记,发现是法定传染病的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检验科应根据化验结果,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7、对报告患者诊断变更、患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黑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9、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1、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应立即电话通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 4、发现乙、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5、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同时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备查。6、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7、每月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报主管院长。8、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主管院长协调解决。传染病上报流程发现传染病患者收集患者信息,填写疫情报告卡通知疫情网报员收卡传染病、门诊登记本登记网络直报疾病预防控制科 电话: 6259025疫情网报员王爱东电话:13271735299疫情网报员吴 佳电话:15194690313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1、我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2、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3、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4、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5、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6、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上报科主任和主管院长。8、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9、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10、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当经济处罚。11、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2、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每月至少更改一次,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悉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3、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传染病防治法中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电话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4、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认真执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5、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6、网络直报用户帐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8位以上,并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每月至少更改一次。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7、按时参加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8、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9、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疾控科。4、疾控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日2次到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5、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小组。6、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并在门诊日志或住院登记本中签名。8、根据各科传染病疫情管理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罚。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1、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住院部各科室要认真填写患者出入院登记。2、门诊各诊室必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根据疫情报告时限及时填卡上报,主任负责本科室的自查管理工作。3、医务科、疾控科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检查工作。4、网络直报员必须根据规范要求每日2次及时深入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负责检查传染病报告,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责令改正。5、网络报告员必须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每季度汇总一次并通报。对发现漏报者根据规定给予处罚。6、医务科负责检查各临床科室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疾控科要深入各科室开展督导工作,要求检查和督导有记录、有结果、有汇报。检查和督导每月一次。违犯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传染病管理工作真正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制定本制度。1、传染病管理实行责任制管理,院长为医院传染病管理第一责任人,科室主任为科室传染病管理责任人。具体工作督导实施由疾控科负责,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协助。2、根据传染病报告程序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各科室必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根据规定,按照报告程序、时限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不得漏报、迟报、谎报、瞒报。3、疾控科、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感染性疾病科负责监督检查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实施每月检查,每季度总结。4、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责令及时更正并根据情况实施处罚。5、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5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6、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主要责任科室疾控科及责任人给予100元罚款处理,协助责任科室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及责任人给予50元罚款处理。7、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工资、资金,并通报全院,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8、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扣除主管院长及疾控科科长1月岗位津贴,并给予通报批评。9、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由于工作不负责任,出现重大传染病误报事故,扣除2个月工资、全年奖金,全院通报批评,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者,按下岗处理,违反法规者依法处理。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促进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1、传染病管理实现责任制管理。按照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制度。2、全年度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先进科室给予1000元年终奖励,科主任200元奖励。3、根据传染病检查上报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年终500元奖励。4、对发现传染病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依据院部指定的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理: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10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造成疫情播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主要责任科室疾控科及责任人给予100元罚款处理,协助责任科室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及责任人给予50元罚款处理。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工资、奖金,并通报全院,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扣除主管院长及疾控科科长1月岗位津贴,并给予通报批评。5、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未能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且后果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法律责任处理。重大传染病误报责任追究制度1、重大传染病包括三类: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已经基本消灭的疾病;多年未发生的或罕见的疾病。2、责任报告人接诊重大传染病疑似患者后,要立即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医院领导,同时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待上级组织专家组鉴定后,责任报告人方可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然后由网络直报员按规定时限进行网络直报。3、责任报告人未按规定程序直接填写重大传染病病例报告卡者,扣除当月工资和奖金,在全院进行通报批评。4、疫情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程序接收重大传染病病例报告卡者,扣除3个月工资和奖金,在全院进行通报批评。5、网络直报人员没有按照程序,直接在网络直报系统报告重大传染病病例者,扣除3个月工资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全院通报批评,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者,按下岗处理,违反法规者依法处理。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3、对新入职的医护人员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等。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6、每次培训结束后,有总结、考核、分析。艾滋病疫情监测管理制度1、全院职工要提高建立艾滋病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的认识,感染性疾病科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建立高效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准确收集和报告疫情数据。2、艾滋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按照HIV-AIDS网络直报工作指南有关规定执行。3、各有关科室必须将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患者死亡者的详细资料报送疾控科,由疫情报告人录入数据库,并及时准确上报上级有关部门。4、门诊和住院患者的管理按照以下要求执行:(1)各种表格、病历须按要求详细填写,不得空项。(2)住址要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或“某小区(某单位)某楼号某单元门牌号”。(3)联系方式填写电话号码。(4)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有效证件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等身份识别号码;患者为学生或幼托儿童须填报其所在学校/幼托机构全称及班级名称。5、疑似AIDS住院患者必须做HIV初筛试验,初筛试验阳性者由检验科专人登记,然后送CDC进行确证。采送标本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护,避免污染环境及交叉感染。“HIV抗体检测确认报告”须复印附病历后,同时在病程记录中单独记录一次“HIV抗体检测确认报告”。6、接触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时均应做好职业安全防护,避免职业暴露发生。7、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的各种资料信息均应做好保密工作。8、在AIDS诊疗、管理工作中,因玩忽职守、不作为等情况,造成医疗纠纷者给予通报批评、停职检查,并按规定进行处罚;造成疫情扩散者做下岗处理,同时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医院门诊日志登记制度1、门诊部各科室要建立门诊日志,详细登记接诊患者。2、门诊日志要按照日志规定的项目填写详细、齐全,内容要保证真实可靠。3、对门诊日志上登记需上报的传染病要做出明显标志,疫情上报后,医院疫情管理人员要签写“已报”字样。 4、对疑似传染病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要登记其具体内容(如:姓名、性别、身份证明、年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工作单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方式等),14岁以下儿童要登记家长姓名及患儿所在学校(登记到班级)或幼儿园等内容,。5、要经常核查所登记的门诊日志,发现问题及时补充、改正。6、年度结束后,对全年的门诊日志核查无误后,按规定要求存入资料室,以备后查,在贮存过程中要做好防水、防火、防盗等措施,以保证门诊日志的妥善保管。门诊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门诊医生发现传染病疑似和确诊病例时,要在门诊日志上认真登记,填写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详细(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明、年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发病日期、诊断日期、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幼儿园、学校等)。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疾控科。并将患者信息登记在传染病报告登记本中。疫情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在门诊日志相应位置签字。2、门诊部各科室负责人要每周核查门诊日志,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补报和订正传染病报告卡。疾控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月要定期检查门诊日志,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的发生。3、对传染病疑似或确诊患者,门诊医生要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疑似病人确诊后,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订正卡上报疾控科。4、要做好门诊日志的收集和保管工作,以备后查。5、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漏报、迟报者,按照医院规定给予经济处罚,造成重大影响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住院病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各临床科室对入院病例应认真填写出入院登记且各项内容填写完整。需报告的传染病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内容要真实、详细,同时将填写好的传染病报告卡上报疾控科,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要在出入院登记本的相应位置签写“已报”字样。2、定期核查出入院登记本,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给予补报和订正,订正后的传染病报告卡要及时上报疾控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月要认真检查一次出入院登记本,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发生。3、疑似患者确诊后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疾控科。4、患者出院时,如果与入院诊断不符,需订正的传染病要及时填写订正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疾控科。5、要保管好出入院登记本,以备后查。6、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漏报、迟报者,按照医院规定给予经济处罚,造成重大影响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检验科疫情报告管理制度1、检验科所有工作人员均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发现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例,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报告。2、发现传染病病例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3、检验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或超过国家标准或超过正常值范围等,能够确定为法定传染病者,通知首诊医师,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4、对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要用传染病登记本专门登记。5、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逐项填写,不得有漏项、缺项和逻辑错误。卡片填好后报送疾控科或由疫情管理人员收取。 6、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或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电话通知开具化验单的医生并上报疾控科。7、任何个人对传染病病例阳性检验结果及其患者相关资料不得泄露。 8、检查发现漏报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影像科(放射、CT)疫情报告管理制度1、影像科所有工作人员均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发现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例,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报告。2、发现传染病病例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3、检查结果为肺结核等,能够确定为法定传染病者,通知首诊医师,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4、对传染病检查结果要用传染病登记本专门登记。5、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逐项填写,不得有漏项、缺项和逻辑错误。卡片填好后报送疾控科或由疫情管理人员收取。 6、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或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电话通知开具检查单的医生并上报疾控科。7、任何个人对传染病病例检查结果及其患者相关资料不得泄露。 8、检查发现漏报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传染病病例登记制度1、门诊日志和登记本,包括门(急)诊、检验科、放射科等,对传染病病例,要详细记录就诊患者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联系方式、项目齐全,书写规范,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及幼儿园和学校(具体到班级)。初诊患者,注明“传染病卡已报”,复诊病人注明“复诊”字样,首诊发现传染患者立即转感染性疾病科门诊。2、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等必须建立传染病登记本,记录项目和内容与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相一致,信息内容相符合。3、疾控科疫情管理员应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详细登记,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传染病患者转诊制度1、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转到本院的感染性疾病科进行治疗。2、如本院就诊能力有限或有特殊要求的,患者需转至上级医院继续救治的,应将病例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3、转诊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按要求使用专用车辆,并实施消毒隔离等各项措施。陪送人员应基于疾病传播特点采取防护措施。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1、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要求,医院分诊处标识明确,流程合理,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3、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注意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就诊的患者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6、感染性疾病科、预检分诊的工作人员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按照规范严格执行。7、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发热门诊工作制度1、树立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以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技术,做好发热门诊工作。2、对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有无流感及其他传染病接触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认真登记。3、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可疑病人,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立即向疾控科报告。在该诊室工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期间政府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凡发热病人(体温38以上者)注意留观。4、遇有疑难病症,及时会诊,以免延误病情。5、值班医生要认真做好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的登记工作,并每日对诊室进行两次紫外线消毒、两次消毒液消毒地面、物品表面。保持发热门诊室内清洁整齐。6、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制度,按防护要求着装,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按要求穿戴隔离服、工作帽、12层口罩、防护眼镜、鞋套。离开发热门诊时应按相关隔离要求办理。避免感染。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下班时,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洗手。7、对每个发热病人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及认真检查,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避免漏诊。8、全面系统的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符合卫生发布的“发热类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和疑似、病人诊断标准的要立即报告疾控科,并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逐级准时上报。及时果断处理。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1、每年5月至10月开设腹泻病门诊,要求专人、专室、专设备,24小时值班。2、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3、腹泻病门诊只准接诊腹泻病人,不得接诊其他病人。4、做好腹泻病人的就诊专册登记,需抢救治疗及留床观察病人另做详细病历记录。5、做好腹泻病人监测与统计工作,做到“逢泻必检、逢疫必报”。6、对中、重型腹泻病人应在门诊积极抢救治疗或留床观察。7、对漏报、瞒报、缓报疫情的,依法追究个人责任。疑似传染病患者就诊流程图就诊患者及陪同人员预检分诊处合理分诊疑似传染病患者普通门诊就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门诊医师进行临床初步诊断排除传染病者可疑为传染病患者,一人一室置于留观室观察,严禁相互接触本院专家组会诊确诊为传染病患者感染性疾病科病房住院治疗消毒隔离工作制度1、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应衣帽整洁。操作时必须戴工作帽和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2、使用合格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3、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4、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并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5、传染病人应进行预检分诊,按常规隔离。疑似传染病人应在观察室隔离,应单独隔离。传染病诊断明确(病原体相同)的患者可以同室安置。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6、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物品定期消毒。传染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应对病人的单元进行终末消毒。7、传染病人要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8、工作人员采取标准预防的同时,基于传染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隔离措施。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3、医务科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5、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

    注意事项

    本文(医院疾控科相关规章、制度、流程.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