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XXXX0427.docx

    • 资源ID:1778066       资源大小:526.55KB        全文页数:6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XXXX0427.docx

    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苗 涛 武汉理工大学 (申请MBA硕士学位论文)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培养单位:管理学院学科专业:工商管理研 究 生:苗 涛 指导教师:白 玉 教 授 2011年4月2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 名: 日 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 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分类号 密 级 UDC 学校代码 10497 学 位 论 文题 目 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英 文 The Study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题 目 of Yilu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研究生 姓名 苗 涛 指导教师 姓名 白 玉 职称 教授 学位 单位名称 管 理 学 院 邮编 430070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学科专业名称 工商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61目录摘要1ABSTRACT2第1章 绪论41.1 研究目的及意义41.1.1研究的背景41.1.2研究的目的41.1.3研究的意义51.2国内外研究综述61.2.1国外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61.2.2国内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91.2.3我国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91.3研究内容及方法101.3.1研究内容101.3.2研究方法11第2章 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分析122.1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22.1.1园区概况122.1.2园区现有主要产业发展现状122.2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132.2.1政治环境分析132.2.2经济环境分析142.2.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162.2.4技术环境分析172.3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82.3.1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182.3.2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92.3.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92.3.4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20第3章 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223.1装备制造产业SWOT分析223.1.1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优势分析223.1.2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劣势分析233.1.3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机遇分析233.1.4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威胁分析243.1.5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243.2新材料产业SWOT分析243.2.1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势分析243.2.2新材料产业发展劣势分析253.2.3新材料产业发展机会分析253.2.4新材料产业发展威胁分析263.2.5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273.3电子信息产业SWOT分析273.3.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分析273.3.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劣势分析273.3.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会分析283.3.4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威胁分析293.3.5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293.4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303.4.1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分析303.4.2现代服务业发展劣势分析303.4.3现代服务业发展机会分析313.4.4现代服务业发展威胁分析313.4.5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32第4章 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制定334.1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334.1.1伊洛产业集聚区发展远景334.1.2伊洛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定位334.1.3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总体战略思路334.2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构想344.2.1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地,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内生发展344.2.2 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发挥产业联动作用344.2.3 成为洛阳经济增长极,辐射郑汴洛经济发展354.3伊洛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战略构想354.3.1伊洛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指导思想354.3.2伊洛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364.3.3伊洛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选择384.3.4伊洛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战略构想404.4伊洛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目标424.4.1伊洛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目标424.4.2伊洛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目标44第5章 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465.1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465.1.1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导向465.1.2伊洛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结构465.2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的培育与组织475.2.1产业结构475.5.2产业布局485.3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505.3.1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产业投融资体系505.3.2确保园区产业集群优势505.3.3提升招商引资实力525.3.4完善科技人才引进措施525.3.5加强园区环境保护力度53第6章 结束语55参考文献56致谢60摘要伊洛产业集聚区是洛阳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伊洛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规划不能脱离整个洛阳市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目标。作为洛阳市这个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全新的大型工业园区,伊洛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的架构和产业规划的制定一定要从与整个洛阳市的产业发展相协调、与其他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相互补充的角度出发,以打造洛阳市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城市竞争力,甚至以提升中原城市群地区竞争力为主要目的。面对国际与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往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用。如果继续照搬和模仿国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方式,势必导致新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因此,“以变应变”才能实现产业和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文首先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解析,重点评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区创新、增长极、工业区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伊洛产业集聚区相关政府规划条例,提出伊洛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文章的核心部分在于运用发展战略创新理论、PEST模型及SWOT模型等,对伊洛产业集聚区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针对产业发展趋势,对伊洛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及其子产业进行了甄别和遴选。最后得出未来10年,伊洛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战略及基于发展战略构想的战略发展目标,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战略保障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企业战略及战略创新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并因地制宜的提出了伊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战略构想及其保障措施。关键词:产业集聚理论,产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创新AbstractYilu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is an integral part of Luoyang city, the planning of Yilu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whole Luoyang industry system 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goals. 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uoyang city which is the vice central in the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as a new large industrial park,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uilding and the industry planning establishing of Yilu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must start with the perspective which can consistent with the whole Luoya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an complement with other industrial parks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must be engaged to create the competitive forces advantages of Luoyang industry and Luoyang city, even contribute to improve the central cities competitive forces.Facing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its difficult for the old development model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s to adapt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If we continue to copy and imitate the foreign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reas development way, itll result in the new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reas slowly development and the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only use the changing strategy to face the changes can we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city. This paper firstly explained the theory abou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view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abou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 renovation, growth pole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etc. Secondly, the paper combined with relevant government planning regulations in the Yilu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At last, the paper putted forwar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 of Yilu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The core part of the paper lies in us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rennovation theory, PEST models and SWOT model to ge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choose the dominant industry and its sub-industry of Yilu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Finally, the paper expound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Yilu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and the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idea in the next 10 years, and putted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safeguard measures.The innovation points of the paper lies in using related theory of enterprise strategy and strategic renovation,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Yilu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conception and security measures of Yilu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Key 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enterprise strategy renovation第1章 绪论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研究的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聚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产业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出现了特定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聚。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集聚对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地位,乃至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已起到了令人瞩目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把产业集聚作为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式。可见,以城市为依托,构建产业集聚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势在必行发展方略。2007年3月,洛阳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了综合性工业园区洛阳伊洛工业园区,2008年10月根据省发改委建议更名为洛阳伊洛产业集聚区。2009年初河南省政府又将洛阳伊洛产业集聚区核定为洛阳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重要决策,不仅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伊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决心,同时也是顺应我国产业发展趋势的明智之举。在区域特点和政策方面,目前,中原城市群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态势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同与重视,并列入了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的区域。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西部战略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洛阳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区域特点和政策优势为伊洛产业集聚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保障。1.1.2研究的目的面对国际与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往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用。如果继续照搬和模仿国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方式,势必导致新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因此,“以变应变”才能实现产业和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参考相关政府规划条例,对伊洛产业集聚区进行产业宏观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并通过对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内总体产能、规模和需求进行预测,着重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角度,制定伊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以期为洛阳政府和相关企业提供参考。1.1.3研究的意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的渗透发展以及产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当今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把握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在我国产业战略调整中如何通过集聚化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洛阳伊洛工业园区是洛阳市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将发展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新城区。发展伊洛产业集聚区于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洛阳市乃至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现阶段,伊洛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伊洛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关于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从1890年马歇尔提出产业集聚的概念到现在,众多学者提出了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综合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形势,提出适合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不仅是对产业集聚理论的探索,同时也是对理论的一次实证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对产业集聚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实践。(2)实践意义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园区集中,形成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通过产业改造、培育发展和企业集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这样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背景下,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协调、服务、推动的发展模式,并通过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分析,制定出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对于洛阳市伊洛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打造规模优势、群体优势、品牌优势,实现集约化、节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聚集化发展,对于整合洛阳矿产资源、人力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外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下:(1)马歇尔(Marshall)对产业集聚的解释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第一个较系统研究产业集聚现象的学者。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马歇尔是对工业化初期工业企业集聚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在集聚区域内,单个企业规模不大,企业生产的产品类似,拥有共同的生产技巧和知识。后人把马歇尔描述的产业集聚称为马歇尔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种基本形式。(2)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理论熊彼特(Schumpeter,1912)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他在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除了战争、革命、气候等外部因素之外,技术创新的产业集聚和增长的非同期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地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地发生,这仅仅是因为,在成功地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熊彼特主要是从创新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的,认为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有赖于产业集聚,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现。(3)F佩鲁(FPerrous)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学家F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对产业集聚作出过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区域的增长极,区域增长极是位于某些区域或地区的一组扩张中的,诱导其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一组产业,并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即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具有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规模经济效益,凝聚经济效果四大作用,将资金、技术、劳动等经济资源向自己集中,成为一个生产中心、交通中心、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合,这就是所谓吸附效应,它强化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分工合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使创新速度得以加快,经济增长的效果也更加明显。“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涓流效应”,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各种创新活动和部分资金、劳动开始向四围地区扩散和输出,带动非“增长极”地区共同发展。“增长极”实际上扮演着区域经济发动机的作用。(4)阿尔弗雷德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论阿尔弗雷德韦伯(1997)是工业区位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阐释了产业集聚现象。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的同类企业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他把产业集群归结为4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之间的依存会促使工厂地方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十分“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聚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专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聚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此外,韦伯还从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两个不同的途径去分析产业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规模。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但是由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考虑垄断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没有考虑政府的作用、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他只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考虑资源型产业的集聚,所以不具有一般性。韦伯的研究对西方区位理论起了奠基作用,但其理论的局限和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他仅从个别企业的区位出发,以成本分析为依据,对生产过程本身以及少数几个因素(运费、工资、集聚)的影响进行探讨,属于局部均衡的研究范畴,忽略了对整体工业区位问题、许多重要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客观实际的研究,缺少普遍的经济理论意义。韦伯集聚的关键是决定性等差费用曲线的确定,这是理论性的,具体操作起来几乎没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韦伯集聚是一种理论上的集聚。(5)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对产业集聚研究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应该是迈克尔E波特。其主要代表作有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2001),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2002)等,在这些著作中,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其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是一个系统性机制的变化,国内竞争压力和地理集中使得整个“钻石”构架成为一个系统。国内市场竞争自于压力可以提高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能力,而地理集中将使四个基本因素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它强调竞争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依赖于国内的竞争环境等等。但是,该理论过分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在产业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因素简单地构造成四个基本的要素,忽视了跨国的贸易活动对“钻石模型”的影响。(6)国外其他产业集聚理论国外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如廖什、佛罗仑斯产业集群对单个企业的影响角度解释了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Scott将交易成本方法运用到区位分析中,认为集群的兴起和增长是在内部和外部交易成本之间进行抉择的结果。哈里森(BHarrison)在社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人际关系和结构如企业间联系的网络,应被看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的出现是因为人际接触的需要。在他看来,具有灵活性的小企业集群是理想的集群类型(储小平,李桦,2002)。在这种集群中,大量小企业在生产过程的某一或多个阶段实行专业化,相互间密切合作,共同分享设备、信息甚至技术人员,由此形成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的网络。在这种企业间联系网络中,信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间联系的重建,包括企业在同一区位将有助于增进这种信任,因此,集群的出现是由于存在“信任最大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1.2.2国内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活跃。80年代中后期,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集聚区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对这些区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江浙模式”等成功发展模式。实际上,这些区域发展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企业之间的分工或协作依赖于企业主或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社会文化背景基础。1994年,王缉慈在中日韩三国工业国际会议上发表题为的文章,对我国出现的一些开发区现象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同年出版的现代工业地理学一书中介绍了新产业区的概念,还结合国内各区域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探讨。1997年,李小建发表文章,就新产业区的来龙去脉进行阐述,提出从区域的形成时间、规模部门结构、联系程度和根植性等方面来判别新产业区。对中小企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江浙学者从区域经济(张仁寿,1999)、非正式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聚,同时也强调企业家创新精神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2)。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集聚(仇保兴,1999);从产业集聚演变特征角度研究(姚先国,2002)。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内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尽管能够跟踪国际理论研究前沿,但是结合具体的区域实践来分析,仍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国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集聚理论体系;受到产业集群实证研究的复杂性和企业信息披露的不规范性等因素的制约,深入的实证研究很难开展,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也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1.2.3我国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我国产业集群基本上是由非公有制企业组成的,而且主要是中小企业。在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区和浙江省产业集群区内,由于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之初的企业投资基本上来源于外资与本地私人资金,决定了这些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构成的。我国产业集群中除少量为较大型企业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甚至一定数量的为个体私营企业(储小平,2002)。如江苏省常州市湖塘镇纺织产业集群中共有企业2806家,其中95以上为个体私营企业。产业在国际间和地区间的转移过程实质上是产业区位的重构,是发达地区的衰退产业向欠发达地区传递的过程(胡虹贤,曹亮,2004)。因为在发达地区失去竞争力的产业或衰退产业在欠发达地区则可能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比较优势,这些产业可能在欠发达地区具备产业集中的基本条件。如目前我国纺织业正由沿海大城市向产棉区转移,即“东锭西移”。因此,在区域经济分工中,逐步引导从地区间的垂直分工为主的格局走向地区间的水平分工为主的格局演化,进一步发挥各地区的自然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调整的基本原则。1.3研究内容及方法1.3.1研究内容根据研究目的,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立足国外、国内两个层次对产业集聚基础理论进行文献综述,为后文展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首先对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战略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根据现状分析结果,利用SWOT分析方法,总结出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第三部分,根据前两部分的研究内容,制定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提出发展战略的理念、目标与主导产业,并提出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图1-1 技术路线图1.3.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横向研究方法;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收集数据-构建模型-得出结论”的纵向逻辑思路;在实证分析阶段,主要运用SWOT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对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的内部环境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制定出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第2章 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分析2.1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1.1园区概况伊洛产业集聚区是洛阳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3月新设立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园区性质定位为先进产业的主要承接地、“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的重要产业带、洛阳新的工业聚集区、最佳招商引资地区和园林环保示范区、未来洛阳的新城区。园区位于伊河以南,龙门以东,主要含偃师市诸葛、李村两个乡镇的平原区域。规划范围为北至伊河,南至万安山山脚,西起二广高速,东至东汉帝陵南兆域文物保护区西边界。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东西长7-8平方公里,南北长6-7公里。郑西高铁东西横贯园区,铁路以北约18平方公里,是商业居住区。铁路以南约32平方公里,是全市工业集聚区。这里地势平坦,坡度不超过10%。2.1.2园区现有主要产业发展现状伊洛产业集聚区所在的偃师市李村镇和诸葛镇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其中李村镇83.3平方公里,诸葛镇60.42平方公里),总人口12.5万(其中李村镇7.3万人,诸葛镇5.2万人),覆盖52个行政村(其中李村镇下辖29个行政村,诸葛镇下辖23个行政村)。工业基础较好,矿藏资源丰富,现有工业主要以玻璃、水泥等建材工业、钢制办公家具、煤炭开采、板材加工为主。农业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科技示范园,以花木种植为主,为豫西地区最大的花木生产繁育基地。从自然条件来看,该区地势平坦,坡度不超过10;拥有储量丰富的煤、石灰石、白云岩、石英石、大理石、沸石等高质量的矿藏资源以及水资源;从基础设施来看,两镇交通便利,二广高速、连霍高速、郑西高速客运铁路和省道顾龙公路贯穿其中,现有3.5万千伏变电站3个,11万千伏变电站2个,10万工业专用线7调,初步具备进一步发展工业的基础。其中,李村镇1995年2月撤乡建镇,是洛阳市第一人口大镇。诸葛镇1994年1月撤乡建镇,1995年被河南省定为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2000年4月被列入全省115个重点镇,2002年入选全省9个一类重点镇。从经济实力上来比较,李村镇明显弱于诸葛镇。从总体经济来看,2007年,李村镇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诸葛镇的57,财政收入仅为诸葛镇的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仅为诸葛镇的6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诸葛镇的89,城乡居民储蓄总额为诸葛镇的95,在偃师市17个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诸葛镇位于第3位,而李村镇位于第12位。从经济效率来看,2007年李村镇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诸葛镇22853元,仅为诸葛镇的40,单位面积国内生产总值比诸葛镇低1902.7万元,仅为诸葛镇的4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诸葛镇低843元,仅为诸葛镇的86。李村镇和诸葛镇的现有工业产业主要有李村镇的钢制办公家具业和诸葛镇的建材工业(主要是玻璃和水泥)等。2.2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2.2.1政治环境分析(1)国内宏观政治环境分析目前,我国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产业转移的主要选择地之一。从对外经贸的环境看,有利于我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市场、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的重组和流动加快,提升了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能力。但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国内“软环境”建设不健全,缺乏竞争力。“硬环境”如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仍不够完善,缺少吸引力。同时,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同中国展开竞争,以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刺激本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另外,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主要有: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本国产业具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目前,中原城市群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态势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同与重视,同时,中原城市群列入了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的区域对象。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西部战略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为此,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整合

    注意事项

    本文(伊洛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XXXX0427.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