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企业异质性视角下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ocx

    • 资源ID:1777404       资源大小:215.55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企业异质性视角下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ocx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飞速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亟待转型升级,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提升创新能力,如何加强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亦成为近年来经济研究的热门话题。国际贸易视角下对创新的研究多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两者的关系。随着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出现,对国际贸易和创新关系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本文结合最新研究热点,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本文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探讨企业异质性视角下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试图分析以下问题:企业参与出口是否会促进企业进行创新,企业的异质性要素对企业创新有何影响。本文首先基于对前人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出口对企业创新影响的作用机理;其次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企业角度出发对出口和创新活动进行描述性分析,以期发现出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接着结合企业异质性理论,将多种异质性特征纳入模型,以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微观企业数据为样本,运用probit二值选择模型实证检验出口行为以及企业异质性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企业较非出口企业的创新倾向更高,出口参与对企业的创新有着明显的激励作用;良好的融资情况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宽松的融资环境有利于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生产率水平对企业的创新倾向有着正向的激励作用;在总体样本和分样本的民营企业下,企业规模与创新存在显著而稳健的U型关系;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以及利润水平对企业创新有着正向的影响,人力资本积累以及企业良好的经营状况是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基础。最后根据本文研究得出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企业异质性,出口,企业创新,企业规模ABSTRACT Innovation is a hot topic in recent economic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ing and innov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ostly were based on macro-level. The latest perspective about this topic is adding firm heterogeneity factors to analyze firm's innovation decision. The perspective about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ing and innovation has shifted from macro level to micro level. This paper is based on firm heterogeneity theory and use the micro enterpri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aking the data which has been selected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 database as the data sample,combin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ing and firm's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rm heterogeneity. this paper try to answer the flowing questions:Whether firm's behavior of exporting will promote firm's innovation? what impact does firm heterogeneity factors have on firm's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probit mode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1)compared with non-exporting firms, export enterprises are more likely to innovate, it means that export particip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enterprise's tendency of innovation, export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centive effect on firm's innovation decision.(2)Good external financing condi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centive effect on firms' innovation, good financial environment is helpful for enterprises to conducive innovative activities;(3)TFP also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centive effect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n other words, the self-selection effect about the firms' innovation activities is obvious;(4)Enterprise scal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show significant and stable U-shaped relationship in private enterprises whether the research is under the overall sample or the sub-sample.(5)Human capital, R&D investment and the level of profits of the enterprise all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firm's innovation decision,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s well as good operation of the company are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enterprise's innovation.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Firm Heterogeneity,Export,Firm's Innovation,Firm's Scale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 绪论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1 研究背景11.1.2 理论意义21.1.3 现实意义21.2 研究内容和框架21.2.1 研究内容21.2.2 研究框架31.4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41.4.1 研究方法41.4.2 可能的创新点42 文献综述52.1 创新的定义与测度52.1.1 创新的定义52.1.2 创新的测度52.2 出口对创新的影响62.2.1 相关理论概述62.2.2 国外相关实证研究82.2.3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92.3 企业异质性对创新的影响112.3.1 相关理论概述112.3.2 国外相关实证研究122.3.3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123 出口与创新活动现状分析143.1 宏观出口与创新活动现状143.1.1 中国总体出口现状143.1.2 中国总体创新现状163.1.3 浙江总体出口现状163.1.4 浙江总体创新现状173.2 微观企业出口与创新活动分析183.2.1 出口与非出口企业创新差异183.2.2 规模异质性企业创新对比193.2.3 经营年限异质性企业创新对比193.2.4 利润水平异质性企业创新对比204 实证研究214.1 数据来源214.2 模型设定224.2.1 模型设定思路224.2.2 变量说明244.3 总体样本下的实证研究274.3.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74.3.2总体层面的回归结果和分析284.3.3 所有制层面的回归结果和分析334.4分样本下的实证研究354.4.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354.4.2总体层面的回归结果和分析364.5 本章小结375 结论和建议375.1 结论375.2 相关政策建议38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39致 谢40参考文献41附录一45 III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2014年中国GDP总量为64.64万亿元,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跻身超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俱乐部,中国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毋庸置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往来贸易日趋繁荣,贸易阻力不断变小。尤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2009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达12016亿美元,超越德国成为世界出口贸易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出口额达14.39万亿元,增长5.9%,但增幅较2013年的7.9%有所下降。然而全球第一出口大国的光鲜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增加方式隐藏着诸多问题。 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比较高,2014年中国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达32.7%。此外出口贸易中制造业比例较大,本土制造业企业多以加工组装以及OEM方式,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低技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流程中。虽然这种粗放型的加工制造和出口模式对我国经济总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粗放型的出口扩张是否真正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思考。而且粗放型的出口增长方式式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这种以贴牌加工制造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使中国企业在贸易利得分配上收益甚微而且容易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下降;其次,随着国内土地资源要素以及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升,国内很多跨国公司逐渐将加工产业转移到要素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中国本土的一些主要依靠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订单维持经营的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再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少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由于订单的流失面临经营状况恶化甚至破产倒闭等严峻情况。由此可见,缺少创新内核的商品的出口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令人担忧,出口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如何促进出口增长的转型升级进而保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继续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改善贸易结构,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十分关键。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政府的政策战略宣布就能实现,最终必须要落实到企业,每个企业的创新最终合力促进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现实背景,国内学者开始探索国际贸易与创新的关系,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创新是否会促进出口增长,而出口是否会促进创新这一论题多是从国家或产业等宏观角度进行研究,企业异质性视角下探讨两者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微观企业数据为依据,基于异质性视角,研究出口行为以及异质性特征对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企业创新决策提供指导建议,也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微观经验借鉴。本文的实证研究中,之所以选取浙江省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浙江省是我国的经济强省和出口大省,而且浙江省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大省,采用浙江省企业层面数据具有典型意义。1.1.2 理论意义 对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进行拓展,以往对于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以不同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出口行为与生产率两者的关系。而本文将企业创新纳入研究框架,探讨企业出口行为以及包含生产率在内的企业异质性特征要素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很多国内学者研究了出口和创新之间的种种关系,并且多数是基于国家或者行业等宏观层面研究两者关系,从微观视角出发的研究较少。而在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中,其中创新对出口的影响研究较为广泛,出口对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从宏观视角延伸至微观视角研究出口对创新的影响,对微观层面的相关研究进行补充,为厘清出口贸易对创新的推动作用提供微观依据。1.1.3 现实意义 以浙江企业所处的宏观现实为背景,从微观企业层面的角度出发,对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因素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个角度是从企业的外部因素即出口行为来探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考察出口参与是否会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另一个角度从企业的内部因素即异质性特征来研究其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方向。“十二五”规划指出,要鼓励企业创新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加强自主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本文关于出口参与对企业创新决策的研究结论,对政府和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政府而言,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创新激励政策提供微观经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厘清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作用,为企业探索自主创新路径提供经验借鉴,为企业根据其自身特征来加强其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2 研究内容和框架1.2.1 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国际贸易和创新关系这一论题,结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异质性视角下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本文主要从微观企业视角出发研究企业出口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实证检验出口行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创新激励政策提供微观经验,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经验借鉴。 第二,对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进行拓展研究。与传统贸易理论假设企业都是同质的不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由于地域因素、要素积淀、人文环境和生产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企业之间异质性明显。已有研究多是研究生产率和出口的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企业规模、工资水平等异质性因素也被纳入框架进行研究,本并且在实证过程中,将多维度企业异质性特征纳入模型,综合考察这些异质性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2.2 研究框架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文章的主要框架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是对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主要介绍了创新概念的界定与测度,回顾了本文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如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并对国际贸易和创新的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第三章主要是描述性分析,以图表的形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首先描述了中国和浙江省总体的出口与创新现状,接下来从微观角度出发,对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的创新活动差异,企业规模,企业利润异质性企业的对创新活动差异进行简单描述分析,以期从现状描述中发现出口对创新可能存在的影响。 第四章主要是实证分析,首先构建了一个企业创新决策模型,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实证检验,检验出口对创新的影响,在研究不同企业特征对创新的影响时,对异质性企业特征进行拓展,将外部融资因素纳入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企业外部融资对创新的作用。以期为民营企业占多数的浙江省政府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一些依据。此外按照所有制对总体样本进行划分,探究不同所有制下的影响差异。 第五章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并结合当前浙江以及中国的经济转型背景,根据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以及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根据本文研究内容和存在的的问题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3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1.3.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分析和实证方法相结合,综合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面主要是对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理论分析出口对创新影响的作用机制。定量分析方面首先是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中国和浙江的总体出口和创新现状进行描述,其次使用筛选所得的2005-2009年浙江省企业数据,对浙江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微观特征进行统计制表分析,直观对比两者的创新活动差异。实证分析方面采用probit二值选择模型,将企业生产率,企业规模,企业融资状况,企业利润,企业人力资本等企业异质性特征逐步加入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视角下出口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逐步分析实证结果,最后归纳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3.2 可能的创新点 (1)本文以微观企业数据为样本研究出口对创新的影响,不同于前人关于出口和创新关系多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且以创新对出口的影响研究为重点。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以浙江省企业数据为样本,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研究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除了考察企业规模、生产率等异质性特征对创新的影响,对异质性特征进行拓展,创新性地将外部融资因素纳入模型考察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2 文献综述 2.1出口对创新的影响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技术创新水平日益提高的现实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创新关系成为近年来热门的研究论题。两者关系的研究也为贸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生产水平的绝对差异是国家之间贸易产生的原因,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国家之间生产水平的相对差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两国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要素禀赋的差异会引起比较优势的产生。无论是生产水平或者要素禀赋不同引起的专业化分工,某种程度上是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而技术水平的差异往往由创新能力差异引起。因此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虽然没有明晰地探讨国际贸易和创新的关系,但是两者关系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暗含在内。国际贸易为各个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提供了重要的途径,Findlay 1(1978)认为,开放程度越高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从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学习技术的机会越大,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对外贸易即出口或进口都会对其技术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将此理论归纳为“传染理论”。本节主要对出口对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2.1.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Blind and Jungmittag 2(2004)以德国的服务业企业数据为样本,以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新产品数量两个指标来衡量创新,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果,无论是企业的过程创新还是企业的产品创新,出口对这两个指标表示的创新都有着积极的正向的影响。Gu3(2004)以加拿大企业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出口企业相比非出口企业,研发比重提升较快。Salomon and Shaver4(2005)以西班牙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以企业的新产品和企业的专利申报数量作为企业的创新产出作为因变量,以出口参与和出口规模两种指标作为自变量,来研究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出口参与和出口规模大小这两个指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都是正向的。而且还发现出口后,即企业出口经验越丰富,企业的产品创新越多。Castellani and Zanfei 5(2007)以意大利企业数据为样本,把研究对象分为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并且对出口企业的国际化参与程度进行量化,将R&D投入和创新活动代表企业创新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分析结果,出口参与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并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倾向,并且对于出口企业,出口程度越高,企业的创新倾向越高。Buck6(2007)以高技术产业为数据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出口和吸引外资技术对企业的创新都有正向的影响。 Gorodnichenko7(2008)以调查研究获取的主要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微观企业数据为样本,并将企业异质性要素加入到计量模型中,实证结果发现,作为国际化方式的一种,出口对企业的创新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国内外竞争对创新的影响也比较显著,但是两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方向不同,国际竞争对企业的创新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国内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相反是负向的。Hanley8(2008)以英国和爱尔兰企业数据为样本,发现爱尔兰企业中出口参与会促进企业进行创新,但是在英国企业中表现不明显。Park9(2011)以韩国企业为数据样本,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证研,发现出口参与促进了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Keiko 10(2011)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日本的企业也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出口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Harris11(2011)以调研所得的英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数据为样本,发现出口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并且在制造业中较为显著。 Bratti and Felice12(2012)以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的数据库中的企业数据为样本,利用两个连续时期的面板数据,其中创新指标有两个,一个是产品创新,一个是过程创新,自变量以企业是否出口的虚拟变量来表示,并且对出口变量进行滞后处理,此外还加入了企业异质性要素如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外商直接投资,投资回报等作为控制变量,实证处理过程中利用线性概率模型和二值选择模型分别验证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该文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对于企业的过程创新还是对于企业的产品创新,出口参与都对其有正向的影响。2.1.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张杰13(2007)以江苏省发改委的调查问卷获得的2005年江苏省342家企业截面数据为样本,以企业研发和技术投入之和占企业销售额的比值衡量企业的创新活动,以出口占销售额的比重即出口密集度代表作为自变量,并且加入企业规模,集聚效应等外生性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利用线性概率模型分析出口强度和创新强度是否是代工企业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企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的不同会对其创新活动产生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即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的代工企业,其出口强度较高,但创新倾向较低,出口强度对创新的影响关系是负向的。邹武鹰14(2008)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出口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这种影响不同省份差异较大。 李平、田朔(2010)15以28个制造业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实用新型、发明、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数之和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变量,通过指标构建方法来构建出口贸易的水平溢出效应和垂直溢出效应指标,接着通过构建研发投入对创新的投入产出函数,实证分析得出,出口贸易的水平效应对创新的影响是积极的,垂直溢出效应对创新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余官胜(2011)16以1986-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以专利申请数衡量技术创新,并釆用联立方程组的系统估计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出口对创新有促进作用,创新对出口也有促进作用。王明成17(2011)利用近10年的宏观数据,探讨出口和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格兰杰检验方法,发现出口对创新有促进作用。 康志勇18(2011)以规模以1999-200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数据为样本,研究出口贸易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其以研发投入和销售额的比重表示创新投入,以新产品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表示创新产出,以出口交货值与工业销售值的比值作为出口程度的代理变量,并加入资本密集度,市场竞争等作为控制变量,实证结果分析得出,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对企业的创新的影响较为复杂,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作用因企业规模大小不同而不同,企业的规模越大,出口对企业创新的正向促进影响越大,而企业的规模越小,出口对企业创新反而有抑制作用。其分析认为可能由于我国小规模企业多以贴牌加工方式参与出口,因此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相应的创新倾向较低。 曹玉平19(2012)将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拓展并作为理论框架,以2001-2008中国制造业20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发明专利数量来衡量技术创新作为因变量,以出口交货值来衡量出口贸易作为自变量,并且加入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作为控制变量,用GLS固定效应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中,存在出口对创新的单向因果关系,出口贸易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以科技企业数量代表的研发机构对技术创新的单独促进作用不显著,但是加入出口贸易变量后其对创新的作用变得显著,并且出口贸易规模越大,这种促进作用越大。逯宇铎等20 (2012)以高技术产业企业数据为样本,探讨出口与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出口对创新的影响是正向的,创新对出口的影响也是正向的。 杨青峰21(2013)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高技术地区产业中,出口强度对研发水平的提高有正向促进作用。 童伟伟22(2013)以世界银行对中国2005年12311家企业的微观调查数据为样本,以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结果变量,处理变量为出口参与状态,即以企业海外销售值是否为零划分,用倾向得分匹配估计方法,实证考察出口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企业的出口参与对出口企业的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但是出口贸易对创新的影响在不同出口密度企业中不同,低出口密度企业中出口对创新的影响是显著的,若企业出口密度比较高,该影响不显著。 由以上国内外文献综述归纳总结可知,国外的实证研究多以企业数据为样本,并且研究国家多数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对出口与创新关系的研究也开始从产业层面转向企业层面,但是所用企业数据多数是调查所得或者经过分类,大样本数据研究较少,并且关于出口对创新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其继续进行讨论和实证研究。2.2企业异质性对创新的影响 梅里兹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模型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后来学者的研究主要以该模型为基础,对其假设进行一定的放宽,并在后续的研究中,引入了更多的企业异质性因素,如企业利润,企业规模,人力资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历史和所有权形式等,更深入地考察了企业异质性对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这些异质性特征也被引入到企业异质性与创新的关系研究中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中研究较多的是生产率和企业规模异这两个特征。本文对不同的企业异质性特征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梳理。2.2.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企业异质性对创新影响的研究,其中对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多,Schumpeter23(1942)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容易进行创新。由于大企业相对小企业有其物质资源和市场份额优势,因此规模较大企业相比小企业更有能力进行研发,而且大企业的融资环境相对有利,其风险防控能力也相对较强,进行创新活动的阻力较小,创新概率较高,这也是熊彼特假说的基本内涵,该假说得到了后续一些学者研究的论证,但也有研究对该假设提出了质疑,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规模企业的进行创新活动的倾向更高。Schmookler and Brownlee24(1962)以美国的产业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用工业增加值来表示企业规模,用专利数量作为创新的衡量指标,发现企业规模与的创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线性关系,该研究可以对熊彼特假说进行了证实。Kumar and Saqib25(1997)以291 家印度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其用企业的销售额作为企业规模的代理变量,以企业研发经费和研发密集度作为企业创新的衡量指标,实证结果发现,企业研发经费和研发密集度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增加,说明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Soete(1997)利用意大利企业数据为样本,发现企业规模与创新的关系是负向的。Katrak26(1999)也利用印度企业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以R&D投入衡量创新,结果发现规模小的企业反而比规模大的企业创新份额更大,企业规模与创新的关系是负向的。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后续一些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和创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Scherer27(1965)以美国五百强企业数据为样本,企业规模用销售收入这个代理变量衡量,用研发人员数量来表示创新指标,并将企业规模的二次项纳入模型,实证结果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的。和先前研究得出的倒U型关系不同,Yasuda28(2005)以日本上万家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以R&D活动衡量企业创新,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与创新的关系,结论表明企业规模与R&D活动之间的关系符合U型关系,即规模较小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处于中间水平的企业,其创新强度更高。2.2.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企业异质性对创新影响的研究,对异质性特征进行了拓展,除了验证企业规模与创新的影响,还研究其他异质性特征,如生产率,R&D投入,企业人力资本,企业年龄等与企业创新关系。 周黎安、罗凯29(2005)以中国省级层面的的企业数据为样本,以每个地区平均每家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平均每家企业的产值两个指标来表示企业规模,以该地区获准专利的人均拥有量作为创新的代理变量,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对地区创新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创新的促进作用大部分来源于非国有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而且创新存在较为显著的动态累积效应。刘晨旭30(2013)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将出口行为分为首次出口和持续出口,并且加入异质性因素探讨其对创新的影响,发现人力资本对创新的影响是正向的。李大军、党兴华31(2014)以160家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代理变量,以新产品产值率作为创新的衡量指标,对股权集中度,市场势力等进行控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战略性产业企业规模和创新两者关系呈倒型,竞争性产业两者关系表现为正型。民营企业规模对创新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的正向效应不显著。 王小童、高昌林32(2010)以国家创新调查中河北开发区企业数据为样本,以CDM模型框架为基础,研究影响企业创新决策的因素,解释变量以R&D支出作为企业创新投入,被解释变量以人均新产品销售额表示创新产出,模型中还加入了其他解释变量,如企业规模、企业员工素质等,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创新投入即R&D投入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证结果还发现企业的员工素质,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创新决策也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何国华、常鑫鑫33(2011)则以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考察了不同区域中各融资约束指标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在国家层面上,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对创新活动有着正向的影响。 赵伟,韩媛媛34(2012)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多维度异质性对创新的影响,以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的代理变量,以企业规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重要解释变量,其他解释变量为人力资本,企业利润,企业年龄等,采用二值选择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所有类型企业的创新活动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的利润,企业年龄对企业创新决策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影响情况不同。 刘慧、吴应宇35(2013)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决策进行分析,其将新产品产值作为衡量创新的指标,以企业生产率,沉没成本,企业平均工资,企业年龄作为企业异质性因素,实证分析结果得出,非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非国有企业的创新决策具有主动选择性,企业利润水平、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企业年龄对企业的创新有正向的影响。 周方召36(2014)采用中国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以企业创新决策来衡量企业创新,以债务融资率来衡量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外部融资对于上市企业的创新有正向的影响,而企业规模和企业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 型,对于规模较小公司而言,外部融资对其的正向作用相对规模较大企业更加明显。 孟玲37(2014)利用中国纺织行业 2009-2011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以利息支出表示企业外源融资,以新产品产值表示创新,对融资约束对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借贷(外源融资)对纺织行业创新活动具有显著正向的促进作用。 杨志飞38(2014)选取2010-2011年241家珠海市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出口以及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将创新指标分为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探究出口和融资情况对它们的影响是否存在不同。实证结果表明,融资约束的存在确实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有着负向的影响。 2.3文献评述由以上国内外文献梳理总结可知,关于出口对创新影响的研究,国外的研究多以企业数据为样本,并且研究对象多数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对出口与创新关系的研究也开始从产业层面转向企业层面,但是所用企业数据多数是调查所得或者经过分类,大样本数据研究较少,不管对于企业异质性特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还是出口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出口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是促进还是约束,研究结果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因此有必要对其继续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试图借鉴参考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制造业大样本数据,对企业异质性视角下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实研究,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相关研究。3出口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3.1创新理论3.1.1创新理论的发展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39提出,其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书中将技术创新和经济相结合提出创新理论,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创新就是建立一个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将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纳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利润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技术创新的提出,后续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不断发展。以Solow 40(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资本增长和劳动增长这三个因素都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其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并且将技术进步纳入分析框架,建立了索洛模型,用来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率。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创新内生化进行分析,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

    注意事项

    本文(企业异质性视角下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