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学概述.docx

    • 资源ID:1754096       资源大小:135.60K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学概述.docx

    . .上篇 创造学基本理论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第一节 创造学的诞生一、创造学的诞生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探究其渊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它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萌芽阶段(18 - 20世纪初)、形成阶段(20世纪30 - 50年代)、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个阶段。(一)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这一阶段,人类的创造是自发的、被动的,多是迫于生活或简单生产的需要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例如人们建造房屋、种植作物、驯养家畜和制造生产工具等。在早期,只有少数人对创造有所思考,如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心灵论中曾论述过“想象”的思维形式,提出了联想思维,并进一步区分了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此外,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在其所著的数学汇编中首次提到了“创造学”这一术语。中国古代也有不少书籍记载了类似创造的说法,如早在商朝,“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提出求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记载;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易传·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体现了交换转变的原理。这些记载表明了中华民族有着朴素的创造观念,而变革求新则成为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在这一阶段后期,人们对创造的一些思维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龙沙在1565年发表的法国诗学要略中曾论述了创造的意义,他认为“创造是一切东西的本源”;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0年出版了新工具,该书对创造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做了总结。1637年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发表了专著方法学等。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当时最完善的创造理论。他分析了创造过程的构成,认为创造性想象力是多样的感性印象与统一的知性概念之间的联系环节,同时具有印象的明显性和理解的综合性,想象是知觉和活动的统一,是两者共同的根源。中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四大发明,出现了许多总结创造发明的科技书籍,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这些书中记载了许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其中,有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总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对创造的研究和探索多是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实践活动上主要是速度很慢的尝试法,还没有形成关于创造学的整体概念。(二)萌芽阶段(18 - 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之一是人们有了应用于创造的辩证思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唯心辩证法,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的创造活动,把创造分为科学的创造和艺术的创造两种形式。随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诞生对创造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有关创造方面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像哈佛大学笛尔本教授的创造性想像测验、切塞尔的首创性测验等。20世纪初,人们关于创造学的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对创造过程的研究,如沃勒斯提出了创造过程四阶段说;二是对创造人格特征和动机因素的研究,如美国统计学家卡特尔在1903 - 1932年对3637位杰出的人物进行了统计研究等。这一阶段后期,人们对创造的本质问题开始有所探索并对前期的一些错误观点提出了质疑。这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形成阶段(20世纪30 - 50年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明高潮的出现,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竞争加剧,人们开始对创造发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创造学走上了科学化、专门化的道路。创造学理论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首先开设了“创造工程”的训练课程。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这个公司的前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对公司的职员和刚来公司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公司员工的创造力明显提高,经测试培训过的公司员工的创造能力提高了3倍,当时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其他公司纷纷仿效,同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41年美国的奥斯本(A.F.Osborn)率先写出了一本思考的方法,当时美国除了老人和儿童,几乎人手一本。该书提出了一个对创造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Brain storming)。一般认为,这一创造技法的提出标志着一个专门开发人们创造能力的学科创造学的诞生,奥斯本因此成为创造学理论的奠基人。从此以后,创造学便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并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开来。(四)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从创造学在全世界传播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入到研究和使用创造学的行列中来。其中,日本的创造学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突出,1958年,日本成立第一个创造学研究组织“日本独创性协会”,1979年,日本又成立了“日本创造学会”。日本创造学专家开发出了一些具有日本特点、适合日本国情的创造技法。日本国内还掀起了“全民创造”的热潮,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创造学传入中国,中国相继成立了发明协会、创造学会等团体,并与国际相关协会、组织开展学术交流,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国际上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在研究创造学,创造学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在美国、加拿大、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每年要举行十多次国际研讨会。创造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利用和世界性创造学学术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创造学已成为一门成熟的行为学科。现代创造学除了致力于探索开发人的创造力以外,还注重从人类生理学、遗传学、脑科学、生物学及营养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创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我们相信,创造学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二、创造学的涵义创造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兴起的一门以人类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成果、创造环境、创造者人格、创造力及人类实践经验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换句话说,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发明创造规律和方法,开发人类创造力的学科。当然,这里指的发明创造,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较为知名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等人的高层次的发明创造,而且还包括普通人的创造和发明,其关键之处是新颖性。例如工厂的一种新产品和一项新的生产实用技术,农业上的一个新品种或一项新的栽培技术,科学实验上一项新的构思和新的学术思想,经营管理中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教师的一种新教学方案,医生的新治疗方法,学生的新颖解题思路,甚至包括日常生活中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等等,均属于发明创造之列。上述所有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的产品、方案和方法等产生的过程、特点和规律,都属于创造学的研究范围。创造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发明活动的规律。它以创造者、创造过程、创造力、创造原理、创造方法、创造条件、创造教育、创造评价等为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社会、教育、心理、哲学、思维、管理等众多门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创造学的核心是对创造力开发的研究。也就是以开发人类的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宗旨。围绕这一宗旨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两个层次: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开发研究,即应用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化,产生了许多创造学的分支,像创造工程学、创造思维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学、创造军事学、创造发明学等学科。其中,创造工程学和创造思维学是构成创造学的两大支柱,也是现在人们研究和学习的重点。总之,研究和学习创造学的目的在于尽快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使其接受创造理论的教育,灵活运用创造技法,用创造性思维解决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难题。三、国外创造学研究简介创造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在培养人的创造力和提高人的受教育水平,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中要得作用。60多年来,这门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在国外,创造学的发展速度更是令人吃惊。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推广、使用和研究创造学。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国对创造学研究和使用也各有特点。(一)美国美国是创造学理论的发源地,自从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后,1953年,奥斯本又出版了创造性想象一书,该书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影响,使人们对创造学研究更加关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将创造学列入教学内容,1948年该校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1949年奥斯本在布法罗大学开设“创造性思考”夜校,致力于推行创造学教育,其后,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也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及有关创造活动的训练课程。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创造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1.创造学研究中心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产生了十几个创造学研究中心,其中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专门设立了创造学研究中心机构。像吉尔福特领导的南加利福尼亚能力研究设计中心,奥斯本和S.J.帕内斯领导的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跨学科研究设计中心等,这些研究中心对创造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创造力训练普遍实行。目前,美国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所有学生都要接受三种以上的发明创造教育,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创造性训练课程,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布法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这些大学的创造力训练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讲授各种创造技法,有的将开设的其他课程与创造力训练联系起来。据报道,许多美国大学将物理学、建筑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工程机械、新闻学、销售学、体育学和教育学等专业采用创造学理论进行创造力开发,有的大学建立了创造学研究专业学科,培养创造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除大学以外,美国社会其他领域的创造力训练也有很大的发展,继通用电器公司后,IBM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纷纷开展多样化的创造力训练,并建立了各自的创造能力训练部门。3创造力咨询公司兴起。1954年著名的创造学家奥斯本开设了美国第一家创造力咨询公司,公司面向政府部门和企业,开设创造学课程,举办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培训班,由创造学专家向学员讲解创造性解题过程及技法。成立于1978年的创造学中心,向社会各界提供各种创造性咨询。此外,在加利福尼亚州,由罗杰·冯·奥奇开办的创造力开发公司,曾专门为硅谷的大公司进行开发创造力训练,提供创造力咨询服务,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出版物。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美国每年都有数十万计的在职职工接受创造力培训,一些大公司也特别看重学习过创造学的大学毕业生。在美国教育界也以创造学的发展为契机,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创造教育的发展,以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1954年奥斯本发起成立了“创造性教育基金会”(CFF),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进行了长达4年的有关教育思想的大辩论,最终把对人才的创造性培养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美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力已成为教育界的努力方向。目前,美国的创造学已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其特点为:(1)比较自由的创造环境。美国社会相当富足,科学技术先进,创造活动有一个比较自由的经济环境结构,市场作用强。(2)企业是创造的主体。美国的企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实验室,创造能力很强。以贝尔实验室为例,其创造体系有三部分: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发。基础研究就是进行基础科学知识的创造性研究,主要是物理和工程通信科学和信息科学;先进技术部分是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进行技术发展,完成从产品设计到投产前的技术准备,因而是从设计向制造转移的桥梁。(3)企业与高校互动。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有着良好的开发环境,与产业界联系密切。他们向企业开放课堂,使企业界人士可以随时在职学习,企业也聘请教授做公司顾问。企业普遍资助大学建立一流的科学研究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工业化。在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从教授到学生都有着浓厚的创业氛围,教授不光在公司兼职,也同时开办公司,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实际的项目,他们也热衷于创业。雅虎公司(Yahoo)就是由斯坦福大学的两名研究生创办的。(4)政府的职责是奠定基础和创造环境。在国家创造体系中,政府是创造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美国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促进竞争,严格的竞争法律创造出一种鼓励冒险、提倡创新的社会氛围。(5)分合更新,相互为用。企业的创造力是以市场为导向,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使得许多大公司只做最有竞争力的业务,把资源集中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而非核心业务或不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将其分离出去或包给别的公司去做。这样使企业的分合速度加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二)日本日本对创造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40年代,市川龟久弥就出版了创造性研究一书。1955年创造学理论由美国传入日本,并将美国奥斯本所著的思考的方法一书译成日文出版,这对日本的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和妇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人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始研究学习创造学,日本的创造学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年日本就在大学设置课程,建立创造研究会。从1965年开始,日本的创造学研究已经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1979年,正式成立了“日本创造学会”。多年来,日本人结合企业质量管理和企业的合理化建议在工厂里广泛推广运用。从而使日本在创造学研究和应用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据20世纪60年代初统计,日本拥有600多万发明家。其中妇女约占350万人。日本家庭妇女中出现了许多发明家,她们发明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像由六个可旋转叶片组成的能变大变小的锅盖,翻倒也不洒水的茶杯,儿童尿布甩干器,两个方向都可穿的拖鞋等等,构思精巧,使用方便。除了对创造学研究以外,日本人还在国内掀起了“全民创造”的热潮,具体表现在:1.重视国民创造力的开发。日本政府认为,只有立足本国,依靠和开发本国国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实现国家的振兴。20世纪80年代,日本把发展独创的新兴科学技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提高人们的创造能力作为通向21世纪的道路。早在1983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日本40%的企业已实施了开发职工创造力的创造教育。2开展普遍的创造设想运动。这是“全民创造”的一个重要表现。日本很多企业都把职工的创造性和发明专利看作是该企业的重要实力。例如,本田科研公司经理对前来参观的客人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公司每年有105万件提案(即创造设想),是第一流的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的经理也会说:“本公司每年拥有40万件提案,而福特公司每年只有6万件”。日本发明协会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创造设想竞赛,获奖名单在第二年5月揭晓,其中一等奖为50万日元,如果这些创造设想被工厂采用,获奖者还会得到3%的销售分红,数额往往很大。该创造设想运动不仅充实了国民的精神生活,而且还会使获奖者得到丰厚的经济利益。日本的大小企业也普遍开展此类活动,广泛悬赏征求创造发明设想。3社会各界推广和响应创造设想运动。人人都有自己的创造设想,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产生创造设想的能力,人人希望自己的创造设想能公布于世,并对社会产生作用。所以能提供一些途径和机会使人们实现这种愿望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广泛发动和推进创造设想运动,日本东京电视台在1981年创办了“创造设想”栏目,并引发了一股发明创造热潮,许多人都跃跃欲试,希望实现自己的创造设想。事实表明,在这个电视节目中有好多创造设想得到应用并获了大奖。日本把每一年的4月18日定为全国性的“发明节”,以此来纪念和表彰成绩显著的发明家。4提倡小发明。日本政府非常注重和鼓励小的发明创造,并且专门制定了实用新案来保护和支持小发明。事实表明,正是这些无数的小发明、小创造,使得日本成为一个发明大国,日本的发明专利申请件数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例如,日本的日立公司,仅1983年申请的发明专利就高达25000件。日本出现了世界发明大王中松一郎。在他50多年的创造发明生涯中,共获得了2360余件发明专利,远远超出了美国爱迪生的1320件专利的记录。据统计,1989年世界各国每百万人专利申请量第一名是日本,为2580件(第二名是德国,530件;第三名是澳大利亚,407件)无数的小发明支撑了日本的科学技术进步,为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日本的许多学者著书立说,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创造学理论专家。其数量远远超过译著数量,在内容和水平上也都有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开发出了一些具有日本特点、适合日本国情的创造技法,如KJ法、CBS法、MBS等。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日本发明创造的水平如此之高呢?其中有三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第一,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感。日本人总是千方百计地研究前进道路上将要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危机。从领导到员工在思想上、工作和生产上长期保持紧张的状态,为应付未来作准备,以加强应变能力。中曾根康弘谈及日本经济腾飞的经验时说,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靠什么在世界上立足、靠什么与别国竞争呢?主要靠的是国民的创造力。第二,重视教育。特别是科学与技术教育,通过教育使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企业里员工的学历水平普遍很高。第三,大力推广和普及创造学。开展“全民创造”运动由此形成了带有日本风格的一套完整的科研、教育方法和政策。 日本创造体系的特点首先是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制定科技发展计划或方略,另一方面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创造活动。其次,日本创造发明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改进创新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大力扶持大企业,直到今天,政府部门仍与大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创新速度不高时,这种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是比较有效的,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汽车、录像机、CD机等产品超过了美国。然而,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之后,美国的创新速度加快,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大企业,都难以适应,改造创新的速度已经落在了美国后面。(三)其他国家加拿大有不少为创造学的发展而努力的研究人员。1967年,蒙特利尔大学开始对各行各业的成年人开设创造性解题课程,并创立了创造力研究室。1970年,魁北克大学开设创造技法教学,1975年开始为学生开设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解题课程。英国人为创造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68年,英国医生E迪博诺提出了“侧向思维”理论,他认为利用“局外”信息发现问题的解题途径的思维能力可以与眼睛的侧视能力相类比,另外他还设计了一套创造力训练的课程,即CORT的思维技巧。该课程在中小学里得到普遍开设,甚至在美国也得到传播和推广。英国人比较注重从设计方法入手来研究发明创造技巧,从1962年起,英国每隔两三年就召开一次设计方法研讨会。 前苏联有不少心理学专家十分注重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创造力开发。前苏联政府也强调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力和改革精神。截止到1978年,在80多个城市建立了百余所创造发明学校。1971年,阿塞拜疆创办业余创造发明学院,并在全国40多个城市设立分院。每年都有数千人前来参加学习,并获得数百项高水平发明成果。这一经验在前苏联各大专院校普遍得到推广,据统计当时在校的350万的学生中,有一半人从事科学创新活动。 在匈牙利,创造学工作者在中小学开展了结合语言与其他科目相结合的创造力开发训练,在全国设立了创造协会和革新基金会。在波兰,1978年绿山省创办了发明家学校,学生大多是来自工厂和技工学校的革新能手。在校学习发明创造法、各个领域的科技发展史等内容。通过10个月的学习,学生毕业时几乎每人都能获得一项专利发明。 全世界现在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在推广、使用和研究创造学,其中既有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意和加拿大七国,也有众多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可以看出,开发人的创造力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普遍重视。(四)创造学的学科研究目标虽然我国对创造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现在对创造学理论的建设还不完善,主要还是以西方理论为主,但是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学理论是我国创造学术界一致努力的学科研究目标。当然,现代创造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既包括西方创造学思想,也包括中国创造学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创造学以引进西方创造学思想为主,所以我们看到的多是美、日等国的创造技法。随着创造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融中西创造学为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学探索越来越引人注目。尽管我国正在努力推广普及创造学理论知识,开发我国广大民众的创造力,但是,我国的创造发明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前不久,中国专利局统计表明,中国国有企业每年的专利申请量还不及日本一家大公司多。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总量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千分之一。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67倍,我们的很多企业和生产部门还在使用着那些早已应该淘汰的落后技术。据最新统计,迄今国内出版的创造学著作、教材已达450多种,数量不少。但从内容上看,尚没有突破引进模式,大多谈的是国外创造技法,以致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深层内涵、个性魅力和中国特色。创造学的发展尚难尽如人意。所以,创造学在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第二节 创造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一、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创造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不是创造发明成果本身及其应用,而是重点研究创造活动的具体思维过程和创造的技巧方法。换句话说,创造学关心的是人们创造的本质和规律。如创造学不是具体研究牛顿的三大定律,不是注重在爱迪生的1320项发明专利上,也不是关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应用。创造学关心的是牛顿怎样思考出三大定律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怎样从他的大脑中脱颖而出的,爱迪生是用什么方法和技巧取得如此众多的创造发明的。(一)创造学的基本组成部分1.创造学原理。它是以前人创立的创造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特别是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在创造发明过程中的创造心理、思维、技法的规律性总结为内容;以人为本的创造力开发理论体系。2.创造性开发学。它是为人类的创造发明工程提供创造教育、创造心理、创造思维、创造环境、创造技法、创造性成果评价等而创立的。3.创造工程学。它是为完成发现、发明、创造、创新成果提供创意策划、决策咨询、规划方案、跟踪分析、操作程序与方法、评价标准等为内容的工程学。(二)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把握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我们掌握创造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向,也为我们研究和传播创造学提供了理论支持。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属性,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训练而激发出来,并且可以得到不断提高。2.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是人创造的产物,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可以通过人的再创造改变得更好,并且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还不存在的更先进、更完善的东西。3.实现同样的目的,方法是多元的,越是简单的方法创造力越大。这三条原理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才能,只要努力,创造之路就在脚下,创造成果就在手中。(三)创造学研究的具体内容1.创造活动。创造活动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具有的新颖性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心理上的想法和实践上的小发明及对现有物体的改造。这里新颖性主要的含义是“不同性”,即要与以前的理论和发明有区别,是第一次非重复性的活动。由于文化水平、从事职业、性格品质等因素,社会上人们的创造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层次性,如欧文·泰勒就曾把创造活动分为表达式创造、生产创造、发明创造、革新创造和深奥创造五个层次。创造学所关心的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和规律。2.创造过程。创造过程包括人们在创造活动中具体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这些过程包括选题、分析、解题几个步骤。许多科学家也建立了创造过程模式,如1926年,沃勒斯(G.Wallas)提出著名的创造过程四阶段说,将创造过程分为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四个基本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另外还有学者创立了三阶段模式、七阶段模式等。3.创造力及其开发。创造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最基本的潜在能力。创造学研究创造力开发的原理、方法和因素等内容。在我国古代,孟子就有“人人皆尧舜”的说法,“人人皆有创造力”是一种自然属性,是人类亿万年来智力进化的结果,它主要反映在大脑的结构功能上。近代研究表明,人们的创造力主要蕴藏在人的右脑中。现在提倡的“右脑革命”,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实践表明,只要进行科学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完全可以被激发出来的。美国的梅多和帕斯曾在布法罗大学通过对330名大学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受过创造教育的学生在创造力开发方面与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相比,平均可以提高94%。另一项测试还表明,受过创造学教育的学生在自信心、主动性及指挥能力等方面都比过去有较大幅度的提高。4.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创造性思维的本质规律、开发原理、训练方法的研究,来更好地为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服务。5.创造者的基本素质。创造者的素质主要包括个性因素和品质因素。其中,个性因素包括人的性格、品格和体格;而品质因素则包括意识、毅力、自信心、兴趣和情感等。创造学研究怎样培养有利于人创造的良好个性和品质,以及怎样克服在创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障碍等内容。6.创造教育的实施。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培养各种创造性人才主要的途径是实施创造教育。创造学研究怎样与教育相结合形成一套良好的创造教育体系,为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而努力。7.创造学的研究方法。创造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创造教育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改善创造环境,训练运用创造技法,开发创造能力,实现创造成果。但由于创造学的研究最初脱胎于心理学中的有关智力、天才研究,以及科技史的研究,因此,创造学目前缺少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现在创造学的研究方法许多来自心理学和科技史领域,其中心理学的观察和实验法,科技史研究中的科技史法也是创造学经常采用的方法。另外,还有测试统计法、调查征询法和比较研究法等。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方法分别作一说明。二、创造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一个人在创造过程中的行动、言语、性格特征等方面来了解其创造心理和创造思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研究取得创造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等人,方式上可以利用采访、录音、录像等形式。观察法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1.根据情景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然后解释分析,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规律。控制观察法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况中进行观察的方法。这两种观察方法相比较而言,自然观察法是传统的旧方法,而控制观察法是经过改良后的方法。2.根据观察者所处的立场不同,可划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实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被观察者的身份,将所见所闻随时进行观察记录。参与观察,按照参与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指观察者不加入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作为研究者,无论以何种身份观察,原则上都不宜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在被别人观察而影响效果。3.根据观察的要求,可划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系统性观察,有计划地积累资料。定期观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里进行观察记录,待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使用观察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观察者必须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对观察的行为特征要加以界定,事先准备好记录表格,以便随时都可以记录观察到的具体事实。第二,观察要有系统性,还要兼顾全面性。第三,观察记录时,应尽量利用精密测量工具,比如,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等,以便获得更详实、更客观的第一手资料。第四,注意观察对象的代表性,即要选择典型的事物进行观察,力求简化观察对象,以排除次要的和偶然的因素干扰。(二)实验法实验法是科学界公认的最严谨的方法。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一种方法通常是在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进行的;后一种主要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某些条件加以必要的控制和改变而进行的观察。两种类型的实验法各有优缺点。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精确度高。其主要缺点是:由于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所以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把心理学研究和平时生活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其缺点是:容易受一些无关因素的影响。(三)科技史法该种方法包含内、外部科技史法。内部科技史法是研究科学“内在性”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研究科学内部,新旧知识之间如何产生、发展、消亡的关系来揭示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外部科技史法是研究科学技术“外在性”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研究科技发展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发现促进科学技术的主要因素。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创造学,可以深刻地揭示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这种方法有助于弄清不同发明创造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即经历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全球板快”三部曲,每一步的发展都包含着地质学内部的一定创造规律。第三节 创造学的性质与分支学科一、创造学的性质 二、创造学的分支创造学的分支学科,是创造学界从创造学科整体出发,根据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来划分的。(一)根据创造学研究的内容来划分1.创造心理学。通常也可以称为心理创造学。主要研究人们与创造有关的心理状态及开发创造的心理素质等内容。2.创造思维学。该学科主要研究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点、训练程序和方法等内容。3.创造工程学。该学科主要研究创造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4.创造教育学。创造教育主要是将创造规律和方法与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将其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二)根据创造与实践的关系来划分1.理论创造学。主要研究创造学各组成部分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及其创造学在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等。2.实用创造学。主要研究创造学怎样为科技、经济、教育等实践活动服务,在实践中探索利用创造学的规律和方法。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创造学的意义尽管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它并不神秘,当今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学好它,利用它。综观全局,创造学在我国开展推广普及活动意义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曾有过充分的展示,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的落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民族创造意识的逐渐淡薄、创新精神的逐渐衰落、创造能力的逐渐丧失。如今,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着中华大地。在这场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全方位的较量中,一味地模仿外国,一味地依赖进口,不但不是什么进步的标志,而且长期下去还会滋长人们崇洋媚外的心理,继而进一步地磨灭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只有不断地培养和发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除了采用先进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外,积极运用创造学知识,培训和开发广大企业职工的创造性也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创造学的培训中,除普及理论知识外,还应把创造学的理论与本行业、本专业的继续教育结合起来,把一些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及时传播给员工,启发员工的创新思维,尤其是要通过成功的典型案例,或到创新现场去学习创造经验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广开思路,提高创新设想,在工作中实验、改进、提高、走上创造之路。三、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在各种社会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更是为各国政府、各类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所青睐的“抢手货”,它们甚至不惜重金来聘请创造性人才。而各种类型的人才一般是通过实施教育培养出来的,创造性人才也不例外。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吸引人才看作是最有力的竞争武器,在这一点上,美国做的最成功。美国近几年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贡献率来看,大约有50%以上的是靠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知识与技能。人才的智能已成了主要的生产力要素。第二章 怎样取得创造性成果创造性成果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最终结果。其表现形式上十分丰富,它与创造、发明、发现、创新等概念密切相关。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与其相关的几个概念,有助于取得丰富的创造性成果。第一节 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二节 取得创造性成果的条件所谓创造性成果是指人类通过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发明和创造成果,或创造性的操作、工艺、科研和管理等方法。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力,但并非说人人都能取得创造性成果。创造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发明、创造成果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有人将创造性成果取得的条件用下列公式来表示,是很有道理的。创造性成果=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环境我们可以把上述公式种的“创造精神” 和“创造能力”理解为主观条件,将“创造环境”理解为客观条件。其具体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要作详细说明,为了叙述的方便,在此先作简要介绍。一、创造精神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人们从事创造实践活动的支柱。就创造个体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意志、毅力、勤奋、自信力、活力、诚信、积极、乐观、团队观念、合作意识等方面。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造精神,才能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去克服困难,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二、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技法应用和创造技能运用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创造思维能力是指人们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及时了解所需信息、发现存在问题和及时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创造技法应用是指创造者能合理地选择和创造性地应用创造技法,解决创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创造、创新技法很多,并随着创造、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涌现。善于创造者能及时学习和灵活应用新的技法于创造活动。创造技能运用是指创造者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促进创造价值实现的能力。这里的创造技能,除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完成能力外,更重要是掌握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观察能力、借得他人优势的借力能力以及抓机遇能力、延伸大脑能力、凭借信息能力等。三、创造环境世界上所有创造成果的出现都不能脱离相应的环境。那么,环境对取得创造成果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第一,环境给创造者提供物质、能量、信息;第二,环境向创造者提出研究的课题,同时也给出取得创造成果的启示;第三,环境对创造成果取得的过程顺利与否起着突出作用。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创造呢?我们认为应当是一个宽容、和谐并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是一个科技信息畅通、给予发明创造者一定奖励的环境。第三节 创造性成果的取得过程我国近代教育家、哲学家、史学家,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国维先生(1977 -1927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凡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先生在这里用拟人手法,说明了治学三境界。在此我们也不妨把创造发明过程类比为治学三境界:把发明创造成果比喻为已经丢失的人,而发明创造者“人”就是要寻找这个丢失的人的主体,这三种境界是创造者“人”对要取得成功找到丢失的人所必须要经过,而不能超越过去的。第一境界(或阶段)是“人”借助于前人知识、发现问题;第二境界是

    注意事项

    本文(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学概述.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