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药行业分析评价报告.docx

    • 资源ID:1751902       资源大小:179.82KB        全文页数:7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药行业分析评价报告.docx

    目 录上篇:行业分析提要1I行业进入退出定性趋势预测1II行业进入退出指标分析3一、行业平均利润率分析3二、行业规模分析3三、行业集中度分析3四、行业效率分析4五、盈利能力分析4六、营运能力分析4七、偿债能力分析4八、发展能力分析5九、成本结构分析5十、贷款建议7III行业风险揭示、政策分析及负面信息8一、风险揭示8二、政策分析9三、负面信息10IV行业动态跟踪分析评价12一、行业运行情况12二、行业强势、弱势、机会与风险(SWOT)13三、行业经济运行指标14V龙头/重点联系企业分析15一、龙头/重点联系企业财务指标15二、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分布15VI资本市场及同业动态18下篇:行业分析说明21I行业分析21一、行业运行分析21二、行业政策分析31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34四、上下游行业影响35五、国际市场情况40六、行业发展趋势42II企业分析49一、企业整体情况分析49二、企业(按规模)区域分布51III市场产品分析63一、主要产品生产情况63二、主要产品价格变动趋势63IV区域热点分析64一、各路热钱流向中医药64二、国内首批中药材基地通过GAP检查65三、贵州大力资助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66四、江苏中研院成为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67五、上海首批绿色中药诞生67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本报告如无特殊说明数据均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111月份数据整理计算而得,单位如无特殊说明均为万元人民币,数据来源均为统计局。I行业进入退出定性趋势预测指标数量同比增减供给生产能力2002年594578.90吨24.202003年601963.40吨18.48新增生产能力7384.5吨进口量出口量106990.8趋势预测本期市场供求特点分析2003年我国中药工业效益继续平稳温和增长。截至11月末,中药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7%;实现利润7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2%。近年来中药工业效益增长始终弱于行业平均水平,增势“不温不火”。但其销售利润率为10.6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显示出中药行业较好的盈利能力和“含金量”。下期市场供求趋势分析市场运营绩效会有一定改善。在经历了严峻的市场考验后,中药企业在市场开发和营销运作方面更加成熟。广大中药企业将会根据新的市场形势,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努力降低销售成本。政府和协会将加强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加强信息指导,使企业在有所净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简要结论行业生产能力没有过剩,建议进入。企业指标参考该项指标根据统计局2002年末全国18万家工业企业统计数据计算整理而的,仅供参考。自然排序法三个值分别为序列中分别处1/4、2/4、3/4位置企业数值;算术平均法分别为所有企业平均水平、平均线上所有企业平均水平、平均线下所有企业水平。净资产利润自然排序法较好值24337.001805.00中间值7597.00301.00较差值1840.000.00算术平均法较好值159754.0129498.98中间值35084.394409.05较差值5819.23-91.39II行业进入退出指标分析一、行业平均利润率分析平均利润率与全行业比较与top10比较与全部工业行业比较行业5.431.000.621.23top108.751.611.001.99全部工业行业4.400.810.501.00二、行业规模分析(一)本行业与整个工业之间的规模总量比较规模指标本行业A全部工业行业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A/B(%)总资产12925486.301648013687.600.78利润701294.2072516479.800.97销售收入6609581.101245785800.800.53从业人数348365.0056524091.000.62(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与整个行业之间的规模总量比较规模指标总资产利润销售收入从业人数全行业12925486.3701294.206609581348365Top 101936458169382.10146084334544三、行业集中度分析Top 10(%)销售集中度22.10资产集中度14.98利润集中度24.15四、行业效率分析单位:元本行业a全部工业行业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a/b(%)每万元资产利润542.57440.02123.30每万元固定资产利润2481.711126.77220.25人均利润20131.0212829.30156.91五、盈利能力分析本行业A全部工业行业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a/b(%)净资产收益率(%)7.337.24101.24总资产报酬率(%)6.355.55114.34销售利润率(%)0.437.056.09成本费用利润率(%)11.816.28188.00六、营运能力分析本行业A全部工业行业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a/b(%)总资产周转率(次)0.510.7667.65流动资产周转率(次)0.981.7456.50应收账款周转率(次)3.586.5754.40七、偿债能力分析本行业A全部工业行业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a/b(%)资产负债率(%)50.3859.2585.02已获利息倍数6.874.81142.69八、发展能力分析本行业A全部工业行业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a/b(%)资本积累率13.8213.49102.39销售增长率15.9727.6957.68总资产增长率17.1314.60117.36九、成本结构分析(一)2003年成本费用结构比例图1(二)去年同期成本费用结构比例图2(三)成本费用变动情况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费用2003年111月3724835.101382358.00712569.70119486.205939249.00去年同期3172040.321225411.17598290.32103066.475098808.28同比增长(%)17.4312.8119.1015.9316.48(四)本期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例关系分析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目标利润的实现是由成本费用(包括销售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收入等指标来保证的。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变动分析,可以发掘出该行业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明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抵御风险能力,据以拟定出下阶段的目标方案。1、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较2003年111月去年同期同比增减(%)成本费用5939249.005098808.2816.48其中:销售成本3724835.103172040.3217.43销售费用1382358.001225411.1712.81管理费用712569.70598290.3219.10财务费用119486.20103066.4715.93销售收入6609581.105699448.1515.97利润701294.20604984.9015.922、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例关系本行业A全部工业企业B与全部工业企业比较a/b(%)成本费用/利润8.4715.9253.19成本费用/销售收入0.900.9396.95利润/销售收入0.110.06182.28十、贷款建议行业资金流向流入利润水平可接受度较高建议开发热点区域四川、广东、湖北、山东、湖南、浙江。产品急症剂型和新剂型的开发应用,新型药用辅料的生产和应用、绿色中药的开发。企业天士力药业、吉林西洋参集团、宛西制药、上海华宇药业、三九集团、云南特安呐药业、北京同仁堂、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主要风险政策风险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已在全国实施。标准力图与国际标准接轨,对中药重金属、钾盐、黄曲霉素、农药残留量和微生物限量作了强制性要求。市场风险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主要满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在医药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中药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己是大势所趋。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对此还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对策,导致出口秩序混乱,产品质量缺乏保障,影响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形象。 经营风险我国中药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工业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技术风险中药饮片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饮片质量难以保证。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不完善,产品的质量还不够稳定,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超标现象没有得到很好解决。III行业风险揭示、政策分析及负面信息一、风险揭示从SARS爆发期间各种抗病毒药疯狂上涨,到人们争相注射流感疫苗而造成的流感疫苗短缺,我国药品应急储备受到考验。特别是SARS期间抗“非典”中药突然走俏,由于我国只有西药和中成药的储备,中药材的储备不足,使我国特有的中药材应急储备体系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和各种疫病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每年都难以避免。中药材的及时供应,在救灾防疫、抢救人民生命及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材储备受重视在2003年年初的几个月间,SARS疫情遍及二十几个省市以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社会公布推荐防治非典的中药处方后,沉睡数年的中药材市场异常活跃,特别是72种与防治非典有关的中药材顿时火爆起来,货源急剧减少,供应日趋紧张,有的中药品种甚至断档,价格飞速上涨。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作用下,众多中药经营者大量购进贮存,少量供应销售,使本来紧张的药材市场火上加油,更显气氛紧张。加之不法药商囤积居奇,哄抬药价,一些本来十分便宜的中药材,如防风、贯众、银花等几十个品种价格竟然上涨了十几倍之多。在那段时间里湖南廉桥、安徽亳州、广西玉林和河北安国等中药材市场一天涌现出几个百万富翁。凡是能与非典沾上边的中药材,市场货源都一路紧张,价格狂涨。更重要的是部分原来用量不大的中药材,即冷淡品种,由于库存不大,社会贮量有限,需求量急增,市场供不应求,不时断档脱销,形成有市无货、有价无药的局面。中国中药协会专家认为,药价飞涨一方面增加了群众负担,另一方面配方不齐也会影响药物的防治效果,达不到防治疫病的目的。就中药材市场的基本规律而言,药材越是货源充足,价格下降,其质量越好;反之,越是紧俏热销,货源短缺,价格上涨,其质量越差。因此防非典中药材质量也相应下降,不少劣质药材混迹其中。例如,金银花非药用部分如枝叶严重超标;南沙参货少,北沙参取而代之;关防风被水防风所更替等等。为避免这种非理性的价格涨落,国家要尽快建立中药材储备机制,现在我国目前只有西药和中成药的储备,就是没有中药材的储备。所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无法完全以纯粹的市场经济手段来稳定、平抑药材价格,只好借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但这就要付出一定代价。专业市场担当中药材储备重任储备中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药材是农副产品,农产品有其自然生长周期,生长周期至少也要一年,如鱼腥草、泽兰、薄荷叶、金银花、大青叶等。某些品种今年因非典供应紧缺,明年种植多了可能就会供大于求,且明年有可能因为另一种突发事件而出现其他药材供应紧缺的问题。因此,有专家认为,对中药储存短缺问题无需大惊小怪,而应以一种平常心态去对待这种紧缺。二、政策分析香港决定正式实施中成药注册制度。根据新制度,目前在香港出售的约1万种中成药,必须在2004年6月30日之前,向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药组递交注册申请及相关安全证明资料,否则将禁止出售。由于香港特区政府需要1年半至2年时间审核,因此禁售中成药物条文未能同时生效。不过,禁售条文未生效前,若发现药物使用有危害市民健康问题,仍可以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禁止出售。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官员表示,禁售药物条文出台后,未注册的中成药将不能在香港销售,违反者将会受到最高额10万港元的罚款及2年监禁。根据新制度,1999年3月1日之前已在香港出售的中成药,只要证明在这个日期前已在港出售,便可以获得注册。但在这个日期后出售的中成药,属于新药,相对风险较高,销售或制造商必须在递交注册申请的同时,递交证明药品成份安全性的相关文件,经审批后才可获得注册。所有注册申请都必须在明年6月30日之前递交,逾期不予办理。三、负面信息1.研究能力有限。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定应用记载的约有5000余种,但做过一定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研究较深入的不过一、二百种。在600多种中药中,不少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多数不能跻身国际市场。2.中药现代化"重两头,轻中间"。在中药行业内部,与"辩证施治"等中医理论精髓密切相关的传统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企业规模小、效益差,在利润导向的作用下,中药现代化的推行普遍重两头轻中间,即重视中药材和中成药,忽视中药饮片。因此,中药现代化一定程度上缺乏方向感。3.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的1208家中药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1998年31家领先的中药企业在中药业中的比重为10.47%,而世界前20家医药企业占据欧美市场的比重则达90%,占世界医药市场的比重为60%。规模和实力上的悬殊将使未来中药企业在与大型化学制药企业的长期市场份额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4.新药研发质量较低。中药产品组方较大,有效成分不明确,剂型落后,用药量大,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中成药制剂水平较落后,影响名优传统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1985年至今,审批中药新药逾千个,批准生产700余种,但多以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的三类新药为主,以有效成份进入一类新药的中药寥寥无几。发达国家虽然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应用较中国落后,但在单味药的有效成分研究方面领先于我国。5.生产装备比较落后。我国在粉碎、提取和药液分离、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生产设备大都存在着结构简单,生产效率较低,分离能力较差,能耗较高等问题,因而导致了药物提取工艺简单、不能对中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等结果,因此,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天然药物的提取工艺和技术方面有较大差距。6.中药出口停滞,国际化程度未有改善。九五期间中药出口规模小,增长缓慢,与重要行业的快速发展不相称。 7.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都投巨资用于新药的研制与开发,一种新药的研发平均投资额为2.2亿美元左右,天然药的开发费用相对较低。美欧新药投资每年90多亿美元,日本投资将近5000亿日元,而我国各种渠道的新药投资,估计不会超过1亿元人民币。IV行业动态跟踪分析评价一、行业运行情况运行特点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医药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且中药工业取得了高于整个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进步。二是国家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扶持力度,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工程已列入"十五"规划. 三是中药产业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四是中药产品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主要产品变动西洋参加工贸易出口大幅下降;提取物对美国、欧洲的出口都出现大幅下降 。存在问题产品水平亟待提高;规范建设有待完善;基础性研究亟待加强;产业规模需要扩展;应用市场需要开拓;市场准入问题是最主要的难题;企业自身因素。上下游变动我国中药资源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挑战,状况严峻。中药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良好疗效,使得世界各国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每年呈两位数增长,预计未来年的需求量将翻三番。但拥有世界最丰富中药资源的中国,目前中药资源呈恶性循环趋势,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国际市场变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信赖天然药物,科学家亦在加紧开发全新天然药物。目前,一些有远见的跨国公司已将目光描准植物资源大国如巴西的热带雨林,中国、印度以及拉丁美洲的地理优势,在拉美的秘鲁、尼加拉瓜、哥伦比亚等国设定了植物新资源研究基地。行业前景预测科技创新的力度逐渐加快,大规模资金将会赶紧向中药行业倾斜;产业规范化发展,从中药材种植、加工、新药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等制定统一的标准(GAP、GLP、GCP、GMP、GSP);注重单味品种的开发研究与销售。地奥心血康、急支糖浆、西瓜霜等中成药均已成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组织结构宏观调整。业内对策建议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借鉴国际天然药物的发展经验;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大中药研发的投入,鼓励中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注重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重视我国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二、行业强势、弱势、机会与风险(SWOT)强势中药产业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一批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全国现有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产量4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保证了用药需求,同时部分中药材人工种植、引种的成功,使中药野生资源得到保护,依赖进口的品种逐步减少。此外,中药工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国拥有中药工业企业逾千家,近百家企业通过了GMP认证,几十家商业企业通过了GSP验收,近几年来,国家还先后扶持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以加强中药新药的研发,现代新技术正在中药研发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初步形成了中药科研、开发、生产相结合的体系。 弱势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水平。多年以来,我国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一些规范和制度,但从整体上来说,距离国际通行标准和市场要求还有相当距离。长期以来,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法滞后,内容重复,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的可靠的科学数据证明。整体工业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机会本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且化学药品、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疗费用日益提高等问题令人困扰。于是,人们的眼光开始转移到天然的中草药中来,绿色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风险西欧国家允许草药与化学药物竞争,但作为药品的草药要按规定进行申报、审批、注册。迄今为止,没有一种中成药在西欧任何一国注册为药品,均以滋补品或营养食品名义进口,因而不能在药店销售,不能公开作为处方药用来治病。国内中成药企业很少去申请、去争取在西欧进行药品注册工作。三、行业经济运行指标说明:带*数据为根据协会数据计算整理而得。本行业A同比增长全部工业企业Ba/b总产值(变价)725179315.4012532601780.58总产值(不变价)7150026.716.6711391181360.63产品销售收入6609581.115.9712457858010.53利润总额701294.215.9272516479.80.97税金总额540476.97.1864904114.50.83应收账款1848067.95.95189500531.60.98产成品870829.68.5484078455.61.04V龙头/重点联系企业分析一、龙头/重点联系企业财务指标业内按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单位:千元/人排名销售收入资产利润从业人数12207411362150797498668521944075748608749814698318713474068532240356490041759377140474451110280251471952155461617663436006136845514905123071731728711536402282160166260414989644798466082561871505994205420522112299873164109256421295082936351313二、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分布(一)中药饮片加工业地区2003年111月累计企业数2003年111月累计亏损企业数亏损企业比重全国4681080.23北京市410.25天津市1040.40河北省2070.35山西省1030.30内蒙1520.13辽宁省420.50吉林省44150.34黑龙江省3190.29上海市1620.13江苏省1800.00浙江省2410.04安徽省1840.22福建省1020.20江西省810.13山东省1630.19河南省1220.17湖北省2160.29湖南省3680.22广东省3170.23广西2890.32海南省100.00重庆市720.29四川省3270.22贵州省830.38云南省1040.40陕西省1730.18甘肃省1100.00青海省510.20宁夏100.00(二)中成药制造业地区2003年111月累计企业数2003年111月累计亏损企业数亏损企业比重全国8932230.25北京市47110.23天津市800.00河北省38110.29山西省1230.25内蒙620.33辽宁省2390.39吉林省79190.24黑龙江省1000.00上海市1910.05江苏省1360.46浙江省2950.17安徽省2260.27福建省1410.07江西省4380.19山东省3420.06河南省46130.28湖北省4470.16湖南省2460.25广东省79280.35广西48180.38海南省520.40重庆市1020.20四川省48110.23贵州省67220.33云南省3890.24陕西省42160.38甘肃省2510.04青海省400.00宁夏320.67新疆1320.15详细分规模企业分布情况参见下篇企业分析部分VI资本市场及同业动态从2003年11月23日到12月日,具有334年历史的同仁堂集团在短短10天时间里,以强劲姿态掀起资本市场的冬季热潮。不论是与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合作成立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公司,还是与国内投资大鳄首创科技、大型医药连锁企业海王星辰共同组建商业投资公司,抑或是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华昱安然医药科技、哈药慈航制药联合组建中药研发公司,都有一个巨额资金运作的显著特点,少则几千万,多则十几亿。业内专家称:中医药产业以此为标志,将迈进全新的资本推动时代。同仁堂频掀资本热潮。11月23日,同仁堂和它的两位战略合作伙伴北京首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000万元组建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同仁堂以51的份额成为控股方,首创、海王分别占有29和20的股份。据这家商业投资公司筹备组经理王平介绍,新公司以北京为基地,整合现有零售店资源,计划用年时间在全国建成500家现代国药精品店。11月25日,同样由多家公司参与投资的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成立。12月3日,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同仁堂集团、北京华昱安然医药科技、哈药慈航制药股份四家单位联合组建的同仁堂中药研发有限公司对外宣告成立。12月日,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注资1.17亿美金入股同仁堂,更是成为同仁堂近年来接到的最大一档投资。据透露,和黄与同仁堂的总投资为2.39亿美元,双方共同组建同仁堂和记投资有限公司。四面八方的资本涌向同仁堂,同仁堂正迎来眼花缭乱的合资时代。巨额资金的到来无疑是一支有力的“强心剂”,将有力地推动同仁堂早日实现“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第一品牌”的终极目标。业内专家称,资本市场一系列大手笔的动作突出彰显了中药产业的惊人魅力,不仅会对同仁堂的国际化步伐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而且还会对整个中医药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资本为何垂青同仁堂。同仁堂方面有关负责人表示,原因很简单,一是目前中医药发展前景非常好,二是同仁堂品牌信誉非常好。目前同仁堂共有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是同仁堂股份,一家是同仁堂科技。在今年月揭晓的第五届“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评选活动中,同仁堂股份公司以其良好的行业地位和品牌优势蝉联第一,成为各界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而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同仁堂科技股份,也成为国际投资者最青睐的对象。另据统计,全球每年中草药产品及健康食品的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且正以每年高达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吸引了资本投资者的热切关注。李嘉诚继试水保健品市场后(和记黄埔曾在2001年与广州美晨股份共同投资2.45亿元组建和黄健宝保健品公司),开始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投资力度。业内人士称,李嘉诚最终目标是实现与同仁堂集团的全面合资。有关专家认为,自2000年前后网络概念股神话泡沫破灭后,医药板块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早在2000年,“同仁堂科技”登陆香港股市后,李嘉诚就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此外,同仁堂今年在主营业务和资本运作上风头很劲,一方面加快国内零售连锁药店的扩张步伐,另一方面逐步将同仁堂品牌向海外延伸,在香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分别开店,并计划未来几年同仁堂海外连锁店总数达100家。这些都有力地吸引了资本投资者的“眼球”!此外,入世两年来,国内市场的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手机、电脑、汽车等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市场利润空间不断萎缩。在这种背景下,一批颇具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开始将目光瞄准传统中医药产业。有关专家称,中医药产业是入世后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同仁堂作为这个产业的优秀代表,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也就十分必然。中医药将迈入资本推动时代。“国药第一品牌”同仁堂强劲的资本运作,除了宏观外在因素的推动,更是出于中医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长期研究中国医药产业人士认为,三大因素促成了同仁堂的资本运作热潮:一、中药企业自身发展呼唤资本推动。近十几年来,传统中医药企业快速发展,这种发展基本上都是通过单一产品或多个产品带动起来的,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遇到企业难以突破的“瓶颈”,尤其是一些大型龙头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时候,迫切需要强劲资本的推动。这也是国际上许多跨国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二、中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巨额资本的支持。传统中医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基本问题亟需解决,如技术上的突破、生产工艺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参与,另一方面又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方面,单靠企业自身和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同仁堂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及李嘉诚和记黄埔的合作,有利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三、市场竞争的格局亟需终端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药品市场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市场终端网点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重要。同仁堂与首创科技、海王星辰的合作,将有利于市场终端网络的铺设和完善。同仁堂集团公司董事长表示,与首创的战略合作,使未来连锁零售店的扩张有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而海王星辰的加盟更能发挥其在商业连锁方面的优势。下篇:行业分析说明I行业分析一、行业运行分析(一)2003年中药行业运行情况2003年我国中药工业效益继续平稳温和增长。截至11月末,中药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7%;实现利润7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2%。近年来中药工业效益增长始终弱于行业平均水平,增势“不温不火”。但其销售利润率为10.6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显示出中药行业较好的盈利能力和“含金量”。中药行业是中药材生产、中药工来(含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和中药商业组成,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产业。目前国内以中药材生产的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流通体系已基本形成。1.中药材生产是中药行业发展的基础,全国现有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产量达40万吨,基本上保持了供需平衡。2.目前中药工业发展亦较快,据统计,全国拥有中药企业1200个,其中大中型企业200多个,中药工业总产值达2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00亿元。中药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中药产品的结构得到调整,60余家中药企业通过了GMP论证。3.目前我国中医药持续空间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我国国民经济每年以8%左右速度增长,药物购买力增高。目前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低,潜在空间大。由于中药无副作用等特点,保健意识增强,未病先防已成为当今医疗主题,中医药的魅力越来越被关注。非处方用药(OTC)的推出,必将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中药企业还处起步阶段,中药企业,存在规模小,缺资金、缺效益、缺人才等现象,诸多产品低水平的重复,盲目竞争;技术缺管创新、产品附加值不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提高。2003年上半年中药板块的销售规模位居榜首,并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但中药板块的费用仍居高不下,盈利能力虽然最强但增长较慢。展望全年,预计下半年业绩将好于上半年,潜在的SARS疫情可能使中药板块受益。 在国内外政策环境改善的背景下,中药行业有望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目前医药市场的竞争态势下,具备了基本的产供销产业链,并能发挥自身专业化特色的上市公司,才有快速发展的潜力。 中药板块盈利能力差异较大,盈利能力集中于优势企业的现象极为明显。除新股片仔癀外,30家中药类上市公司上半年主营收入和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1.48%和6.57%,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产品成本费用增加较快。 中药类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差异较大,市盈率在40倍以下的高速发展企业值得重点关注,如吉林敖东、金陵药业、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天士力、片仔癀、中新药业等。(二)中药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杨士林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教授等4位医药界权威人士在中国普宁首届中药交易大会"康美医药趋势专家论坛"会上说,目前国内环境非常利于中药产业的发展。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医药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且中药工业取得了高于整个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进步。19782001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72%,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医药行业的发展中,中药产业的发展势头更是喜人,1996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17.5%,而中药业产值年均增长20%,其中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6%,超过同期医药行业平均增长。 二是国家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扶持力度,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工程已列入"十五"规划,国家将从中医药原药的种植到市场研究、大型中医药企业新装备的采用、中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中药二次开发能力的提升、提升和制定中医药的相关标准,使中药进入药品主流市场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此外,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支持中药产业的发展。 三是中药产业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一批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全国现有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产量4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保证了用药需求,同时部分中药材人工种植、引种的成功,使中药野生资源得到保护,依赖进口的品种逐步减少。此外,中药工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国拥有中药工业企业逾千家,近百家企业通过了GMP认证,几十家商业企业通过了GSP验收,近几年来,国家还先后扶持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以加强中药新药的研发,现代新技术正在中药研发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初步形成了中药科研、开发、生产相结合的体系。 四是中药产品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目前我国用药水平很低,人均不到10美元,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都超过人均200美元。随着全民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注重预防的医疗保健观念深入人心,中药药食同源、无毒、无副作用的特点越来越为人

    注意事项

    本文(中药行业分析评价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