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组织与传播.docx

    • 资源ID:1741275       资源大小:181.76KB        全文页数:9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组织与传播.docx

    筛选、组织与传播: 科技创新的信息新视角陈墀成著内 容 提 要20世纪下半叶,我们已经进入以科技创新为主旋律的新时代,科学技术信息质量的优劣、传输的速度快慢、应用的合理与否,对于科技创新速度、效率与质量起着“瓶颈”的制约作用。本书立足于信息指数增长与信息质量不对称的现实,对科技创新中信息传播、扩散的方式、路径及其意义进行多角度考察。本书的绪论梳理了科技创新与科技信息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信息共享的重要性,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现实结构、科技创新活动的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科技信息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第五章分析了当代信息增长的趋势、特点及其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第六章分析了科技传播系统中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传播手段三个重要因素;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探讨了强化科技信息的筛选、科学解读科技信息、完善科技信息组织以推动科技信息传播的一系列重要课题;第十章力图从科技信息传播的角度对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的时代课题进行思考。在上述分析、探讨与思考中,分别结合有关内容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对策与措施。本书适合于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以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公众阅读。目 录第一章 序论第一节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第二节 信息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第三节 科技传播与信息共享第二章 科技创新的信息基础历史考察第一节 古代科学成就的信息基础;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信息基础第三节 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信息基础第三章 科技创新中的信息功能第一节 科技传播与知识创新相互依存第二节 科学选题的信息基础第三节 科技传播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形式第四章 信息创新的社会分析第一节 科技传播为知识创新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二节 科技传播为知识创新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第三节 科技传播为知识创新提供稳固的社会基础第五章 科技传播的基本要素第一节 信息传播者第二节 信息接受者第三节 信息传播渠道第六章:科技信息指数增长的特点第一节 科技信息的指数增长第二节 信息增长的不对称第三节 信息增长的负面效应第七章:信息筛选第一节 信息筛选的学科准则第二节 筛选的简单化原则第三节 信息筛选的时效约束第八章:信息解读第一节 信息解读的能力第二节 怀疑、批判与信息继承第三节 信息解读中的协作第九章 信息组织的创新功能第一节 组织信息的特点第二节 信息组织的创新涵义第三节 信息组织的实践追求第十章 信息共享与科技创新第一节 信息鸿沟第二节 拓展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第三节 信息共享的社会追求参考文献后记第一章 绪 论科技创新、信息增长、科技传播等一直是各种媒介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表征着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科技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提高科技传播效率、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科技创新,我们将能够抓住科学时代出现的机遇,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跨进世界科技强国之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一节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新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技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以科技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已经到来。当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创新成为整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出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已经从生产需要技术、技术呼唤科学,转变为从科学到技术到生产。科学不再是生产的奴隶,而成为生产的母亲,科技创新往往能够改变国家命运,推动社会面貌在众多方面发生根本改变,实验室里一个发明,就能创造一个新的产业,甚至能改变整个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目的已经逐渐从主要是解决生存问题转变为主要提高生存质量,解决人们的精神享受等其他需要,即使是在不发达国家,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在迅速增加,这是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整体科学技术实力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然处于弱势的地位,不仅与超级科技强国美国、科技强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落后于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在全球处于第四梯队的位置。与此相对应,我国科技竞争力不强,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研究结果,2000年以来,我国在全球47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列一直徘徊在30位左右。原始创新不足的已经成为需要整个科技界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发展。日本人完成的“世界级科学家国别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的报告序言认为,知识的创造与应用,必须培养并确保具有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为代表的国际性科学奖能力的研究者,其称之为“世界级科学家”。三项分指标:国际性科学奖获得者人数,诺贝尔奖、鲁斯卡奖、菲尔兹数学奖、图灵奖等8个具有国际性权威的科学奖的497个获奖者中,中国1人获得1个奖项,其他7个是零;国际性科学院的外国人会员数,5个国际性科学院591位外国人会员,中国在其中3个有5位,其他2个是零;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名的国别,20个科学领域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一个中国人。 我们还有多少零,科技日报,2003年9月6日。中国的世界级科学家不仅比发达国家少之又少,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名列前茅。科技竞争力的落后状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称,改变科学技术的落后状态,我们面临着许多零的突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抛弃简单的跟踪与模仿,抛弃对国外技术的盲目崇拜和过度依赖,绷紧“自主创新”这根“弦”,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发展,拉近与科技强国的差距,提高科技竞争能力,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科技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兴则国家兴,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强国共同经历的发展进程给予我们的启示。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技社会功能日趋突显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水平的高低成为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能紧跟时代潮流的重要标尺,而科技创新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化的现时代,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离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就难以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难以实现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和源泉,这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应有之题和已有之义。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与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在科技方面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其次,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核心。“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第 145页。重视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的共同战略,其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已经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核心、科技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对我国来说,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现实基础:(1)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来看,半个世纪以来科技成就不断涌现,科技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速度和效率提高较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起点过低等历史原因和遭受外部封闭等现实原因,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不强,以科技为基础的产业技术相对落后,在世界上仍处于第四等级的“发展中科技国家”的行列。改变科技落后状态,需要引进技术,更需要创新。上世纪80年代,我国耗资4000多亿,引进20多万个项目,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是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90年代初,我国企业的技术构成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020%。世纪之初,作为技术引进典范的上海宝钢在西部工程钢材招标中因价格高而败给了韩国公司,尽管胜负乃商业战场之常事,此事却足以引起我们对技术引进与科学技术创新的深刻思考: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发展模式将可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无限循环的怪圈而难以跨越跨国公司的科技壁垒;只有加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打破循环的怪圈而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发展。(2)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长期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发展经济和摆脱贫困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并且付出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改变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例如,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土地、水等资源的限制而难以通过外延式的扩张而形成经营规模效益,只有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内涵式的发展才有出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技术,不仅为解决“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个天大的难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农业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变树立了榜样。第三,科技创新是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在加入WTO背景下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逐渐开放的全球市场和逐渐向全球开放的国内市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要充分认识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9月19日。当今世界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呈加速度上升,一个国家若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主动,更谈不上真正平等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尖端技术和前沿科技领域,更是要立足于自主创新,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有发言权,才能站稳脚跟,在未来世界的科技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进入新世纪,世界的科技发展正孕育着一系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所具有的巨大能量日益凸显出来。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作为时代竞争关键因素的态势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社会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各国都在大力加强科技领域的创新力度,为占得科技发展先机、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你追我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的科技部秘书长石定寰评价说,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的科技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收割期”,取得了以“神五”、“龙芯”、“水稻基因精细图”等为标志的群体性突破。群体性突破是我国几十年科技积累的必然结果,我们还需要提高科技传播的效率,为我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知识信息的基础。勿庸置疑,科技创新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新的世纪中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节 信息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信息是思维的基础、创新的素材,人类认知能力通过与信息的结合,导致科技的创新。从信息运动角度看创新,创新成果是头脑中一些信息和另一些远离或隔阂的信息的恰当的接通,缺乏外部信息激励的闭门造车,哪怕最聪明的脑袋也成无源之水而难以创新。科技创新之信息本源从整体上看,最终来自于人类现实的自然界,从每个具体的创新过程来看,则离不开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他人的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贝尔纳就提出这样的见解:“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所根据的事实和根据这些事实建立法则和理论的方法,都越来越不依靠科学工作者对大自然的直接观察,而是越来越依靠别的科学工作者先前的观察和他们的解释方法。”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第184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创新对他人的思想与成果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人作为“符号动物”,一切思想都必须由语言来表达,一切成果都必须通过信息来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科技信息的继承与批判:科技信息再现了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为立志于科技事业的后来者铺砌了一条通往巨人肩膀的途径,尽管这是一条崎岖的小路,需要攀登者具备敢于下地狱的勇气,付出毕生的精力。科技信息记载了探索者光荣的失败,留下许多可资后人汲取的宝贵经验;科技信息记录下前辈科学大师们宝贵的思想火花,他们探讨、预见过的许多问题,往往成为启迪后人科技创新的思想起点。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探索、一种创造、一种革命,从内容上看是一种发现、一种拓展、一种深化,从形式上表现为科技信息的继承、传播、扩张与物化。科技创新具有整合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质,涉及研究与开发中信息的筛选、组织、综合、传播与应用等一系列复杂的信息活动过程。科技信息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前提与条件,而且是社会生产的前提与条件;科技信息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追求的目的,而且也是社会生产追求的目的。科技成果的取得是在前人或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起步,根据成功的和富有经验的专家估计,一项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成果的取得,往往有90%以上的内容是从已有的科技知识中获得信息,而真正自己独创的工作甚至不到10%。科学研究正确的道路是“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才能象科学巨匠牛顿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的更远。当代科技信息的特点使得力图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特别是在巨人的肩膀上站稳脚跟的攀登者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首先,科学发现的难度加大。17世纪,牛顿出版了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描绘了一个全新的、明澈的、有条理的宇宙体系,隐藏在黑暗之中大自然和它的规律显得灿烂明朗。19世纪,自然科学在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划时代发现,使人们能够描绘出普遍联系的、发展着的自然全景图。20世纪末以来,科学的“英雄时代”似乎正在逼近其“顶峰”,认识人类现实的自然界的各种“极限”,揭示宇宙领域、微观领域、生命领域等隐藏于自然界深处的各种“秘密”。科学发现的难度在加大,要获得“第一个发现”的桂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1980年,世界著名科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霍金认为,数千年来的科学积累终于进入最后的统一阶段,人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个至少能在原则上描述、预测宇宙中所有事物的“万有理论”,也就是所谓的“终极理论”。20多年来,他致力把牛顿创立的经典科学和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狄拉克等人创立的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整合为一体,力图创建自己的“终极理论”,把所有的自然规律都以一个单一的、优美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尽管霍金在2004年向世界宣布他的“终极理论”的探索以失败告终,但是,同年12月,中国研究者岳涌强向媒体宣布,经过20多年研究、上千万字的论证,他成功地得出了“终极理论”。当然,岳涌强的“终极理论”还需要加以评价、认定、完善,也许会被完全推翻,但是,近代自然科学独立以来,经过几百年加速发展的积累,正在逐步逼近认识人类现实的自然界的点却是不争的事实。 终极理论,我们该如何看待你?科技日报2005.2.21-7其次,科技信息集成成为科技创新的常用形式。作为科技认识成果的知识信息的积累已相当丰富,如何应用到社会生活领域,社会发展提出的需要科学技术解决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集成现有的认识成果加以解决。科技创新将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主导方面,“信息日益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并且将成为大量的和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2苏海因曼科学技术革命的今天和明天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106-107页。人们获得认识对象的信息愈多,掌握这个系统的知识也就愈多,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把握就愈大。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着的知识系统,科技底蕴的丰厚程度表现为知识信息积累的深度,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科技积累越丰富,科技创新所能汲取的营养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创造新的理论,发明新的技术。以信息流为基石的科技集成创新要立足现实,对现有知识成果的继承和积累,形成突破和创造的根基,不仅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效率,而且也进一步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科技信息的闭塞往往会导致科技创新的失败,我国科技创新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不足就在于重复无效劳动。据称我国现有的专业科技研究人员中,约40%在做重复的研究工作。第三,信息资源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科技信息是科技创新的“成炊之米”,科学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以信息传递、吸收、评价为基础,“科学是共同协作的有预定目的的冒险,以致各种各样的实践者都能评价他人的发现和根据他人的发现作出行动。单一的科学家不可能创造自己的科学,必须依赖于同仁的劳动”。3郑祥福、洪伟:科学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89页。科学技术创新的协作性与相互依赖性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而实现。从信息传播、知识继承的视角,当代科技信息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乃至制约着科技创新的速度、效率和方向。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的创造性,直接指向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从中能够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成果。科技信息可以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和前沿,从中可以发现最有希望出创造性成果、最需要创造性、最能砥砺创造力的领域:理论与实验存在尖锐矛盾、不同学派激烈争论、学科交叉边缘地带、实践提出迫切需要的地方。第四,实现信息共享成为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必要条件。科技信息的加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这就造成即便是一个计算机网络化程度极高的信息部门也无法完全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求。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科技创新工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信息背景具有信息量急剧增长,学科之间的内容相互交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的特点。“为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所必须的信息量在急剧增加;信息整理和掌握是越来越复杂和消耗劳动的任务”4科学技术革命的今天和明天,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106-107页。另一方面,信息不仅是人们用符号标记认识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的基础。信息具有知识的品格,但并不天然具备知识的特点,大量失去控制的、无组织的信息将造成信息的污染而成为信息共享障碍,进而影响科技创新的效率。第三节 科技信息传播与信息共享自然系统中的信息概念具有本体论的涵义,作为自然系统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的一个方面,信息表征一切物质的普遍特性;信息是对物质世界存在方式和状态的反映和信号。日常用语的信息概念指的是消息、情报、指令、密码等等;通过符号、信号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认识论领域的信息概念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反映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内容的名称。强调的是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如书信、情报、指令),就最一般意义来说,信息是系统确定性程度(即特殊程度、组织程度或有序程度)的标记。”自然辩证法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390页。其中,科技信息是人们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内容的集中体现。科技信息最重要的形式是科技文献,其内容和范围很广,功用不尽相同,主要有:1、 古今出版的各种科技书籍,是了解和掌握以往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基本来源。2、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报告,内容比较专深、完整和具体,是反映当今科技发展和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最新成果的实际记录。3、各级政府和研究机构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会议记录,包括研讨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发明方面的专业会议记录、宣读的论文和书面发言汇编、学术论文汇编等,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原始记录,它们反映了科技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最新研究动态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属于最新科技信息资料。4、政府和有关部门印发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文件以及专利技术资料、专利产品说明书、专利申请书和专利文摘等,以及科技报刊、研究生学位论文等文献,从不同的方面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科学技术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5、新产品说明书,又称产品样本,是对新研制产品的结构、构造原理、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说明,反映了最新成果物化的成就。6、经济科技信息资料,反映国内外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最新物质产品,人们可以通过对其剖析,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资料。7、军事科学技术信息资料,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及军事武器装备研制的科技信息,同样是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资料的重要途径。栾玉广等:科技创新的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6-7页。科技信息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基本功能是把科技人员的“个人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实现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进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技创新的研究工作都是把前人或他人研究的终点及在终点时取得的成果,作为自己进行研究工作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信息传播对于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科技信息具有知识的品格,表现出了知识属性的内容,提供事物运动状态或规律的知识,成为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科技信息传播提供给人们关于一个认识的对象或系统比较完备的知识,增进了对于事物的本质、状态、发展趋势的认识,人们获得认识对象的信息愈多,掌握这个系统的知识也就愈多,在科技创新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把握就愈大。其次,科技信息传播以转化为信息的编码化的知识为前提,借助于编码化,信息能提供知识系统“最优化”方案,使关于事物的知识由无序变为有序,使系统由紊乱或者无组织程度变为有组织程度,显性知识容易通过计算机进行编码、储存,节省科技创新的文献资料搜索分析时间。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尔所提出的那样,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科,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这也就是说,在科技高速发展及物化的时代,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的接受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传播的知识或工具。第三,科技信息传播促进了信息与人的认知能力结合,促进了科技创新,提高了知识生产的效率。开发知识资源的主要措施在于信息的接受、传播与生产,加速发展各类教育,扩大公众吸收知识的能力;加快电信设施建设,扩大公众交流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全社会信息化程度。科技创新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外如经合组织“国家创新系统项目”,国内提出“知识创新”工程,学界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但学术界对“知识创新”的探讨,多集中于分析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创新的地位和作用,侧重于对知识创新宏观结构的探讨。从经济角度、政策角度切入比较多,从科学知识论、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这一视角切入比较少。对知识创新微观机制的系统分析,尤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对知识创新机制的深入研究要以对当代知识发展导向和进步模式的系统考察为基础。对当代知识发展导向和进步模式,国内外学术界已展开了相关研究,国外如科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国内如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科学知识的生产模式分析等,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涉及到知识发展导向和进步模式,但研究比较零散,尚缺乏多视角的系统探讨,结合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特点的研究也明显不足。从这方面研究出发进一步分析知识创新机制者尤为少见。作者深切感到,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信息质量的优劣、传输的速度快慢、应用的合理与否,对于科技创新速度、效率与质量起着“瓶颈”的制约作用。我们正处在传播技术革命之中,这场革命改变着世界的社会秩序和文化,推进科技信息传播的形式、内容、途径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一方面,信息传播、处理技术的进步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就象早先人类交通方式的发展和后来音像流通方式的发展曾经做的一样;另一方面,信息数量的巨增使得信息的筛选、组织与传播日益成为一项人力、物力、才力耗费巨大的复杂系统。因应科技信息传播的现实与特点,推进个人知识向“社会知识”的转化,拓宽联接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知识桥梁,已经成为我国科研战略实现从过去的模仿、跟踪向自主创新略转型的关键因素。本书立足于信息指数增长与信息质量不对称的现实,对科技创新中信息传播、扩散的方式、路径及其意义进行多角度考察,本书的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现实结构、科技创新活动的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科技信息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第五章分析了当代信息增长的趋势、特点及其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第六章分析了科技传播系统中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传播手段三个重要因素;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探讨了强化科技信息的筛选、科学解读科技信息、完善科技信息组织以推动科技信息传播的一系列重要课题;第十章力图从科技信息传播的角度对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的时代课题进行思考。在上述分析、探讨与思考中,分别结合有关内容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对策与措施。第二章 科技创新的信息基础历史考察科学技术发展是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的产物,科学研究以知识的继承和批判为起点,以科技信息的传播为媒介,通过科技创新而实现。“科学是共同协作的有预定目的的冒险,以致各种各样的实践者都能评价他人的发现和根据他人的发现作出行动。单一的科学家不可能创造自己的科学,必须依赖于同仁的劳动”。1 郑祥福、洪伟:科学的精神,三联书店,2001年,第189页。科学技术创新的协作性从横向看,需要同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同心协力,从纵向看,则需要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后继者共同奋斗,科技创新超越时间、跨越空间的协作以信息的传递、吸收、评价为基础,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而实现。事实上,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作为科学劳动产品的信息,为后人构筑了“巨人的肩膀”,从来就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基础和资源。 从古希腊以来,在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繁荣时期,都与那个时代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相对畅通相联系的,知识的交流与融合,为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继承与发展。反之,科技信息传播的效率低下、渠道不通则是科学技术进步是非常缓慢的原因。第一节 古代科学成就的信息基础前科学时期的欧洲经历了古希腊的学术繁荣、欧洲中世纪前500年的黑暗时代、肇始于11世纪的学术复兴,波澜起伏的科学发展历程似乎经历着与科技信息传播相吻合的起伏的曲线。一、古希腊科学成就的信息基础在科学与技术处于萌芽与朦胧的时代,人们在生产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并必然通过一定的途径在族群的某个范围内传播,以实现经验知识的共享。尽管传播手段可能极为简陋、效率可能极为低下、效果可能极为有限,但是,原始的科技信息传播对于科学技术的奠基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原始的科技信息传播推进了技术的进步。新石器时代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工业革命”,在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2个1千年间,发明象潮水一样涌现”。那些相互联系的发明包括:特殊农业工具的发明:锄头、镰刀、连枷、手磨等,和陶瓷制造、采矿、石器制作、纺织技艺等方面的长足的进步。人们第一次发现怎样熔炼并使用金属,怎样驯化动物,怎样耕作,怎样制作带轮的车和带帆的船。首次偶然出现的铁匠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职业专家。另一方面,原始的科技信息传播奠定了知识积累的基础,为科学技术的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人类文明早期还有另外一种更一般的合理性发现,数学、天文学、医学有了初步的发展。早期知识的积累、传播与扩散造就古代中国、古埃及、巴比伦和古印度的灿烂文明,形成于古代文明地区的科学知识又培育了古希腊的学术繁荣。希腊民族在科学发展方面汇集了古代文明的知识之流,开启了近代的科学理性之先河,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学术高度繁荣的时代。希腊人对近代世界,特别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是其他民族难以比拟的,尽管他们没有留下什么造福于后人的伟大工程,也没有作出什么杰出的技术发明。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营造了有利于思想交流、知识扩散的传播途径与学术环境,奠定了古希腊繁荣的信息基础。首先,希腊人的信息传播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方面。人类于新石器时代开始迈进文字书写的社会信息传播时代,提供了远距离信息精确传播信息的可能性,但是信息传播的现实性却受到了交通工具的制约而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公元前一千多年,希腊人通过向海外移民,在西方和东方建立许多殖民地城帮:向东越过爱琴海,在今天属于土耳其的西部沿海地区建立了爱奥尼亚的希腊殖民城帮;向西越过爱奥尼亚海,在现在的意大利南部即亚平宁半岛和西西里岛建立了“大希腊”殖民地,形成了希腊“文化圈”。总的来说,创造奇迹的古代希腊人生活在希腊半岛本土,爱琴海东岸的爱奥尼亚地区,南部的克里特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地区。地理位置接近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地中海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有利于希腊人与周边地区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继承其他文明古国的科学思想与知识。其次,希腊人的信息传播优势体现在学术氛围方面。古希腊的城帮民主制尽管还是奴隶主民主制,但是他年轻、富有活力,充满自由的氛围,有利于科学的探索、学术的发展,希腊人可以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讨论,不受他种目的和利益的支配。比较周围其他地区,不是处于未开化的原始蒙昧状态,就是处于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人民在苦难中生活,知识被少数人垄断。希腊人所拥有的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优势条件使古代世界的各条知识之流都在希腊汇合起来,并且在那里由欧洲的首先摆脱蒙昧状态的种族所产生的惊人的天才加以过滤和澄清,然后再导入更加富有成果的新的途径,取得了一系列令后人瞩目的科学成就,铸就了一个辉煌的科学时代。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谬塞昂学院等著名的教育研究机构,推动着知识信息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在天文学领域,托勒密(约公元90-168年)继承了希帕克的研究成果(本轮、均轮体系)并加以发挥,系统总结希腊天文学优秀成果,发表十三卷的天文学巨著至大论。该书论述详尽,集地心说之大成,被誉为天文学的百科全书。托勒密地心说把天文学建立在“不容置辩的”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数学与天文学的结合,完成柏拉图提出以地球为宇宙中心来“拯救现象”的使命。在中世纪,托勒密的学说与教义结合,被基督教会视为只字都不可更改的真理,成为经院哲学重要的理论支柱,在西方流传了1000多年,一直到1543年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地动说才推翻了托勒密的学说。在关于物理空间的几何学领域,古希腊几何学继承发展了古埃及、巴比伦的数学成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把它加以整理,形成严密的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亚历山大里亚前期的大数学家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260年)继承了古希腊几何学的精华,从五条公理、五条公设线段、直线、圆、直角、平行线出发,构造了数学史上第一个宏伟的体系,撰写了科学巨著几何原本,把几何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几何原本完成了知识的继承、组织、整理的艰巨任务,把它们汇成一个完美的、宏伟的演绎体系,对某些定理给出更简洁的证明。几何原本里所涉及的“个别命题的陈述方式并非欧几里德所独创,但整部书的陈述方式开头就摆出所有的公理,明确提出所有的定义,和有条不紊的一系列定理这是欧几里德所独创的。” 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97页。几何原本通过知识信息的整理实现系统化而完成科学史上的重大创新;“标志着知识的进步方面的一个永久性的一步。这一步是永远不必回头走了。事实上,在人类智慧的胜利中,我们很可以认为希腊几何学和近代实验科学占有同等最高的地位。”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4页。几何原本问世2000多年来,其流传之广和读者之多,在历史上只有圣经能够与之相比,其影响之深远无与为匹。15世纪以前,几何原本的手抄本统御几何学18个世纪,1842年至19世纪末,其各种文字的印刷本达1000版以上,20世纪初,英国有些学校还一字不动把它作为教材。在力学领域,最具近代精神的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知识,在物理学领域作出两项一流的贡献: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在阿基米德之前,杠杆的实际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但一直没有总结出其中的科学原理,阿基米德的功绩不在于发现杠杆,而在于将应用杠杆的经验知识加以系统地分析,总结概括出普遍使用的一般原理,他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了各种平面图形平衡的条件,揭示了重量、支点和力臂三者之间的量的关系,得出全称命题,一切机械设计,无不建立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之上。立足于这一人类认识史上了不起的重大发现,阿基米德发出 “给我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尽管阿基米德关于浮力问题研究的鉴定金王冠故事广为传说,但是,在其著作论浮力中,可以看出,浮力定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阿基米德定律提出了物体的相对密度和比重的概念:一个物体浮于液体中时,其重量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一个物体沉于液体中时,其损失的重量也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相等。定量地给出了浮力的大小,成为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二、欧洲中世纪学术复兴的信息基础在西方科学发展史上,中世纪被视为科学发展的“空白期”,或者至少是某种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的时期。尽管西方现代学者一般都把公元6世纪延续到15世纪前后的欧洲中世纪视为希腊与近、现代文明之间的“阴谷”地带。但是,中世纪后期,欧洲出现学术复兴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某些领域,科学活动甚至相当活跃。诚如恩格斯所言,“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接着一个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世纪和15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5页。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的兴起,标志着一种取代衰弱中的古典文化的新型文化已经出现,古典文化被抛弃的历史命运已经注定。基督教是欧洲政治生活中唯一起核心作用的统一力量,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主流,基督教神学在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教会几乎完全控制了人们的思想文化活动。在黑暗年代,科学研究的目的必须服从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研究完全从属于圣经所阐述的教义,“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信仰所规定的界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0页。其时,科学仅仅作为神学的婢女而苟延残喘地存在着,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从基督教的观点去考察自然,试图通过对大自然的研究以发现上帝的创世计划,显示上帝的杰作的完美,赞颂上帝的威力、智慧和善行,即通过认识自然来达到认识上帝的目的。原罪说使人们对现世和来世的平安发生恍惚的恐惧,对现世生活丧失信心,神父们对世俗的知识本身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关于自然的研究“并不能帮助我们实现对于来世所怀的希望”,基督教思想开始敌视世俗学术,把世俗学术和基督教决心要战胜的异教看做是一回事。 参见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19页。于是,基督教继续焚烧古希腊的典籍,关闭了柏拉图学园,设立宗教裁判所,把从事科学研究、传播的学者送进了监狱、送上了刑场。科技信息的传播成为不可能,科学也跌进了低谷。中世纪的市民社会也构成了知识传播的障碍,特别在技术方面。由于竞争与保密的必要性,由于个人技能无法传递,由于在行会支持下不那么成功的对手们的

    注意事项

    本文(组织与传播.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