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湖南大学制度经济学第四章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机制ppt课件.ppt

    • 资源ID:1728075       资源大小:137.50KB        全文页数:7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南大学制度经济学第四章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机制ppt课件.ppt

    第五章 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一 制度的约束因素二 制度形成的途径三、制度的供求分析四、制度与集体行动,第一节、制度的约束因素制度制约经济发展,那么制度本身又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会产生制度?为什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具有不同特征?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制度的产生和制度的特性?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制度的约束条件主要是什么?科斯:交易费用;诺斯:潜在利益/信念体系;德姆塞茨:相对价格等。马克思:基本矛盾等。,影响制度的三个基本因素:利益、权力、意识一。利益是制度的基础界定:利益(benefit)包括一切能够给人带来效用,满足 人们现实需要的因素。 社会利益(福利)和个人利益。合作收益 和交易成本利益与制度:制度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或实现利益的一种工具或装置;有利可图,人们才会去创建制度或创新制度;不同的利益关系制约着制度结构,制度安排规定着人们的利益分配。,二.权力是制度的关键界定:权力(power)是支配和控制他人的强制性力 量,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权力等。从经济学角度看,权力是一种特殊资源,控制资源的资源,是一种可以将成本转移给他人的力量制度安排是为了追求和实现利益,但追求和实现谁的利益?这就要看权力了。权力与制度:制度能否形成、形成何种制度,取决于相关主体的权力博弈。说制度是博弈均衡,主要就是权力博弈均衡。它说明谁的利益能够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燃油税、劳动法等。,三、意识是制度的前提界定:意识是指人的主观认知现象及其成果。主要包括:意识能力感性、理性、 意识取向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意) 意识成果知识(识)意识与制度知识是制度设计的前提,制约制度创新和变迁能力。诺斯强调学习与知识。意识形态制约着制度选择的方式和特点。制度是一种价值实现机制,价值取向决定制度的方向。,两个主体A.B箭头方向表示主体和制度的 价值取向(意识),aP线 的长度显示bP权力的大小,两条线形成的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方向聚合点,就是制度安排。aP和bP线的距离连接线TC是交易成本线,CR线是制度收益或合作收益线。 制度形成的条件:CRTC; 且ap:bp=ar:br.,aP,bP,I,CR,TC,O,br,ar,第二节 制度的形成的途径,一.制度形成的两种基本途径 自发衍生:旧制度经济学、哈耶克等。 制度是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累积下来的 行为习惯和规则 理性设计:诺斯等。 制度是人们依据交易活动的需要,理性地 设计出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契约等 三权分立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制度形成的案例说明,案例一:“和平之烟”的产生,在北美的两个印第安部落之间,由于争夺某一河心岛的狩猎权而发生了争执。按照以往的惯例,双方诉诸武力似乎是自然的选择。但是,这两个部落的首领都饱经沧桑,且厌恶战争,因而他们不同寻常地决定用和谈方式来解决争端。但多年的争端和不信任,又都不愿意首先提出和谈的建议。因此,两位首领在初次见面时都以保持沉默为策略。在这种多少令人有点尴尬的情况下,如果当事人着手去做第三种与两个冲突动机无关的事,则无疑会具有一种放松作用。碰巧,其中一位酋长点起烟管,另一位随后也点燃了自己的烟管。结果他们平静下来,逐渐进入了话题,并最终自信地达成了和解。第二次会面时,可能其中的一位立刻点烟,另一位马上应和。久而久之,抽烟便成了寻求和解的必要仪式或习惯,烟管也变成了和平的象征。最后,它成为每个印第安人必须遵循的法律典型的规则:在抽过烟后就禁止相互攻击。由此,所谓“和平之烟”的制度便昭然于世了。,大家知道,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轨距是4英尺8.5英寸。为何是这样一个标准呢?它源自英国铁路标准。因为英国人是修建美国铁路的指挥者。英国人又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标准呢? 英国的铁路是从电车车轨标准中脱胎来的。电车车轨为何采用这样一个标准?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把马车的轮宽标准直接搬用过来的。为何马车要用这样一个标准呢?因为英国传统路程上的辙迹的宽度为4英尺8.5英寸。这一宽度又是谁制造的呢?是古罗马军队的战车。古罗马军队为何一这个数字为轮距宽度?答案极为简单:两匹战车的战马的屁股的宽度。这样一个宽度有利于战马的驰骋。,案例二:悬赏天文钟,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是同海洋运输分不开的。一台在远洋航行期间走时准确的计时钟是必不可少的(即用时间同太阳所在位置进行比较来估算出经度)。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为发明这种计时钟悬赏1000金克郎。后来荷兰把赏金提到10万弗罗林,而英国最后将赏金依天文钟的精度定为12万镑不等。到了18世纪,这笔赏金最后由一位叫约翰哈里森的人获得。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耗尽了半生的精力。这里,付给科学家的赏金无疑是刺激或鼓励能人来成功地迎接挑战的人为办法。后来这种办法被制度化或法律化时,便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专利制度。,两个案例的启示,制度的形成存在两条途径,即自发演进与人为设计。第一个例子说明,在抽过烟后就禁止相互攻击的制度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有意为之,它的产生纯属偶然,因而是自然演进的结果。第二个例子说明,奖励制度和后来法律化后的专利制度是人们有意设计出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这说明人为设计也是制度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制度形成是自发与自觉相结合的过程,柯武刚和史漫飞论制度形成: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一种可能性是规则及整个规则体系靠人类的长期经验而形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规则多数是在社会中通过一种渐进式反馈和调整的演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并且,多数制度的特有内容都将渐进地循着一条稳定的路径演变。其他类型的制度因设计而产生。它们被清晰地制订在法规和条例之中,并要由一个诸如政府那样的、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威机构来正式执行。这样的规则是由一批代理人设计出来并强加给社会的。,在实际的制度形成过程中,完全自发演进的制度和完全人为设计的制度并不存在。许多制度的形成往往是自发演进过程与人为设计过程相互交织的结果。习惯习惯法成文法同时,不同制度形成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有些可能自发演进为主,有的是理性设计和选择为主。,二、制度自发形成的机理,随着博弈论在近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解释制度形成的自发演进方面,博弈论也显示了它“令人着迷”的一面。在制度形成中,重复博弈和演化博弈能过较好的说明。,“囚犯困境”与合作制度形成,“囚犯困境”博弈揭示出:个体理性与团体理性之间的冲突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并不总能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同时也揭示了个体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从个体利益出发的行为最终也不一定能够真正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甚至会得到相当差的结果。,2、合作的起源:关于财产问题贝茨(R.H.Bates,1983)设想过无国家社会的两个大家庭的情形。和,每家都拥有同样的武力潜能和侵犯倾向,都拥有相当于10头牛的净财产。每家都有两种行为选择:侵犯对方行为,不侵犯对方行为。两个策略的收益与另一家的策略选择有关,因而就有四个可能的结果。下面就是一个假设的收益矩阵:表1 囚犯困境模型 家庭的选择 (侵犯) (不侵犯) (侵犯) (4,4) (18,2) 家庭的选择 (不侵犯) (2,18) (10,10) ,、同时选择非侵犯策略使财富总量达到20头牛并两家平分;如果双方同时选择侵犯策略则消耗了资源,财富总量降为头牛,也同样由两家平分。如果只有一方采用侵犯策略,则两家总财富不变,但从(10,10)的分配交成了(2,18)或(18,2)的分配。在不知道对方行动策略的情况下,要求每一方都作出不可更改的选择,就会导致“囚犯困境”。这时,不管对方采取什么策略,每一方选择侵犯策略可以使他的期望财富达到最大化,因为存在42或1810,于是,均衡的结果便为(A,A)。这就是说,双方采用非合作而不是选择合作的情况下,财富分配的结果是一种“纳什均衡”,即(4,4)。,要解决这个基本的社会困境,可以通过两个办法。一是让两个家庭反复博弈而不是一次性博弈;二是通过一个第三者传达信息。从长期来看,在一个多次往复的囚犯困境博弈中,当事人会发现,相互对抗的机会成本会远远大于合作的预期收益;单方的侵犯会招致对方的报复(学习机制)。只要博弈不是有限次,那么理性的和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庭终会选择非暴力,这样,最优的结果(10,10)便会实现。可见,合作产生的一个充分条件是博弈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依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性的。,关于排队制度(先来后到制度)在几乎所有文明国家实行,这种制度也是反复博弈最后达成的均衡。特权制度等。,乙,鹰,鸽,甲,鹰,鸽,无主土地的产权形成的博弈分析,第一次博弈:甲鹰,乙鸽第二次博弈:甲鹰,乙鹰第三次博弈:甲鸽,乙鸽,要解决这个基本的社会困境,可以通过两个办法。一是让两个家庭反复博弈而不是一次性博弈;二是通过一个第三者传达信息。从长期来看,在一个多次往复的囚犯困境博弈中,当事人会发现,相互对抗的机会成本会远远大于合作的预期收益;单方的侵犯会招致对方的报复(学习机制)。只要博弈不是有限次,那么理性的和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庭终会选择非暴力,这样,最优的结果(10,10)便会实现。可见,合作产生的一个充分条件是博弈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依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性的。,要解决这个基本的社会困境,可以通过两个办法。一是让两个家庭反复博弈而不是一次性博弈;二是通过一个第三者传达信息。从长期来看,在一个多次往复的囚犯困境博弈中,当事人会发现,相互对抗的机会成本会远远大于合作的预期收益;单方的侵犯会招致对方的报复(学习机制)。只要博弈不是有限次,那么理性的和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庭终会选择非暴力,这样,最优的结果(10,10)便会实现。可见,合作产生的一个充分条件是博弈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依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性的。,在重复博弈中,对于参与者中任何一方的欺骗和违约行为,另一位参与者总会有机会给予报复。这样,采取违约或欺骗的一方就有可能永远丧失与对方合作的机会,并因此而遭受长期的惨重损失。在长期的交往和“博弈”中,处于“囚犯困境”中的参与者双方会越来越发现合作的重要性,并最终导致有利于合作的制度的自发形成。 制度是多人多次博弈达成的均衡解,协调博弈与交通规则的形成,在博弈的重复进行中,人们会逐渐形成一种约定或者说规则,或者都靠左行,或者都靠右行。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具体选择的是都靠左行、还是都靠右行,可以用“进化稳定策略”概念来说明。缠足。习俗,(打猎,见者有份习俗),演化博弈论与制度形成机制演化博弈论是研究一定群体行为选择演变和均衡形成的博弈理论。与传统博弈论不同,演化博弈论没有严格的理论假定,把生物进化的思想与博弈论的数学模型结合起来,对于研究制度、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群体行为选择,具有重要价值。适应(学习、试错、突变)个别占优策略(选择)群体策略(模仿)进化稳定策略(进化均衡)制度,三 制度设计,三个和尚怎样才能有水喝?(一)制度设计的意义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机制设计人的制度设计能够弥补仅靠制度演进难以满足社会对有效制度的需求的不足。 制度的人为设计能够加速和完善制度的演进过程。 人为的制度设计有利于纠正制度自发演进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制度设计实际上是人类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方式,(二 ) 制度设计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基本目标: 1。形成实现目标的有效 激励和约束机制。 2. 交易成本最小化。 (矿山安全制度、房地产制度的失败例) 基本要求:1。适应性:适应对象性质、特征,适应环境和条件2。明晰性:目标明晰、规则明确、简洁,权利清晰3。系统性:制度内在结构的完善、外在关系的协调4。均衡性:权利的均衡、利益的均衡,(三)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1.目标设计:定位明确(个人所得税、医疗体系)、 主次分明无冲突2.规则设计: 明晰、完整、适度,3.激励机制设计:激发人们趋向制度目标行为的 条件和方式 激励相容,选择性激励, 充分激励,多层次激励4.约束机制设计:规范人们的行为不偏离制度目标的条件和方式; 明确,力度,可操作,自约束5.实施机制设计:实施主体,实施程序,实 施条件。配套制度与条件要使人们去做某件事的话,奖励比惩罚有效;要人们不去做某件事的话,惩罚比奖励有用;,第三节 制度的供求分析一。制度可以在供求框架中分析1。制度供求的提出最早对制度变迁进行供求分析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是舒尔茨。他1968年明确地提出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制度供求分析、制度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并把它们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 戴维斯和诺思1971年再次将制度供求分析应用到对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并对引起制度安排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因素作了初步的探讨。拉坦1978年明确使用了“制度变迁的需求”和“制度变迁的供给”概念,并对引起制度变迁需求与供给变化的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林毅夫1989年总结说:“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2。制度供求的特殊性制度可以视为一种服务产品,可以以供求框架来分析。但是,制度的供求不同于一般商品,有特殊性。1)制度产品,公共品2)制度市场,垄断性3)制度供求约束:不是价格,而是成本收益4)制度供求的主体常常是同一的。自给自 足。,制度供求关系图,1,S (Rc),D (cR),q,C:R,二、制度需求,1制度需求的含义制度的需求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改变现有制度或进行制度创新来实现潜在利益的意愿和要求。制度需求是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的统一。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制度需求?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些潜在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这时就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需求。”,2。制度需求的影响因素,(1)预期利益制度需求首先受利益制约。人们需要一种制度,就是因为这个制度能够给他们带来没有制度或其他制度所不能实现的收益,或者能够降低成本。潜在利益(要素价格、技术进步)、外部利益、规模收益、交易成本、风险成本等。 因此,只有当该制度需求的预期收入大于预期成本,人们才会产生对该制度的需求,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诱致历史上多次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之所以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是因为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为某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或价值)上升时,其所有者可以从对这种要素或产品的所有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当所有者从对产品或要素的专有权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保护这种专有权而支付的成本时,产权制度的建立就会成为迫切的需要。,德姆塞茨(1967)考察了美国印第安人土地私有权的发展,认为美国山区的印第安人之所以在18世纪之后形成了土地的私有产权,主要原因是动物毛皮的贸易大大地提高了动物的相对价格。动物相对价格的提高促进了更为经济地畜养毛皮动物。畜养毛皮动物要求有能力阻止偷猎,于是诱致了对圈养毛皮动物的土地私有产权进行界定和保护的制度的产生。相反,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迟迟未发生私有产权的制度变迁,因为平原地区的动物和森林地区毛皮动物相比没有商业上的重要性,而且平原动物主要是食草动物,其习性是在广阔的土地上漫跑,为确立私有狩猎边界所获得的价值,由于要阻止动物跑到相邻的土地的成本相对较高而降低了。他由此证明,新的产权制度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而相对价格是决定这种新的收益成本比较的关键因素。,诺思和托马斯1973年根据支配产权的规则的制度变迁解释了西欧在9001700年间的经济增长。在他们看来,制度变迁是由人口对稀缺的资源赋予的压力增加所引致的。他们论证道:在欧洲中世纪的成熟时期(10001300年),人口持续增长,劳动的经济价值因而下降,同时土地变得愈益稀缺从而更有价值。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变得普遍起来,它对限制共有财产使用的压力增加了。对土地使用的更为有效的控制是与更为集约的农业生产体制的采用相联系的,三圃制开始替代传统的两年一次的轮作制。在现代早期,人口对土地的持续压力导致公地的废除和从以使用奴隶劳动为基础的耕作制转向由农民所有的所有者经营,或转向由资本主义所有的对工资劳动力的使用。其结果是更为集约的作物生产体制的演进。,技术进步,从生产方面看,新的制度安排往往需要利用新的潜在外部性。这在存在某种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容易得到保证。从交易方面看,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使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 从分配方面看,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变要素所有者或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收入流的分割(人力资本产权、员工持股)。,外部利益的存在,外部利益是泛指可以产生但在现有制度之内没有实现的利益。或者在现有制度之外存在的利益。市场规模、风险成本、交易费用等方面的变化都可以产生外部利益,这些外部利益存在,但在现有制度安排中不能实现,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这些利益,也就是外部利益内部化。,(2)利益博弈制度需求是一种公共需求,一种制度安排是否成为现实的制度需求,还取决于利益集团之间需求的博弈。一般说来,只有那些占主导地位的利益集团认可的制度安排,才可能成为现实的制度需求。我国既得利益集团对制度创新需求的阻碍。(3)观念意识 制度需求受人们的意识和文化观念影响。影响制度需求的偏好和层次。,偏好的变化,偏好是群体的偏好,即某一集团的共同爱好、价值观念等。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都决定性地影响着集团的偏好。偏好的改变也基于文化的变迁。偏好与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意识形态与社会偏好。偏好变化对制度变迁需求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两种情况。前者指偏好变化直接导致制度变迁需求;后者指偏好变化并不直接指向某一制度安排,而是在一定时期里影响制度环境和制度选择的集合空间并最终导致制度安排变化。偏好影响制度变迁需求本质上是由于它改变了人们的效用函数,或者说改变了人们的效用或价值评价标准,这意味着原来符合人们利益判断的制度变得不再与这种利益判断相符,制度变迁成为人们改变了的利益判断的客观要求。,(4)制度环境。制约着人们制度需求的选择空间和成本。,三 制度供给,一、制度变迁供给及其主体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与原则三、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一)制度变迁供给及其主体,1.制度供给的含义 制度供给是制度的“生产者” 设计和实施制度的过程。2. 制度变迁供给主体有意识地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政府,社会群体和组织,个人。 政府(国家)是最重要的制度供给者,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产品,就是提供制度。组织是制度重要供给者。社会性制度供给具有垄断性。?,(二) 制度供给的约束条件,1。成本约束制度变迁的供给成本包括:(1)设计、选择和组织实施的费用(立)(2)清除旧制度和消除变迁阻力的费用(破)(3)制度变迁造成的损失和机会成本 (失),2。知识约束“当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会服务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也会右移”。社会科学知识为制度设计、制度创新供给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社会科学知识可以降低制度供给和创新成本制度变迁和创新是学习的函数 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3。观念约束 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 制度变迁的思想前提,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特色,及其成本 4。环境约束 制度环境,宪法秩序和法律规范 决定了制度变迁的选择空间,并对制度变迁的效率产生重大影响。,5.权力约束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如何影响制度供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首先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权程度。在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对制度的供给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一、制度的均衡二、制度的非均衡及其类型,(一)、制度的均衡,制度均衡界定制度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给定的一般条件下,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任何个人或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诺思:。制度安排的调整已经获得了各种资源所产生的所有潜在收入的全部增量;虽然潜在利润存在,但是改变现存制度安排的成本超过了这些潜在利润;,制度均衡的表现:新古典的解释:在现有条件下,制度的供给完全适应制度需求。人们获得各种可能的潜在利益。(变量均衡),博弈论的解释:权力均衡状态:现有制度条件下,各利益主体获得了与其实力相当的利益和权力,各种力量处于稳定的相互制衡中,无法和无意改变现状的状态,是一种“势均力敌”或博弈均衡状态。(同意状态)(结构均衡)进化稳定状态:肖特。如果一个群体能够消除任何小突变的侵入,那么该群体达到了进化稳定状态,此时该群体所选择的策略就是进化稳定策略。,制度均衡的意义:均衡的制度,才是可实施的,有效率的。我们现在很多制度不能实施,没有效率,根本原因就是不均衡。,(二)制度的非均衡,1.制度非均衡含义制度非均衡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也就是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不一致的状态。制度非均衡表明:现有的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有一部分潜在利益不能转化为现实利益。这种不均衡是常态。或者现有制度的利益分配与现有利益集团的实力不相当。这种不均衡则不会长久。,2.制度非均衡的根源:新的潜在利益出现,现有制度结构不能容纳。社会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的变化。外部条件、环境的变化。,3.制度非均衡的类型,(1)制度供给不足指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从而导致制度真空的存在或低效制度的不能被替代 (环保、反腐)(农村金融体系)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 A 公共品的激励不足和“搭便车”问题B.垄断市场和政府失灵C.供给时滞问题后果:潜在利益不能现实化(低效率),社会运行无序状态(高交易成本)。,(2)制度供给过剩制度供给过剩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故意供给或维持一些过时的、低效的制度我国制度过剩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原因:企业的寻租和政府“政治创租”制度变革的滞后性后果: 加大社会交易成本,衍生腐败,(3)利益结构失衡:制度安排使得一些相关利益主体未能获得他们应得的利益,一些群体所得超额,一些群体得不偿失。高管天价年薪例子。,总 结,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制度非均衡是一种“常态”。制度均衡是很少出现的,即使“偶尔”出现也不会持续存在,这是因为影响制度变迁需求与供给的因素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映。正是制度非均衡的出现,或者说,正是不断出现的潜在利润促使人们推进制度的变迁和创新。 当然从非均衡到制度变迁还需要相应的条件,多长时间,非均衡发展到什么程度才会发生制度变迁,还取决于许多的因素。,第四节 集体行动与制度安排1。制度与集体行动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行动,康芒斯:制度是集体对个人的强制。个人选择理论,难以很好解释制度选择。制度形成运行必须要研究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的必要性:公共领域,公共产品,成本收益不能完全内部化,交易成本约束。不能依靠个人行动或个人契约实现。制度就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品。合作与合作收益,规模报酬递增。2.集体行动的逻辑:搭便车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搭便车。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集体的规模。集体的大小决定搭便车行为的多少,也决定集体利益的供给.只有当集体效益的净值不小于个人在集体中所占份额的倒数,如100人,1%,100倍收益增长,投资才是合算的。集体规模影响决策成本。说在社会决策中,小的利益集团常常比大的利益集团更有力量去影响决策。个人获益的差异。差异比平均更能产生集体中个人投资集体行动。个人收益与集体收益越接近,积极性越大。反之,越少。选择性激励、强制是克服搭便车的基本手段。意识形态也是。制度安排也是一种集体行动,也面临搭便车的问题。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克服搭便车的重要机制。3.制度安排与公共选择:一致性、多数性,一。制度与集体行动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行动,康芒斯:制度是集体对个人的强制。个人选择理论,难以很好解释制度选择。制度形成运行必须要研究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的必要性:公共领域,公共产品,成本收益不能完全内部化,交易成本约束。不能依靠个人行动或个人契约实现。制度就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品。合作与合作收益,规模报酬递增。,二.集体行动的逻辑:搭便车集体行动的困境: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搭便车。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集体的规模。集体的大小决定搭便车行为的多少,也决定集体利益的供给.只有当集体效益的净值不小于个人在集体中所占份额的倒数,如100人,1%,100倍收益增长,投资才是合算的。集体规模影响决策成本。说在社会决策中,小的利益集团常常比大的利益集团更有力量去影响决策。个人获益的差异。差异比平均更能产生集体中个人投资集体行动。个人收益与集体收益越接近,积极性越大。反之,越少。,选择性激励、强制、意识形态是克服搭便车的基本手段。制度安排也是一种集体行动,也面临搭便车的问题。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克服搭便车的重要机制。,制度安排作为一种集体决策或公共选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一致同意,二是服从多数 (一)一致同意方式 所谓一致同意方式,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的一种表决方式。 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按此规则进行的选择,能使每个人的偏好在约束条件下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这就是说,对该方案的任何改动,都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使参与者中的某些人受益。从而表明,一致同意得出的行动方案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三、制度安排与公共选择,其二,在此规则下,所有参与者的权利都能够得到平等的保障。一方面是因为它体现了参与者之间的自愿性和契约性,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个人选择对集体选择由此至关重要,所以任何成员或集体都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也不能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他人的利益之上。因而一致同意下的决策都反映了所有参与者的真实愿望。其三,该规则可以避免“搭便车”行为。在一致同意规则下,每个参与者都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与此相关的其他成员的行为,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集体行动方案能否形成的问题。显然,如果某项待选方案能够使部分成员不付任何代价地从中获益,那么这种决策将会因损害了其他成员的利益而被否决。所以一致同意规则容不得“搭便车”者。 一致同意,既是公平,又具效率,其四,该项规则的决策成本高昂。首先,由于参与者的选择偏好千差万别,对每一项提案都可能众口难调,要达成对某一方案的一致同意势必要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协商与讨价还价,这意味着高昂的谈判成本。第二,此项规则极易引起冲突、威协、恫吓或寻租。一些人为了使方案通过,很可能因利益与偏好的不一致而发生冲突,部分人还可能采用威协与恫吓迫使不赞成者“表示同意”,另一些人可能利用投票权寻租,这些不仅增加了一致同意的交易成本,而且也破坏了该规则所内含的一致性。,(二)服从多数方式 1。性质和特征 多数投票规则是基于集体福利总和的改善这一前提的。在一个集体中,一项方案如果使多数人的福利改善了,少数人的福利没有改善甚至有所下降,但从集体这一“社会总体”角度来讲,这一方案仍是有利于集体福利提高的。由此,在多数投票规则下,一项决策通过与否,取决于能否得到某一多数比例参与者的同意。 多数投票规则可分为简单多数规则(即赞成人数超过投票人的半数以上)和比例多数规则(即赞成的比例必须达到一个相当大的比例以上者如2/3或3/4等)两种。,特点是:(1)在此规则下的集体决策结果通常不符合帕累托准则。因为决策结果往往只体现多数同意者的利益,而不同意的少数派的利益则被忽略了甚至被损害了。(2)其决策结果具有强制性,它允许了多数人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少数人,从而使之成为“倒楣的少数”。(3)相对于一致同意规则,此规则的决策成本较低,但却容易造成“投票悖论”。(4)该规则难以避免集体决策中参与者之间的策略行为(或寻租行为)。(5)由于单个成员意识到他的同意与否并不对决策的最终结果起决定性作用或构成障碍,可能会助长部分成员不重视投票权的行为,并由此可能引致“集体的愚蠢”。,4.2 为什么要少数服从多数,集体选择的基础是每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既然人与人之间的效用是不同的,也就意味着经济学家不能用自己的效用函数去揣测其他人的效用函数。那么如何去发现其他人的价值判断、从而作出一种决策是“经济”或“不经济”的判断呢?答案是:经济当事人的一致同意。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效率的最高标准帕累托最优。但是从一致性同意规则那里我们知道,尽管一致同意是一个好东西,但要得到它却成本太高。,所以降低决策成本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降低“同意”的百分比。一致同意就是100的同意,如果百分比降到90、80、或60等等,决策成本就会相应降低。但是这样一来,一项集体选择方案的通过可能是在有人反对的情况下作出的,因而在降低决策成本的同时,却会提高“外在成本”(external costs),即那些对集体决策持反对意见的少数,要承担多数人强加给自己头上的损害。因此,一项好的决策,或者说决策规则必须兼顾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一个好的决策规则就是上述两种成本之和最小化的规则。,图1 决策规则:成本最小化一般来说,任何一种方案在同意不同意问题上必定会出现多数和少数派,在这时,决策成本是既定的,而选择多数赞同的决策比选择少数赞同的决策,就会减少外部性成本,由此,同意人数的比例的最低限度就是不能低于不同意的人数这就是少数为何要服从多数的原因。,成本,外在成本,决策成本,同意率,E,0,r,100,3多数投票规则的困境,3.1投票悖论法国人孔多塞特最早注意到一种“循环的大多数”(cyclic majority)的现象,从而指出了多数投票规则中的某些问题投票悖论。这一悖论最为简单的表达,就是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就三种集体行动方案(、)进行投票的情形。表1 投票前提 方案偏好次序 最佳方案 次佳方案 最次方案 甲 乙 丙 ,孔多塞特注意到,在投票过程中,如果按照每个投票者的偏好顺序来判断和选择,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投票表决,就会出现循环多数现象。即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优于;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优于,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优于。由此出现循环现象,多数投票原则失灵了。由此还可看到,最终的投票结果完全取决于各方案的排列次序,而不是方案本身的优劣。此外,波德(Borda,1781)等人的研究还表明,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人们有可能投票选择大多数人最不喜欢的方案。而在阿罗(Arrow,1951)对投票悖论的研究达到了高潮,提出了所谓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3.2 “理性的无知”与“集体的愚蠢”假设有一个市选举市长,候选人有两个(其中能力强,能力差),选民有101人(代表全市10万公民)。采用“多数投票规则”(即谁的票过半数,谁就当选为市长)。作为选民的张三,在“一人一票”的前提下他会如何投票呢?首先,他知道自己的这一票只占总票数的1/101,这会降低他对自己这一票重要性的认识。其次,“一票定乾坤”的情形(也就是说另外100票恰好两位候选人各得一半),可以说是很难遇到的。即使如此,张三也不知道自己这票是不是“定乾坤”的一票(假设恰好是51票,此时张三投的这一票起定乾坤的作用的可能性也仅仅为1/51)。,其三,张三这一票无论是投对(投给,当市长能使全市公民增收100万元),还是投错(投给,当市长会使全市公民减收100万元),对他自己来说,关系都不大。投对了,他也只能从增收的100万元中分得10元钱的好处(100万元的好处由10万公民共享);投错了,他亦只损失10元钱。对或错所带来的好处或坏处并不是他一人独享。其四,如果张三想认真且正确地投票(力求投对票),那他就得了解并识别、两人的能力大小,而这种“了解”是要花时间与精力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的成本完全要由他个人直接地、不折不扣地承担。,正是因为“正确投票”的成本由个人承担,而其收益却由所有公民共享,再加上收益的不确定性(一个人的“正确”投票并不能保证“正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民”,就会尽量减少他自己的成本支出,“合乎理性”地对候选人保持“无知”状态。结果是,投票人最后会“不负责任”地乱投票。于是就出现了“集体的愚蠢”。事实上所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好事)或供给过剩(坏事)都是“集体的愚蠢”的结果。,3.3 同一规则下的不一致,同一规则如以超过2/3为多数即为通过的话,不同条件下所隐含的“同意”水平是不一致的。假定成员人数为人,“2/3”的多数票制此时意味着100的“同意率”,它所要求的多数实际上是“一致同意”。人们都知道,在职称评定时往往要求得票率(同意率)超过2/3。但评委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所要求的得票率则是不同的(表2)。,表2 同一“多数投票规则”所隐含的“同意水平”参加投票人数 3 4 5 6 7 8 9 10 2/3所要求的得票数 3 3 4 5 5 6 7 7 实际同意率() 100 75 80 83.371.475 77.870 参加投票人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3所要求的得票数 8 9 9 10 11 11 12 13 实际同意率() 72.775 69.271.473.368.870.672.2参加投票人数 19 2/3所要求的得票数 13 实际同意率() 68.4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多数投票规则”下,对某一特定方案而言,不同的投票参与规模所的隐含“多数”概念不一样,人数越少,通过的难度越大。这实际反映了“公平准则”下的不公平,

    注意事项

    本文(湖南大学制度经济学第四章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机制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