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docx

    • 资源ID:1728020       资源大小:259.28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docx

    课题名称: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DFA050082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2万元学科分类:教育经济与管理课题鉴定时间:2010年1月课题负责人:马建 长安大学主要成员:顾建国 焦生杰 刘丽华 林贵宝 马天山序 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高等学校合并浪潮,本世纪初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合并后,高等学校如何尽快发挥综合优势的作用,如何改革与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凝练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如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等等。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各学校的融合与调整改革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实质性的合并与融合,是否达到了合并目的与理想效果,有必要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于了解合并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与生存状态,从而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合并高等学校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容摘要本研究报告简要回顾了我国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历程,分析了本次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基本情况;对高等学校合并前后的办学规模、学科发展、办学条件等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合并高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特点与管理模式;分析了高等学校合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对合并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学科发展、多校区管理、办学效益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其基本特征是以探寻高深知识为职责、以自治为组织管理特征以及以学术自由为核心。任何一所高校,在合并前的岁月中,都形成了一种与其发展相对应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虽然其基本特征从未改变,但由于合并前各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战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体系存在差别,因此,高校合并后必然会存在两种或者多种有差异的校园文化及相互冲突,能否实现实质性融合,将影响到高校合并的成败。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合点。学科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师才能的施展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合并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科建设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学科结构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大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源。为此,学科专业建设对于合并高校的发展尤为突出。合并高校是由两所或两所以上原功能齐全、行政独立的院校组建而成的,一般拥有多个校区,如何充分发挥各个校区的资源优势,实现各校区功能最优化,是大部分合并高校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课题报告对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高校合并,扩大办学规模,达到了规模经济效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来说,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但如何保持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追求或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回报与效果,这就关系到教育的成本效益问题。合并高校只有优化资源配置、重组优质资源,才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合并后,一所大学里的学生多、教授多,这只是统计报表上的意义。要提高办学效益,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办学效益。合并高等学校必须要处理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走数量、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才能可持续与和谐发展。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研 究 报 告自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高等学校合并,目前,已经告一段落。合并后,高等学校如何尽快发挥综合优势的作用,如何改革与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凝练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如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等等。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各学校的融合与调整改革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实质性的合并与融合,是否达到了合并初衷理想的效果,有必要进行探索与研究,以便于了解合并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与生存状态,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合并高等学校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背景分析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掀起了又一轮高等学校合并的浪潮。经过一段时间的合并调整与建设发展,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何进展,取得了怎么样的成效,迫切需要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1、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历史简要回顾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调整而随之变化的。根据有关资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学校已进行了5次重大的院校调整。第一次始于1952年终于1957年;第二次始于1958年终于1963年;第三次始于1968年终于1971年;第四次始于1978年终于1984年;第五次从1992年至今,涉及全国1000余所高校的大合并。从调整的目的与任务来看,前四次调整可大致归为一类,主要是参照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文理分家、理工分校,除重点建设14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外,其余所组成的高等学校基本均为单科性院校,虽然有诸多高等院校几度下放到地方、甚至企业管理,但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经过前四次调整,逐步形成了部门办学体制。第一次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52年。由于原有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均已经不适应新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必须进行改革,为此,1950年7月国务院即批准了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决定的精神,于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本次调整主要是进行院系调整,即将一些高等学校的院或系调整到另外一些高等学校的院系中,或单独成立一些单科性的高等学校。调整的重点是进行了课程体系更新,废除旧课程,充实新课程,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使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基本纳入了社会主义轨道。20世纪50年代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各种专门学业,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把中国的综合大学整顿为14所,其他改为各种专业学院。“院系调整”实际上是为适应和促进行业经济进行的,高等学校的部门所有制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乃至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高等学校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高等学校隶属关系的调整和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部门办学体制,例如,机械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交通部、铁道部等几十个中央部委分别拥有和管理着自己的高等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种体制下,建立与调整后的高等院校,其培养的人才专业对口性强,针对行业培养的计划性较高,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满足了当时各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极大需求与技术革新需要。但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只能借鉴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文理分家、理工分校,专业面狭窄,形成了高等学校基本均为单科性院校的局面。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淡化了各高等学校发展的个性与办学特色。同时,由于部门办学体制,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最近的这次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始于1992年,至今仍在调整中。这次高等学校的合并与调整被称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院系调整”。关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1992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明确提出了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框架是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为主的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政府部门职能变化,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体制方面,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学”的“单向线性关系”向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政府与市场的“多向三角关系”转变。特别是2000年完成的48个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校(原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367所)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标志着我国原有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已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那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部门办学和管理的体制基本结束。到本世纪初,基本形成了高等教育法中提出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构架。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更加强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层出不穷。根据有关资料,人类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3到5年增加一倍。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挑战,必须重新审视与定位高等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地位,重新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的相互依赖关系,高等教育体制必须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必须满足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次高等学校的合并与调整不仅是社会经济改革要求,也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显然,本次合并的主旨是为了解决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单科性行业高校过多、专业设置严重重复、校均规模过小的问题,力求建立起符合经济、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需要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本次调整后,形成了国家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格局,打破了条块分割的体制;使有限的资源能够集中使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改变了单科性院校过多,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比例不合理的状况,优化了结构,调整了布局;整合了学科专业,提高了整体办学实力,增强了学校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合并后,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大,校区分散,这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对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办学资源如何共享,如何促进深度与实质性融合,这无疑加大了学校工作运转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深入调查研究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校发展的步伐,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基本情况分析(1)基本实现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为适应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打破过去部门所有制高等学校只为主管部门或行业服务的办学格局,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即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由表1-1可知, 1990年以来,共有1031所高等学校(其中148所成人高等学校)参与了合并调整工作,组建成393所高等学校,其中345所为普通高校,48所为成人高校。特别是中央其他部委管理的高等学校基本上全面下放地方政府管理,以普通高等学校为例,地方政府管理的学校为1684所,中央政府(教育部)管理的学校为72所,其他部委管理的学校降为35所,与合并前相比,其他部委管理的学校锐减。由此可见,到本世纪初,基本形成了高等教育法中提出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构架。高等学校进行合并,克服了过去重复设置、部门分割、学科单一等弊病,基本实现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两级管理的办学体制,但合并后,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是否得到提升,合并目的是否达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能否保持高效率的运行等等,都还需要我们进行探索与研究,只有找出合并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妥善解决,才能促进合并高等学校健康发展与实质性的融合,才能大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才能充分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表1-1 合并调整高等学校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序号主管部门办学类型合并前(所)合并后(所)部门转地方(所)现状(所)1教 育 部普通高校1144672(3所两地)成人高校001小 计11446732地方政府普通高校7272801684成人高校10636467小 计8333162一五13其它部门普通高校421929035成人高校4212310*16小 计8431600*514合 计普通高校8833451791成人高校14848484小 计10313932275备注1、 统计时间:起始时间为1990年初,截止时间为2005年5月底;2、 存在同一名称高校多次合并的情况,仅按1所(次)计;3、 合并时所属部门与现所属部门不一致,以现所属部门为准;4、 仅是一所学校更名的未计入;5、 研究所、院、培训中心等未计入学校数量中;6、 民办高校未计入(成高2所,普高249所)。 (2)初步实现了办学资源共享高等学校合并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学科专业优势互补。这也是高等学校合并的重要目的之一。高校合并形成了众多多校区办学形式的大学,多校区实现资源共享面临教学资源不易调剂、管理成本上升、教职工工作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从目前情况看,任何一所多校区大学资源共享都是有限度的,为此,着力研究和解决如何实现多校区办学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摆在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从表1-2中可看出,研究与探索合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教学资源共享方面的论文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从各合并高校管理与技术层面上看,要实现资源共享,一是整合学科资源:打破校区、学院界限,创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合作办好新专业;制定和完善鼓励学科交叉的政策和制度,制定实施各学院交叉授课、共同办专业的相关办法与实施方案,同时分析研究社会与行业需求及自身办学条件的可能。二是研究开发教育教学管理网络系统,通过教育教学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多校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如:一卡通、教务管理网络、网上选课、开放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网上学习(精品课程)、多校区图书资源联网等系统。从组织架构中的深层次的文化融合来看,要实现合并后的文化整合,一般难以与管理和技术层面的整合与资源共享同步。这是因为,大学文化根植于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于成员与成员、成员与环境的互动模式之中,成为大学成员行为的指导力量,并受到大学成员的坚定保护。大学合并新的历史才刚刚开始,文化整合这一耗时最长的工作,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充满变数。重构大学历史文化,随着校名的变更,重构历史也就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伴随校名的整合,大学校训以及历史沉淀的大学精神亦随之需要整合。 因此,合并后的高等学校文化融合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表1-2 研究合并高校相关问题的论文统计表序号研究内容数量(篇)比例(%)1管理体制改革、实质性融合、办学效益等8345.42师资、图书、文献等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共享6636.13校园文化融合与重构116.04专业学科整合与发展105.55办学思想、理念融合84.46其它问题探讨52.6合计一八3100备注以“合并高校”作为关键词,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来。(3)较为显著的提升了合并高等学校的整体实力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与竞争力,以及培养高层次与复合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合并的最终目的。无论是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还是各合并高等学校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的一八0余篇有关合并高校相关问题的探讨的论文中阐述的观点和全国高等学校评价排名结果看(详见表1-3),均可初步得出:合并既使学校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为提升,又使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以医学院校合并进综合大学为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三所大学在医学学科领域,合并前共有国家重点学科34个,到2005年初达到44个;合并前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到2005年初达到5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由3个升为5个。以2005年排名前50位高等学校为例,合并高等学校的2005年排名与1999年排名相比,基本上均有所提升,仅有个别学校略有下降。有的提升幅度达到50位以上,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苏州大学、中南大学等;有的提升了30位左右,如:南京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高等学校评价排名榜主要是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评价排名的,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能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与水平。从表1-3中可知,通过合并与建设,绝大多数合并院校其排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虽有个别学校合并之后排名略有下降,但从总体上而言,可以说合并后的高等院校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实践证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等学校合并适应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合并是一条我国高等教育追赶先进国家教育水平的成功之路。当然,实质性融合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着眼于未来,充分发挥合并后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实现实质性融合是不会太远的。表1-3 中国高等学校综合排名对比表序号校 名05年排名99年排名学校类型序号校 名05年排名99年排名学校类型1清华大学11工科26中国人民大学*2616综合2北京大学22综合27大连理工大学*2719工科3浙江大学34综合28西北工业大学*2821工科4复旦大学46综合29东北大学2931工科5南京大学*53综合30重庆大学3048工科6华中科技大学6一三工科31中国农业大学3133农业7上海交通大学77工科32兰州大学3234综合8武汉大学822综合33华东师范大学3359师范9吉林大学9一八综合34上海第二医科大学3462医药10中山大学1025综合35中国矿业大学3552工科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15工科36华东理工大学3641工科12四川大学1217综合37北京理工大学*3723工科一三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三14工科38北京科技大学3829工科14西安交通大学149工科39苏州大学39103综合一五山东大学一五24综合40石油大学4049工科16天津大学*168工科41中国地质大学*4146工科17中南大学1769工科42武汉理工大学4271工科一八南开大学一八12综合43湖南大学4345工科19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105医药44郑州大学4457综合20北京师范大学*2020师范4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538工科21东南大学2111工科46南京理工大学*4630工科22厦门大学*2226综合4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4736工科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310工科48电子科技大学4828工科24同济大学24一五工科49南京农业大学4987农业25华南理工大学2540工科50西北大学*5091综合备注1、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0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2、“*”为非合并高等学校;3、合并高等学校1999年排名是以其合并高等学校中的最高排名计。二、高等学校合并前后的比较分析从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起,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余年间参与合并的高等学校一千余所,这些高等学校的合并效果如何?发展进程如何?都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从上述的基本情况分析,以及从合并院校经验交流与研讨的论文集及零散发表于教育期刊上的相关文章,都不难得知,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但是,合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合并后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大,校区分散,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如何提高办学效益,如何促进深度融合,等等。增加了合并高等学校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因此,系统调查研究与总结20余年来高等学校合并的经验与教训,成果与败因,对于合并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今后其他高等学校的合并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指导意义。高等学校合并调整的历史和基本情况表明,整体不是它的所有部分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由部分之间独特的组合和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新实体。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决定了高等学校合并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高等学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主体及价值主张多元的系统,合并过程又是若干复杂系统的办学思想、人力资源、学科专业、管理模式、校园文化整合的全方位操作,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高校合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高等学校合并前后的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找出其发展的特色与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根据统计资料,合并组建起来的普通高等学校共计345所。确定抽取多少合并高等学校数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较为合适的样本容量,必须遵循统计学原理,必须满足抽样推断需要达到的预期可靠度和精确度要求,样本太大,会浪费人力、财力和时间,样本太小,则会降低推断的精确度,甚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本课题抽取样本容量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抽取的样本容量要能基本反映合并高校的发展现状,即可靠度要在80%90%,根据确定样本容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1,抽取的样本容量要大于24所;同时依据中心极限定理与大量统计研究,当样本容量不小于30时,就能基本反映出总体状况。为此,本课题组从合并高校中按地区抽样选取了40所普通高等学校(占总合并高校总数的比例为11.6%)基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应该说可以基本反映出合并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1、合并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对比分析随着高校合并和扩招政策的推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通过本次高校合并,高等学校数量有所减少,办学规模得到很大提高,根据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理论,高校的合并,使高等教育达到规模经济效应。表2-1是2005年相对于2000年的增长情况,从中不难看出,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均大大高于合并前或合并初期的办学规模,一方面是因为扩招(1999年开始扩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合并的结果。985工程(研究型)大学,如: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吉大等,研究生规模增幅较大,最高的增幅可达原来的4倍左右,最小增幅也增加了50%左右;本科生规模增幅较小,最大增幅增加了50%左右,最小的增幅为负增长,即为-一五%左右。211工程(教学研究型)大学,如: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等,研究生规模增幅很大,研究生规模最高增幅可达原来的6倍左右,最小的增幅也在原来的2倍以上;本科生规模增幅也较大,最高增幅是原来的2倍以上。地方(教学型与教学研究型)大学,如:青海大学、三峡大学、集美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等,本科生规模增长幅度较大,最高的增幅是原办学规模5倍左右,最小增幅也在原来的1倍左右;研究生规模增幅很大,许多是从无到有,有的增幅在10培以上。专任教师的增幅,从抽样的样本看,大多数高校增幅均在50%左右,仅个别高校略有减少,同时有少数高校增长幅度较大,达到原来表2-1 合并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发展情况统计表(2005年/2000年)序号学校名称所在地区本科生规模增幅(%)研究生规模增幅(%)专任教师增幅(%)2000年生师比2005年生师比1清华大学*99华北111.9 145.9 102.6 12.71一八.212北京大学*00114.3 160.9 114.7 12.9116.413天津工业大学00240.2 445.8 220.2 11.61一三.614河北科技大学96一五5.0 1748.0 1一八.3 9.41一三.115太原理工大学97一五9.8 455.9 144.2 10.0112.516内蒙古科技大学03470.7 663.4 347.9 9.51一三.017吉林大学*00-04东北108.3 297.0 112.5 12.7117.218沈阳工业大学02177.5 297.5 147.6 11.4114.719黑龙江工程学院00256.6 无147.1 10.61一八.5110长安大学*99西北一三6.2 414.8 112.0 11.8117.0111兰州大学*04241.8 400.8 149.9 10.3119.3112宁夏大学97229.5 1008.7 142.5 6.8111.91一三青海大学97251.0 从无到有206.2 6.518.2114新疆大学00242.6 634.5 一三5.2 6.71一三.31一五华中科技大学*00华中一五5.3 288.0 93.6 9.8120.5116中南大学*00142.7 401.0 98.4 10.3119.8117武汉理工大学*99一三9.4 337.0 108.3 11.4117.51一八长沙理工大学00399.2 1042.3 345.8 12.51一五.1119河南大学00238.1 551.8 142.1 7.31一三.1120三峡大学00一八8.6 从无到有一五6.9 10.11一三.3121上海交通大学*99华东一三8.0 228.9 一五6.3 12.8116.2122复旦大学*00116.4 177.2 123.3 14.41一八.2123东南大学*001一五.4 281.7 1一五.7 11.6116.2124扬州大学92146.0 523.5 100.6 10.1116.2125苏州大学95-00109.0 400.3 124.6 一五.7117.9126南通大学04541.3 从无到有409.5 12.6117.3127浙江大学*9886.5 208.1 85.2 11.41一八.0128宁波大学97128.8 2317.9 105.5 9.2112.2129集美大学94199.8 从无到有129.4 9.2114.2130济南大学00333.8 1一三2.4 202.8 9.41一五.7131青岛大学93172.9 459.3 149.3 一三.2116.4132南昌大学93-01229.4 596.4 237.7 14.31一五.0133安徽工业大学00256.4 811.9 229.8 一三.21一五.3134广州大学00华南280.2 729.0 2一三.2 6.318.5135广西大学97126.6 425.6 117.9 11.1114.3136中山大学*01226.3 337.4 201.6 一三.3117.9137四川大学*93-00西南一五2.6 293.9 127.8 10.9116.6138昆明理工大学99一五1.0 419.9 110.2 9.81一五.3139贵州大学93-04308.0 1086.2 219.9 9.2114.1140西藏大学01460.5 从无到有一五8.4 3.118.61的3-4倍左右。合并前或合并初期(2000年),无论是部直属高等学校,还是地方高等学校,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研究型与教学型大学,绝大部分各类型高等学校的生师比均约在61至一五1之间。合并后的2005年,各类型高等学校的生师比均有大幅度提高,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师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生师比在161-201之间,教学型大学的生师比在81-一五1之间,这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生师比状况正好相反,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排名前10位的大学平均生师比为6.71,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前10位的大学平均生师比为一三.41,一些州立大学生师比在一八1左右。不同办学条件的高校有着不同的生师比,处于不同办学层次的学校,学校面临的任务是不一样的。高层次的学校,教师将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而一般院校教师的精力主要是本专科学生的教学。由此可见,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其生师比是不一样的。按照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发展情况,在满足办学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合并高等学校在办学规模方面,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降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生师比,其生师比应降低到81-一五1之间;教学型大学生师比应略有提高,其生师比应提高到161-201之间。(注:表2-1学校名称后的数字为合并时间,“*”为教育部直属)2、合并高等学校专业学科发展情况对比分析我国大学合并重组的出发点就是打破原有学校学科不健全和学科较为单一的专业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企求实现学科之间的最优化,发挥有限办学资源的最大效益。然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合并高等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学科建设是办好大学的关键,学科结构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大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源。重组学科专业,优化资源配置,是学校深度融合的基础工作,也是合并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表2-2 合并高等学校专业学科发展情况统计表(2007年)序号学校名称专业与学科点研究生导师院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本科专业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小计博导硕导小计工程院士小计国家级省部级小计国家级省部级1清华大学6017012827一八6276710955526492612142北京大学101244201352249105111984368158一三453天津工业大学444312119704135234河北科技大学572214223022225太原理工大学617825534601129666内蒙古科技大学3300内蒙古大学59921937036711102810107吉林大学124278191272262807145511174165814598沈阳工业大学4223612020615339黑龙江工程学院250000010长安大学6983392427883391111291621411兰州大学81一八75610881207674313362771612宁夏大学654832160171744一三青海大学50一三56016167714新疆大学7482123288092733一五华中科技大学782481732230278452一八21074214282642216中南大学75282一五9一八一八46485一三61一三11391722174一三17武汉理工大学77一三06979961948021125322一八216一八长沙理工大学545763840775519河南大学7217516359222220三峡大学5232 290012128821上海交通大学60一八5165232209933127616738221616

    注意事项

    本文(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