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关于山东青州王村的调查报告.docx

    • 资源ID:1726523       资源大小:211.66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山东青州王村的调查报告.docx

    强人治村山东青州王村调查报告 张世勇一、远近闻名的大姜生产专业村王村所在的东夏镇,号称大姜生产第一大镇。东夏镇南靠胶济铁路,北依济青高速公路,西临东红高速公路,309国道、羊临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王村家家种植大姜,是青州市久负盛名的以大姜生产专业村。王村现有一八6户,人口750人,耕地面积883亩,其中大姜种植面积795亩,人均种植大姜1.06亩,全村仅种植大姜一项,人均收入2万余元,大姜价格在35元的年份,大面积种植的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不在少数。村民普遍反映,种植大姜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经济条件。种植大姜是王村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王村很少有人远出打工,初、高中毕业没有继续学业的年青人大多在附近的五金加工厂打工,最远也是到临近的青州市或者潍坊市,村子里没有去过省会济南的大有人在。这也是山东半岛整个农村的普遍情况。王村有20几家洗姜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姜市场,洗姜厂为村里的妇女提供了打工的场所。村干部给我们讲,在他们这里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王村农民的农副业的发展走过一条曲折的路。80年代末期村里就有人种植银耳,之后是养肉鸡,1992年之后村里几乎家家养鸡,后来由于市场和技术的原因,肉鸡养殖逐渐退潮。养鸡风潮之后,又有村民带动种植菜葫芦,初加工后成为葫芦丝出口日本,也是由于市场原因,又走向了萧条。在此之后,村里有人开始种植大姜,刚开始不成规模,个别家庭种上几分地,在附近的市场上零售。之前的这些农副业都是农民通过亲戚朋友,传帮学习而发展起来的,完全在无组织的状态自发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简单的技术可以靠亲朋间的传帮带得来,规模较小时市场也不成为问题,缺乏市场远见的农户一窝蜂跟上之后,必然又遇到“多收了三五斗”的市场困境,更具灾难性的是一旦发生严重的疫情和病虫害,在基层政府无作为的情况下农户只能干瞪眼而血本无归。王村的大姜种植没有走以前的老路。王村农民开始种大姜的时候,县乡政府正开始着力推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政府的主导下,新的栽培技术,新品种引进,邀请农业专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在上级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压力之下,村委会对于发展大姜种植做了充分的考察。无论是气候还是土质,当地都比较适合大姜种植,最为重要的是大姜和蔬菜水果相比有储藏优势,用地窖储存可以保证到1年多不变质,当遇到价格低迷时,有缓冲的余地。认定了大姜种植之后,村委会多次资助组织农户去安丘学习大姜种植。但当时村民仍有顾虑,以前的几次经济作物种植失败的阴影尚未散去,大姜种植仍然是小打小闹,不仅种植面积小,而且露天种植,这与大棚种植的产量每亩相差4000斤以上。在动员无效的情况下,村委会先是动员几家农户示范种植大棚姜,然后又以每亩大棚姜补助500元的办法鼓励村民种植大棚姜,村委会还出面跑农行,争取小额贷款,解决种姜的资金问题。由于分田到户之后,土地按生产队时的组进行分配的,因为地质差别,各家分得的地不仅分散而且每块地面积很小,零碎而分散的地块,种植大棚姜很不经济。村委会于是进行了分田到户之后的第一次土地大调整(详见后土地调整)。大姜种植形成一定规模之后,村民又面临卖姜难的问题。以前小打小闹时尚可以在附近的集市上找到市场,村委会于是决定在村子里建立大姜市场。要建立市场就必须先有洗姜厂,第一个洗姜厂在村委会鼓励和支持下由村民合伙建立的,村委同时还注册了大姜商标,通过网络发布市场信息。两年多时间村里的工贸区已经有了20多家洗姜厂,每家洗姜厂都长期住有收购商,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将大姜卖掉。附近的村庄农民也普遍种植大姜,以王村的大姜市场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姜生产基地。在青州市,除了临近市区的村庄趋向城市化之外,其他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种植瓜菜、果品、花卉、菜葫芦等经济作物。东夏镇东临的谭坊镇,是江北有名的瓜菜之乡,南临的黄楼镇是花卉名镇。在青州乃至整个山东半岛,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基层政府主导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成功和彻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东基层政府的强势,基层政权行政能力高效率。王村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基层政府主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我通常所听到的逼民致富和诱民致富的故事,基层政府积极行政并不是那么荒诞。分田到户之后,农民的经济生产又退回到了小农经济的老路上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单家独户的小农直接面对市场,在信息不对称及农民缺乏组织的情况下,小农式的经济生产异常脆弱,农户自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具有盲目性,而且风险很高。人民公社制度解体20多年来,各种现代性的制度因素不断的向农村渗透,特别是市场化和与之伴随的各种意识形态不断的消解和异化着各种乡土传统,而基于权利与责任的现代契约性合作观念尚未建立起来。农民虽然从人民公社的强势管制中解放了出来,但也越来越成为一盘散沙。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村庄伦理道德约束不断弱化,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超出家户之外的合作难以达成,成为目前乡村治理和乡村秩序再造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组织,这一在中国现代化叙事中的建构起来的行政性组织,成为农民唯一可以选择的组织,虽然基层的政府的强势和积极行政也会出现负面效应。山东的乡村工业相当发达,许多村庄以小五金加工厂为主要特色,还有从人民公社时的社队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大型集体企业。村民为我们讲起这里为什么小五金加工厂众多的原因时说到,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一任省委书记由于向其他省的拖拉机厂购买拖拉机受挫,于是要求山东省的每个地区都要建立自己的拖拉机厂,从而带动了当时许多村庄的社队企业加工五金配件,当时社队企业培养的技术骨干现在大都成为小五金加工厂的老板,与王村相邻的南于村就是以小五金加工厂众多而闻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收入比较稳定的经济作物生产,使得这里的农民得到了充分的就业,村庄依然是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村庄仍然是村民“生与斯,终与斯”的社区,村庄的公共生活对于村民来说尤其重要,村庄仍然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社区。与中西部农村相比,像王村这样完整意义上的村庄在整个山东半岛具有代表性。山东半岛农村的这一特点,使得这里的村治过程与中西部地区的“流动的村庄”具有明显不同。村庄的产业结构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村治状况的一个因素。在王村大姜产业发展过程中,村委会的权力得到了强化,在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一些容易产生矛盾的因素被抑制,村庄内部的各种因素被调动进而得到重组。二:村庄治理1.土地调整:强势村委VS“刁民”土地问题向来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在集体资源较少的村庄里,村集体有没有机动地,村级集体管理土地特别是调整土地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村级组织的行政权力效能,村庄的政治社会生活过程在土地问题上集中呈现出来。在许多农村地区,自从分田到户之后土地一直没有进行过调整,造成了有的家庭人多地少,而有的却人少地多,村庄之内人均占有土地不平等的情况,因这种情况出现了许多土地纠纷。土地二轮承包重新确权之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三十年不变”国家政策,在一些农村地区更加重了这种矛盾。而这样的在山东半岛这样相对来说人口稠密,可耕地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成功,特色农业发达的地方,农民主要向土地要生产力,土地经营的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有较高比重的地方,土地调整显得尤其重要。据我们的调查,山东青州的村庄都留有机动地,面对僵化的国家政策,村级组织对于土地的管理保持着一定的灵活性,一般都能够对土地经常进行调整,有的村庄还能做到每年调整土地。如前所述,对王村这样的以特色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村庄来说,土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农民的家庭收入。分田到户时王村并没有将所有地分到户里,王村集体留有机动地,不仅避免了僵化的土地政策造成的负面后果,为以后调整土地留下了空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土地调整,村级组织的权力得到了体现和强化。在王村一直保持着每年一调地,随着各家各户人口的增减,土地多退少补。除每年的土地小调整之外,王村还有三次大的土地调整,在这三次土地调整过程中,出现了村干部眼中的“刁民”,在村干部的眼里,所谓“刁民”就是不顾村庄整体利益村民,而在土地调整过程中就是那些反对调地的“钉子户”。为了发展大棚姜,村委决定对全村的土地进行大调整,打破村民小组界限,化零为整,使各家各户分得的土地连片。这样的想法甚得民心,但有三个困难,一是全村的土地质量有地级差别,简单的面积均分并不能达到公平;二是土地二轮延包还没过几年,调整土地违背了“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政策;三是,有的村民在地里种有果树等长效农作物,调整土地必然会极大的损害到这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往往成为土地调整中的的“订子户”。王村调整土地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村民讲清楚调整土地的必要性,征求村民意见,绝大多村民都同意调整土地,并在同意调地的材料上签了字。村里专门组成有30名村民代表参加的调地委员会,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一起吃大锅饭,将地质不同的地块评定等级,等级差的用加大面积的办法补上,划片搭配,用抓阄的办法重新分配土地,同时将所有私人打的机井用赎买的办法收归村集体。土地级差的问题好解决,国家的土地政策也可以暂且放在一边,最大的难题在于每个村民小组里都出现了一两个“刁民”,拿着二轮土地延包的合同拒绝调地,有的甚至发生了冲突。现任的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给我们讲了土地调整中村委会如何治理“刁民”。最为顽固的是两户种水果的村民。一户种葡萄的村民,当众扬言谁要调他的地他就用铁锨铲掉谁的头。此村民是村里一个老党员老村主任的儿子,兄弟众多,仗着父亲的余威有侍无恐。在村干部的眼里这就是十足的“刁民”,村委先召开座谈会讲理,说服他要以村集体的大局为重,并动员其父亲以老党员老村干部的身份说服其儿子,眼看着霜降就要到了,分到他的葡萄地的两户村民要种小麦。村委会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向这位村民下了最后通谍,要求其在霜降10天之前将其葡萄地清理干净,否则村里将动用铲车强制其退田。如此这般软硬兼施,种葡萄的村民只好屈服,在霜降之前清理了自己的葡萄地,并得到了村里的补偿。还有一户种桃树的村民,重新分地抓阄时没有抓到自己的原来的地,村委会使尽办法,这户村民就是不愿意调地,村委会最后用铲车将其果树铲掉。这户村民事后将村委会以违反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名义告上了法庭,按照村干部的说法,由于其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书遗失而败诉,果园的损失也没有得到补偿。土地调整是当时上级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下的一项具体措施,这户农民的败诉显然有镇政府的行政力量介入。在王村所在的镇的其他村庄,镇政府向有些工作难做的村庄派了工作组,而即使这样,有的村调地成功了,有的村至今尚未对土地进行大调整。王村的成功自有其特殊的地方。这一次土地调整之后,还有比较大的土地调整,一次是为了建立大姜市场,洗姜厂需要土地。在这次土地调整中,村里原有的机动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村委先给需要调整土地农户开会,摆道理,希望大家从大局出发,耕地被占用的农户用村里的机动地进行置换,不想再种地的村里每年每亩给400500元的补偿。由于当时的大姜价格不甚理想,当时有接近1/3的农户的20亩地用补偿金的办法得到了解决。这次调整土地相当的顺利,没有一家反对的。第三此调整土地是村里进行新一次乡村规划时,要建新楼区。这时又出现了两家“钉子户”坚决不愿调地,村委会做说服工作,在一次谈判会上,村支书在一气之下发火,当着众人摔了茶杯,并说了许多狠话,威胁如果不服从村委的决定,村里会掐了他家的电,填掉地里的井(因为机井的所有权在村集体)。在这样的威胁下不愿调地的两户村民只好屈服。给我们讲这些故事时,村支书说,农村里矛盾多,要办成一件事情,什么办法好使就用什么办法,在我们村老实人决不吃亏,像那些“刁民”必须使用硬办法,遇到“刁民”时还是强力措施管用,“三声大娘,不如一句骂娘话”,这就叫做“庄户政策”。这位村支书坦言在其他事情上就曾经揍过几个这样的“刁民”。王村土地调整的过程,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关于基层政府与农民关系的思考。如果王村没有一个行政权力强大的村委会,没有村支书这样的强势人物,如果没有上级政府的支持,王村的土地调整不可能成功。王村土地调整的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强力的村委会及村支书这样的强势人物。结构性的因素在于乡村两级政府在行政事务方面的利益关联。强有力村级组织的在碰到“刁民”时,敢于“顶风违法”办事,动用暴力措施,如果我们联想到国家政策对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强调,以及社会舆论在土地问题上对基层政府的妖魔化叙述,王村的土地调整过程如果脱离了村庄的场域,又会成为一个乡村两级政府联合起来侵犯农民权益的故事。然而,遇到这样的“刁民”,基层政府不这样又能如何?贺雪峰教授在土地调整与村庄建设一文中讲到荆门农村的“土地调整”之困,显现出不同地区基层政府行政效能的差别。在荆门农村,由于一个农户的反对,使得有利于大多数村民的土地调整告黄,导致村庄治理的困局和村庄建设的无望。面对的同样是不顾集体利益的“刁民”,在荆门农村基层组织政府害怕出人命而屈服,而在山东青州由于基层政府的强势力量,“刁民”只好吃哑巴亏。当代的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像荆门农村一样的“集体行动”的困境。分田到户之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日益个体化,农民的村庄集体认同日益消弱,受到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影响,农民日益走向原子化。如贺雪峰教授在上文中所说,国家自上而下的各种政策、制度和法律又与各地农村的实践相脱节,农民在村庄层面无法达到共同利益认同,村庄秩序再造和村庄建设难上加难。在农民超出家户之外缺乏认同单位,单家独户的小农无法达成合作的情况下,村委会的行政效能,成为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最后一根稻草。试想一下,如果王村土地调整过程的“刁民”如果出现现在“人民公社”时期,在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的道德话语下,他所面临的将不会是仅仅被毁掉果树了。这又会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村庄中缺乏了集体主义的道德舆论和农民对村组等的认同,而又没有相应的制度性约束力量,个别农户的自私行为越来越不可遏制,各种“刁民”由是产生。“三句大娘,不如一句骂娘话”,面对这样的“刁民”,基层政府只有用各种权力技术和策略,软硬兼施,有时候甚至会采取违法的暴力措施。这样的“庄户政策”在乡村治理中虽然不合法,但在某种程度上说难道不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呢?王村在第一次土地调整过程中,村委会成功的治理了“刁民”,而第二次第三次的土地调整相对就比较顺利了,村级组织的行政能力得到了加强,对于以后的村庄治理和村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村庄生活凸现强势村委会乡村规划70年代末王村就就开始了乡村规划,到最近的一次已经是第四次。第一次村庄规划决定了现在的村庄布局。第一次乡村规划以前,村子里的房子盖的相当乱,村子里几乎没有直通的大街道,到处都是死胡同,建新房子的只好“插花”。乡村规划是上级政府的统一政策,当时人民公社还没有解体,公社里派下工作组,坐阵指挥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蓝图,扒房子,建房子,新建的房子五户一连,周围是胡同和大街。新房子必须统一样式,按照整个村庄的规划蓝图建造,除宅基地面积大小相同外,最重要的是限制高度,以遏制建房竞争。随着村民经济条件的改善,接下来的两次规划设计了新的房屋样式,统一长宽,统一高度。最近一次乡村规划从2004年开始,村委会设计了高标准的楼房。按照村干部的说法,在农村盖房子是主要的支出项目,为了赶潮流,房子样式从锁皮厅到平房,基本上十年就得翻新一次,这样重复建房重复投资,既浪费又增加了家庭负担。这几年村民种姜,经济收入普遍提高,家庭积蓄有十万元以上的是普遍情况,这样的经济状况,是村里统一规划楼房的前提。从2004年开始村里人要建新房的必须按照规划来办。当然,统一建楼房这样涉及每户村民重大利益的事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当时提出这样的想法时95%的村民反对,村委会通过组织村民到其他村庄去参观,找经济实力雄厚的村民带头,号召村民报名,先报名的村民先挑选位置。在具体建房的过程中,新规划的楼区的老住户,如果不想建新房,村里用周转房安置。周转房的来源有个:一是村里将长期在外居住的村民的房子转租过来,二是按照一户一宅政策,已经建了新房的村民必须将老宅基地上的房子拆除,如果面相尚好,可以以1000到2000元的价格转让给村集体。这样的安置办法沿用了第一次乡村规划时的做法。现在盖楼房和人民公社后期第一次乡村规划时一样,也是村里统一建设,不过不是小组之内的互助,而是招标工程队统一建设,村里有专人负责新楼房建设工程,虽然其不属于村委委员,但村干部戏称其为“基建处长”。由于村务繁忙,编制内的四个村委委员根本忙不过来,像“基建处长”这样的编外人员还有好几个,电工,给自来水汲水的管水员,另外还有自来水的抄表员。由于村里需要的公共事业比较多,村里经常从附近的劳动力市场上雇用临时工。王村这第一次乡村规划是第一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结果,在陕西关中平原叫做“整村整田”,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山东至少是在青州,这样的乡村规划一直延续了下来,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抑制住了建房竞争中的竞相比高,而在关中农村激烈的住房竞争引发了村治中的许多矛盾和冲突,更为严重的是在豫北的安阳农村建房竞争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高、大,空”的住房使得农民在经济上不堪重负,一层房子建到4.5米,以至于当地农民呼吁政府来管一管,不然房子再建高了有坍塌的危险。现在村里有解放后不同时期乡村规划中建设的三代房子。王村这样的乡村规划在山东青州平原地区的农村比较普遍,乡村规划的政策的持久和有效的执行,再次说明了当地农村基层政府行政能力的强势。山东这样传统文化气息比较浓郁地区,不存在建房竞争的情况,颇令我们惊奇。可以对此进行解释的一个理由是乡村规划政策顺利、持久的推行。也就是说,并不是村民的心理不存在建房竞争的动力,而是乡村规划政策而有效的推行,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村庄传统。山东半岛平原地区农村,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村庄的空间布局大都比较集中和紧促,这与荆门半丘陵地区村庄依湾子而散居的三家村村庄空间布局十分不同。也正是在这样的村庄里统一的乡村规划才成为可能。在这种聚居性的村庄里,一个行政村往往就是一个自然村,就是一个人情网络,一个熟人社会。而在荆门农村,散居的三家村式聚落结构,一个一千人左右的村庄经常占到方圆几华里的面积,行政村一般都是建国之后的一种行政设置,而建立在湾子基础上的村民小组才是一个自然村,一个基本的人情网络,一个熟人社会。聚居型的村庄相对来说会有更多公共事业来做,比如自来水,村内道路等等,而在那些散居型的村庄这些事情可以不在考虑之列。聚集型的村庄里人们交往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而且矛盾也会更多。对于荆门农村来说,村民小组这一基本的人情网络在村庄治理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一个村民小组里,出自本组之内的村民小组长,与本组的联接更加紧密,他本人的利益和本组其他村民的利益紧密相连的,村民小组长起到了连接基本的人情网络和行政性建制的村级政权的作用,村民小组长的设置才显得尤其有必要,取消村民小组长对于荆门地区的农村的公共事业供给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而像王村这样的村庄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取消村民小组长之后,王村现在只有四个村干部,但他们仍然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非常了解,村务处理中也不存在什么障碍。而在荆门那样散居的村庄里,由于长期以来村庄范围内公共生活的缺乏,不同组之间村民的交往淡化了许多,熟识程度也大不如那些聚居型的村庄。我们在荆门农村调查时,碰到一起纠纷调解,曾经当了十几年妇女主任的治保主任竟然不知道当时人的名字,而在在王村当我们拿着村里的户口簿,了解村里的通婚情况时,村会计兼文书,对于每家的情况如数家珍。如此明显的差别,除了村干部个人工作责任心的问题之外,是否和村庄的空间结构有关系呢?荆门农村的高度原子化是否可以在村庄的空间结构中找到原因呢?村庄空间结构对于村庄性质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一家子”与修族谱王村是一个杂姓村,除了王姓之外,还有李姓、贾姓、鞠姓和郭姓。王姓和和李姓虽然占人口多数,但王姓又分为三个王,李姓分为二李,祖上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迁居而来。所以王村没有那一姓在村子里拥有姓氏优势。在王村,村民普遍有五服内的认同,村民俗称“一家子”,关中的“户族”,豫北的“门子”比较相似。王村原来有四个村民小组,一个姓以一个村民小组为主,姓氏之间有明显的地域界限。那家有红白公事“一家子”的人都要来帮忙,过年节时,在“一家子”的范围内要互相串门,给长辈拜年。王村兄弟之间的关系相当好,所谓“兄弟不和外人欺”,与外姓有了矛盾,兄弟之间和堂兄弟都会“上急”。民间借贷一般都找兄弟,种姜的先期投入比较大,兄弟以及堂兄弟之间互相资助,村里的二十几家洗姜厂,有1/3是兄弟合伙投资。村内的“一家子”之间很少有争斗的事情发生,用村民的话说:“穷时奸,饿时吵”,在生活尚不富裕的时候,村里吵架、打仗的事情比较多,这十几年来,大家种姜都发了财,直接的冲突比较少了,如果有竞争的话,那也是比谁挣钱多。我们访问一个贾姓老人时,问他村里有没有家族之间的争斗,他说没有,但他随后又说我们姓贾的都比较有钱,现在在村里买楼房的20多家之中,有三分之一是我们姓贾的,言外之意很明显的表达了同姓氏之间的认同和竞争心里。在好事上“一家子”之内有一定的行动能力,而在坏事上的行动能力比较弱(这样的判断似乎与“兄弟不和外人欺”的说法相矛盾,这里的问题是除了在一个村庄的政治社会生活中,除了农民行动单位的村庄内生力量之外,村级政权作为一种力量,它的行政能力以及政治威慑力,也是不容忽视的,至少在王村村委会在村庄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笼罩性的力量。详见后续论述),“一家子”可以看作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支持网络。下举二例:例一:有一王村民带儿子上青州买书,不幸遇到车祸,父亲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肇事者买通了交警,事情处理的很不公平。事情传到了村里,王姓“一家子”的人帮忙处理后事,再得知处理不公平之后,所有在家的年青人一起到青州找肇事者理论,无奈肇事者有黑色势力撑腰,且打点了政府部门,此事只好不了了之。例二:一李姓村民一家三口误食了农药,临近“一家子”里的亲属兄弟人闻讯之后,赶紧将这一家人送到了医院,这一家人在住院期间,“一家子”里的亲属轮流去照顾。给我们讲这个故事的老人说,像这样的事情无论发生在那个“一家子”,都会这样做。以上这两个例子,给我们形象的表达了“上急”另外一方面含义。虽然王姓和李姓占有人口的大多数,由于王姓分为三个王,李姓为二李,其中只有一个李姓近几年修了族谱,贾姓也修有族谱。这个李姓和贾姓是村里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前面说过贾姓买楼房的居多,而修族谱的李姓在20家洗姜厂中占了多数。修家谱的李姓又将族谱一式三份分别保存在三个房支的长辈手里。贾姓是王村最早修族谱的,已经有十几年了。贾姓的族谱颇有意思,分为两种,一种是“史谱”,一种是“族谱”。“史谱”主要记载了族内人的出生和死亡的时间和极房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于死亡的人,要记载死亡的原因,特别是病因,这样有利于考察家族的疾病史,房支关系主要记载了“九宗五服”,这样就可以知道谁和谁的关系最近,在白公事时“五服”之内的人必须去送殡,而喜事时“九宗”之内的人都要帮忙。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急事”和“好事”,“一家子”的人义不容辞,但我们访问过的人中,几乎都说到,在以前“接宗拉派”破坏性很大,而现在的“一家子”不牵涉村政。“一家子”的人在好事上能够合作和相互帮助,为什么没有在村政中发生作用呢,这一点让人颇为迷惑。红白公事王村人的将红白喜事称为红白公事,此一“公”字颇有些含义蕴涵其中。“公”一方面表达了红白事是“一家子”表达人情往来的家族公事,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是整个村庄的公事,村委会也参与了红白公事的操办。村里谁家有红事时,村委会的成员都要前去祝贺上礼,婚庆典礼上,“一家子”里的长辈代表“一家子”祝贺辞,村委会中必须有一名成员代表村委会祝贺辞。白公事中村委会介入的就更深入了,整个青州从70年代初就开始推行火葬,到现在为止已经非常彻底,骨灰盒深埋地下,不留坟头,并没有我们在其他地方见到的装在棺材里,再砌坟头埋葬,可见村庄的行政工作对于村民生活介入之深。村里专门四个人代表村委专门处理村里的白公事。每次的白公事由“内柜”和“外柜”管理,“内柜”的由“一家子”里年长会经事的人来担任,“外柜”由村里的治丧代表担任。所谓“柜”实际上是“帐房”的意思,“内柜”负责记收本族内亲属的慰问金,“外柜”记收外姓人的慰问金,丧事的支出由“内柜”和“外柜”的管事人共同商量。“外柜”除了一位主管之外,还有三个人,一人负责报丧和抬“棺”(实际上是骨灰盒),两人负责刨坟。村委会每次丧事要为这四人支付一定报酬。王村办丧事绝没有什么排场可讲,从推行火葬开始,就不准请吹鼓班,搭台子唱戏更不可能,这几年由于影碟机和音响的进入农村,丧事时可以租用专门的音像设备放哀乐。“文艺宣传队”人民公社时期的文艺宣传队,在当时的农村起到了宣传国家政策,对农村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作用,同时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改革开放后,农民婚丧时放电影、请吹鼓班、唱戏则是村庄生活中仅有的文化娱乐活动,在笔者儿时的记忆中,村里有人家结婚或者办丧事,笔者最为关心的是会不会放电影,如果事主家里还算宽裕有能力请上一场电影,不知道会给笔者带来多少欢欣。当时很少人家有电视,偶尔看上一场这样的电影,是仅有的文化娱乐。王村的红白公事提倡节俭,放电影,请吹鼓班,搭台子唱戏都在禁止之列。由于村里还有些集体收入,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村委会组织了“文艺宣传队”,主要由中老妇女组成的秧歌队,村委会购置了锣鼓、二胡和秧歌队的服装,每年过年都举行大型的演出,农闲时的晚上村民敲锣打鼓,扭扭秧歌,自娱自乐。村委会在控制了红白事中的攀比的同时,抑制了村庄的文化娱乐生活,另一方面村委会主导下建立的“文艺宣传队”又填补了村庄文化娱乐生活的空白。大姜种植需要的劳动力投入比较高,与江汉平原的粮食主产区农村相比,这里的农民闲暇时间非常少,我们在村里调查时,根本没有看到有打麻将的现象,地下六合彩更是闻所未闻。中午时分,经常可以看到村民在树下面打扑克,或者下象棋。王村人说,打麻将在这里是政府严禁的活动“老人屋”王村的兄弟关系既然那么好,照我们一般的设想这里的不存在老人赡养的问题。我们的调查多少还是让我们有些意外。王村的老人普遍与儿子分开过,儿子成婚后既分家,多子的家庭则渐次分家,从小的习惯已经不再保持,等到所有都成家之后,父母轮留在几个儿子家里居住,而且分灶吃饭,“双飞”或者“单飞”的老人成为村庄里游居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许多老人赡养问题,能够自食其力的老人的生活尚有保证,老人年迈失去了劳动力时或者一旦生病,就会出现几个儿子都不愿管的情况。一个有三个儿子的老人,在身体健康时每年在三个儿子家轮流住,不幸得了重病之后,三个儿子都恐怕死在自己家里,老人轮留住的时间从一年缩短到半年,从半年缩短到三个月,最后竟然得一个月搬一次家,在这种情况下村委会出面才使得这位老人得到了善终。村里面游居的老人太多,搬来搬去实在不方便,村委会将村里的废弃的校舍作为“老人屋”,每月交纳一定的租金给游居的老人居住,最多的时候“老人屋”里住有10对左右的老人。村里的老人对于在儿子家轮流居住和分灶吃饭并没有感到不满,他们的理由是,在儿子家轮流居住体现了对几个儿子的公平,这样媳妇就不会说闲话,年青人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不同,吃饭吃不到一块儿。而一旦出现了赡养问题,“一家子”内部不能解决时,他们就会找村委会,村委会一般都能解决,成为这些老人最后的救济。在以前村委会的调解的纠纷中,儿女不孝的事比较多,而其中又以婆媳矛盾居多,婆媳之间为了三五块钱就可能吵上一架。而这几年来,种植大姜提高村民的收入,还是那句话说的好,“穷时奸、饿时吵”,现在村里的媳妇大都在洗姜厂打工,一天下来能挣上个二三十元,赡养老人的几百块钱也不那么计较了。在王村老人的地位有明显的下降,老年人说现在的“女财政部长”比较多,而且对于媳妇的行为也多有抱怨。比较庆幸的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老年普遍有一些养老积蓄,实在遇到儿女不孝的问题的时候,如果一家子之内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比较有权威的村委会可以为老人主持公道。3.村庄的公共事业体现村级治权王村是青州市的典型村,在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地区和市里授予各种荣誉奖牌。来到王村,村子的周围的田野里到处是生姜大棚,工贸区洗姜厂林立,宽阔的村庄主干道,特别是20几栋靓丽、气魄的别墅式楼房,非常具有新农村的迹象。我们不是新闻记者,令我们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农业型村庄,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没有可以合法开发的自然资源,何以成为典型?直觉告诉我们这样的村庄必然有一个行政能力强、高效果干的村委班子。接下来的调查,不断的验证了我们的直觉。村委会的行政能力直接体现在村庄公共事业上。一,水利水电管理大姜种植对于水利的要求很高,在我们调查时,正遇上大旱,姜地需要十天左右灌一次水,在灌溉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矛盾和问题。这是因为王村在第一次调整土地时将所有的机井,都收归村集体,村里配套好输电线路和水泵后,交给村民使用,灌溉的顺序由村民自己调节,水泵的维修和水管由共同使用的农户自己解决。由于所有的配套设施都属于集体,即使在灌溉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矛盾,村委会出面很容易解决问题。王村在1994年就建立水塔,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刚开始时自来水并不收费,后来为了制止自来水滥用,村里安装了水表开始收取水费。水表的安装很科学,由于乡村规划搞得好,村民的房屋都是五户相连,在此基础上,五户安装一个总水表,然后各家各户安装分水表,这样既有利于收取水费,又防止了偷水和意外的损失。自来水的的管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我们的调查即将结束的哪天,碰到了一个大为吃惊的事情。一个两年前曾经养过猪的妇女,她在自家猪舍附近的农户接了自来水,最近一次收水费时,查出来她接水管那五户有三千吨水不知所终。经过排查,其他几户认定是养猪妇女的水管漏了水。村支书将这位妇女叫到村委的办公室询问,这位妇女不承认,村支书没说两句就发火了,并大声训斥。后来有人找村支书商量事情,村支书怒气冲冲的离开了办公室。村支书发火时还有其他几个村干部在场,他走后,这位妇女向其他的村干部解释的时候竟然委屈的哭了出来。事后我们向村支书问起此事,村支书说那位妇女在耍无赖,他要叫推土机把她家的猪舍给推掉,制制她的邪气。事情的处理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村支书治村的手段如何强硬,他为何会具有这样“家长”式的做派!王村的二十几家洗姜厂的用电由村里提供,村里专门为工业用电安装了变压器,村里所有的工业和商业用电都比农电收费高出2毛钱,这2毛钱的电费差,作为村里的管理费记入村集体的收入。村集体的另外一项集体收入是向洗姜厂收取土地租金,每平方米每年收取2元钱,这项收入村集体每年可进帐二十多万元。这项不多的集体收入除了支付编外人员的工资外,主要用于举办其他公共事业,比如村街的硬化和亮化。除了水利配套,自来水之外,村里为了解决村民大姜储存问题,还集中地块修建了100多口姜窖,以成本价卖给村民使用,村民自己挖的井窖不科学不安全,村民下井取姜时经常发生窒息伤亡的事故。村支书给我们讲到,以前挖姜窖要么在自家地头,要么在自己家门前,那家建新房拆迁以后,留下姜窖不管,这样造成村子到处是窟窿和地道,那些挖在房子周围的姜窖给新的村庄建设造成了隐患,在建设新的楼区时,光填埋姜窖就废了不少人力和财力。集体建设的井窖不仅有利于村民的生民财产安全,而且也利于村庄建设,当然这里的村庄建设必须两说。二,村集体的收入王村南靠河道,地下沙层很浅,熟土下面一两米就是沙层,沙资源丰富,村集体的收入除了收取洗姜厂占地的级差地租之外和管理费之外,另一项重要的收入就是卖沙。在王村的田地里,有好几个大沙坑,有的甚至大过两个足球场,十几米深。由于地处平原,沙场的地方原来都是可耕地,几个大沙场,占去耕地六七十亩。在没有建立洗姜厂之前,村里的兴办公共事业的资金主要靠卖沙。村里硬化和亮化的几条主干道的资金主要是卖沙的收入,起土卖沙毁坏耕地,属于县乡政府严禁之列。王村的高标准住宅楼建设起步较早,今年刚赶上新农村建设的,王村立刻被树为市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几乎每天都有附近其他乡镇的干部来参观新楼区,学习王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殊不知这样高标准的楼房建设,对于王村来说尚存在隐忧。关键的问题这样的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拿新楼区建设中的道路和水电等设施配套来说,每户村里就得投资3万元左右,而村里每年的要新增二十几户新楼房,这么大的资金投入光靠洗姜厂的地租是远远不够的,卖沙又违法,只能偷着卖。虽然村民的普遍比较富裕,但一栋高标准的楼房造价在一三万一五万元,一般的家庭投资了楼房之后,没有可能再集资进行公共事业的建设。更何况“十个指头没有一般齐”,有的家庭对于村里统一建高标准楼房,不准盖平房的规定就有所抱怨,然而在新农建设的典型村的荣誉下面,实际上是在村委会的压力下面仅仅是抱怨而已。在我们调查期间,有机会旁听了镇政府在王村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全镇各个村的支书村主任,讲到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想法和具体要采取的措施时都不约而同的讲到村庄道路的硬化问题,而其中主要的困难都在资金上。可见要达到“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对于没有相当的集体收入的村庄来说是多么的困难,而基层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为什么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忘记了其他几句话呢?4两任村支书在王村调查,当我们问起村政或者是关于村干部时村民往往都是王顾左右而言它,要么就是三言两语敷衍过去,似乎有一点儿“莫谈国事”的味道。听说山东的农民怕官,但令我们纳闷的是现任的村干部可以不谈,为什么对以前的村干部也三缄其口呢?王村分田到户以来主要有两任村支书,在青州农村村支书是想当然的一把手。郭书记因村民的上访而被迫辞职,村民都说郭因为不得人心而被哄下台的。郭在任时,主要有三大恶,一是心胸狭窄,容不下村里比他富裕的人,村民要发展农副业,他不让接电,在地里搭棚子都不让,想方设法阻碍村民发展,在郭看来我是一村之长,村里不能出现比我强的人,村民说要不是郭的阻碍他们村早就发展起来了;二是以“抽沙改土”的名义卖沙,建了一个制冰厂,由于项目选择失误,刚建厂投产既告破产,而且在其建制冰厂的过程中收取回扣,贪污公款;三是作风不正,乱搞男女关系,照村民的说法就是村里所有的女人都是他的妾,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他和同姓一个未出五服的妹妹发生了“爱情”,这种严重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使他众叛亲离。在他任村支书期间,容不下反对意见,有人给他提意见的的话,他要么给别人穿小鞋,要么用暴力恐吓和威胁。村民对他实在是忍无可忍,几位年龄比较大的人(这些人都是被郭百般压制,谋划上访的人中有王姓和李姓,没有郭姓,上访时郭姓的也没有去)在一起商量要哄郭下台,并写了上访材料要求镇查郭的帐,分别动员自己“一家子”的人在上访材料上签字。当地政府将上访作为重大的治安事件来处理,上访的村民到了镇政府,要求五天之内罢免郭,镇政府想庇护郭,但在村民如此大压力下也没办法,于是让郭辞职,算是给了郭个台阶下。郭离职之后的两年,一直是镇上下派的人员代理支书,村民说在这两年里,村务管理很乱。后来镇上委任了现任的村支部书记,然后村支部表决通过。现任村支书是退伍军人,复员后一直是村里的民兵连长,在村民的眼里他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照村民的说法他眼光超前,思想开放,兄弟众多。现任村支书当政的几年里王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围绕着大姜种植,进行了三次土地调整。也正是在这三次土地调整过程中,逐渐的确立了威望。现任村支书颇有政治手腕,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团结稳定的村委会班子。他当政近十年,王村获得了许多荣誉,他个人获得的荣誉证书就有一打之多,关于村政方民最有价值的是他曾经被评为青州市的优秀人民调解员。关于村庄纠纷的事,他说给我讲三天也说讲不完。他给我们举下面这个例子:一位李老汉家事多难,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因得了癌症不幸去世,二儿子在一次下姜窖时,不幸窒息身亡。二儿子生前投保了人生意外保险。二儿子结婚三年一直没有孩子,夫妻俩关系一直不和,经常吵着要闹离婚,丈夫去世之后,妻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山东青州王村的调查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