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西方战略与管理思想(DOC 89页).docx

    • 资源ID:1716194       资源大小:140.01K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西方战略与管理思想(DOC 89页).docx

    西方战略管理思想摘要国家的海上威力 戈尔什科夫谢尔盖·格奥尔基那维断·戈尔什科夫(1910一)是苏联海军总司令,苏联海军元帅。他作为苏联现代海军的创始人,是一个海军强国论者,西方称他为现代的马汉。 戈尔什科夫著有海军学术的发展、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海军、国家的海上威力等,其代表作是国家的海上威力。全书共4章,另有绪言和结束语,约29万字。第一章,海洋和国家的海上威力;第二章,各国海军史片断;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海军的发展;第四章,海军艺术问题。该书通过系统总结历次战争经验,强调海洋、海战场和海军的作用,主张拥有并运用国家的海上力量开发和控制海洋,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的。 海上威力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戈尔什科夫从海洋的作用入手阐述道,地理环境是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之一,而世界海洋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几乎占了地球表面的3/4,并拥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动力和矿产资源。 许多世纪以来,世界海洋就被人们所利用,运输船队和捕鱼船队的出现,带来了贸易的扩大及许多基地和港埠的建立,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考察船队也日益增多。许多国家所处的沿海位置,促进了它们国内许多特殊工业部门的兴起,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有利的影响。"同时,从很早起,海洋就是竞争和武装斗争的特殊场所,这就促使了总称为"海军"的专门武装体系及其诸兵种的建立。"(国家的海上威力,中文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明页码 在武装力量的全部活动中,海洋斗争的作用大大提高,在一定条件下,将成为主要的方面。海军甚至能以海上突击改变陆地军事行动区域的武装斗争的进程和结局。 他还阐述说,"在发展生产力和积累国家财富的过程中,海洋的作用是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的。文明通常在海洋沿岸产生和发展。人民与航海业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就比其他国家更早地成了经济强国。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就出现了利用无边无际的大洋大海及其财富的迫切需要。利用这些财富的能力越大,产生和形成国家海洋威力这一范畴的先决条件就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海上威力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因而也确定这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9页 戈尔什科夫由此阐明了其所说的国家海上威力的含义、特点及其实质。他指出:"开发世界海洋的手段与保护国家利益的手段,这两者在合理结合的情况下的总和,便是一个国家的海上威力。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为着自己的目的而利用海洋的军事与经济条件的能力。" 在他看来,"国家海上威力的实质,就是为了整个国家利益而最有效地利用世界海洋-人们有时叫做地球的能力程度。"(910页) 与国家经济有关的国家海上威力在物质方面表现为:运输、捕鱼、科学考察的船队、保障研究与开发海洋财富的科学,开采和加工海洋产品的各种工业部门,以及科学工作者、设计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专业的海员大军。同时也包括使国家免遭海上进攻威胁的武装力量方面的能力。国家安全受到军事威胁越大,海上威力在这一方面的意义就越大。 但戈尔什科夫认为:"这决不意味着国家海上威力仅仅取决于海军的实际战斗力。应把海上威力首先看作是国家把海洋拥有的全部资源和潜力用来为人们服务,并充分用以发展经济的能力。"我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防御能力,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因此,"海上威力可以看作是经济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经济实力决定着军事实力一样,海上威力既由国家经济间接体现出来,又对经济产生影响,因而本身也包含着经济因素和军事因素。"(11页) 他认为,苏联同一些帝国主义大国对海上威力看法的根本区别源于他们的阶级本质。帝国主义国家将海军作为它们夺取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之一,并把国家海上威力这一概念同海上军事实力或海军的范畴等同起来,而苏联则把海上威力看作是一个包含各种因素的复杂的综合体,它关系到国家经济、国防能力等一切利用海洋的条件和开辟利用海洋的途径。 国际海洋法是海军实际活动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戈尔什科夫认为,尽管世界海洋多么幅员辽阔及浩瀚无边,但世界所有国家在利用水域及其资源上的利害关系非常之大,因此有必要定出一个国际规定来保障航海、捕鱼和科学考察的自由。 这一规定是各国和平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国际海洋法中得到反映。"国际海洋法确定了世界海洋空间的法律制度,国家在航海以及平时和战时利用水域的活动范围。" 由于国际海洋法是国际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它遵循和平共处,尊重国家主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的所有原则。同时,又须具有自己所特有的原则,如公海自由原则,军舰有豁免权的原则及其他原则。 国际海洋法规定了各独立国家活动的合法原则,以及各独立国家及其海洋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各独立主权国,包括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在相互协商同意的基础上,制定国际海洋法的准则,是现代国际海洋法的特点。 现代国际海洋法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公海、领海、内水区域以及它们附近的海峡和运河的法律制度,非武装和中立海区及领土的法律制度,海底和大陆架的法律制队,在世界海洋进行科学考察,捕鱼和开采的自由,同海洋污染的斗争,军舰和军事航海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很多重要问题都属于国际海洋法。海洋国家所制定的旨在保障航海安全和救护海上遇险者的法律,也属于国际海洋法。 另外,海上交战国的关系,交战国与中立国的关系,交战人员与船只的法律裁决,有关武装商船的问题,海上封锁合法性的法律根据及封锁区的确定,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也都被列入国际海洋法。 戈尔什科夫由此概括说:"国际海洋法是维持主权国的权力和义务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利用海洋的各种范围内,这些国家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海洋法是海军实际活动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因为海军在日常活动中,需要国际法的保障,为自己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在严格遵守海洋法的规定和原则的基础上,完成预定的任务。"(80页) 他提出,由于任何一艘航行中的军舰在活动中都可能产生军事外交性质的任务,因此,在所有培养海军军官的学校里都要学习国际海洋法。通晓国际海洋法的基本条例在自己的活动中善于运用,这不仅是每个苏联海军军官的直接职责,而且也是他知识渊博和具有高度航海技能的标志,"(81页) 海军的强大是促进某些国家进入强国行列的诸因素之一在戈尔什科夫看来,海军作为一种军事因素,其特点是,在和平时期可以用来在国外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而在各军种中,海军最能有效地保卫一个国家在国外的国家利益。为此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和组织完善的海军。 各国都应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根据国家赋予海军的任务以及自己的经济力量来建设一支完备的海军,而不应盲目地仿效别国,即使是强国的海军编制和组织形式,来建设自己的海军。但由于各国海军又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应据此比较它们的力量衡量出它们的战役、战斗能力、以及技术装备的完善程度。 各国海军之所以有许多相同之处,首先是海军都有海洋这一共同的活动范围;其次,是造船技术和据以鉴别船只航海性能、牢固程度、战斗性能等各门科学有共同的原理;再次,是各国都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把海洋作为各大陆间现代化的贸易和交通要道。 戈尔什科夫指出:"在巩固国家的独立,发展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过程中沿海国家的海军始终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海军的强大是促进某些国家进入强国的行列的诸因素之一。历史证明,如果没有海军力量。任何国家都不能长期成为强国。"(10页) 情况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海军活动的范围是世界各大海洋。大陆总面积仅1.5亿万平方公里,处在面积为3.5亿万平方公里的世界海洋包围之中。 二是因为海洋是各种食物、工业原料和能量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是世界各国进行贸易。相互往来最重要的和最经济的交通要道,这些部表明了海洋在国家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三是因为沿海国家建立了许多与海洋有密切联系的工业及经济部门,普遍加快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使这些国家的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有航海技术的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发展速度要比其他国家快得多绝非偶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意大利、英国、荷兰、法国、葡萄牙、土耳其以及美国来就属于这类国家。所有的现代强国都是海洋国家。 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苏联海军在根本上进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向建立核潜艇舰队过渡,使用导弹武器和核武器建立战略潜水导弹核系统,用远程飞机装备舰队,并配备舰载机,改进反潜作战的手段,加强反潜力量,采用各种无线电电子设备,控制武器和作战技术的自动化设备,以及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研究的数学方法。 当然,"海军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是局限于以新的,在更大程度上适合技术发展的现今水平和海上武装斗争要求的装备系统来取代过时的装备系统。这种取代只是在确定解决许多战役战略问题和战役战术问题,以及大量技术问题的最适宜的方案方面进行大量工作的最终结果。" 戈尔什科夫指出:"现代化的战舰是作为科学、工程思想和生产方面最新成就的技术装备、体系和综合体的非常复杂的结合。"(305页它包括核动力、单位功率大的燃气轮机和气轮机、战略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自导水下武器、自动火炮、确保指挥自动化的技术装备、精密的领航仪器、非常复杂的水声综合体和雷达综合体等等。以及数以百计的各工业部门的工厂参加建造现代化舰艇,和在建造舰艇以前进行的科学研究。 他强调,"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预料到海军发展中的各种新的质变,及时测定新式斗争手段的出现,并确定这些手段的作用和它们在现有手段中占的地位,以及使用这些手段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并提出,由于苏联海军当时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任务,其在武装力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指导海军的水平,以便预先保证能根据国家经济所必备的现实可能性建立最有效的力量和手段。 海军艺术充分反映了海上武装斗争的物质手段所达到的水平戈尔什科夫非常重视海军艺术问题,指出:"海军艺术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因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海上武装斗争的理论和实践,它们充分反映了海上武装斗争的物质手段所达到的水平,"(348页) 他阐述说"海军艺术和任何科学理论一样,是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以过去战争的经验,以及在和平时期内所进行的战役训练和军事训练的多方面经验为依据。实践是判断真理的标准。不研究过去战争的经验并加以批判地吸收,就不能保证海军艺术的发展。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研究历史的经验,这是认识海上武装斗争的规律性以及海军艺术发展的规律、途径和方向的一种方法。(349页) 他在探讨海军艺术的理论问题时认为,在现代条件下,海军艺术和海军使用方法,将大大不同于以往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占主导地位的那种海军艺术及海军使用方法。 在他看来,海军艺术在当时的重要特点是,其规模急剧扩大,内容迅速增加,对海军兵力处于各种作战条件下的使用形式及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全面。这首先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即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武器发生急剧的质变。归根结底,这意味着海上武装斗争的物质基础发生了质变。其中,建立使用海军兵力的新形式,及在不同情况下采取行动的新形式,并在战斗训练过程中检验和不断完善这些新形式和新方法,都与构成海军艺术内容这一整体的许多范畴的变化有联系,可以认为这些范畴的变化是整个海军艺术多方面客观发展过程的初步表现。戈尔什科夫由此考察了反映海军艺术领域总发展趋势的某些范畴。1、战斗规模。海军解决战略任务能力的增长,决定了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及意义的增长。 现代海军既具有通用性和机动性,而且还有集中的突击威力。这种突击威力不仅可用于同海上敌人作战,而且还可用于其他军种的行动范围,进而使海上武装斗争的规模逐步扩展到全球的范围。 从战略观点看,核海军的作战能力在不断增长,尤其是旨在消灭敌人军事经济潜力的海军兵力,这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甚至结局。 海军进行的某些战役具有越来越大的规模。海军完成摧毁陆上目标能力的增强,引起战线的扩大和海军战略武器系统作用的扩大。 应把作战规模的要素看作投入兵力的总和,在进攻和防御中,要扩大的兵力的潜力,不应简单地增加舰只的数量和其他武器运载工具的数量,而应注重其质量,即提高每一艘军舰使用比较精良的武器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 2、突击。海上武器威力的增强,赋予突击这一范畴以崭新的含义。以往这一概念只具有战术性质,或仅在个别情况下才具有战役规模的意义;而现在,突击的概念已扩大到现实战略目标的范围之内。可以认为,突击将成为使用兵力的主要形式,它可使现代化的战斗行动,从遥远的距离和各个方向发挥自卫能力,达到甚至是消灭敌人军事经济潜力的战略目标。 在战役艺术中,突击作为完成战斗任务的基本方法之一,不仅是由一致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的某些战斗行动的总和,而且可能是某一武器运载工具进行单独的作战行动。在战术环节中,与过去突击仅是战斗诸要素之一不同,它越来越和战斗具有同等意义,并被认为是有统一战术任务的各种进攻的总和。 3、战斗。它仍然是完成战术任务的基本手段,但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其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扩大战斗冲突的距离及其空间范围。它取决于海军武器发射距离的扩大,及武器运载工具在不同范围和环境的机动性、执行性及航行距离的扩大,还取决于海军兵力其他兵种首先是航空兵参加战斗。 4、协同动作。这是海军艺术最重要的范畴之一,随着武器发射距离、多样化程度。运载工具威力和速度的扩大,及武装力量各军种作战范围的扩大,协同作战组织日趋复杂化,其形式和方法将变得更加多种多样。 5、机动。机动可使海军兵力把武器运送到能充分发挥其突击能力的阵位上,并可在某些情况下保障必要的兵力集中。随着武器射程的增大,进行战术展开阶段时战斗机动将日趋简单化。从战役的观点看,作为多种保障兵力在大洋战区一定水域进行展开和集结的行动方式将大大增加机动的意义。 6、神速性。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可建造出越来越灵活的运载工具和远射程高速杀伤武器。因此,神速性必将成为任何一次战役战斗的必然特点。善于采取神速行动,将成为掌握海军艺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7、时间。随着海军技术装备的发展、运载工具的速度、武器的射程和威力的增力,海军艺术将要求必须在越来越短的期限内完成越来越多的任务。为此必须使海军兵力处于对敌立即进行突击的准备状态,及尽力实现兵力指挥的自动化。 8、制海权,它是自己兵力在作战地区的控制权。任何一支海军总是力求在一定的海域建立起需要的体制,如在监视船只航行、保障其安全及自由、展开自己的兵力等方面。从各个方面对制海权进行研究,是海军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戈尔什科夫在论述和平时期各国的海军问题指出:"一个沿海国家,它如果没有与它在世界上的作用相适应的一支舰队,就表明这个国家在经济上是相对地薄弱的,因此,海军的每一艘舰艇都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这个国家实际军事威力的标志。 他还在论述海军的平衡问题时认为,"海军的平衡在于使构成海军战斗威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保证这些部分的手段经常处于最有利的相互配合的状态之中,以便使海军能充分发挥其万能性这一长处,能在核战争和任何一种战争的条件下完成各项任务。"(414页) 最后,戈尔什科夫还指:"在现代条件下,海军在国家海上威力组成部分中占有重要地位。"(454一455页)"在科学技术革命的过程中,海军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因素之一,它能直接作用于敌集团军和敌领土上极为重要的目标,从而给予战争进程以非常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456页) 戈尔什科大的国家的海上威力一书,是苏联建成远洋导弹核舰队的经验总结,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海军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版后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该书对于我们研究当代苏联海军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明天的战略 鲍德温汉森·w·鲍德温是美国著名的军书记者和军事评论家。他在担任纽约时报军事主编期间同五角大楼高级官员的关系密切,其评论及著述也经常反映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的意向。 鲍德温1903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毕业于安那波利斯美国海军学院,1924年被授予海军少尉军衔。曾先后在美国东部沿海、加勒比海及欧洲舰队的战斗舰和驱逐舰上服役。1927年退出现役,在巴尔的摩人阳报当过一年采访记者。1929年进入纽约时报,1942年担任该报军书主编,同年获普利策奖。 鲍德温著有实力的代价、巨大的军备竞赛、战争的巨大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失败和胜利、明天的战略等,其中,明天的战略一书是在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持下撰写的,于1970年出版,全书共10个问题和一个附录,约23万字。内容包括:一、人与力量;二、关于新近的历史;三、明天的世界;四、巨人在紧张中;五、这是我们必须防御的;六、欧洲的防御;七、地中海和中东;八、苏伊士之东;九、亚洲和广大太平洋地区;十、明天的战略。该书总结了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越南战争中失败的原因,预测了20世纪最后30年的世界形势,提出了美国今后的总战略。 明天的战略必须建立在昨天的教训上鲍德温认为,战略特别是军事战略,是以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心理的、物质的、道德的和精神的等任何形式的力量为依据的。强调力量的现实,强调冲突的必然性及未来战争的不可避免性,不应成为悲观失望的理由。研究并承认战争是一种层出不穷的现象并非鼓励战争,"明天的希望,不是取决于如意算盘、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取决于洞察事实的真实情况、有系统的分析(说明什么是值得一战的,什么是不值得一战的)以及研究怎样去减少战争发生的次数和限制战争的范围(明天的战略,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 在现代,作为有组织的集团之间武装冲突的战争的次数不是减少而是更多了。诚然,自核时代以来,人们在运用可怕的新技术力量方面曾有所克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还没有发生过世界大战、核大战和无限战争,但这不足为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生了约60次以上规模相当大的战争。从1945年以来,美国打过两次较大的战争,在37个月的朝鲜战争中,作战双方伤亡人数总计超过250万;在越南战争中,从1961年到l969年底,据不完全统计,作战双方死亡人数总计约67.5万人。所以"有限战争"可以包括整个范围的冲突,其中有些冲突从牟私、政治或经济的后果看,几乎同所谓的世界大战或较大的战争具有同样深远的影响。 鲍德温提出:"美国在政治上。战略上和军事上的计划和政策,必须基于以往的经验而且必须从昨天和今天的土壤中找出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基于此,他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尤其是越南战争的教训。战争的第一个基本教训是,没有一次较大的战争是值得打的,除非它能导致较大程度的稳定。"任何战争的政治目的必须是至高无上的,必须加以清楚地阐明,而作战的策略和方式,也必须有助于达到预期的结果,"(516页)不能仅仅把胜利当作战争的最后目的,战争只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除非战争解决了争端而又没有引起另一个同样严重的新问题,否则战争就是白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恰好给美国带来了这样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南战争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副产品。 战争的第二个重大教训是:在卷入战争之前,必须反复权衡战争的利弊,进而确定是否值得打这样一场战争。美国的利益虽然是全球性的,但决非一切利益都是存亡攸关的。保卫美国利益所应采取的方法,必须按其利益的重要性来决走。某些要用外交手腕,某些要用经济的或政治的或心理的方法,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采用战争这手段。显然,在越南战争发生之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及其各方面的有关代理机构,都没有作过这种冷静的判断。鲍德温还着重分析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一是对战争的代价及要求未作充分的估计,美陆军参谋度和海军陆战队司令曾估计越南战争的胜利须有50至80万人几年的努力。但当总统宣布要在越南增集大量美国作战部队时,由于国家难以动员其后备力量,以致不得不采取慢慢增进兵力的渐进主义政策。并且,五角大楼的海、陆、空军负责人和总司令之间在某些方面互不通气,参谋长联席会议主要由一些威望不高的人组成,国防部长在文官助理们的协助下成为总统惟一的军事顾问。 二是最高当局在战争的指挥和控制上失误。五角大楼过度集权,未能把权力和责任结合起来,最高级的决策者们对于基本政策的决定往往不做充分的磋商和审查,对他们的僚属们只告诉要做什么,却不指示怎样去做等等,其结果必然降低作战的效力及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三是新闻报道滋长了公众的反战情绪。当时的大部分报刊充斥着几乎完全一致的反政府观点,许多文不对题、感情用事、过于简略或错误百出极不负责的新闻报道,在美国国内滋长着强烈的反战和反赎武情绪,并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大部分公众。 四是政府对战争的经济和心理准备不足。政府试图打一场较大的战争,但又照常办事,决心既要大炮又要牛油,结果导致通货膨胀,"美元灾"威胁着黄金,连年陷入金融危机。同时,战争常常约束着美国外交政策对原子弹的恐惧心理,致使美国未能在歼灭性战略核运载能力的保护伞之下,成功地进行有限战争及常规战争。 五是对武器和战术的使用限制太大。有限战争首先而主要地应当规定作战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的限定的目标。但在朝鲜和越南两次有限战争中,我们在限制武器的使用和束缚战略战术运用的同时,却毫不珍惜地使用了美国的人力,只实行了人力的升级,却限制了技术的升级,结果使军事和政治遭到了挫败。 六是对空中力量的能力及其局限性缺乏正确的认识。空军的优势,是美国军事力量绝不可少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它可使流血减到最低限度。但空军又只是协同作战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能"单独"取胜。 七是政府执行了所谓"适可而上"的政策,为避免美国每次参战中造成大最剩余军事物资的浪费,在越南进行了所谓尽量省钱的战争,其结果,组织或重新组织生产线缓不济急,对预期的支出过分精打细算,对物质和金钱卡得太紧,致使战争所需的许多物资时缺时缺时无,大大降低了美军的作战效果。 的确,战争的教训是经过痛苦才学到的,但战争一过就易被忘记,等到再发生战争时,又会重蹈覆辙,从头学起。因此"任何能站得住脚的战略,都必须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但是这种战略必须适合于明天的世界。"(56页) 明天的世界将是一个不稳定的多极世界鲍德温在预测20世纪最后30年的世界形势时说:"明天的世界,正如人类所有过去的世纪一样,将是一个斗争的和不稳定的世界。一个许多梦想得到实现和种种希望遭到破灭的世界。(57页)而美国如何对周围世界及对国内外的挑战采取行动和做出反应,将左右美国的前途,并决定美国能否继续是一个强国,还是会走上以往历史上许多强国都曾走过的下坡路。 尽管对于形成明天世界的那些变数是怎样难以预测,但总有一些历史的常数可以作为规定新的战略内容的指针,明天的世界在政治等方面肯定与今天的世界大不相同。 鲍德温在具体预测分析未来的多极世界时认为美国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大陆有着丰富的资源,并享有任何高度发展的技术文化的优势,但其政府又高度集权化及官僚主义化,美国的实力包括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国民性格和技术管理社会方面、脑力和体力方面等,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巨人,但又是有着某些缺陷的紧张中的巨人。美国的军事力量具有雄厚的技术工业基础,在核发射系统和战略性导弹方面的质量是优越的,现代化的陆军虽有较强的火力和机动力,但数量较小。主要优势在海上,并且从全面看,美国空军、海军和陆军的集体能力,在战术和技术上或许超过共产党国家的能力。 中国是个庞大的、方兴未艾的睡眠着的巨人,正在从世纪的沉睡中觉醒过来。在坚强的共产党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将发展成为一个核大国和工业化强国。中国最大的军事力量在未来若干年里仍将是其地面部队。从数量上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军。其步兵武器装备精良,得到许多迫击炮和轻、中型火炮的支持,但在装甲和战术空军力量的支持方面是弱的。中国的空军力量和海军力量是弱的,其技术上的努力大部分集中在核武器和战略导弹上。美国当时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W·雷德福曾认为,一个统一的中国,不论它是哪种政权对美国总会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苏联是美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对手。苏联以陆地为基地的洲际导弹的数世已超过美国,并且这些导弹的"投重"或有效载重更大大超过美国。苏联在导弹防御上也比美国领先,其反弹道导弹也已远远超过美国。苏联的海军成了世界上第二大海军强国,拥有最大的潜艇舰队和正在增长着的现代化水上舰只,包括航空母舰,新式双尾坦克登陆艇,海军两栖作战部队,以及用远程地对空和地对地导弹装备起来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等等。苏联陆军仍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陆军之一。 欧洲的地理决定战略。欧洲是亚洲的半岛,西欧的边缘地带控制着从心脏地带到最常用的大西洋通道,西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性,几乎可以同西半球的地理、经济、心理和政治的利益相比。如果西欧被苏联军队征服,那莫斯科就会控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集团,而美国将最终被击败,显然,西欧在今后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仍将是全世界在政治和经济上仅次于美国的最重要的地理上的实体,并仍将在经济工业上具有无比的重要地位。 中东是一个具有无法估计重要性的地区,它是三大洲的陆上桥梁,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也是世界航海和空运路线的天然焦点,而现在又是阿拉伯-以色列情感冲突和苏联野心的中心。中东的石油资源和战略地位对美国极其重要。 亚、非、拉一些"爆炸性"因素将会严重影响世界局势。日本作为亚洲一个"实力中心"的兴起,将使亚洲的未来复杂化并受到深远的影响。非洲的种族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政治问题。在那里制造麻烦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使局势稳定的能力。拉丁美洲是一个两极分化很严重的地区,政变和革命,流血和骚乱,意味着持续不断的动荡。 明天的世界将继续是一个各大国互相争夺的世界。一个多极争霸和冲突的世界,一个各种意识形态充满矛盾的世界,一个经济和技术向前发展的世界,"富国"和"穷国"之间在许多方面的斗争将占着统治地位,"期求日益增长的革命"等将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资源与才智提出挑战和考验。 其中,美国、苏联、中国的发展将决定今后的历史进程。美国要缓和至少要稳定国内一些最尖锐的问题,同时又要维持其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苏联要免使其心脏地区受到封锁而向边缘地区渗透或进行侧翼包围,并决心把海军开进世界公海;中国则要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和一个主要的工业和核导弹国家,并且,在欧洲,德国和法国的作用;在亚洲,日本的作用,以及中东、亚、非、拉等弱小、不发达国家的反复易变,反过来也将大大影响历史的进程。总之,未来多极世界内部播有许多矛盾的种子,向人们挑战的问题是无限的而又难以预见的。 必须制定一种适应形势的明天的战略迫于世界形势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鲍德温提出,对国家的安全不可能用一成不变的药方,美国的战略也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定义,而有变动就需要有调整。 他哀叹,征服世界或用美国军队统治世界,即使以往有过,但在核垄断的短暂时期也不再有可能了。除非蒙受难以承受的代价和损失,否则根本无法强使俄国和中国屈从美国的意志并把它们作为对世界和平的威慑而消灭。没有全面的世界战争便统治不了世界,但其后果将是可悲的。美国也不能无限期地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这个代价太大了。 为此,必须采取一种灵活的政治和外交政策。即建立一些联盟或集团,为彼此的自身利益而同其他国家进行有组织的通力合作。这需要重组新的集团。昨天是敌人,明天可能变为朋友,不能一劳水逸地结成永不散伙的联盟。 今天的远程导弹和核武器具有足以毁灭任何有组织的国家实体的威力,而回击这种威胁的只能是威慑力量,即保持足以遏制任何敌人发动一场核攻击的强大而有效的武装力量。"因此,明天的任何总战略,首要和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战略武器。"(375页)由于威慑力量是一种刀刃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易于推翻和变化,并且劣势在政治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后果会给美国带来极端的危险,所以这里的所谓"足够"必须使美国拥有明显的质量上和数量上的优势。 一种现代化的海洋战略,必须要有空中实力和导弹实力、以及一支核动力的海军和一支更大规模、更现代化的商船队,以便能够迅速将美国的力量运送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且还须有以陆地为基础的空中实力作后盾。 海上或海洋战略应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即可以挑选地面干涉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大仗或小仗,所需选择的地点,必须是美国存亡攸关或十分重要的利益被卷入的地方,或是美国的利益很可能被卷入的地方;所要选择的时间,应力求在事变爆发之前尽可能早点下手。 在这里,第一道防线是外交和政治上的;第二道防线是美元:第三道防线是美国的海空力量:第四道防线是美国的盟国部队和当地的武力:最后一道防线是美国士兵。 显然,必须明确规定战争的政治目的,达到目的的手段也必须根据目的来决定,今后,在任何未来的大陆战争中,特别是在亚洲,必须规定一种限制,即限制在人力上所承担的义务;必须反对一种限制,即对技术的限制。即是说,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包括使用战术核武器,而力避人力升级。"美国军事力量只有用技术升级而不用人力升级,才能使美国在最近的将来,不用在流血方面付出过多的代价就可以补救在亚洲人力平衡上的不利地位。"(400页) 继而,鲍德温提出了所谓使美国做好一切准备必须优先考虑的六点建议:1、保持战略武器的优势;2、保持海上优势;3、加强全面的研究和发展工作;4、加强各类情报工作;5、尽量缩短所有武器系统的"试产期";6、培养杰出人才作为战争的主力。 他还认为,海上战略最适合于美国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最适合于美国人的特有才智,这种才智将把美国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和技术大国。 鲍德温明天的战略一书出版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曾发表评论说,作者的战略思想"同尼克松和莱尔德的国防计划的方针是一致的"。该书收集了不少关于世界各地区的形势,美、苏以及有关国家军事部署等方面的材料,对研究美国对外政策及其全球战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作者从维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较露骨地流露了美国企图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拿破仑的军事思想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是法国资产阶级杰出的统帅和军事家,他从土伦围城崭露头角到滑铁卢战役的败北,前后20多年刀戈征战,曾亲自指挥过约60个战役,比远古以来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所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且以少胜多而驰名于世,被后人称为"真正的军事艺术的巨匠"。 拿破仑一生虽然没有写过长篇的军事理论专著,但他在晚年口述而由别人笔录的关于1793年围攻土伦的战争,1796年至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798年至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和对龙尼阿所著的军事学术论一书批注的17条意见,及后来由布尔诺将军根据他的书信、手令和日记等摘编出版的拿破仑军事语录等,都是他留给后世的颇有价值的军事遗产。 力图消灭敌人的军队在拿破仑看来,在一场革命中,主要的目标不是争取军事力量的援助,就是瓦解军事力量。基于这种认识,拿破仑总是把消灭敌人的军队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 他说,欧洲有很多优秀的将军,但他们一下子期望的东西太多,而"我只看到一点,那就是敌人的大量军队。我力图消灭他们,因为我相信,只要把军队一消灭,其他一切就会土崩瓦解"。(转引自米尔施泰因等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文1版,25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对此。马克思曾评价说:"主力只用于战争的主要目的-消灭敌人",这是拿破仑所制定的两条老生常谈的作战原则之 一。(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4卷,155页)若米尼也评价道,拿破仑不以攻占一两个点或边远省为满足,而是集中一切力量切断和击毁敌军,而一旦敌方未能组织起兵力加以防御,则国家和省区就会自动放弃。 拿破仑的这一力图消灭敌人军队的思想,贯穿于他所进行的全部战役中。他在指挥作战时,从来不先去抢占敌人的领土、而总是首先寻找敌人的军队,并力图在一次或多次会战中把他们消灭,从而夺取胜利。例如,在意大利战役中,拿破仑为寻找一切机会歼灭敌军主力,曾以一支3万人的装备很差的军队,同反法联盟进行了14次会战,70次战斗,先后歼敌20余万,粉碎了第一次反法联盟的武装进攻。 又如,1796年至1797年的曼图亚争夺战。曼图亚要塞位于波河和明绍河交汇处,地形险要,有"意大利锁钥"之称。当时流传一句名言:"曼图亚在谁手,意大利归谁有。"由于曼图亚为奥军在意大利的惟一重要基点,势在必守,以阻扼法军。而法军为控制北意大利,并打通德奥之路,也志在必得。对于这样一个处于关键地位的要塞,拿破仑不是花费高昂的代价去直接强攻,而是采用围点打援的方法来获取。为解曼图亚之围,奥军曾不遗余力地连续4次派兵加以援救,均被法军粉碎,拿破仑正是借此大量消灭了奥军。其中,法军在第一次包围曼图亚时,总兵力约42万人,仅以约8000人围攻曼图亚,却以34万人待机迎击奥军的援兵。而在奥军企图第四次为曼图亚解围时,尽管拿破仑手中可以用来对奥军作战的机动兵力只有31万人,却仍以消灭敌人军队为主要作战目标。他于1797年1月,通过巧妙组织利沃里战役,又一次以少胜多,获得了大量消灭敌军的辉煌胜利。拿破仑在给当时督政府的报告中宣称:"在四天内打了四次战役和六个遭遇战,总共杀伤敌军六千人,俘虏二万五千人"。(转引自拿破仑的军事生涯,82页)曼图亚要塞是1796年被拿破仑包围的,到1797年2月,前来解围的奥名将先后被拿破仑打败,其军队被大量歼灭,守军待援无望,粮弹将罄,终于向法军投降。 为达到消灭敌军的目的,拿破仑惯于采取打掉一个再打下一个的方法,将敌各个击破之。如1814年2月,当施瓦岑贝格的奥军主力和布吕歇尔的普军主力分别沿塞纳河和马恩河向巴黎挺进时,拿破仑利用敌军两路隔绝的弱点,先于2月10日全歼普军中的一个俄国军团,于第二天重创普军的另一支部队,又于14日击溃布吕歇尔直接指挥的一支部队。接着,拿破仑又调过头来,连续击溃奥军的三支部队,迫使施瓦岑贝格提出停战的要求。 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 为达到消灭敌人军队的目的,拿破仑把积极采取攻势行动视为主要的作战手段,早在1793年,当拿破仑还是一个青年军官,尚未在土伦崭露头角时就曾认为,凡是躲在堑壕里的人一定会被击败。并指出,这是战争艺术中的一条公理,经验与理论在这一点上完全一样。 拿破仑说过,他的想法与腓特烈一样,一个人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的。如果允许别人进攻自己,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他又说:"要使战争变成为进攻的,像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阿道夫、杜仑尼。尤金和腓特烈等人所做的那样,你就要学习他们为典范,这是使你成为名将和了解战争艺术秘密的惟一方法。"(转引自富勒战争指导,38页) 拿破仑还在论攻击战中指出,应深入研究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阿尔道夫、秋林、叶甫根尼亲王和腓特烈7位大统帅所遵循的一些正确的作战原则。亚历山大进行过8次战

    注意事项

    本文(西方战略与管理思想(DOC 89页).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