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ppt课件.ppt

    • 资源ID:1655437       资源大小:1.01MB        全文页数:7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ppt课件.ppt

    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报告人: 毛汉英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人地系统的机理二、人地系统的调控,一、人地系统的机理,1人地系统的科学内涵,地球上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以人类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为一方,以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另一方,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即人地系统。正如吴传钧先生在10年前所指出的,“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发展变化的机制。”吴先生所提出的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其核心是协调人地关系。为此,要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关系的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及系统调控的机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人地系统的科学内涵,有关我国人地系统研究的重点,1991年吴先生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型和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人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预测地域系统的演变趋势;人地关系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析;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模型。,2人地系统的结构,人地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特征的、复杂反馈结构的多层次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的要素结构包括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资源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由于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内与系统外进行着人力、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人地系统内部的复杂反馈结构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耗散结构特征。根据热力学中的“熵增原则”。,2人地系统的结构,一个封闭系统在其自发的演变过程中,系统的熵只能增加不会减少,熵作为对系统无序程度的一种度量,表明封闭系统的有序程度将越来越低,最终达到熵的最大值和混沌状态。而对于一个开放系统,若以ds表示系统的总熵变化,dis表示系统内部的熵变化,des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熵变化,则系统的总熵变化为:,(1),2人地系统的结构,由于dis总是大于0的,因此,要保持系统熵减(即ds0)的条件是系统从环境吸收的负熵流大于系统内部的熵增,即dis-dis。可以用以下指标来反映系统的有序程度:设R(t)为系统的有序度,S(t)和Smax分别表示系统在t时刻和热力学平衡态时的熵值,则 (2),2人地系统的结构,从上式可见,系统有序性增强(R(t)增大)的条件是系统熵值变小(S(t)变小)。因此,可将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均可看作一个不稳定的、非线性的、远离平衡状态的耗散结构。人地系统要保持持续性,就必须保持“耗散结构”,一方面从外界输入负熵流,即输入人流、能量流、物流和信息流,并提高资源(包括上述“四流”的广义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区内的熵增。,3人地系统的功能,人地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内部各种流的耦合叠加而成的,主要功能有: (1)生产与需求消费功能。生产功能包括人口再生产、经济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和资源再生产,其中经济再生产及社会再生产中的科技进步是人地系统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消费功能如人口生存需求、经济增长需求及社会进步需求,是人地系统演进的启动器。 (2)保障服务功能。包括生产性保障服务与生活性保障服务。前者主要为经济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后者则为人口再生产提供所需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包括居住、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保障服务功能构成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3人地系统的功能,(3)承载支撑功能。主要由资源环境系统提供。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为人口、经济、社会子系统起着提供活动空间及各种物质流与能量流作用。 (4)容纳消解功能。表现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将人类社会在物质生产、资源开发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消解,通过再释放和转变其组分,返回到资源子系统中去。 (5)自组织功能。人类以计划、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手段通过不同层次的决策、管理与调控,确保人地系统的和谐、协调与系统的正常演进。在调控与管理过程中,不断将各子系统的无序因素消除或将其转变为有序因素,及时地加强某种功能,以保证人地系统的稳定和持续。,4人地系统演进的动力机制,人地系统演进的驱动力主要有以下三类: (1)内部扰动力。是一种无序的作用力。如当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强度达到损坏环境的自然趋稳机制和自然资源的再生更新机制时产生,但它在一定的外力引导下可以转化为促进内部结构转换的动力。 (2)因内外交流而引起的拉动力。是一种有序的作用力,它主要受“价值回报”规律的制约。如由于信息和市场发育而引起的内外部人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加强,导致人地系统结构的演进。 (3)外部推动力。由于体制、政策、科技信息、基础与服务设施、资金等因素的改善而对人地系统演进产生的推动力。,4人地系统演进的动力机制,人地系统演进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趋于随机过程,后期则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更多的趋于自组织性,并形成特定的时空结构和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为有序状态。因此,可以通过人地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和自组织理论,研究其演替过程与机制。根据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又一个越来越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的形成,而其动力就来自远离平衡状态下系统内部非线性的“涨落”效应。,4人地系统演进的动力机制,人地系统的开放性是其产生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而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动力学效应则是其产生有序结构的基础,是物质能量信息有序结构的重要反映,即具有生物社会的自组织过程。当系统外部环境或内部某些环节发生变化时,系统就能感知这种变化并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通过自组织加以调整,从而适应这种变化。在这一自组织过程中,涉及到各种要素结构功能的调整。各要素围绕着一定的目标,通过非线性的叠加与衰减,放大了各系统的功能,从而使系统的功能远远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4人地系统演进的动力机制,人地系统内部的非线性效应具有两个主要特征,即演变与分叉。因此对它的发展和演化可用分叉理论加以描述,通常采用非线性微分组表示 (3) 式中,状态变量=(x1,x2.),=(1,2 ),为约束条件,用于表征系统受控程度及偏离平衡状态的程度。,4人地系统演进的动力机制,上述人地系统演进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不仅可解释人地系统演化的规律,而且也可作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的重要理论依据。因为系统演进的本质就是对某种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状态过程的追溯。,5人地系统演进的方式,人地系统演进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渐变型模式。该模式指人地系统的演进过程是逐步变化的,反映在时间过程上,依次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如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二是突变型模式。反映在时间过程上中断了原有的发展顺序,在短期内跳过了一个发展阶段而进入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空间过程上,中断了原有的空间推移顺序而进入新的发展格局。,5人地系统演进的方式,根据人地系统发展与演进的过程,可将其演进模式归结为以下四种: (1) 指数增长模式。如在特定时段内,由于区域人口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导致资源消耗量和“三废”污染量初期增长较慢、后期增长加快的增长过程。(见图3-a)。,5人地系统演进的方式,(2)收敛平衡模式。该模式呈现与指数增长相反的过程(见图3-b,c),如一定阶段内粮食产出量,耕地面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衰减,接近承载上限的人口增长等。具体分为增、减两种趋稳过程。这两种模式均属负反馈作用的结果, 受环境因子的 限制,使系统 状态在既定目 标下演变。,5人地系统演进的方式,(3) 阶梯型演变模式(见图3-d)。是由一组突变过程和稳定过程交替组成的演变模式。在特定时间点上,由于系统中的随机突发因子作用,致使系统发生跳跃变化,然后处于稳定过程,再待新的突变过程的出现。现实人地系统中的环境灾变过程及技术进步过程等属于此类。,5人地系统演进的方式,(4) 复合“S”型演化模式。为上述三种简单模式的进一步复合而成。该模式由多级“S”型曲线组成,不同层次反映了系统不同的演化阶段,阶段间则存在突变(如由于重大的科技进步等)。这种突变的周期随系统的演进越来越短。在“S”型增长过程中,可以用孕育期、持续增长期和稳定期三个阶 段来描述。利用“S”型 曲线可以说明环境承载 力变化的过程,如果系 统的发展超过环境承载 力就会产生系统的崩溃 ,从而使系统稳定在新 的平衡上。显然,新的 环境承载力低于原来的 环境承载力。,6当前及今后10年人地系统研究的前沿领域,(1)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研究 影响人地系统发展的因素包括人为的和自然的、内部的和外部的、积累的和突发的因素。这些因素造成系统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交换的失调,使得人与自然系统演进在速度与方向上出现偏差,从而降低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影响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这类因素主要有: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等。重点研究上述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及人地系统演进的动力机制。,6当前及今后10年人地系统研究的前沿领域,(2)人地系统发展过程的动态模拟 由于人地系统的演替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仅仅依靠抽象的理论思维还不足以把握其内部机理。为此,需要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地系统演替的动力学机制和评估政策效应。然而,现实的人地系统发展过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对其进行试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人地系统发展过程模拟作为一项实验性综合技术,以系统论、控制论、相似性原理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借助于系统模型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进行动态试验,具有经济性、超实时性、可重复性、便捷性等特点,国际上一致认为是最有效的综合集成方法之一,因而可作为研究人地系统发展过程的重要手段。,6当前及今后10年人地系统研究的前沿领域,(3)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研究 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研究的实质就是从整体与可持续的角度,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利益分配,使人地系统处于循环再生、协调共生和持续自生,达到整体协调。由于人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要素间存在着固有的“反馈机制”,因此,可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人机对话”功能,在人类本身再生产和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寻求一种理想的组合状态,以实现人地系统的和谐、高效、有序、优化发展。除此以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调控体系,借助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干预和调节,实现人地系统的协调发展。,6当前及今后10年人地系统研究的前沿领域,(4)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方法论及技术支持系统研究 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并借助计算机技术手段,促进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为此,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GIS技术、信息融合技术、网络技术、综合集成技术、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建立一套完善、高效、可操作性强的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的技术支持系统。,二、人地系统的调控,综合调控的背景,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战略性以及“自然人文”互为耦合的特点。影响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诸因素包括人为的和自然的、内部的和外部的、积累的和突发的因素。这些因素造成系统物质、能量流动和交换的不平衡与失调,如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等,它们常常相互交错在一起,使得系统演进在速度与方向上出现偏差,从而降低区域的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一)综合调控的原理(二)综合调控的目标,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一)综合调控的原理 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调控的实质就是从整体和可持续的角度,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分配,使整个人地系统处于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达到整体协调、共生协调、发展协调。,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一)综合调控的原理 1、综合调控的控制论原理 在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在多个子系统和要素形成的多反馈回路的相互作用中,必然会存在几个主要的参数或杠杆作用点,亦即“政策作用点”或“调控开关”。一旦对这些作用点之一的政策发生变化,其影响将在系统中放射式地传播开来。因此,可将其作为系统的调控点。例如,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只能在环境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之间,寻找合理代价与适度承受能力的动态平衡临界点。,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一)综合调控的原理 2、综合调控的协调论原理 在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中,主要包括结构协调及时空协调,其中最基本的是整体协调、共生协调和发展协调。 所谓“整体协调”,是指在系统各种因果关联的关系中,不仅要考虑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外部因素,而且还要考虑各种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一个区域而言,整体协调要求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协调好区际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区域内部E、S、R、E各要素和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一)综合调控的原理 2、综合调控的协调论原理 “共生协调”,是从协同论发展而来的,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妥协” 。共生协调是以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多要素的组合与匹配为基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通过调整、重组,构筑起相互依存、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的人地系统结构,确保整个系统朝着持续、有序的方向发展。,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一)综合调控的原理 2、综合调控的协调论原理 “发展协调”,是指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诸要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时空上的组合(匹配),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既包括线性的与非线性的关系,也包括确定的与随机的关系;在发展的动力方面,既要考虑凝聚力,也要考虑排斥力;在发展的效果方面,既要考虑增量,也要考虑减量。,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一)综合调控的原理 2、综合调控的协调论原理 上述三者的协调,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稳步的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并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人地系统间的关系不协调(甚至失调),如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必导致资源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生态环境日趋失调。如果这一过程同区域内人口的过速增长相结合,问题就更严重。一方面,人类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不得不超负荷、超速度地开采已过量开发的资源,使得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并进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问题的胁迫,又反过来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亦即是不可持续发展。,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二)综合调控的目标 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调控的总体目标可概括为:以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主线,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基础,通过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以及社会经济行为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完善市场机制,在区域政策、经济、法律法规、技术和行政手段的综合调控下,使得区域经济和社会同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亦即是在确保其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发展(图1)。,人地系统调控目标,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二)综合调控的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是一个渐进和逐步逼近的过程。因此,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目标按时间尺度可分为近期目标(5年左右)、中期目标(1020年)和远期目标(3050年)。近期目标应比较具体,且可操作,中期目标是一个轮廓性的框架,远景目标具有战略性,作为奋斗努力目标,给全体人民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二)综合调控的目标 1、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是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核心。“发展是硬道理”,是个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合理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并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而实现,它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等方面,而且又要以不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逐步建立起既能适应经济发展、又能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经济体系。,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二)综合调控的目标 2、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社会的公平公正、稳定和进步,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又是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一个健康与稳定的社会系统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包括: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消除贫困,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与改善人居环境等。,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二)综合调控的目标 3、资源的持续利用 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一。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为: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总量应控制在自然界的再生能力之内,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应考虑“代际公平”的原则,确保自然资源的永续使用。要根据资源价值化和生产价格理论,完善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全面推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做好资源的核算与优化配置,争取建成开放型的资源保障体系。,一、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原理与目标,(二)综合调控的目标 4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 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是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中国的国情,第一步是要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提高城乡环境质量;第二步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确保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二、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重点,(一)人口的再生产 在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中,人口增长的调控是基础,“人均”指标是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资源丰富或短缺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压力的前提条件。决定人口增长的直接因素是地区人口总量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有:育龄妇女(15-49岁)的数量和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每一妇女一生中生育的数量)。总和生育率TBR、人口预期寿命EL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函数。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除了个别时段、个别地区受战争、灾害的影响以外,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一直是稳步上升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则相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率有下降的趋势。,二、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重点,(二)经济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和科技进步等,通常可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调控。 (1) 其中Gi表示等i种经济部门的产出,C1表示科技进步因子,Ki为该部门的资本投入量,C2为指数,Li为该部门的劳动力投入量,C3为指数。,二、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重点,(三)自然资源的消耗 在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中,重点调控资源的开采、消费及储存状况,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率应不超过补给率,其开发利用总量应控制在自然界的再生能力之内,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利用速率应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准。 对可再生资源通过资源空间格局的调整,在保持综合效益的前提下,既考虑可再生资源的直接效益,兼顾生态和社会的间接效益,又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缩短资源利用周期,提高利用效率,使可再生资源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更新。,二、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重点,(三)自然资源的消耗 对不可再生资源,从现在的开采、利用和消费的过程来看,有效的再循环结合严格的限制和减少人均的用量,则资源利用可以延长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不致衰竭。为此,控制人口和改善资源经营管理(包括再循环)是当务之急。 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并不是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限制资源利用为代价,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保障程度和利用的综合效益,不断扩大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防止或避免发生资源的耗竭。,二、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重点,(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科马内尔(B.COMMONER)从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角度出发,定义了环境质量评价模式: 污染物=人口产量/ 人口污染物/ 产量 (2) 科马纳尔以最简单的数量形式建立了环境污染同人口、经济和科技进步之间的联系。,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一)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外部不经济性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给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的损失或额外费用,而且又得不到补偿时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可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消费不经济性两类。一般来说,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是随着企业产量的提高而增加,而消费的外部性则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一)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人的经济行为中的外部性 经济人总体上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动力,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压力下,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对不需付出代价又能产生效益的要素加以滥用,从而损害他人。,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一)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人的经济行为中的外部性 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来看,生产中的外部性表现在企业为提高竞争实力和追求更多的利益,对不必付费的资源有着滥用的倾向,从而造成资源的更加稀缺(包括适宜环境的减少),导致两种可能的外部性形式:要么听任资源衰退,要么由社会投资替企业治理环境、开发资源。社会为此的投资和对损害的补偿是企业造成的外部社会成本;社会没有解决的问题形成现有的既成和潜在的生态破坏,并可能降低他人乃至社会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这种因人类生态退化而造成的现有和潜在的成本可称为外部的“生态成本”。,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一)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人的经济行为中的外部性 消费的外部性来自消费品在使用过程中或废弃后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如使用汽车对空气的污染,洗涤剂和塑料废品对水、土资源的破坏等,这也需要外部的社会治理与补偿成本以及生态成本,而消费者和生产这些消费品的企业都未为此付出代价。,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一)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2、人的社会行为中的外部性 人的社会行为中,外部不经济性的根源一方面在于人口压力(包括其规模和需求压力)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另一方面在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以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前者是导致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基础,后者则是资源被滥用的延伸,当这两种外部性同时存在时,形成的不经济性是乘数效应。,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二)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人的社会经济行为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常常导致恶性循环,并有可能造成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崩溃。为此,企业和消费者应付出现相应的代价(外部成本),以限制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这就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亦即是通过加强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约束来降低外部成本。其具体内容:一是尽量使难以交易的外部代价(成本)进入可交易的市场体系(这就是狭义的内部化,即通过经济市场的内部化);二是将不能进入市场的经济要素由社会(即政府)来管理、调控。,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二)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长期以来,人们不否认资源对于经济活动的直接使用价值,即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那部分资源的价值(DUV),但却忽视了间接使用价值,如资源的生态价值等,这类非市场化(或价值化)的资源同样也具有价值。解决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对策之一就是要实行资源价值化,促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通常要借助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和行政干预来实现。,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三)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途径 1、生产造成的不经济性内部化 生产的外部成本要转化成内部成本,就要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原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成本+生产税(开采使用费+排放费)。企业生产既利用资源又造成污染,要生产多少就要购买相应数量的开采使用权和排放权,这就是与企业生产量有关的生产税。增加的内部成本由企业支付,用于对它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企业在生产利润最大化的推动下,会不断降低各种成本。生产会不断向有利于生产性资源永续利用的方向发展。,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三)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途径 2、消费造成的不经济性内部化 消费成本=商品价格+销售税+消费过程所付的代价 (3) 消费者对消费性资源造成的生态或社会成本被纳入消费成本后,消费者为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就倾向于选择使用所造成的生态或社会成本低的商品,从而使消费有利于消费性资源的保护。 外部成本的内部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要考虑当时的经济水平和承受能力。在当前的情况下,只能实行资源价值的欠量支付和补偿,并尽量用其它社会资本的投入来减少资源的衰竭。随着经济技术实力的增长,要逐步过渡到对资源潜力造成损害的等量支付和补偿,乃至进行超量补偿,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三)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途径 3、资源产业化 资源产业就是通过社会投入进行勘测、调查、管理、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自然资源的生产事业,它是原料产业的前身。,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三)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途径 4、人的社会行为的内部化 一是将着眼点放在人口的规模和需求控制在资源环境容量限度内,二是协调好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三大利益的矛盾。,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切入点,(三)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途径 4、人的社会行为的内部化 一是将着眼点放在人口的规模和需求控制在资源环境容量限度内,二是协调好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三大利益的矛盾。,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综合调控对策的思路 我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主要采用行政手段,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组织来保证计划的实施和调控目标的实现。这种指令性控制手段由于管得过死,使得企业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调控手段也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向直接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并为逐步过渡到以间接调控为主创造条件。,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综合调控对策的思路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技术、两种资金”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作用。亦即是从过去主要利用国内资源,谋求资源的高度自给自足,转向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保持适度的自给率;从过去封闭型或半开放市场、较高准入限制,转向降低市场准入,加快对能源、环保市场的开放;对环保设备和技术引进要从过去较高的关税、较多的贸易壁垒、较高的引入技术成本,转向零关税、低成本获取全球先进的环保技术与设备;对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资金,从过去主要利用国内资金,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转向利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金,特别是提高利用国外资金和全社会投资所占的比重。上述四个“转变”的核心是市场转变。,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二)综合调控的对策 1、经济对策 (1)谋求经济的持续适度和协调增长 关键是经济的快速增长要适度,要同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要考虑到代际公平原则,并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二)综合调控的对策 1、经济对策 (2)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为:第二产业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能源、冶金、化工、轻纺、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加速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在改组改造商贸、交通、通信、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第一产业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加快发展畜牧、水产和林业,大力推进以“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二)综合调控的对策 2、资源对策 (1)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要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完善市场机制,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协调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当前首要的是要搞好水、土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实现自然资源集约开发与持续利用的目标。,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二)综合调控的对策 2、资源对策 (2)建立节流与开源相结合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要依靠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建立低耗节约型和低耗高效型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向集约型、节约型、精细型和低耗高效型方向发展,以实现节水、节地和节约能源、原材料单耗目标。,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二)综合调控的对策 2、资源对策 (3)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核算的制度 为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源的有偿使用及核算制度。资源的有偿使用包括资源开采价格和附加开发成本,以及资源的恢复、处理与更新的费用。,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二)综合调控的对策 3、环境对策 (1)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 在环境管理中,采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以往采用的浓度控制相比,不仅可更客观的反映该地区环境污染的状况,而且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通常与实施排放许可证制度相结合,因而这也是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环境管理模式。,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二)综合调控的对策 3、环境对策 (2)积极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 对环境污染治理要变被动为主动,即将从过去的末端治理改变为“源头控制”。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手段。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水土流失实行综合治理,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型工业、生态型旅游业及建设生态城市等措施,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在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方式上,要从过去“谁污染(破坏),谁治理”变为“谁污染(破坏),谁付费”和“谁治理,谁受益”。,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二)综合调控的对策 3、环境对策 (3)逐步将生态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弊病之一,是在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GDP指标中,没有计算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损失,结果常导致GDP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的过渡消耗乃至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基础之上,亦即是不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建立一套充分反映单位GDP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损失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国外应用较广的是绿色GDP。,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二)综合调控的对策 3、环境对策 (4)增加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投入 生态环境投资是治理与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物质保证。“九五”前四年(19961999年)全国环保累计投资2487亿元,四年平均占GDP的0.86%,高于“八五”期间0.73%水平,其中1999年环保投资首次占GDP的1.01%。规划20012005年全国环保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约占同期全国GDP的1.3%。据环保专家研究,要使中国的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环保投资需稳定地占GDP的1.5%。,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二)综合调控的对策 4、人口对策 (1)严格控制人口总量 应继续将控制人口增长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力争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9年的8.77%降至2010年的5左右。 (2)提高人口素质,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三)政府的干预和公众参与 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干预作用不能削弱 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当前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而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核心之一是强调“代际公平”,即当代人应对后代人的发展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作用不仅不能削弱,某些方面还应加强。 政府在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中的作用,一是制定政策,对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进行间接调控。二是借助于行政、立法手段,建立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体系。三是通过宣传教育,信息和社会舆论引导等,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等。,四、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调控的对策与手段,(三)政府的干预和公众参与 2、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 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手段多种多样,按性质不同,可分为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政策手段、行政管理手段和法律手段;按作用不同,可分为直接调控手段(经济和技术手段)和间接调控手段(政策、行政和法律手段);按内容不同,又可分为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人口政策、资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每一项政策下面还可分解为若干更为具体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等。,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