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沈阳市民营经济工作汇报提纲.docx

    • 资源ID:1652574       资源大小:129.39KB        全文页数:1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沈阳市民营经济工作汇报提纲.docx

    沈阳市民营经济工作汇报提纲沈阳市中小企业局(2007年4月14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省厅的部署,现将我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情况(一)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连续实现快速、持续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市共有非公有制单位28万户,从业人员185.3万人。其中个体工商户20.2万户,从业人员52.7万人;私营企业4.9万户,从业人员56.6万人;外商投资企业5817户。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314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7.5;2006年完成增加值608.5亿元,同比增长38.7,占全市65.5;其中产值(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269户,远大集团以69.4亿元的年销售额居第一位,成为全市民营企业的龙头。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沈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2%,同比增长18.8 %,高于全市增幅2.3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十五期间保持13.8%的增长速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导地位,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投资1188.7亿元,同比增长31.2%,占全市的66.4%。在全市7400亿资产中,非公有制资产已达4085亿元,占55.5%。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收和创造就业不断增大。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217亿元,同比增长38.8%,占全市税收的68.2;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不断增多。“十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新增就业岗位消化了大批国有集体企业结构调整中分流出的富余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已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75%,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非公有制企业的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领域从传统的餐饮服务业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拓展,目前在全市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别占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6%、50.7%、43.3%。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600多户,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70个,其中省级名牌50个,获中国驰名商标5个。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参与农业产业化、参与国有资源开发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全市共有1200多户市属中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共盘活国有资产120多亿元,解决了2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有1.1万户集体企业实现了转制。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2000户,个体工商户达到7500户,从业人员将近10万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20亿元,实现税收7.3亿元,带动农户34万户,间接增加农民收入4亿多元。法库县利用瓷土资源开展专项招商,引进外来民营资本,目前已引进陶瓷生产线185条,其中投产80条。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目前,全市个私经济从业人员中拥有各级人大代表161人,各级政协委员218人。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有党员1.26万人,个私企业建立党支部246个。(二)我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的主要工作1、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断营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氛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推进措施。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分别于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五次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隆重表彰了民营企业30强和50强,特别是2006年市政府拿出1000多万元,对非公有制经济10佳企业及一批非公有制经济纳税、安置就业、销售收入明星企业分别奖励10台宝马轿车和30台中华轿车,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了加大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力度,市里在我局增挂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的牌子。各区、县(市)都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使区、县(市)真正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全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市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市政府对1229项市级审批事项进行了五轮清理,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只有110项,削减幅度达91.05%,成为全国直辖市和副省级市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保留的审批事项全部进入市区两级办事大厅,公开办理时限,实行一条龙服务。今年2月,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共有45个部门进驻中心,集中了107项行政审批事项。承诺办理事项审批时限不超过5个工作日。通过实施“一表制”等措施,使审批要件减少了30%以上。还开通了网上审批服务、代办服务、预约服务、联合勘验制度等一系列服务项目,使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目前,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及时办理事项的比例已从2006年的18%提高到现在的98.7%。我市加大了清理三乱的力度,先后多次对三乱进行清理。全市22个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职能部门取消了10个,保留的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市政府建立了市长接待日制度,每半月一次。 3、坚持“三路大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一路大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壮大本土型非公有制企业,使其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力军。第二路大军是抓住国内南资北移的态势,大力引进国内民间资本,使其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方面军。第三路大军是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转制,使其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新的生力军。4、启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十、百、千”工程。“十”是抓好20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龙头。“百”是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到百户以上,使其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骨干。“千”是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千户以上,使其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雄厚基础。目前,“十、百、千”工程已见成效,20个产业集群起步良好,有3个产业集群今年销售收入可达百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已达269户;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140户。“十、百、千”工程的实施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我市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技术、人才咨询网络。组建了中小企业专家科技顾问团。开展了民营经济权益维护投诉工作。构筑了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产权交易中心市场建设,使产权交易行为更加便利与规范。虽然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省内与大连、鞍山等市比也存在着差距。我市有影响、能够拉动一方经济的龙头企业还不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还不尽人意。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很薄弱。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支持不足。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还不到位。二、我市开展引进内资工作情况2002年,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南资北上两大机遇,作出大力引进国内优势企业(项目)的决策,举全市之力,开展了引进内资工作。从2002年8月到2006年底4年多来,我市共引进国内规模以上企业(项目)6534个,共引进资金1394亿元。大量国内企业(项目)的引进,壮大了我市经济的总体实力,有力拉动了我市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我市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具体做法是:1、领导亲自出马,全员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坚持对内对外开放战略,全市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项目策划、招商、推进、建设的工作机制。市委书记陈政高同志始终站在招商工作第一线,亲自部署策划,亲临一线率团出访,亲自会见企业家。每月都有一位副市长率团赴南方招商。调动多方面力量,建立多层次招商渠道。目前,我市在浙江、广东、福建设立了3个招商办事处;与外埠驻沈的12个商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700多家企业驻沈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通过几年的招商实践,全市创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2、锁定引资目标,健全责任制度。一是建立以各区、县(市)、开发区为引进责任主体,市直相关部门为协办责任单位的责任体系,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并签订目标责任状。二是建立调度机制。市里明确我局为全市招内资的总牵头部门,在我局设立了“沈阳市引进企业(项目)工作协调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引进内资项目的总协调和总调度。建立通报制度。每月初在沈阳日报上通报上月各区县引进内资企业及招商情况。四是建立考核及奖励制度。我局每年6月和12月份两次由局领导带队,对全市引进内资项目进行逐一核实,对引进内资项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政府给予奖励。近3年来,市里对各区、县(市)用于招商的专项奖励达到400多万元。3、抓住项目引资重点,突破招商关键地区。在项目引进上重点突出工业项目和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明确提出工业项目要达到年度计划指标的50%以上,投资额要占到总投资额的30%以上;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要达到计划指标的10%以上,专门进行考核。在引进区域上对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四川等全国十大重点地区和全国500强民营企业,实行重点突破。4、搭建招商平台。为了配合招商工作的开展,我市先后举办了“全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全国中小企业博览会”和2006年“世园会”等项大型活动。此外,还有每年一度的“韩国周”、每两年一度的“温州日”、“宁波周”。通过这些活动,广泛邀请国内、外企业家和商界人士到沈阳考察和投资。市政府还在全市的郊县区规划出20个工业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的土地、配套设施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工作。5、创新服务方式。一是提高全市招商项目的策划水平,提高项目招商的落地率,实现项目开发策划新突破。二是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体系。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关于实行市政府领导牵头负责推进重大项目制度等文件,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派专人协助企业办理前期手续,实行全程服务。对市区两级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实行“特事特办”。三、下一步我局工作的主要思路“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要达到3150亿元,增幅为20%,占全市比重的72.5%;上缴税金达到450亿元,增幅达到23.6%,占全市比重的7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75亿元,增幅达到22%,占全市比重的73%;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700个,占全市比重的97%;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00个,占全市比重的80%。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采取以下措施:1、进一步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断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我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力度。继续把非公有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摆上重要工作日程。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推进措施。要建立政府与非公有制企业沟通联系渠道,加快建立市、区两级非公有制经济权益维护体系。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市委、市政府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结表彰大会,对在纳税和安置就业等方面贡献突出的非公有制企业,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重奖。2、举全局之力进一步做好国内招商引资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国内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密度。组织县区(开发区),做到每月都有招商活动。策划、组织好政高书记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赴南方招商活动。二是继续发挥中介机构、驻外办事处和商会的作用,降低招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更大实效。坚持浙商会每周一次碰头会;每月一次商会信息与县区的对接会。3、产业集群建设上规模、出形象。一是产业集群建设提速。全市20个产业集群新开工项目确保700个,力争达到750个。总产值达到1096亿元,相当于2003年全市的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二是大力培育领军企业。2010年前,20个产业集群各培育一个产出20亿元50亿元的骨干企业。三是提高集群建设质量。重点研究加强产业集聚度、拉长产业链,投入产出强度,节约使用土地,引进和培育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配套与物流企业,提高产业集群建设的内含和质量。四是注重集群建设投入产出强度,节约使用土地。今后,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以下的投资项目不再提供土地,只提供标准厂房。4、全面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民营经济骨干企业。二是重点扶持17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多方扶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17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年产值将由现在的102亿元增到2008年的350亿元,年税金由现在的5亿元增加到18亿元。三是全面开展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工程。围绕市委、市政府要求,力争在促成从国内外收购企业、引进国内外研发人才、形成成套公司、企业走出去、境外上市、培育世界级产品等方面发挥民营企业的骨干作用。5、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理顺工作体制,改革服务机制。以纯公益性的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龙头,组织、协调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建设覆盖全市的,综合性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公益性和商业性服务相结合的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完善市中小企业服务大厅的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一站式便捷服务。大连市民营经济工作汇报提纲大连市中小企业局(2007年4月13日)各位领导:大家好!近年来,在省厅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为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下面,我把大连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十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营业收入由2002年的2079亿元提高到3792亿元,年递增22.2%;实现增加值由650亿元提高到1218亿元,年递增23.3%,占全市GDP的比重从46.2%上升到53.2%;实缴税金由29.5亿元提高到93.9亿元,年递增47.1%;固定资产投资由108亿元提高到439亿元,年递增59.6%。“十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是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民营经济各项指标和增幅均创历年新高。全市民营经济基本单位数达30.8万户,实现增加值1418亿元,同比增长24%;实缴税金122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营业收入4693亿元,同比增长27.6%;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646亿元,同比增长46.9%;实际利用外资4.46亿美元, 同比增长60.4%;出口创汇31.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全年新办民营企业1.06万户;引进内资200亿元,同比增长33.5%。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七个主要特点:(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贡献率提高。2006年,全市民营经济5个主要指标增长率均在2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超过同期6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预计达55.2%,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9.4%,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各区市县财政收入85%以上是民营经济创造的,特别是北三市财政收入90%以上都是民营经济创造的。民营企业城镇从业人员(不含农民工)达123.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58.5%。(二)中小企业迅速成长,骨干队伍壮大。2006年,全市新办民营企业超过1万户,占全市新办企业总户数的85%,新增注册资金124.9亿元,增长21%;全市私营企业户数突破6万户,达6.4万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由上一年的1392户增加到2017户,增长44.9%,占全市总数的69%;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81户,比上一年增加88户,增长49.2%。民营企业集团达178户,同比增长17%。万达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16亿元,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有2户,超10亿元的企业总数达到30户,增加9户,增长42.9%。 (三)发展质量越来越好,竞争力提升。2006年,“獐子岛”、“珍奥”、“瑞泽”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华丰牌实木家具和林家铺子牌水果罐头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民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个,占全市的2/3;中国名牌达到4个,占全市的1/3。目前,认定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46户,占全市总数的82.9%。新认定市级民营企业技术中心20个,累计达到40户,占全市总量的67.7%。华丰家具、路明科技等13户民营企业实现利润超亿元。獐子岛渔业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7.1亿元,创下深市东北企业第一股等6项第一。润泽、东泰、天维药业、太阳集团等4家民营企业在美国OTCBB上市交易。(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增强。2006年,民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2.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61.3%;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7.6%。全市竣工和开工建设的亿元以上民营大项目118项,完成投资195.6亿元。其中,有75项工业投资项目,比上年多32个,占全部超亿元项目六成以上,总投资额316.6亿元,实际完成135亿元。(五)规模工业增长迅猛,行业发展协调。2006年,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264.3亿元,增长34.4%,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到36.8%。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28:48:24提升为31:49:20,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0.1个百分点。民营轻工业和民营重工业保持了协调快速发展的好势头,轻工业增长31.3%,重工业增长37.2%。(六)集聚发展效果明显,产业基地形成。按照“市内四区实施立体发展、县域实施平面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民营企业集聚发展。2006年,新命名了14个特色专业大厦,金融、科技、物流、航运等专业大厦的特色越来越突出,分工越来越明确。新命名的25个特色工业园区,成为聚集民营资本、技术和项目的重要载体。庄河实木家具、普兰店服装和瓦房店轴承三大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已批准授予庄河市“中国实木家具产业基地”称号。普兰店市服装产业基地建设上了一个档次,服装高级研发中心、纺织服装检验检测中心和服装人才培训中心已挂牌运行。瓦房店轴承基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已经启动。(七)企业社会地位提升,美誉度增加。2006年,我市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万达集团被国家评为“最具爱心企业”,董事长王健林当选“2006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荣获“中华慈善奖”。宏光好运来集团被评为“中国成长百强企业”,路明集团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创新成果百强”,雪奥集团荣获“2006年中国企业改革示范单位”称号,大杨集团、善岛食品荣获“兴村富民百强示范企业”称号,弘达百业集团董事长刘仁训荣获“中国农村致富十大带头人”称号。在前不久的风暴潮中,不少民营企业又伸出了关爱之手,有的捐款数百万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6年,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我们集中精力抓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了影响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和“三乱”问题专项治理,个案督办,解决各种问题58个,清理收费项目277个,取消13个,清理罚款项目1355个。二是建立健全了市、区市县两级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并成立了两级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开通中国中小企业大连网,完成13个区市县、先导区分网站建设,为2000户民营企业免费建立网站。四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全年为民营企业培训各类人员达6.4万人(次)。五是优化了融资环境。出台了金融业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了担保机构奖励机制,并委托专业资信评级机构对区域内担保机构进行了信用评级。截止去年底,全市累计建立信用担保机构61户,注册资金达39亿元。通过开展银保企对接活动,实现民营企业担保贷款78.8亿元。六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政府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1.1亿元,市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资金合计超过10亿元;市政府相关部门也都出台了一些鼓励市民创业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七是在新闻媒体开办民营经济专刊、“创业正当红”栏目,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样大规模地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在我市还是第一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与兄弟市、南方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企业层面看,一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匮乏,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市场观念不强,品牌意识较差,一些企业主要依靠拼资源、拼环境;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应用水平偏低;四是龙头企业少,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战略意识,系统管理能力弱;五是企业分配不尽合理,劳动社会保障发展缓慢等。从宏观层面看,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三乱”问题屡禁不止,创业门槛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资金融资难,社会化服务滞后,等等。对此,我们要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2007年民营经济工作安排2007年,我们要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开放、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机遇,科学筹划,推动民营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工作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民营中小企业全面成长为目标,大力推进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营造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三个一”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集聚发展,帮助民营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实现全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增加值1701亿元,同比增长20%,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5631亿元,同比增长20%;实缴税金146.4亿元,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806亿元,同比增长25%。引进内资240亿元,同比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5.35亿美元, 同比增长20%;出口创汇38亿美元,同比增长20%。围绕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七项工作:(一)抓环境建设。全面贯彻市“两会”和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辽政发200613号)和今年刚出台的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大政发200725号),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舆论环境,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畅通投诉渠道,维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新认定的综合实力百强民营企业和七个类型各户成长型民营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宣传各类优惠政策,让民营企业切实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成长、民营企业发展、民营品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抓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市、县、街道(乡镇)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作用,引导各类服务机构转变观念、改进服务作风,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质量。加大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服务,建立5个中小企业培训基地,为民营企业培训各类人员6万人(次)以上。全力解决民营企业人才匮乏问题,加强与高校联姻合作,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全年举办两次大型民营企业人才招聘会,建立各类人才目录库和成长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为民企提供人才服务。完善市、县、企业三级信息网络服务功能,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为民营企业及时提供各种免费信息,推动民营企业上网工程,帮助企业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和信息交流等多种活动。 (三)抓创新工程。推动民营企业实现体制、机制、技术三大创新,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实现体制创新;设立企业管理进步成果奖,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机制创新。设立大连市优秀新产品奖,奖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开发的技术水平高、性能可靠、经济效益显著的新产品,并奖励主要研发人员。扩大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选择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多种方式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全年建立10个市级民营企业技术中心和10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新产品900种以上,完成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5项。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全年再培育4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 (四)抓创业工程。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制定 “十一五”期间我市小企业创业基地的规划,全面加快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争取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达到10个,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支持各地区建立一批服务功能强、环境好的创业基地,使其成为民营小企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并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全民创业,全年新创办民营企业1万户以上。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0户。(五)抓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双向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档次,抓好大项目引进工作,重点是超亿元项目的引进,全年引进国内资本2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35亿美元。按照“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建立投资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好亿元以上项目统计汇总和调度,全力推动亿元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六)抓集聚发展。积极实施集中发展战略、产业优化战略、差异发展战略,在市内区域,积极推进特色大厦发展,全年再命名一批特色大厦,并给予一定比例配套资金扶持。在县域,鼓励民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继续支持以长兴岛、花园口为代表的“一岛十区”临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好纺织、食品、电镀等特色园区,进一步加大以园区为载体的招商选资力度,对进入特色园区、加入主导产业链的民营企业项目建设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做大做强瓦房店轴承、普兰店服装和庄河家具三大产业基地及四大公共服务中心,争取今年再培育互感器、模具、农产品深加工、医药等一批产业集群,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七)抓多渠道融资。大力推动信用担保机构发展,鼓励和引导担保公司拓宽担保服务品种,增加担保业务。充分发挥民间资金作用,引导推动民间资金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民营企业项目建设。建立各级融资服务中心,举办春秋两季大型银企对接活动,全年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00亿元以上。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和新方法,推出融资新业务、新品种。积极开展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活动,树立民营企业诚实守信典型,为认定信用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全力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定向募集、合资合作、联合重组、融资租赁、短险融资、互借互保、票据贴现等形式多渠道融资,不断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三、几点建议(一)我市正在积极创建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力解决就业和创业问题。希望省厅重点支持我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二)近几年,我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很快,相应发展的配套服务比较落后。为此,我市制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划,争取到2010年搭建8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希望省厅把大连作为全省重点扶持对象并给予政策倾斜。(三)我市正在围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拟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准备建立再担保机制。希望省厅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对我市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给予协调和支持。(四)希望省厅对我市家具、服装和轴承等产业基地建设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各位领导,我市的民营经济尽管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省厅的要求、和兄弟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和不足。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的好作法、好经验,加快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衷心希望省厅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局工作,共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贡献。谢谢大家!解放思想 创新工作全面推进鞍山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鞍山市中小企业局(2007年4月14日)尊敬的国强副省长、省中小企业厅领导、各兄弟市同仁:按照省中小企业厅的统一部署,我现将近几年鞍山民营经济发展及主要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省厅建议向各位领导、同仁汇报如下。一、几年来鞍山民营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多年来,在省中小企业厅和鞍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按照鞍山市委提出的“总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赶沈大、殷实和谐”发展目标, 通过采取优化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实施做强大企业、鼓励创办小企业战略,完善民营经济政策支持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行业诚信自律体系等多种工作措施,实现了从思想认识提高到优惠政策实施历史性的跨越,规模企业和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长,企业机制和发展活力的快速增强,为全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十五”末,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559.9亿元,比“九五”末的271亿元净增288.9亿元,五年间平均增长15.6%。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45%,比“九五”末39.5%的比重提高了5.5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民营经济已达到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二)投资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末,全市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3亿元,比“九五”末的投资能力增加3倍,五年总投资达到298.6亿元,年均增长32.2%;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80个。2006年共规划和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00项,其中:谋划招商项目79项,洽谈推进项目88项;开工建设项目153项,累计完成投资67亿元;投产达产项目80项,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同比增长37%。为我市民营经济增添了发展动力,特别是一批循环经济项目、高科技项目增多,对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升级和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末,全市民营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单位为495个,比“九五”末增加278个。实际利用外资实现1.8亿美元,比“九五”末增加1.47亿美元,年均增长40.4% 。在此基础上,去年我市已有民营出口企业899个,实现出口交货值584,686万元,现共有自营出口创汇企业185个,自营创汇36,036万美元。(四)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到“十五”末,全市民营经济单位达到14.7万个,比“九五”末增加4.9万个,年均增长8.5%;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25个,增加319个;亿元以上企业达到87个,增加52个;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个,增加2个;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个。2006年实现规模企业达到845家。其中,西洋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110亿元,实缴税金2.55亿元;宝得公司实缴税金达2.51亿元;后英集团实缴税金达2.41亿元,分别占全省百强纳税企业的第38位、39位和42位。(五)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十五”末,全市民营经济规模以上钢铁、纺织、矿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建筑业七大支柱产业分别将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60亿元、82亿元、58亿元、35亿元、35亿元、28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26.5亿元、33.8亿元、46.2亿元、32.7亿元19.7亿元、21亿元和22亿元,七大产业占民营规模以上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0%。(六)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十五”末,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省著名商标54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57个,市名牌产品67个,全国驰名商标3个,2006年我市又新增全国驰名商标2个,至此,全市已有5家民营企业商标获此殊荣。同时,我市已有150家民营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海城富有植物油有限公司获得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填补了我市的空白,14家企业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科技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0家。(七)社会贡献日益突出。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县两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实现32.2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1.4,比2000年占17.8%的比例上升了3.6个百分点。2006年,我市民营经济完成上缴税金41.5亿元,占县乡财政收入的80%;民营经济支撑县域经济的90%,农民增收的70%来自于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每年支助社会修路、助学、扶助孤老贫困户资金达4,000万元左右。到“十五”末,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数达到75.2万人,五年间共安排就业30.4万人,成为全市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为全市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二、鞍山民营经济的主要工作(一)突出加强领导和创造环境成立了鞍山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大专项推进组和鞍山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鞍山市中小企业局,强化了对全市民营经济的领导和考核,理顺了全市民营经济的领导和管理体制。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出资400多万元重奖了纳税五十强企业、表奖了就业五十佳企业,在全社会和省内各市引起了轰动。出台了中共鞍山市委、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以及14个配套实施意见。我们还联合有关部门下发文件,在全市范围开展清理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关文件。召开全市民营经济企业家座谈会,建设平安、依法行政企业家座谈会,并深入民营企业了解企业家请诉求,积极反馈相关情况,以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起草制定鞍山市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投诉管理办法、鞍山市百强民营企业评议市政府部门活动实施细则,从而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绿色发展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和投资环境,激发了广大投资者、创业者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二)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投入以项目为核心,树立“域外即外”的观念,加强对内对外招商引资。建立了项目责任制度,实行了重点项目跟踪制、调度制,每年召开全市民营经济重点项目拉练会,重点扶持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的实施。支持民营企业申报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债项目,几年来,已有鞍轮、后英、海诺等15个民营经济项目列入了国债项目计划。组织企业全方位招商引资活动,先后组织全市1,500多家民营企业参加了沈阳民交会、武汉经贸洽谈会、农业部酒泉经贸洽谈会、广州中小企业产品博览会、大连民洽农博会朝鲜经贸洽谈会、沈阳第六届中国东北国际冶金及金属工业展览会、山东青岛第四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博览会等上百次国内外招商展洽活动。注重以园区为载体,进行整体包装引资,鞍山的东南西北中五大产业园区带动作用明显。海城台湾纺织工业园、台安工业园、岫岩鞍轮工业等园区已经初具规模。(三)突出做大做强规模企业通过表奖和重点扶持纳税五十强企业,发展企业集团,培植骨干群体,形成了以宝得、西洋、后英、鞍轮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群体。给予优惠政策鼓励衡业集团、华冶集团、天龙集团、福安集团等规模企业购并、合作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一批国有企业获得新的发展。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组建企业集团,出现了进军西部开发的西洋集团,进军非洲建厂的九建集团等多元化发展企业。(四)突出技术创新和名牌战略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创名牌激励机制。对民营企业创全国驰名商标,重奖200万元;创省著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重奖30万元。西洋、银海、宝得、三鱼、后英、海诺、聚龙、亨通等品牌在国内都创造了较高的知名度。海城市天天乳业有限公司的乳制品、鞍山市千山王绿色果品公司的南果梨、辽宁仁泰肉禽有限公司的肉食鸡、岫岩县龙潭凤鸣毛绢厂的毛绢制品等8个产品获得全国金奖。有200多家民营企业与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对接,推进校企合作。(五)突出发展区域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壮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区域特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在民营

    注意事项

    本文(沈阳市民营经济工作汇报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