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日本对华投资发展史.docx

    • 资源ID:1651311       资源大小:151.2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日本对华投资发展史.docx

    一一、日本对华投资的变迁图1 日本对华投资金额的变迁(单位:万美元)图2 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量的变迁(单位:件)119841985 年间的第一次对华投资热潮此阶段,日元升值,日本企业在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不再具有竞争力,所以许多日本企业开始考虑把自己的生产基地向海外转移。这时候投资的主要地点是大连,因为从地理及历史的角度而言,日本和大连间有很深的渊源,且大连的日语人才资源相对其他城市而言较为丰富,所以日资企业大多集中于此。日资投资的主要行业则集中于食品加工、纺织和杂货等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中国国内的与外企投资相关的法令、法规建设逐步完善, 中国经济整体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慢慢步入正轨,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由尝试向实际行动转化。仅1984 年1 年间的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数量和金额,就超过了前5 年的总和。1985 年全年的投资数量又增长了一倍。219881989 年间的第二次对华投资热潮为了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更好地吸收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国民经济,1986 年11 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1988 年1 月中国政府提出并开始实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1989 年11 月的中国共产党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这一系列的政策都对外资入华起到了有效地作用。与1987年相比,1988 年全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数量有了大幅的增加,增量达到了70%强,从而形成了又一次投资热潮,这种热潮一直持续到1989 年5 月。319911995 年间的第三次对华投资热潮形成这一投资热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政府根据实地发展需要, 于1990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并实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决定;1991 年起设立了新的经济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这些举措都充分表现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变性和持续性,有效地为外资入华注入了信心。除了优秀而丰富的劳动力条件外,这一阶段中国国内的社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相对良好的改善。同时,这一阶段国际资本市场日元汇率激增的形势,也为日本企业加大对华投资起到了有效地促进作用。1995 年全年,日本对华投资数量770 件,投资金额达到了历史新高的459200 万元,形成了对华投资的最高峰。这一时期,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地点除了大连以外, 还聚集于珠江三角洲。投资的行业除原有的食品、杂货、纺织等行业外,还有机械、电子、电器、交通工具(如摩托车、汽车等)。420002005 年间的第四次对华投资热潮(中国加入WTO)自第三次投资热潮后,1997 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日本的银行业、证券业也陷入了破产冲击,日本国内经济跌入了低谷。受其影响,19971999 年间对华投资也大幅度衰减。但是, 随着1999 年中美达成了中国加入WTO 的合作意向, 并于2001 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享受到了平等的成员国待遇,但也促使我们与国际相接轨, 使外商的整体待遇面有明显改善:根据承诺,我国逐步降低了关税,对外资企业也实行了国民待遇,放宽整个市场的准入标准,为我国吸引外资创造了制度和政策等良好的软环境,降低了外资进入我国的投资成本和风险。这些变化增强中国在吸引外资角度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对此时期日本对华投资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自此,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又一次进入了高潮。二、日本对华投资的特征120 世纪90 年代前半期, 日本是中国吸引外资活动中最重要的投资方之一在所有外资投资排名中,1992 年日本的投资数量处于第二位,投资金额处于第五位;1994、1995 年中,日本投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位,投资金额仅次于美国处于第二位,超过了英国。到了1996 年以后,日本对华投资的数量和金额上都有所减弱,排名也随之下降,这主要是受日本国内经济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但是,从日本企业对亚洲整体投资的角度来看,1999 年度对华投资金额有所下降,而投资数量仍保持在第一位。2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制造业成为日本对华投资的主方向截至20 世纪80 年代末期,日本对华投资要以服务业等非制造行业为中心, 此方面的投资额也大多超过了制造行业。但是,1991 年以后,对制造业的投资金额和数量都超过了非制造行业。到了1997 年3 月末,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中,对制造业投资约为61.0%,远远超过了非制造业投资的35.9%。1990 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46%投向制造业,1991 年以后对制造业的投资高速增长,到1993 年猛增到了空前绝后的81%。此后一直到2008 年,对华制造业投资平均在70%以上。上述数据表明, 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行业领域是制造业,中国是日企海外加工与制造的最主要基地之一。就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而言,主要集中于机电、汽车零部件、服装、钢铁、化工、食品加工等相关行业。3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投资逐渐增加20 世纪90 年代前期以前,日资和其他外资一样,进入中国主要是“成本取向”,目的是利用大陆的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增强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入国内的外资以经营加工型贸易为主,利用港澳的区位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採用“大进大出”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但是进入90 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中国持续保持经济的高水平增长、国民收入大幅增加、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转变,以城市为中心的居民购买力得以迅速提升,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后,对华投资出现一个重要变化: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主要向“市场取向”转变,他们以开发中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在此背景下,日本对华投资中物流业、金融业、大型零售业等针对我国内需的行业投资比例逐年增加。4对既存日资企业的扩张性追加投资增多从进入90 年代后期开始, 受国际市场环境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资本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的减少,日本的对华投资也相对衰减。日本对华投资中新增加投资的主方向定位于过去几年中已经成立的日资企业,投资主要用于这些企业的以扩大业务为目的的企业扩张需求。刘明, 日本对华投资的变迁及特征研究, 国际经济观察.二从贸易额来看,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额从1979 年的67.1 亿美元上涨到2010年的2978 亿美元。两国的双边贸易日益活跃,其中,2010 年,中国向日本出口1211 亿美元, 增长23.7%; 中国自日本进口1767 亿美元, 增长35%。从两国的贸易格局来看,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存在顺差、逆差交替出现的情况, 特别是自2002 年起, 中国对日本已连续9年存在贸易逆差,2010 年贸易逆差为556 亿美元,上涨68.48%,达历史新高。从目前两国贸易地位来看,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五大出口目的地。据日本海关统计,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五大出口目的地, 中日双边贸易对两国对外贸易至关重要。2011 年3 月11日, 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地震对中日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引起各界关注, 中国政府也对这一问题多次回应。在此,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这一具体问题切入,对其演进轨迹及震后的可能变数进行分析,以此判断震后中日贸易。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中国重要的邻国, 日本开始逐步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一)缘起及历程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并且十分重视引进和利用外资,于1979 年7 月1 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 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投资, 特别是作为邻国的日本。根据现有材料,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是日本欧力士株式会社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北京市机械电器设备公司设立的合资企业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1981 年2 月批准设立,投资总额为300 万美元, 合同期限为20年)。1979 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3件1,拉开了日本对华投资的序幕。从日本对华投资的进程来看, 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阶段划分的依据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项目数及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起步阶段:19791983 年19791983 年间, 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有关利用外资的立法还不完善, 日本企业对于在中国大陆进行直接投资缺乏信心,大多持观望态度,即使进行,也只是试探性的小规模投资。根据日本大藏省统计,从1979 年到1983 年日本对华投资仅25 件,累计金额6900 万美元。其中,1981年是投资最多的一年,投资项目9 件,金额2200 万美元, 与同期日本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投资相比微乎其微2。2.第一次高潮阶段:19841985 年1983 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其中包括1983 年9 月20 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案例, 1983 年9 月2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的决定等。特别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以后,中国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最初的试探阶段进入了第一次高潮阶段(见表2)。198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加到66 件、1.14 亿美元(日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中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从1986 年的11.74%上涨到1991 年的12.20%(其中,1987 年这一比例出现了下降,为9.5%;1988 年这一比例达到自近20 年来的最高点,为16.11%)(见表3下页)。3.稳步发展阶段:19861991 年1986 年10 月11 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出台,提出了场地使用、硬件设施、资金信贷、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引进外资的工作。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根据商务部外资司统计,日本对华投资从1986 年的94 件、2.63 亿美元(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 稳步上涨到599 件、5.33 亿美元(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中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从1986 年的11.74%上涨到1991 年的12.20%(其中,1987 年这一比例出现了下降,为9.5%;1988 年这一比例达到自近20 年来的最高点,为16.11%)(见表3下页)。4.第二次高潮阶段:19921995 年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日本企业意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形势不会发生逆转, 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对中国的投资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对华投资进入了第二次高潮阶段。根据商务部外资司统计,1992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为1805 件,是1991 年(599 件)的3 倍多,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为7.10 亿美元,是1991 年(5.33 亿美元)的1.33 倍。之后的3 年, 日本对华投资继续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态势,1995 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为2946 件,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为31.08 亿美元(见表4,下页)。5.减速阶段:19961999 年1996 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件数为1742 件, 是1995 年(2946 件)的59.13%,尽管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较1995 年有所增加,但已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自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加之日本本国经济不景气,日本对华投资大幅受挫, 进入了减速阶段。日本对华投资项目件数从1997 年的1402 件,下降到1999 年的1167 件;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总额也受到较大影响(见表5,下页)。6.第三次高潮阶段:20002006 年2000 年以来,特别是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这也使更多的日本企业来中国寻找投资机会。20002006 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进入第三次高潮阶段。截至2006 年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件数为2590 件, 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为47.59 亿美元。在这一阶段,从日本对华投资项目件数来看,2004年达到最高,为3454 件;从日本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来看,2005 年达到最高,为65.30 亿美元,是2004年增长20%(见表6)。7.稳定常态阶段:2007 年至今2007 年至今, 日本在对华投资国中的地位进一步稳定, 不论是对华投资项目数还是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 日本均达到一种稳定常态。截至2010 年12 月,日本以实际投入外资42.42 亿美元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国(见图七、表7,下页),占当年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4.01%。(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基于两国经济形态、发展政策等的具体情况,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整体而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投资动因由传统的“生产重视型”(或者所谓的“资源、劳动力、地价、政策等要素重视型”) 转变为“生产与市场重视并存型”(景璟,2006);投资主体为日本大企业、跨国公司,呈多元化趋势;投资方式由合资为主到独资为首选,再到日中跨国公司战略联盟, 双方的关系逐渐由竞争走向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趋于大型化;产业结构从边际产业转向比较优势产业;区位分布中,在华生产区位具有导向差异性,在华销售市场区位呈现多元化,在华区位变化呈现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陆的递推转移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资金到位率高于其他各国。下面,结合不同时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情况,对其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1.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探索阶段,其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如下特征:第一,投资的动因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主。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日元的不断升值,特别是1985 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组装型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 这就使组装型制造业价格竞争能力急剧下降。在这一背景下,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则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第二,投资的产业分布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产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这一阶段的投资动因直接决定了该阶段的产业分布。此外,这一阶段的投资更加看好投资成效明显、资金回收快的服务业。第三, 与欧美国家对华投资相比,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平均项目规模较小。由于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信心不足,投资态度比较谨慎,这一阶段日本对华投资尚处于试探阶段,其平均项目金额低于欧美等国家。第四,投资区位以沿海地区为主,多集中在大城市。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日本企业主要在深圳、珠海等地区投资,并随着沿海城市的开放,投资转向东北、华北等沿海城市, 投资最多的主要是江苏、辽宁、上海、广东、山东,在沿海地区的投资比重达90%以上。2.20 世纪90 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20 世纪90 年代,日本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受到来自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挑战,而且日本与欧美等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使得日本不得不在亚洲地区寻找投资。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增加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使得这一阶段的日本对华投资呈现新特点。第一,投资的动因由利用廉价劳动力向开拓中国市场转变。第二,投资的产业领域也伴随着日本国内产业转型趋势,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19921995 年的第二次日本对华投资热潮, 但在后期(19961999 年)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第四,基于中国鼓励外商在中西部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3.21 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而日本国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在这一形势下,21 世纪以来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如下特征:第一,投资动因仍延续着市场导向型模式,同时出现多元化趋势。研究开发型对华直接投资逐步增多,而对廉价劳动力的追求仍占日本对华投资的一定比例。第二,投资的产业领域由服务性向制造业转变,更加侧重两国的比较优势产业。第三,投资方式从初期的合资向独资、合作联盟转变。第四,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出现了20002006 年的第三次日本对华投资热潮,但在2007 年以后达到一种稳定常态。第五,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日本逐步加大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三)日本对华投资的区位分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从最初的零星散布,到初步形成积聚特征,再到现在的三大集聚区形成,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19791985 年:零星散布从投资规模来看,该阶段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尚处于试探阶段, 并出现了19841985 年的第一次高潮。在这一阶段,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数量不多,金额较小。从区位分布来看,19801981 年,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企业相当分散,6 家企业分别分布在福州、北京、天津、南通四个城市;19821983 年,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深圳;19841985 年,随着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的推出,除了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投资较密集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地域上开始向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和大连等港口城市转移。2.19861991 年:积聚形态初步形成从投资规模来看,该阶段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从项目数和贸易金额上都呈现稳步增长。从投资区位来看,日本对华投资进一步向上海、大连、北京等城市集中,同时,广东仍占有较大份额。例如19871988 年,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仍然集中在华南地区。到1991 年,日本直接投资最多的省份为辽宁省,仅大连和沈阳两市就吸引104家日商的进入。广东、上海位居二、三位。其他省份如北京尽管项目数比重较大,但是单个项目金额较少。3.19921995 年:三大集聚区初步形成,日本投资开始关注中西部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进入第二次高潮。从投资规模来看,该阶段的投资项目数和贸易金额都出现了大幅增长。从区位分布的角度来看,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积聚特征进一步明显,初步形成了以大连、北京、天津、青岛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 以上海和江苏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深圳、珠海、广州、福州、厦门为核心的华南地区这三大聚集区(张海玲,2008)。在这一阶段,日本投资开始关注中西部,但直接投资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城市规模及市场潜力较大的黑龙江、吉林、湖北、四川、重庆、江西、陕西等省份。4.1996 年至今:三大集聚区进一步形成从投资规模来看,该阶段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002006 年出现了第三次投资高潮。从区位分布来看,日本对华投资的三大集聚区进一步形成。从三大集聚区内部来看,华南地区吸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量远远地落后于其他两个地区, 但是由于单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比较大,尽管投资项目较少,但是总体的投资金额仍然占了较大比重。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吸引日本对华投资的量大致相当。但自2000 年以后,长三角地区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引资优势更加凸显。另外,尽管中国推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并层层制定一系列有关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但日本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份额仍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带有明显的转移其国内边际产业的特征,其演进情况见表9(。20 世纪80 年代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非制造业,以及纤维、食品、木材、纸浆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低,期限短。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开始转向制造业,由初期的加工组装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到中后期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技术含量不断提高。21 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边际产业向比较优势产业转变,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仍以制造业为主,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对研发领域的投资明显增多。在制造业内部,对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投资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食品、木材和纸浆、化工和医药、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器具及电气设备器具等。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汽车制造业。在非制造业内部,商业和金融保险业、批发和保险业发展迅猛。同时,日本对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日益增多, 实际投入金额从2002 年的6.30 增加到2006 年的11.73,增长了近1 倍,实际投入金额占同期日本实际投入金额的比重由2002 年的15.04 上涨到2006年的25.52%。就具体状态而言,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6年,日商在中国农林牧渔领域新设立企业34 家,合同外资金额0.16 亿美元, 实际投入外资金额0.24 亿美元,分别占日商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合同日资金额、实际投入日资金额总量的1.31%、0.17%、0.52%;在制造、采掘和能源生产供应领域新设立企业1513家, 合同外资金额75.30 亿美元, 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4.01 亿美元,分别占日商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合同日资金额、实际投入日资金额总量的58.42%、76%、73.98%;服务贸易领域新设立企业1043 家,合同外资金额23.62 亿美元, 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1.73 亿美元,占日商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合同日资金额、实际投入日资金额总量的40.27%、23.83%、25.52%。以实际使用日资金额计算,在服务贸易领域中位居前四名的行业依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6209 万美元)、批发零售业(14774 万美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323 万美元)和房地产业(8120 万美元), 分别占全国同期吸收日资总量的14.4%,3.21%,2.9%和1.77%。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汽车产业案例中国汽车产业是外商投资比较早,也是三资企业比较多的行业之一,其发展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一部日资在中国的运用史。在日本大地震以后,日本关键零部件出口产业、电子产业出现了明显的供应链危机, 有可能直接影响中日合资汽车产业的产品供应。在此,以日本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直接投资为例,分析其演进轨迹及特征。(一)日本投资中国汽车产业的概况1.日本投资中国汽车产业的特征1983 年,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为标志,拉开了外商投资中国汽车行业的序幕。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以日本本田技研株式会社(下简称“日本本田”)、丰田汽车公司(下简称“日本丰田”)、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下简称“日产”)等日本汽车行业巨头为先锋, 开始实施日本对华汽车产业的“中国市场战略”,即将中国作为其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成本加工组装,然后将完成品面向中国市场销售。了20 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每年至少可生产40 万套汽车零部件。日本爱信精机公司在唐山增加7000 万人民币的投资,将唐山爱信精机齿轮公司手动变速器的生产能力提高30%,将产量从2002 年的14 万套提高到2003 年的19 万套。生产制动液管、安全气囊等汽车部件的丰田合成公司决定增加在天津的投资,新建一家工厂,增强生产能力(胡志鹏,2005)。2.在中国投资的代表日企在日本投资较多的日本汽车企业主要有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汽车公司、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在此,主要介绍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以及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本田汽车的相关情况将在下一部分展开。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于1933 年在神奈川县横滨市创立, 目前拥有包括日本在内的分布于全球16 个国家的生产基地,为160 多个国家与地区提供商品及相关服务。日产的中国战略始于1985 年3 月日产汽车公司北京办事处的成立(现NISSAN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986 年12 月、1988 年3 月, 日产汽车公司陆续向中国第一汽车转让ATLAS 双排驾驶室的制造技术和CARAVAN 车的车身技术。1992 年2 月,日产汽车公司广州办事处成立。1993 年3 月,郑州日产有限公司成立。1994 年6 月,日产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主要经营进口车业务。1997 年,开始以技术合作的形式和东风汽车集团合作生产风神蓝鸟汽车。2002 年9 月, 日产汽车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于2003 年6 月,合资成立了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成立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专门负责乘用车业务。2004 年2月,日产汽车驻北京的全资子公司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与日产汽车公司总部一起管理在华投资。丰田公司成立于1937 年8 月28 日,是日本中重要的汽车企业,也是在中国投资较多的日本企业之一。从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与中国开展交流活动、进行丰田生产方式(TPS)指导及初步探讨合作生产(1980 年以前),到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配套环境、摸索本地化生产(19801989 年),再到建设零部件企业、开展技术援助及技术转让(19901999 年), 以至丰田在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阶段(2000 至今)。在事业发展方面, 丰田积极参与在中国的整车、发动机及汽车配套设施的相关事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丰田分别与第一汽车集团和广州汽车集团合作,截至目前,已在天津、广州、成都、长春合资建立了6 个整车工厂和4 个发动机工厂,推出了包括混合动力车PRIUS 普锐斯、CAMRY HYBRID 凯美瑞混合动力在内的14 款深受中国用户喜爱的车型。从产业分布来看,截至2010 年11 月,丰田在北京、天津、长春、沈阳、成都设立了5 个事务所,在中国的8 个省和直辖市设立了8 家独资公司、12 家合资公司。从员工数量来看,有3 万多名中国员工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相关领域工作。(二) 广汽本田的案例及美日对汽车产业的投资比较日本本田创建于1948 年9 月,从1982 年起开始与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生产摩托车。此后,相继在摩托车、汽车和通用产品领域成立合资公司,稳步地推进事业发展。目前,日本本田(Honda)在中国国内拥有15 家合资公司和子公司, 员工总数将近24000人。2008 年,Honda 向中国提供摩托车产品129 万辆、汽车47 万辆,发电机草坪机等通用产品58 万台。其在广东的事业项目包括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出口产品的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等,以及专门生产零部件的本田生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以及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企业。1.广汽本田的发展史广汽本田是日本本田在中国获得的第一个汽车整车项目,其投资源于法国标致从广州的撤出。1985 年9 月,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与法国标致公司合资成立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 合资公司成立后,法国标致公司和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在车型换代和技术引进上存在较大分歧,致使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在引进当时欧洲20 世纪70 年代的车型之后,一直没能进行更新换代。车型的落后导致了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标致504、505 的销售长期低迷,而依赖全盘引进国外技术的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又没有产品开发能力。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从1994 年开始连年亏损,到1997 年累计亏损已达29 亿人民币, 而当时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的资产总值仅为28 亿人民币。1997 年3 月,法国标致以一法郎的价格将所持的全部股份转让给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后撤出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合资项目宣告失败(李波,2007)。在1997 年11 月13 日签署的基础协议的基础上,1998 年5 月7 日,广州轿车有限公司(原广州汽车工业集团)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正式签约合作,共同出资组建的合资公司。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出资40%,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0%,广州汽车集团公司投资50%,合作年限为30 年,在广州标致的废墟上建立了广州本田(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于2009 年7 月1 日正式更名为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1998 年7 月1 日,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从1999 年开始组装本田雅阁轿车。2010 年3 月1 日, 广汽本田累计生产的第200万辆轿车下线。至此, 广汽本田成为中国第四家、广东第一家累计生产突破200 万辆的轿车企业,也是以最少车型实现产销200 万辆的轿车企业。截至2010年12 月底,广汽本田的生产能力合计达到年产36 万辆,合计占地面积为160 万平方米,现有员工总数为7400 多人。2.广汽本田的投资战略及其特征在国内轿车项目中,广汽本田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少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的道路,以滚动发展为模式。其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投资从小开始、循序渐进。全球性的导向奠定了本田谨慎的投资策略基础。不少汽车厂家来中国投资,投资额动辄几十亿人民币,产量在几十万辆之上。广本一开始对中国市场仅仅是试探性的投资(彭晓红,2002)。广本的首期工程总投资为22 亿人民币,按两者投资比例来看,本田只投资了11 亿元,这与1998 年纯利润近100 亿人民币相比绝对不是一个多么大的数目。本田汽车的一切投资都是以“稳”字当头。1999 年其产量是1 万台,2000 年是3 万台,2001 年是6 万台,而目前,广汽本田以累计超过200万辆的轿车生产规模成为中国第四大汽车企业。第二,以快制胜,抢占市场,实现市场导向。在1998 年7 月到1999 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广汽本田用最少的投资、最短的时间初步完成了起步阶段的生产规模技改任务, 完成了4 0%的国产化配套厂家的布点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了“四位一体”的销售网络。原来生产标致车的生产线达到了生产雅阁车的标准,并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随着本田雅阁车驶下了生产线, “广本速度”诞生5。“广本速度”源自“广本模式”,而谈及广本模式的核心,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总结为8 个字:市场导向,滚动发展。第三,以研发促生产。2007 年7 月19 日,广汽本田成立了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第一个由合资企业独立投资、以独立法人模式运作的汽车研发机构,拥有包括概念设计、造型设计、整车试作、实车测试、零部件开发等在内的整车独立开发能力。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正式破题,对于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011 年3 月26日, 国内首个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广汽本田理念的第一款量产车型理念S1 在广汽本田黄埔工厂正式下线,并将于同年4 月在广汽本田全国470 多家特约销售服务店同步上市。3.美国通用汽车的对华投资及与日本本田的比较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历史可追溯到1908 年。目前,通用汽车已在中国建立了十家合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通用北盛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一汽通用轻型商用汽车有限公司),员工总数超过32000 名。通用汽车在中国进口、生产和销售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等品牌的系列产品,所提供的产品系列之丰富位居所有在华跨国汽车企业之首,涵盖中高档轿车、多功能旅行车、紧凑型轿车、微型车和轻型卡车等。2009 年,通用汽车在中国总销量共计182.64万辆,同比增长66.9%。其中,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是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与上汽集团共同建立的中国最先进的整车生产合资企业,成立于1997 年6 月。从股份分配角度来看,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拥有49%的股份,上汽集团公司拥有51%的股份。同时,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拥有销售、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网络,进口、生产和销售别克、凯迪拉克以及雪佛兰等品牌。目前拥有浦东金桥、烟台东岳、沈阳北盛3 大生产基地,共4 个整车生产厂、2 个动力总成厂。通过比较,美国通用汽车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进入时间、投资领域、投资方式及布局、投资规模、生产规模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第一,从进入时间来看,两者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投资均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对中国的投资始于1982 年, 早于美国通用汽车(始于1997 年与上汽集团合作建立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第二,从投资领域来看,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生产(整车及零部件)、研发领域,分别成立了广汽本田下属的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同时成立了专门生产出口产品的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从产品结构来说,相继在摩托车、汽车和通用产品领域对中国进行投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生产、服务、研发三大领域,分别成立了合资的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以及美国通用下属的通用汽车仓储贸易有限公司等,产品结构较单一。 第三,从投资方式来看,两家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大都采用合资方式,其股份所占比例有些许差别。其中,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对中国的投资更加注重对优质技术的合作。 第四,从投资规模及布局来看,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对中国的投资区域更加多元化,主要集中在广州、湖北、上海、福建及重庆。其中,广州区域占较大份额,广汽本田注册资本为2.83 亿美元。美国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沈阳和中国香港亦有涉及。第五,从生产规模来看,两个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典型代表广汽本田及上海通用均有不同表现,其中,上海通用的生产规模远远大于广汽本田。2010 年3 月1 日, 广汽本田累计生产第200 万辆轿车下线,成为中国第四家、广东第一家累计生产突破200 万辆的轿车企业。截至2010 年12 月底,广汽本田的生产能力合计达到年产36 万辆。而上海通用在2009 年的全年国内销售量即为广汽本田的2 倍(72.76 万辆),同比增长63.3%。三、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震后的可能变数 2011 年3 月11 日发生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撼动了金融和商品市场,导致股市受挫,原油价格直跌,对日本经济、中日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造成影响。(一)日本大地震对中日贸易的影响 1.日本大地震对日本整体经济影响有限,但会使日本整个经济形势雪上加霜 由于此次震中仙台市并非整个日本的经济中心,农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布局零星,因此不会对日本经济全局造成重大影响。对日本的冲击并不一定会超过1995 年神户大地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孙立坚,2011)。但由于日本仙台市是主要的产米区,也是农林渔业基地,加之日本核泄漏危机,目前日本可能会从中国进口一大批粮食必需品。从日本的产业发展来看, 日本制造业大多已转移至亚洲其他国家,受地震、海啸的冲击有限(黄硕辉、2011)。但作为日本支柱产业的汽车业遭受损失最为严重, 根据日本共同社3 月13 日报道,日野、三菱、丰田、本田、尼桑、大发等8 家日本汽车制造商于3 月14 日起将暂时关闭在日工厂,原因是零部件供应震后受阻。尽管之后陆续恢复生产,但其发展还面临重重障碍。从贸易手段

    注意事项

    本文(日本对华投资发展史.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