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信息经济学.docx

    • 资源ID:1647245       资源大小:370.96K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信息经济学.docx

    第一章 信息经济学概述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了解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认识学习信息经济学的现实意义。重点与难点 本章着重要讲清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范围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信息经济学产生与发展一、信息经济学的启蒙1919年,索尔斯坦凡勃伦在其出版的资本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知识的增长构成财富的主要源泉的思想,是关于信息经济学见诸文字的最早的启蒙思想。1959年,雅各布马尔萨克在其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特有的信息范畴,正式使用了“信息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tion),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二、信息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信息经济学的形成阶段(1959年1970年)如果将信息经济学形成以前的阶段称之为酝酿阶段,在其酝酿的过程中,冯诺依曼(1944),奥斯卡摩根斯坦(1944)、杰拉德德布鲁(1959)、弗兰克奈特(1921)、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949)、雅各布马尔萨克(1949、1954)、赫伯特西蒙(1954)、肯尼思阿罗(1957)的贡献将是不可磨灭的。尤其是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在1944年创立的预期效用理论和杰拉德德布鲁在1959年提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理论,为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在这一阶段,肯尼思阿罗、赫伯特西蒙等人对有关问题的启蒙性研究,也奠定了他们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产生。马尔萨克认为,一项观察信号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分布一般是有差别的,这种概率的差别正是获取信息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赫伯特西蒙、乔治施蒂格勒、威廉维克瑞、肯尼思阿罗、H希尔等分别从管理决策与统计决策、信息搜寻、拍卖制度和信息论等角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例:乔治施蒂格勒的思想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三篇论文中,即信息经济学(1961)、劳动市场的信息(1962)、论寡占(1964)。施蒂格勒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批判了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完全信息假设,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探讨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提出了“信息搜寻”的概念。此外,这一阶段对信息经济学的形成做出贡献的还有:sA奥茨加(1960)、罗伊拉德纳(1961、1968)、埃贡纽伯格(1966)、哈罗德德姆塞茨(1969)、阿尔曼阿尔钦(1969、1970)、P纳尔逊(1970)等。他们分别对信息成本与价格、信息效率、信息对雇员工资和生产效率的影响等许多信息经济学的问题进行了奠基性的研究。(二)信息经济学的拓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拓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行列,乔治阿克洛夫(1970)、肯尼思阿罗(1971、1973、1974、1979)、詹姆斯莫里斯(1971、1972、1974、1976)、杰克赫什雷弗(1971、1973、1979)、麦克尔斯彭斯(1973、1974)、野口悠纪雄(1973、1974)、麦克尔罗思柴尔德(1975、1976)、圣弗德格罗斯曼(1979、1976)、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76、1979)等人在很多领域对信息经济学的知识范畴和方法论体系进行了拓展性研究,使信息经济学得到较快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1970年,荣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了分析二手汽车市场的“柠檬”理论(即次货市场理论)(注:"柠檬原理"包括以下基本观点:在次品市场上,交易双方对质量信息的获得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产品确切的真实质量,而买者却不知道产品的确切质量。交易活动的参与人(这里指卖方)可以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买方进行欺骗,这就是"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隐藏信息将导致"逆向选择",其含义有二:一是在交易中隐藏信息的一方对交易另一方利益产生损害;二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扭曲,质量好的产品被挤出市场,而质量差的产品却留在市场,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会逐步萎缩直到消失。这是因为买者只愿意根据他所知道的平均质量来决定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将使质量低的卖者愿意成交,质量高的卖者由于不能得到同质量相称的价格而退出市场。)。这是信息经济学进入拓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构成信息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八大基础理论都已经被提出来,并在经济学界得到持续而系统的讨论,如1970年乔治阿克洛夫创立了“柠檬”理论,1971年杰克赫什雷弗提出了“信息市场”理论,1972年雅各布马尔萨克和罗伊拉德纳进一步完善了“团队的经济理论”,1973年麦克尔斯彭斯建立了“信号”理论,1976年圣弗德格罗斯曼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了“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以及在20世纪70年代由詹姆斯莫里斯等人提出并发展了“委托人-代理人”理论。这些理论与乔治施蒂格勒的“信息搜寻”理论和雅各布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共同构成了信息经济学的八大基本理论。(三)信息经济学的演进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韧,信息经济学的发展由拓展转为演进。1979年首届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演进阶段。 在这一阶段,信息经济学由基本理论的创立转向理论的系统化和逻辑化。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相继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著作。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M加兰廷和RD莱特台著的信息经济学(1981)、麦科尔主编的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挤学(1982)、麦卡尼著法律与信息经济学(1982)、施蒂格勒著信息经济学(1982)、唐纳德金等人合编的信息经济学精选文集(1983)、野口悠纪雄著信息的经济理论(1983年再版)和肯尼思阿罗著信息经济学(1984)等。第二,学术界对信息经济学有了新的认识。赫什雷弗和约翰赖利于1979年首次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部分。前者讨论市场不确定性,后者讨论技术不确定性。这标志着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第三,开始对信息经济学发展史进行研究。澳大利亚的唐纳德兰伯顿(1984)和尼尔卡卢纳尔顿(1986)分别系统地探讨和分析了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研究范畴和主题。第四,出现了关于信息经济学的专门性的学术期刊。1983年,由阿罗担任主编的信息经济学与政策创刊,加速了信息经济学理论的阶段性总结趋势。这些事实表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像其他经济理论一样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第二节 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了解。例如:雅各布马尔萨克(1968)认为,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选择最优信息系统或员优信息结构的一门经济学,它是从决策科学中派生而来的。杰克赫什雷弗(1973)则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经济理论自然发展的结果。在这里,不确定性意味着在既定环境状态下个人主观概率分布处于离散状态,而信息不过是由趋向于改变这些概率分布的事件组成。关于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信息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和信息活动。这种观点将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活动、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之进行研究。2.信息经济学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研究信息对经济活动、经济系统和经济过程的作用。3.信息经济学研究与信息活动有关的经济问题以及与经济有关的信息问题。总结: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现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具体规律的经济学,它主要研究市场信息如何影响人们的具体经济行为及其结果。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市场信息的基本形式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研究资源配置中的信息机制3.研究信息资源配置4.研究如何实现最优信经济5.研究微观信息市场第二章 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不确定性、风险和信息这三个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和市场信息。虽然经济环境中的信息主要是以连续信息、计算信息和累积信息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当市场参与者出现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市场信息一般就表现为完全与不完全信息、公共与私人信息、对称与非对称信息。使学生掌握完全与不完全信息、公共与私人信息、对称与非对称信息的基础、成本、效用和经济影响,认识作为经济变量之一的信息是市场经济分析中不可缺乏的假设条件。重点与难点(1)不确定性、风险和信息的认识及相互关系。(2)预期效用函数。(3)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信息经济学基础一、不确定性及其类型(一)不确定性的涵义经济确定性表明人们的决策或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而不可能出现其他的结果。传统古典经济学排除了偶然因素,而信息经济学却在这些偶然的、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与结果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人们通常使用“状态”来描述决定经济决策可能性结果的控制因素。通常,“自然”先对状态做出选择,参与者根据自己对“自然”选择的主观信念(概率)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里,行动是参与者可控制的变量,而状态则是不可控制的变量。不确定性指经济主体对状态这一不可控制的变量的产生与否不具备完全知识。不确定性经济学将环境状态划分为已知状态和可能状态。图2-1 不确定性世界中的行为与结果(二)不确定性分类1.内生不确定性:指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2.外生不确定性:指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之外的不确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内生不确定性与外生不确定性的区别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二者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也不少。例如,商店电风扇、空调、冰激凌和羊毛衫等季节性商品的销售业绩不仅与竞争商品的销售策略有关,而且受气候状态的左右;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与其说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变化,不如说取决于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变化。二、风险(一)风险弗兰克奈特认为,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是否了解不确定性事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已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的不确定性,或者根据对事实的客观分析有能力计算出概率的随机状态,就是风险。风险就是不能确定地知道,但能够预测到的事件状态;而不确定性是既不能确定地知道,也不能预测到的事件状态。(二)风险态度1.风险厌恶:表明市场参与者对于风险的个人偏好的状态,其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当面临多种同样预期收益的投机方式时,风险厌恶者总是选择有较大确定性的投机方式。2.风险爱好:表明市场参与者对于风险的个人偏好的状态,其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其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即当面临多种同样预期收益的投机方式时,风险厌恶者总是选择有较小确定性的投机方式。3.风险中性:表明市场参与者对于风险没有明显的偏好,其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其边际效用是固定不变的。(四)预期效用函数和风险的效用曲线1.预期效用:指市场参与者取决于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和相应的概率下获得的收入或消费的效用。例如,如果未来有可能只出现两种状态,状态1和状态2。两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1和2,且112。又设C1和C2为状态1和状态2下的收入或消费,则预期效用函数为:EU1V(C1)十2V(C2)。其中,V(C1)和V(C2)为一般的效用函数。预期效用函数又称为“冯诺伊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以纪念20世纪40年代发明了预期效用函数的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和经济学家奥摩根斯坦。如果出现n种可能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i,(i=1,2,),则预期效用函数的一般形式是:2.三种风险态度的效用曲线可以利用预期效用函数来分析人们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例如,某消费者现在拥有100元确定的财富,他考虑是否用这l00元财富参加这样一种赌博:50的可能性赢150元,50的可能性输50元,这场赌博的期望收益是100元。 150元×50十50元×50100元(1)对于风险厌恶者来说,其效用随货币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率(边际效用)递减。因此,效用曲线为凹函数。图2-2 风险厌恶者的效用曲线这场赌博给他带来的预期效用EU为凹连线的中点12V(50)+l2V(150),即B点的效用水平。而确定地拥有赌博的期望值l00元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为V(100),即A点的效用水平,显然 V(100)V(150×12十50×12)12V(50)十l2V(150)两者的差距为A、B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赌博期望值的效用要大于赌博预期效用。风险厌恶者宁愿确定地拥有赌博的预期收益,而不愿参加赌博。(2)对于风险爱好者,他的效用函数应该是凸的,其效用随货币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率(边际效用)递增。如图23。图2-3 风险爱好者的效用曲线他参加赌博的预期效用高于确定地得到赌博期望值的效用。即: V(100)V(150×l2十50×l2)12V(50)十12V(150)差距也为A、B之间的垂直距离,不过,此时B在A之上。可见效用函数曲线的曲度表明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风险厌恶者的效用随财富增长而增长的速度是递减的,效用曲线的凹度越大,消费者的厌恶风险倾向越强;而风险爱好者的效用随财富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是递增的,效用曲线凸度越大,消费者的爱好风险倾向越强。 (3)风险中立者的效用函数曲线既不凸也不凹,是线性的,如图24。就是说,从赌博中得到的预期效用等于从赌博的期望值得到的效用。消费者只关心期望值,对赌博的风险并不关心。图2-4 风险中性者的效用曲线强调:用效用函数曲线也可以说明同一消费者表现出来的风险厌恶和风险爱好倾向。在通常情况下,同一消费者还可能表现出风险厌恶和风险爱好双重倾向,这时候效用函数曲线是波状的。如图25,在财富的低级阶段,曲线是凹的;在财富的较高阶段,曲线是凸的。假定消费者现在拥有财富为C3,如果他面临一种彩票,若不中奖,财富降为C2,为A点;若中奖,财富上升为C4,为B点。他宁愿购买彩票,因为购买彩票费用并不高,表现为图中C2,C2与C3之间的差距很小,但万一中奖,消费者可一夜暴富至C4,于是消费者会试试。如果消费者面临的某一不确定事件(如火灾)会给财富带来潜在的巨大威胁,如果没有发生这一事件,他的财富可继续维持在现有的水平C3上,但若不测事件发生了,财富会骤然降至C1,此时,他宁愿参加保险,以防万。因此,同一消费者可能会同时做出不同的举动。图2-5 波状的效用曲线总之,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取决于财富的变动对边际效用的影响。如果财富增加,边际效用递减,赌博的期望值能产生更多的效用,个人是风险厌恶者;如果财富增加,边际效用递增,赌博能产生更多的效用,个人是风险爱好者;如果财富增加,边际效用不变,赌博的期望值的效用和赌博的预期效用相同,个人是风险中性者。见表21。函数性质二阶导数边际效用风险态度凹性U(W)”0递减风险规避凸性U(W)”0递增风险爱好线性U(W)”0不变风险中性表21三、风险的转移风险是可以借助概率来表示的状态。可以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并预测其发生概率的风险,称为可保风险,通常是由于外生不确定性而产生,是具有某种已知风险水平的风险。不能用预测方法计算并预测其发生概率的风险,称为不可保风险,通常是由于内生不确定性而产生,是未知其风险水平的风险。由于信息经济学理论隐含着这样的假定:多数市场参加者愿意或喜好风险转移,至少他们不会反对风险转移。如果没有得到持别的说明、市场参加者一般被假定为风险厌恶者,或至少是风险中性者。例如,在保险市场上,投保人一般都是风险厌恶者,而保险公司则一般是风险中性者。在市场操作过程中,风险厌恶者一般通过风险转移方式来减少风险或避免风险,其中主要经营手段是:1.资产多样化与风险组合2.保险3.股票市场4.期货市场第二节 信息一、信息的涵义从广义角度看:第一,从客观世界的角度,信息泛指一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运动的方式。第二,从主观世界的角度,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可以用来消除人们认识上相应的不确定性。从狭义角度看,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该定义可以从五个方面得到阐释:1.定义反映了信息发生的基础与过程。或者说,信息就是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之差。知识差(或概率分布之差)指明了信息的指向性(相对性)。2.定义解释了信息价值存在的基础。信息之所以存在价值,关键在于存在知识差,知识差能够使经济主体改善决策环境而获得预期收益。3.定义解释了信息与经济知识增长之间的关系,知识差正是这种关系的中介。同时,知识差概念也显示了经济信息收集与处理活动的意义。4.定义表明,信息具有层次性、不可分性和共享性,这是由知识差的层次性、不可分性和共享性决定的。在经济活动中,信息商品市场中的二次、三次信息市场的出现,以及“搭便车”现象等,都与信息的这些性质相关。5.定义说明了噪音、信息失真或误差的根本所在,是知识差在传递过程中必然存在绝对的损失。任何信息传播都存在一定误差。也就是说,信息传播不存在有无误差,只存在误差值的大小。(二)信息的形式1.连续信息:指在每个时期都与下步的决策具有密切联系的信息。2.计算信息:在连续时间基础上,人们在计算时间内完成的序列化或非序列化信息都可以看作是计算信息。3.累积信息:一般将由至少两个以上的信息叠加而成的信息称为累积信息。第三章信息搜寻理论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搜寻与选择最优信息系统是经济代理人寻求最优信息经济决策过程的两个方面。搜寻以价格离散为基础,价格离散构成不完全市场的重要特征;最优信息系统选择则以信息系统价值与成本之差的离散为基础。信息系统价值与成本之差由于信息系统的成本难以估算,通常存在实际计算上的困难。 重点与难点1.价格离散及离散率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上,即使是同质商品也存在价格离散。价格离散率构成测度市场发育成熟程度的一个指标。2. 最佳搜寻在搜寻的预期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价格离散与离散率一、价格离散(一)价格离散价格离散是指同地区、同质商品的价格差异。信息经济学对市场价格离散的分析基本上是针对同一地区的同质商品的价格离散展开的。在现实经济中,人们往往比较关注非同质商品之间的价格差,以及同质商品地区之间的价格差。(二)价格离散的原因1.市场是变化和分散的,而非集中统一和稳定静止的,这是市场价格离散的首要原因。2.商品的异质性,或者说,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价格的持续离散。3.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的差别,可以将某些同质商品市场价格的离散部分地归咎于这个方而的原因。4.市场价格离散程度会随着市场规模(贸易量和进入市场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三)市场信息离散的经济意义市场信息的离散产生了三个重要的经济意义:1.市场信息的离散产生了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也导致了市场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差别。市场信息的不完备程度或市场代理人的信息差别程度只是市场信息离散程度的一种观察形式。2.市场信息的离散产生了有利可图的信息搜寻行为,如市场信息的收集,储存、传播、分析和利用等。因此,社会信息市场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市场信息离散的最具典型意义的经济后果之一。3.市场信息的离散诱发了信息搜寻的动机。并提供了信息搜寻的可能,或者说市场信息的离散刺激了信息搜寻行动的出现。(四)市场信息离散的测度信息经济学认为,可以通过对市场信息离散幅度的测度来确定市场的无知程度,即市场信息的离散幅度可以作为市场发育状况的一种信息显示器。市场信息的离散幅度愈高,说明市场发育状态愈不成熟,愈需要人们对之进行宏观协调和管理。在此,我们引人市场价格离散率概念,作为测度市场信息离散幅度的一种方式。二、价格离散率模型(一)模型定义在此,我们引入市场价格离散率的概念,作为测度市场信息离散程度的一种方式。价格离散率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市场价格的离散程度。为使问题简单化,这里只讨论一种同质商品的价格离散状态,不同时涉及两种以上商品的价格离散状态,即排除两种以上商品的市场价格离散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只对同地区一种同质商品的价格离散率进行测度的模型,称为价格离散率的基本模型。(二)求解过程假设某市场S中有m家商店x,在某个既定时刻(或时期),它们对某种同质商品Q的开价分别有Pl,P2,Pn(nm)种,且PlP2Pn,这样,Pl,P2,Pn必然分别对应有xl,x2,xn组商店,令xl,x2,xn组内的商店数分别为tl,t2,tn,显然,tl+t2+tn =m。 (1)当DPnPl时,称D为市场价格离散幅度,即在既定时刻(或时期)内Q在S中价格的最大波动范围。 (2)当 时,称 为Q在S中既定时刻(或时期)的平均市场价格。(3)当tl,t2,tn依次累加时,每次累加的累加值 在坐标中必然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Pn值,将这些对应值点连结起来构成的曲线,称为市场S中Q的价格离散曲线(F(Q)(图31)。将该曲线化为直线。可以求得回归直线的斜率a,a称为市场S中Q在既定时刻(或时期)的价格离散率。图31 市场价格离散曲线需要说明的是,该基本模型适用于有多个厂商、且有多种价格离散的大规模市场,在解释规模小、且价格离散幅度不明显的市场时存在缺陷。 一种求解基本价格离散率的简便方法、是应用最小二乘法直接求出各离散点的回归直线yax+b,该回归直线的斜率a即为价格离散率。这种方法求出的离散率虽然较不准确,但由于方法简单、直接,同时具有可比性和直观性,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受欢迎。从价格离散率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当a越接近0时,市场价格的离散程度越低,即市场价格越收敛;当a超过或接近1时,市场价格的离散程度越高,即市场价格越分散。当Pl=P2=Pn时,Q的价格离散率为零。这时,价格离散曲线转化为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从以上模型构成中可以看出,市场价格离散率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制约。一是经营商品的商店数量m,特别是经营商店的分类数目n;二是价格离散幅度D;三是价格在经营商店中离散的概率分布(P)。其中,最后一种因素最为主要。例1:现举例进一步说明该模型的应用。表3-3 日本某相机机身价格离散分布(广州,1992)N1234567Pn608610613618620623635Tn1121441Tn124591314根据表3-3,得:D63560827(元) 619.2(元) 令z , yPn,则n7, =48, =4327, 492, 29771。 将有关数据代入公式得: 得: a06149由此可见,1992年5月广州市日本某相机机身的市场无知程度较高,这符合广州耐用消费品市场(持别是时装、家电市场)无知程度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广州购买耐用消费品及其它商品时,进行适当的价格信息搜寻和讨价还价是有利可图的。运用上述方法,通过比较某些主要的同质商品在不同市场中的价格离散率,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市场之间无知程度的差别,这一点对于改善市场宏观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施蒂格勒(1962)认为,即使是那些组织得较好的市场,其价格离散程度也会达到5-10。根据观察,可以认为,当市场价格离散率在005a0.1之间时,市场组织的发育较为成熟。例2:假设在某个既定时期,市场A、B和C经营某一同质商品Q的商店分别有8、12和20家,即m(A)8,m(B)12,和M(C)20。并且假设Q在A、B和C中价格离散分布按表2-4所示。由表3-4可知,市场A、B和C的价格离散幅度分别为D(A)4元,D(B)6元,D(c)6元;平均价格分别为 (A)1075元, (B)=1075元, (C)11.2元。令z, yPn,据表34作图32。图32 市场A、B和C价格离散曲线由例2我们得出三个基本结论:第一,虽然经营的商店数量,价格的离散幅度构成市场价格离散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价格在经营商店中离散的概率分布。例如,虽然市场A和B经营Q的商店分类数目一致(n4)。但由于离散幅度,特别是价格在经营商店中离散概率分布的差别,使市场A和B具有不同的价格离散率。第二,价格离散幅度大的市场的价格离散率未必比价格离散幅度小的市场的价格离散率高。例如,D(B)D(A),但是,a(B)a(A)。第三,市场价格离散率不受市场平均价格的影响。例如,设市场C的Pn 分别为8,9,10,11,13和14,那么,D(c)6, (C)10.2,但是,市场价格离散率a(C)仍然是0.2834。第二节 信息搜寻一、信息搜寻原理:常见的信息搜寻方式 一般地,有如下七种常见的搜寻方式:1.交易区域化是最为古老的搜寻方式之一。2.专业贸易商的出现是对搜寻方式的一个发展。3.广告。4.信息资源共享。5.直接走访。6.专业或非专业化信息机构或个体,这不仅包括信息公司、职业介绍所、婚姻介绍所和专业咨询公司等这类机构。而且包括自由信息经纪人、媒婆或红娘等。7.通讯搜寻,如电话咨询、函件求职等。除以上七种方式之外,还不断有新的搜寻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像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所需的信息大大降低了搜寻成本,提高了搜寻效率。二、市场信息搜寻模型(一)信息搜寻的原则信息搜寻的方式是很多的,并且大多可以不受限制的发展。从信息搜寻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一般具有两种搜寻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保留价格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最多搜寻n个商场,并且一旦遇到最低价格就停止搜寻。第二个原则是要搜寻n个商场,并从获得的n个价格中选择最低价格。相对而言,第一种搜寻原则更为合理。在这个原则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市场信息搜寻模型说明信息搜寻的过程。(二)信息搜寻模型假设某市场肘中有一商品Q的正常单价为p,且在市场M中有部分商场对每件商品都给予数量为d的折扣。假设不给予折扣的商场比例为q(q<1)。那么,给予折扣的商场比例则为(1-q)。现以增减函数u表示买者的效用,买者走访商场的成本为c。这样,买者每次搜寻都要承担u(-c)<O的负效用。买者走访商场可能出现三种结果:第一种结果,买者没有做出购买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买者将承担u(-c)的负效用。第二种结果,买者可能无折扣地按价格p购买商品,此时的总体效用为u(-c)+u(-p),这里,由于买者获得商品,故u(-p)>O。第三种结果,买者购买到含有折扣d的商品。这时,买者获得的总体效用为u(-c)+u(-p+d),其中,u(-p)<u(-p+d)。下面,我们给予买者二选一的选择,无论是否有折扣。买者只走访买主只走访一家商店并购买商品,或者走访一家商店只在有折扣时才购买商品,否则,走访第二家商店,并且不论第二家商店是否有折扣都买下商品。这样,买主从第一种选择中得到的预期效用U1,必然是走访商店的负效用加上购买商品获得的预期效用,即(3-1式)买主从第二种选择中得到的预期效用U2是买主走访第一家商店的负效用,加上购买含有折扣商品带来的预期效用。如果在第一家商店得不到概率为q的折扣,买主将走访第二家商店,这时,买主将再次承受走访的负效用,但是,这次无疑将采取购买行动,其预期效用为故U2为:(3-2式)如果将p,d和q赋予一定数值,那么,买主采取何种选择行动将取决于搜寻成本的大小。首先,让我们考虑(31)式等于(32)式的情况,从中可以找出含有两种选择之间差异的表达式。这里有(3-3式)令(33)式中cc0的,如果(3-4式)那么,u1u2,即第一种选择比第二种选择更好。如果(3-5式)那么,U1U2,说明后一种选择更好。由于(35)式不同干(34)式,当p,d,和q都已知时,(34)式右边值的下降意味着c的变化,也即u(c)负效用更高。因此,当UlU2时,cc0。由(35)式可知,当UlU2时,cc0 。 U1、U2与c的关系可用图36表示。通过对(31)和(32)式的计算可知,对于c的任意值,U2的曲线都要比U1陡。如果U1U2,即搜寻成本c相对地低,很明显,搜寻是受欢迎的。相反,当UlU2,即搜寻成本相对地高时,买主更乐意在第一家商店买下商品。图3-6 搜寻模型以上搜寻模型将买主的搜寻次数规定最多两次。如果不限制搜寻次数,只考虑每次搜寻的收益会怎样呢?设市场M中有m家商店,其中,l2m家商店对商品Q给予折扣d,开价为p112元,l2m家商店维持原价为p213元。我们看到,随着买主搜寻次数的增加,直至m次搜寻,搜寻的最低预期价格在不断地下降,直至最低价格12元(见表35)。表3-5 按搜寻次数不同所假设的最低价格分布由表35可知,搜寻两次比只做一次搜寻将节省0.25元,而搜寻三次则可以节省0.375元。可以预想,如果市场价格离散幅度更高的话,按寻三次比只作一次按寻的收益将更大。 我们从上述分析获得两个结论。第一,价格离散程度愈高,每次搜寻所获节省额就愈大,有效搜寻次数就愈多。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的搜寻模型中(图36)。如果商店增加给予买主的折扣,这对于买主的二择一选择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在图36中,当增加d值时,对于每个c都有U1和U2的增加。但是,d的增加对于U2的影响比U1更大些。通过(33)式可以算出,这些变化的结果特使c0增大。说明当商店给予的折扣增加(即价格离散幅度扩大)时,买主的搜寻收益也将有所增加,且买主停止搜寻做出有利选择时的边际搜寻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第二,购买的商品价格越高,或购买商品的数量越多,就越值得进行搜寻。因为买主用于商品的开支越高,由搜寻所得的节省额也就相应地增大,从而又刺激搜寻欲望而使搜寻次数增加。当然,如果考虑到搜寻成本所带来的负效用,搜寻不可能无限进行下去。三、信息搜寻的次数 随着搜寻次数的增加,每次搜寻的边际效用增加值都在相应减少。对于任何搜寻活动,无限制地进行搜寻就象购买大量高价格商品而不作任何搜寻那样,都是不经济的。最佳搜寻次数由搜寻成本和搜寻的预期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即最佳搜寻次数就是搜寻的边际成本等于预期的边际收益时的搜寻次数(如图37所示)。在图37中,CC代表搜寻成本曲线,DD代表搜寻收益曲线,nn'代表最佳搜寻次数临界线,n'为最佳搜寻次数。当Nn'时,搜寻都是经济的,我们称Nn'时的搜寻为经济搜寻;当Nn',搜寻都是不经济的,我们称Nn'时的搜寻为非经济搜寻。图37 最佳搜寻次数计算表明,在耐用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走访商店或百货商店的最佳搜寻次数一般在23之间;从经验中可以了解到,大多数人谈恋爱的次数一般也都在23次之间;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时,在外资企业之间“跳槽”的次数也多在23次之间。可以认为,搜寻23次是许多搜寻行动的稳定均衡点。由此看来,中国民间俗语“事不过三”,含有朴素的搜寻原理。 练习题1试用搜寻理论分析“货比三家”的信息经济学原理?2.试借助搜寻理论,分析发生在80年或90年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流现象”。3.试借助搜寻理论分析职员的“跳槽”现象。第四章 道德风险教学目的:本节主要给学生介绍道德风险的一般性概念,让学生掌握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并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道德风险的方法,给学生介绍控制道德风险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本节重点:1.介绍道德风险的一般性概念。2.代理人行为对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影响。本节难点:1.道德风险对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的不利影响。2.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利益冲突分析。教学内容第一节 道德风险一、什么是道德风险(一)道德风险经济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二)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股东与经理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1. 经理与企业所有者目标的偏离源于经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潜在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理具有费用偏好。(2)经理偏好闲暇。(3)经理与股东抗风险能力不同。(4)经理与股东时间偏好不同。从前述可知,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源于委托代理双方潜在的利益冲突为实现委托人的目标会损害代理人的利益。由于分工而导致的交易使这种利益冲突在现实中成为可能。第二节 委托代理关系一、委托代理关系及基本条件(一)委托代理关系:只要在建立或签定某种合同前后,市场参加者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二)代理人: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三)委托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四)委托代理关系及基本条件1.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2.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他们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五)均衡合同及满足条件1.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即所谓刺激一致性或激励相容条件;2.在具有“自然”干涉的情况下,代理人履行合同责任后所获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是为参与条件;3.在代理人执行这个合同后,委托人所获收益最大化,而用其他合同部不能使委托人的收益超过或等于执行该合同所取得的效用,是为收益最大化条件。(六)激励机制激励:激励就是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选择与不选择委托人标准或目标时,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第三节 委托-代理模型一、模型基本设定为简便起见,我们假设(1)企业只有一个股东,也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代理人也只有一个,即股东雇用的经理。经理可以努力工作(e =1),也可以选择偷懒或不努力(e =0),对此股东无法直接观察。工作给经理带来负效用相当于数量为c(e)的货币损失,且有:c(1)=(>0),c(0)=0,即选择偷懒的经理损失为零。(2)我们假设股东虽然无法知道经理的努力但可以直接观察企业的产出。企业的产出并不完全依赖于经理的努力,两者的关系如表4-1 所示,其中,0< pL < pH <1,H >L。表4-1 不同产出水平的概率分布由表4-1 可知,虽然努力并不能完全避免低产出,同样,不努力也可能带来高产出,但是,从概率意义上而言,努力意味着导致高产出的可能性增加。(3)假定股东风险中性,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股东在支付了经理的工资(w)之后获得所有的剩

    注意事项

    本文(信息经济学.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