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上海招行对公业务营销、风险控制指引细则.docx

    • 资源ID:1645338       资源大小:494.79KB        全文页数:26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上海招行对公业务营销、风险控制指引细则.docx

    2006 年上海招行对公业务营销、风控指引实施细则 目 录 第一部分 上海区域经济运行及发展分析. 1 一、上海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1 (一)总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 1 (二)对外开放继续深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 2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 3 (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 3 二、上海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4 (一)上海已形成八大产业集群 . 4 (二)信息产业居上海支柱产业之首 . 5 (三)现代服务业是未来上海全方位发展的产业 . 6 第二部分:上海地区区域及产业特征及风险分析. 8 一、上海地区区域、产业特征及风险分析 . 8 (一)区域特征及风险分析 . 8 (二)行业特征及风险分析 . 12 第三部分:区域行业风险分析及重点风险防范客户. 18 一、上海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 18 (一)依托大基地、大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 18 (二)区县工业增长加快 . 18 (三)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快速增长 . 18 (四)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 19 (五)制定的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 . 19 二、上海市工业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 20 三、重点营销行业和重点风险控制行业的选择 . 22 第四部分 上海行业投向指引及主要行业企业信息. 23 一、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 . 23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23 (二)行业融资特征 . 24 (三)金融产品配置 . 25 (四)信贷风险分析 . 25 (五)行业销售收入前 10 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26 二、钢铁行业 . 27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27 (二)行业融资特征 . 30 (三)金融产品配置 . 30 (四)信贷风险分析 . 31 (五)行业销售收入前 10 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31 三、烟草行业 . 33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33 (二)行业融资特征 . 35 (三)金融产品配置 . 35 (四)信贷风险分析 . 36 (五)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36 四、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37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37 (二)行业融资特征 . 40 (三)金融产品配置 . 40 (四)信贷风险分析 . 41 (五)行业前 10 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41 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工业) . 43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43 (二)行业融资特征 . 45 (三)金融产品配置 . 46 (四)信贷风险分析 . 46 (五)行业前销售收入 10 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47 六、纺织服装 . 49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49 (二)行业融资特征 . 51 (三)金融产品配置 . 52 (四)信贷风险分析 . 52 (五)行业销售收入前 10 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52 七、石油化工 . 54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54 (二)行业融资特征 . 57 (三)金融产品配置 . 57 (四)信贷风险分析 . 57 (五)行业销售收入前 10 家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58 八、通用机械制造业 . 60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60 (二)行业融资特征 . 62 (三)金融产品配置 . 63 (四)信贷风险分析 . 63 (五)行业销售收入前 10 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63 九、生物制药 . 65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65 (二)行业融资特征 . 68 (三)金融产品配置 . 68 (四)信贷风险分析 . 68 (五)行业销售收入前 10 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69 十、专用设备制造业 . 71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71 (二)行业融资特征 . 73 (三)金融产品配置 . 74 (四)信贷风险分析 . 74 (五)行业前 10 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74 十一、食品业 . 76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76 (二)行业融资特征 . 79 (三)金融产品配置 . 79 (四)信贷风险分析 . 79 (五)行业前销售收入 10 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80 十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82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82 (二)行业融资特征 . 84 (三)金融产品配置 . 85 (四)信贷风险分析 . 85 (五)行业前 10 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85 第五部分 上海重点风险行业分析及重点风险防范客户. 88 一、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 . 88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88 (二)行业融资特征 . 90 (三)金融产品配置 . 91 (四)风险成因分析 . 91 (五)信贷风险分析 . 92 (六)风险规避策略 . 92 (七)前十家重点风险防范客户资产结构分析 . 92 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94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94 (二)行业融资特征 . 97 (三)金融产品配置 . 97 (四)风险成因分析 . 97 (五)信贷风险分析 . 98 (六)风险规避策略 . 98 (七)前十家重点风险防范客户资产结构分析 . 98 三、电力 . 100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100 (二)行业融资特征 . 103 (三)金融产品配置 . 103 (四)风险成因分析 . 104 (五)信贷风险分析 . 105 (六)风险规避策略 . 105 (七)前十家重点风险防范客户资产结构分析 . 106 四、造纸 . 107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107 (二)行业融资特征 . 109 (三)金融产品配置 . 110 (四)风险成因分析 . 110 (五)信贷风险分析 . 111 (六)风险规避策略 . 111 (七)前十家重点风险防范客户资产结构分析 . 111 五、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 112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112 (二)行业融资特征 . 115 (三)金融产品配置 . 115 (四)风险成因分析 . 115 (五)信贷风险分析 . 116 (六)风险规避策略 . 116 (七)前十家重点风险防范客户资产结构分析 . 117 六、化学纤维制造 . 118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118 (二)行业融资特征 . 120 (三)金融产品配置 . 120 (四)风险成因分析 . 121 (五)信贷风险分析 . 122 (六)风险规避策略 . 122 (七)前十家重点风险防范客户资产结构分析 . 122 七、家具制造 . 123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123 (二)行业融资特征 . 126 (三)金融产品配置 . 126 (四)风险成因分析 . 126 (五)信贷风险分析 . 127 (六)风险规避策略 . 127 (七)前十家重点风险防范客户资产结构分析 . 127 八、塑料制品 . 129 (一)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 129 (二)行业融资特征 . 131 (三)金融产品配置 . 131 (四)风险成因分析 . 131 (五)信贷风险分析 . 132 (六)风险规避策略 . 132 (七)前十家重点风险防范客户资产结构分析 . 133 第六部分 上海区域投向指引及区域信息. 135 一、上海经济开发区 . 135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 . 135 (二)上海紫竹科学园区 . 135 (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 136 (四)外高桥保税区 . 136 (五)金桥出口加工区 . 136 (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 137 (七)上海多媒体产业园 . 137 (八)浦东新区 . 137 (九)国家级开发区 . 139 (十)市级工业园区 . 140 二、长三角地区分析 . 142 (一)上海经济总量领先,其他城市发展加快 . 142 (二)江苏经济整体发展普遍较好 . 143 (三)长三角区域经济对全国的贡献继续提高 . 143 附录一:经济、产业与信贷政策解读. 144 一、2006 年经济政策解读 . 144 二、2006 年金融政策解读 . 144 三、2006 年产业政策解读 . 144 二、上海地区经济金融政策风险解读 . 151 (一)2006 年上海经济发展政策风险解读. 151 (二)2006 年上海区域发展政策风险解读. 153 (三)2006 年上海产业发展政策风险解读. 154 (四)2006 年上海金融政策风险解读. 157 附录二:上海信贷市场风险分析. 159 一、上海地区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 159 (一)金融机构加快集聚 . 159 (二)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 159 (三)金融要素市场加快创新,在改革和规范中稳定发展 . 159 (四)上海金融行业远期预测 . 160 二、上海地区信贷风险分析 . 160 (一) “流动性陷阱” . 160 (二)上海房贷不良率趋升 . 161 (三)金融犯罪问题突出 . 162 附件三: 上海地区重点营销行业依销售收入排序前 100 强企业名单及基本财务信息. 163 (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 . 163 (2)钢铁行业 . 166 (3)烟草行业 . 170 (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 170 (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 . 174 (6)服装及其他化学纤维制造 . 178 (7)石油化工 . 181 (8)通用机械制造企业 . 183 (9)生物制药 . 187 (10)食品饮料企业 . 188 (11)水的生产与供应企业 . 192 (12)专用设备制造企业 . 194 附件四: 上海地区重点风险防范行业依销售收入排序前 100 强企业名单及基本财务信息. 198 1.电力行业 . 198 2.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 . 198 3.有色金属行业 . 201 4.造纸 . 203 5.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 . 206 6.化学纤维制造 . 208 7.家具制造 . 210 8.塑料制品 . 212 附件五:重点风险防范区域销售收入排序前 100 强企业名单及基本财务信息 216 (1)宝山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16 (2)长宁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18 (3)崇明县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21 (4)奉贤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23 (5)虹口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25 (6)黄埔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27 (7)嘉定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30 (8)金山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32 (9)静安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35 (10)卢湾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36 (11)闵行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38 (12)南汇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40 (13)浦东新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41 (14)普陀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43 (15)青浦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46 (16)松江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46 (17)徐汇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49 (18)杨浦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51 (19)闸北区主要企业名单及财务指标 . 254 附件六:2005 年拟在建项目明细 . 257 第一部分 上海区域经济运行及发展分析 一、上海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05 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总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9143.95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1.1%, 连续第 14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 第二产业增加值 4475.92亿元,增长 12.1%;第三产业增加值 4588.38 亿元,增长 10.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0.2%。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4155.23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2.5%;工业总产值 16876.78 亿元,增长 13.9%。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总产值 4826.67 亿元,增长 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8.6%,比上年提高 0.4 个百分点。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完成总产值 9993.55 亿元,增长 16.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 10.1 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3542.55亿元,比上年增长 14.8%,增幅比上年回落 11 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 885.74 亿元,增长 31.7%;工业投资 1074.76 亿元,增长 7.3%;房地产开发投资 1246.86 亿元,增长 6.1%。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趋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72.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9%,为 1998 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餐饮业、家居和通信类商品消费增长强劲。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 350.31亿元,增长 25.4%;家居类商品零售额 341.13 亿元,增长 22.5%;通信类商品零售额 78.02 亿元,增长 25.4%。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907.4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3.4%。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 24%;加工贸易出口增长 21.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 40%。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 4095.8亿元, 比上年增长 13.9%。全年地方财政收入 1433.9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20.7%。 消费市场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1%。其中,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水平分别上涨 4.5%和 2.9%,其他各类价格水平均基本持平或不同程度下跌。 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全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从上年的 0.95 吨标准煤降至 0.93 吨标准煤。 (二)对外开放继续深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 138.33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8.3%;实际到位金额 68.5 亿美元,增长 4.7%。外资加快向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展。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增长 60.2%,占全市外资合同金额的52.9%。总部经济集聚功能增强。至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 124 家、130 家和 170 家。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 689.87亿元,比上年增长 11.6%。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3320.86 亿元,当年新增 3142.83 亿元;贷款余额 16798.12 亿元,新增 1785.93 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 2814.16 亿元,新增 141.5 亿元。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要素市场稳定发展,金融机构集聚加快。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 527 家,其中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 123 家。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 4.43 亿吨,比上年增长 16.9%,跃居世界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 1808.4 万国际标准箱,增长24.3%,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三位。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共起降航班 37.51万架次,比上年增长 13.9%;进出港旅客 4139.16 万人次,增长 15.3%。 口岸贸易功能明显增强。全年上海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 3506.7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4.1%。其中,进口总额 1382.48 亿美元,增长 14%;出口总额 2124.3亿美元,增长 31.7%。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年内浦东铁路一期、轨道交通 4 号线、翔殷路隧道、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东海大桥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建成 A6 新卫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 560 公里。 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至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营运线路长度达到 148公里。公交线路达到 940 条,公交运营车辆 1.8 万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44.09 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 0.3%, 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 5.94 亿人次, 增长 23.8%。全年自来水售水总量 22.81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4.5%。用电量 921.97 亿千瓦小时,增长 12.2%。天然气售气量 17.5 亿立方米,增长 78.6%。 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至年末,互联网用户达到 803 万户,宽带接入用户 247.4 万户,有线电视用户 427.3 万户,固定电话用户 996.7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1444.2 万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共采集 618 万市民的信用记录;社保卡累计发放 963.67 万张;交通卡累计销售 1974.02 万张。 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281 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3.07%。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70.2%。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88.2%。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建绿地 2100 公顷,其中公共绿地 1000 公顷。至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1 平方米。 (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8645 元,比上年增长 1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8342 元,增长10.7%。居民储蓄持续增加。至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8432.49 亿元,当年新增 1471.35 亿元。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1.3 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 0.9 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 93%。至年末,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达到 18074 户。 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继续显现。至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 598.34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9.37 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 65.1 万个,其中有 15.2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27.5 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4%。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已有 734.5 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466.06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713.63 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小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参保人数达到 110.16 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247.65 万人。 整合政府救济与社会帮困资源,社会福利与救助力度明显加大。至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 474 家,床位 4.95 万张。全市有 55.23 万人享受政府救助,低保家庭中有 10.95 万老幼病残人员享受粮油帮困。全年有 7.7 万人次的大病重病患者获得医疗救助。 二、上海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上海已形成八大产业集群 在上海市区的北面,精品钢材及延伸产业集群赫然成型。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宝钢与上钢联合重组,使 200 来家实现从冶炼、轧钢到各式管、线型材的产、销以及非钢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聚集在以宝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链上,形成近 600 亿元的年产值和 60 多亿元的年纯利。 在南面,多元投资的上海化工区先期形成 10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共享系统面向全球招标,BPBASF、BAYER 两大国际化工巨头同时落户。上家的产品通过林立的管道,直接输送到下家作为原料。目前,化工区引资超过 80 亿美元,一个北连金山石化、南接吴泾化工、生态和谐的世界级化工产业带雏形已傲立于杭州湾畔。 在东南,已形成国内微电子生产线最密集区。中央和上海两级政府数十亿元的投资带动了数十倍于国有资本的海外资本、 民间资本以及先进技术与一流人才的进入。在英特尔、等国际巨头编织的产业群落里,近 2000 家企业的上中下游产品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西北,集产、学、研、检测、展示、竞技、文化于一体的汽车城雄姿英发。根据统筹规划,国内唯一的轿车试验场、汽车测试中心崛起于此,汽车学院和1 赛场兴建于此,整车与零部件厂商云集于此。在西南,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装备产业群声名远播, “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 装备设备多由此出;三峡、秦山等超大型电站的主体设备在此生产。 在长江口,外高桥、沪东中华船厂、振华港机濒海临江而立,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江南造船厂也将搬来布局扩产, 一个造船及港口设备产业集群的“婴儿”初闻啼声。 此外,临港集装箱、物流产业集群以及新兴的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集群也在形成中。 (二)信息产业居上海支柱产业之首 2005 年,上海信息产业超越所有的传统产业,稳居 6 大支柱产业之首;而整个中心城区里,包含光纤的信息管线几乎完全覆盖每条道路,无线通信信号覆盖每一个空间。上海已经初具“数字城市”的雏形。 信息化对上海的支撑作用,首先体现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上。根据刚刚出台的统计数据,上海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首次突破 1000 亿元大关,占全市 GDP 的 12%,同比增长达到 25.7%。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因为其高科技含量的特性,素有“头脑”和“心脏”产业之称。在上海信息产业各大门类中,这两大产业的发展速度更是引人侧目。其中,软件产业已经连续 5 年保持 50%以上的发展速度,而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收入,从 2003 年的 108 亿元,快速发展到 2004 年的 300 亿元。“心脑”强健,预示着上海信息产业在未来的发展潜力。 与上海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相对应的,是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升。2005年末,上海互联网用户首次突破 800 万户,1 年中增加了 138 万户,普及率达到45%。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达到了惊人的 81.1 台,几乎绝大部分家庭都拥有了计算机。 其中,最能说明网络应用水平的指标家庭宽带用户数达到 222 万户,比2004 年增长了 55%,家庭宽带接入率达到了 35%。互联网应用的提升,宽带的普及,为上海进一步发展信息设备和数字内容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仅仅互联网普及率也许还不能说明问题。目前,本市中心城区基本上可以称为“光纤上的城市”。目前,全市已经建成的信息化集约化管线长度达到 1621公里,几乎覆盖了所有道路。在徐家汇、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主要商圈的商务楼宇,基本上都实现了光纤接入。在城市内部“信息高速公路”快速扩容的同时,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也超过了 30 千兆,同比增长 62%。 信息化对于上海的支撑作用,已经渗透到城市运行的各个层面。 拿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来说,从 2000 年末挂牌以来,其主机运行速度已经从不到 4000亿次/秒,快速发展到超过 10 万亿次/秒。目前使用率超过 7 成,有力地支撑了新药研发、 天体物理等基础研究, 以及汽车、 飞机、 隧道等重大工程科技的发展。 而上海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领先的公交一卡通、社会保障卡、银行卡等涉及全社会的重大信息化应用项目,不但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2005 年,上海电子商务交易量,按照金额计算,达到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10%;建立信用档案的市民达到 600 多万人,企业信用档案入库量达 60 多万户。 信息化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城市发展为信息产业创造机遇目前在上海,这样的良性互动已经显露端倪。权威部门的预测显示,未来几年,上海信息化指标有望全面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水平,而在国民经济格局中,软件、集成电路、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业态也有望迈上“千亿元”台阶,成为更重要的主导型产业。 统计数据表明,2005 年上海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突破 1000 亿元大关,占全市 GDP 的 12%;目前上海信息产业已超越所有的传统产业,稳居 6 大支柱产业之首。 (三)现代服务业是未来上海全方位发展的产业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 未来五年,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物流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以发展大型服务企业为龙头,加快构筑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推动以下六大领域加快发展: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积极发展专业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商贸、房地产等产业。 第二部分:上海地区区域及产业特征及风险分析 一、上海地区区域、产业特征及风险分析 (一)区域特征及风险分析 1.区域特征 上海未来将基本形成浦东南汇地区、中心城区、 郊区和崇明三岛地区四大功能区。 ( (1 1) ) 浦东南汇地区浦东南汇地区 浦东浦东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功能开发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区域经济已连续 13 年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 区内张江高科技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内微电子产业核心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出口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至 2004 年末,区内拥有各类研发机构 110 家。全年区内实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 111.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 倍;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 35.8 亿元,增长 18.3%。已形成 34 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用房,孵化企业达 413 个。世界十大集成电路设备制造企业有 5 家已落户园区。 浦东软件园发展势头强劲, 全年销售收入 120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7%。至年末,已有花旗、索尼、毕博、京瓷等 327 家企业入驻浦东软件园。 金桥出口加工区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是上海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至 2004 年末,已有 410 家外商投资企业在金桥投资落户,投资总额 110.64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6.11 亿美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234.07 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657.54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53.3%。汽车及零部件、微电子和计算机、现代通信、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型家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基本奠定了区域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至 2004 年末,已有 311 家中外金融机构集聚贸易区。证券、期货、产权等要素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德国北意志银行上海分行、西门子、阿尔卡特、汤臣、华源、花旗银行亚太区总部、平安保险公司等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相继进驻陆家嘴地区。贸易区的房产、商贸、旅游、会展功能进一步拓展。年末区内已建成或在建的高层楼宇 1082 幢,区内楼宇租售自用率达到 91.7%。 南汇南汇 南汇区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东临东海,南靠杭州湾与浙江宁波相望,北与浦东新区毗邻,西南与西部地区和奉贤、闵行交界。 近年南汇通过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核三圈三带”的形态特色。 港口经济圈依托深水港建设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的潜在优势, 借助周边发达的集疏运网络,大力发展装备工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 形成以海港新城城市化地区、现代物流园区及临港综合经济园区为主体的产业联动体系。 周康综合经济圈依托浦东开发建设的强力辐射, 借助康桥工业园区的先发优势,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加工业、电子电器制造业、医药康复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 加快周浦老镇区改造步伐, 积极完善社会各项事业, 形成以康桥地区、周浦地区为主体的综合产业基地。 惠南科教经济圈依托惠南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培训、旅游娱乐、物流配送、现代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加工业,形成以南汇科教园区、南汇工业园区、南六公路旅游线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体的产业基地。 外环线经济带以外环线 5 个节点为组团式经济增长点, 加快杨高南路创业园和申江南路 IT 配套园区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十五”期间的主要经济发展带。 远东大道经济带充分依托两港优势和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和市级旅游区的景点开发,建成连接空港和海港的新型经济带。 沪芦高速公路经济带以沪芦高速公路交通区位的优势, 吸纳国内外资本在其沿线的 4 个节点的集中投入,使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迅速聚集,形成“高速公路产业带”。 ( (2 2) )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区域范围大,包括:上海中心城区的区位定位是中央商务区和高级商业区,在这里,现代服务业聚集,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值较高。 ( (3 3) ) 郊区郊区 郊区工业发展迅速。2005 年前三季度,上海郊区完成工业总产值 6790.32亿元,比 2004 年同期增长 31.4%。外资工业企业生产增势强劲。前三季度,郊区已经投产的外资工业企业超过 7500 家, 投产企业个数比 2004 年同期增长 15%。郊区外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3416.76 亿元,增长 42.9%,增幅同比提高 1 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全郊区工业增幅 11.5 个百分点。 上海在四周的郊区地域已经形成了四大块特色产业集群: 东北方是以宝钢为主的钢铁工业区,西边的嘉定是以上海大众为主的汽车工业区,东边是浦东张江的微电子工业区, 东南杭州湾则是以金山石化和在建的上海化工区为主的化学工业区。 这些产业正应对“六大支柱工业战略, 它们一方面沿袭了上海工业“高、精、尖的传统,另一方面呈现高投资、高技术含量、高国际化程度的特色。单从投资主体看,世界 500 强企业已经有一半以上在上海投资,十多年来两万余外商投资项目带来了 455 亿美元的资金,通用汽车、克虏伯不锈钢、华虹 NEC 电子等都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项目。 目前, 六大支柱工业和电子信息、 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一起,已经占据了上海工业的大半江山。 以上海西部区域的嘉定汽车工业产业群为例。 自上海大众汽车在嘉定形成庞大的生产基地后,汽车电器、线束、消声器、转向器、变速器、轮胎等汽车零配件生产及汽车销售、维修、售后服务等已形成完整体系。汽车生产、零配件配套在上海西部区域形成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产业群,大大拉动了地方经济。近年来,嘉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多项经济指标连年位列上海各区县前茅。 而在上海北部郊区以宝钢为龙头的钢铁城, 也成为上海东西南北郊区特色产业群中的一个亮点。宝钢是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也是世界上第四大钢铁企业,对上海宝山区乃至整个上海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上海以宝山为首的北部郊区未来发展依托宝钢、借势发展。目前宝山工业销售产值年均递增 14左右,而冶金延伸业销售产值占宝山区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 50左右。宝山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适合宝钢、 宝山发展的优势互补、 互利互惠的新型合作关系,通过冶金及配套延伸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形成特色。 外来经济正在郊区迅速崛起。松江、金山、青浦三个郊区,属于上海的新兴区域,近几年这几个区的税收增幅明显加快,增幅平均达到 3040。 4.4. 崇明三岛地区崇明三岛地区 崇明三岛地区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大区域,是上海重要的生态产业地。目前划分为 7 个功能分区,包括以生态居住、休闲运动、门户景观为主的崇东分区,以田园式新城为主的崇南分区,以生态景湖区、国际会议办公区为主的崇西分区,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崇北分区,以中央森林区为主的崇中分区,以海洋装备区为主的长兴分区,以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为主的横沙分区。 2005 年 11 月各区县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序号 单位 出 口 交货值 增长 (%) 工业总产值 增长(%) 销 售 收入 增 长(%) 利润总额 增长(%) 1 黄浦区 1.73 45.4 9.67 0.4 111.29 1.1 3.39 -17.2 2 卢湾区 3.14 93.8 8.52 7.6 74.65 19.4 1.55 -43.9 3 徐汇区 23.48 -19.6 51.96 -1.5 504.71 -8.6 20.86 -14.7 4 长宁区 1.17 13.6 8.12 18.9 58.21 3.0 2.37 -36.8 5 静安区 0.20 42.9 2.69 -19.7 31.91 -2.0 10.59 9.6 6 普陀区 3.36 9.8 16.79 1.8 156.72 0.6 4.52 -65.1 7 闸北区 2.15 41.4 10.77 -11.1 103.39 10.5 1.96 -39.0 8 虹口区 1.42 平 5.81 8.9 62.73 -7.3 2.25 -30.7 9 杨浦区 3.31 11.8 42.02 -0.4 388.03 6.5 64.25 -9.6 10 浦东新区 108.22 11.2 324.47 8.7 3263.98 11.5 160.68 -31.5 11 闵行区 61.60 39.3 182.53 16.1 1695.70 31.8 94.07 -4.8 12 嘉定区 26.54 10.8 101.11 -0.1 1040.37 -3.4 48.13 -44.8 13 宝山区 18.20 -14.5 129.26 7.4 1434.86 35.2 203.56 26.2 14 金山区 9.41 25.0 66.71 8.0 603.69 27.2 30.23 -34.6 15 松江区 156.90 21.1 214.73 26.3 1538.20 34.0 39.49 -2.0 16 青浦区 17.79 17.1 59.17 16.2 518.91 16.5 27.2 4.8 17 南汇区 10.24 34.0 38.94 12.0 363.79 18.9 21.17 -4.2 18 奉贤区 7.85 -8.7 38.12 12.5 313.86 16.2 12.00 40.7 19 崇明区 3.01 53.6 7.55 -5.1 70.81 2.7 2.70 1.5 2.区域风险分析 上海各区域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 增长模式处于雷同状态, 电子信息、 汽车、医药、房地产、化工、设备制造在许多区县都是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这就造成各区域难以发挥比较优势, 因此在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发展态势。 这也进一步表明,上海地区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拉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上海地区要继续保持在全国的整体领先地位,继续发挥经济增长极和“领头羊”作用,必须大力实施发展战略转变,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行业特征及风险分析 1.行业特征 2005 年以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4826.6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8.6%,比上年提高 0.4 个百分点。重点发展行业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9993.55亿元,比上年增长 16.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 10.1 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63.2%, 其新增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 70.8%。 全年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比上年增长 13.2%,发电设备产量增长40.6%,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增长 1.2 倍,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 35.8%,原油加工量增长 7.3%,钢材产量增长 8%,家用电冰箱产量增长 28.8%,民用钢质船舶产量增长 11.6%,乙烯产量增长 67.8%。 (1)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世纪年代上海发展最快的工业产业之一, 已经形成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

    注意事项

    本文(上海招行对公业务营销、风险控制指引细则.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