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doc

    • 资源ID:1600118       资源大小:21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doc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总复习知识点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城市通过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了,外延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段。目前的泛城市化现象,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程的第四阶段。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但是不同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工业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不协调。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城市容量又称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建筑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理论容量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实际容量是一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城市容量的计算方法。理论容量与实际容量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或空间。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基数。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产值推算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统计分析递推法,数理统计法,城市性质类比法。一般都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校核,再根据城市环境、最佳经济效益规模决定。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态和演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上分为内部空间(城市各功能区)、外部空间(卫星城、郊区、飞地)、群体空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用密度、布局和形态评价。 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度。城市布局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比例。城市形态指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而形成的城市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要调整城市容量密度、布局和形态的方法就是内涵式发展或者外延式发展。我国目前城市内部空间内涵式发展采用调整人口分布和产业布局、地面高空和地下空间三维发展;城市外围空间发展采用构建多功能中心的组团式结构,空间形态和空间构成上表现为连续蔓延式(同心圆、带状),轴线带状(连片带状、多极放射状),跳跃组团式(星座式、飞地式)等。城市地下交通系统利用开发规划期限比城市总体规划时间长,一般为15年,但是大中城市总体规划期还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同,一般为20年;小城镇1015年。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实际上所有设施、用地的规模都取决于城市人口的规模,所以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化水平指城市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2. 城市空间规划城市空间的规划要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的发展,整合城市功能,统筹城市交通、城市绿地、城市居住区和城市产业区的用地,经济使用土地、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规划原则:整合原则(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经济原则(适用、经济、勤俭);安全原则(避灾、防灾、减灾);美学原则(整体美、自然美);社会原则(文明、和谐、发展)。城市发展规律:城市的聚集规律;城市人口发展规律;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城市外部交通规划原则:对外交通系统要和城市内部交通系统连结;要尽量减少对城市内部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干扰;交会站尽量安排在城市的外围;确定城市的出入口数量和位置;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节约投资和用地。 城市内部道路系统规划基本原则: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联系各功能用地,构建城市形态;符合地形,利于环境,美化城市;利用旧设施,减少拆迁,节约用地;协调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综合利用。城市道路基本路网格局类型有棋盘式、放射式、环形放射式、棋盘环形式、棋盘环形放射式。各种道路网格局的优缺点评价。城市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别是后者指城市市区范围内实际用于建设的非农业生产用地和一部分城市发展控制用地,包括9大类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特殊用地),而前者还要增加水域和其它用地。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方法是按照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数量,再用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用地结构指标校核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本章介绍了补偿城市功能的地下空间开发正趋向大型化综合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城市功能、地下适应性、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方法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内容,重点介绍了从浅层至深层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要按照聚集对应、等高线原理、计划协调、开发保护并重等布局原则、主要布局形态和常用的布局方法,通过地下空间结构和布局实现城市整体规划的统一。地下空间资源的特点为:一、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无限性和制约性。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和不可逆性。三、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致密性和稳定性。四、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不同于地面空间的环境特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主要任务是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和预测城市地下空间规模;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方向,协调地面上下、地下设施之间关系,指导地下空间布局;目标是拓展城市空间容量,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是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现状,预测需求规模;调查地质状况,分析发展条件;提出地下空间开发战略;提出发展规模;确定开发功能;规定主要技术指标和控制要求;规划开发层次、内容、期限;确定空间布局,综合平面和竖向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实施步骤;提出近期建设项目,实施措施和步骤。可供开发的土层地下空间资源现状图 可供有效开发的土层地下空间资源现状图从这两张现状调查图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地方,说明了什么?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以用地功能组织为基本内容,以地下空间规划结构为框架,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各种时期研究成果,将城市可利用的地下空间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地下空间成为一个有机的联合整体。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是城市动态发展的体现,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城市地下空间的结构是城市地下空间的主体,是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系统结构表现;城市地下空间形态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的特征,是一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和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标志。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结构一旦变化,就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配合。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规划原则:地下空间特性适应原则。上下空间功能对应原则。开发计划协调原则。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城市生命线系统原则。空间结构满足平战结合原则。城市地下空间按照资源开发深度分类可以分成浅层空间、中层空间和深层空间三类。地下空间按功能用途分9类。浅层空间:030m深度,商业、文娱、业务空间等。中层空间:30m100m深度,地下交通、公用设施。深层空间:100m以下,快速地下交通、危险品仓库、冷库和油库等贮存仓库。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有4项: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统计地下空间现状,预测需求规模;调查地质状况,分析发展条件);地下空间开发战略(提出发展规模;确定开发功能;主要技术指标;控制要求);确定空间布局(开发层次的内容、期限,规模、布局,综合平面和竖向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实施步骤(近期建设项目,实施措施和步骤)。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深度:1. 地下空间总体布局:地下空间的分类、分级、设置标准、规模、布局、各类地下空间的联系与协调,地下空间利用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2. 地下公共设施的布局:确定地下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设施的位置、规模及相互关系;3. 地下工业仓储设施布局:确定因工艺、安全需要和其他要求设置的地下工业、仓储设施类别、位置、规模;4. 人民防空设施布局:根据城市防护类别确定人民防空设施标准、规模和布局,并提出平战结合方案;5. 地下交通设施布局:确定地下道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的类型、规模、分布以及与地上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6.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确定地下工程管线综合管沟、变电站、蓄水池、供热站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布局;7. 近期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项目、规模,进行投资估算,安排建设时序;8. 远景规划:确定城市远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目标和设施布局;9. 实施规划的措施。地下空间现状图:标明城市现状建成区范围,城市主次干道,各类现状地下空间的性质、类别、位置、规模。 地下工程建设条件评价图:标明城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矿藏、文物分布、地下水位埋深线等;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总图:标明规划建成区用地范围、用地布局、道路系统,标明地下交通设施、公共设施、人民防空设施、工业仓储、市政设施、文物古迹等的位置、规模及与地上设施的关系。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图:标明工程管线综合沟的位置、走向、断面及形式等;标明地下变电站、蓄水池、供热站等设施的位置。近期建设规划图:标明地下空间近期建设项目及其开发规模和时序。远景规划图:标明地下空间远景发展目标、方向和功能结构。城市地下空间分布形态设计方法分为点状、辐射状、鱼刺状、网格状、网络状。它们一般适应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什么阶段?城市地下工程结构体系形成方法:1. 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2. 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3. 以大型地下空间为结点。4. 地下空间功能竖向分层。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理论,怎样规划城市地下空间结构体系发展计划(分区、分层、分期)?4. 城市地下交通系统详细规划本章介绍了地下铁路的路网形式、线路规划内容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地铁车站的规划内容和地下停车场的布局方法。地铁交通系统规划包含路网规划,路线规划、车站规划三大部分。地铁路网规划包含背景研究(与城市的协调性,轨道交通的型式),网路布局(路网规模、线网构架、客流预测、方案评价)。地铁路网的基本型式有:单线式、单环线式、多线式、蛛网式、棋盘式。各种路网形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P79-82.地铁路网规划要点:1.确定合适的路网形式。单纯的放射状路网,很难实现各线路之间的换乘;环形路网可以连接各放射状线路,实现换乘。2.市区轨道交通线路应尽量沿着交通主干道,要贯穿城市中心区,并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3线路尽可能经过大型客流集散点,多设换乘点分散旅客,走向要和现存的最大客流量流向一致。4.城市外围区及郊区的线路走向应与城市规划的发展轴线紧密结合,联系大型居民点、卫星城市、对外交通终端。5.线路上的客流量不均匀,可以设置折返线,高峰时段增开区间列车。6.当地面道路能够承受客流负荷时,线路要避免与地面路网规划过分重合。7.选择线路走向要避开不良地质条件和存在地下管线、建筑物基础和其它地下工程地段;不破坏国家级的自然风景区及文物保护点。8. 城市中心区线网规模设计应适应城市远期或远景的发展要求。9.城市中心区线网结构除了进行客流分析及建设效果分析外,还要结合系统制式、线路敷设方式、列车交路、换乘客流规模等因素论证线路与车站的可实施性。10.线路尽量沿放射状的城市道路干线走向,便于吸引沿线客流量,减少拆迁量和工程量。11.线路的起终点尽可能放在城市外围区或郊区,以节省起终点站的建设成本,给后期修改完善留有余地。12.减少线网总的换乘次数是线网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地铁线路规划包含线路敷设形式和长度,平面位置和埋深,纵断面线形和车站位置。地铁的线路敷设方式有地下式、地面式和高架式三种,各自适应在城市中心区、郊区。其要点:1.确定合适的路网形式。2.线路走向要和现存的最大客流量流向一致,线路要避免与地面路网规划过分重合。3.加强城市周围交通节点的联系。4. 线路埋深要经济和避开不良地质条件和地下障碍物。地铁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应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其中辅助线又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等。地铁的线路平面设计应按照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发展的人流密集点作为地铁线路节点布线,根据城市现状与规划的道路、地面建筑物、管线和其他构筑物、文物古迹保护要求、环境与景观、地形与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的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以及运营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地铁的线路纵断面设计根据线路平面位置、敷设方式,沿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和市政管线布设位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通航要求、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设计。地铁车站规划内容是确定各车站位置和埋深;确定车站出入口方式和车站乘客流量;确定车站内的空间布局。地铁车站规划原则是地铁车站位置既要能在一定范围内吸引足够的客流量,又要保持合理的站距以提高旅行速度,还要考虑各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和与地面上公交车站换乘的方便;车站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应满足预测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地铁车站应设置在易识别、易换乘的位置。车站的平面位置应当使乘客在合理的步行半径范围内(500700米)。市区内车站在lkm左右,到郊区增加到2km以内较为适当。按照车站地理位置可以分为中间站、区域站和终点站。中间站按照乘客是否可以换乘分为一般中间站和换乘站。车站按照运营性质分为终点站、枢纽站、联运站。车站站台分为岛式站台、侧式站台和混合式站台(一岛一侧、一岛两侧)5. 地下道路交通系统地下道路交通系统包括地下行车系统、地下步行道系统、地下停车场。地面停车场的布局一般在城区边缘地带主要路口附近为外地车辆设置专用停车场;对外交通枢纽所在地设置公用停车场;城内人流集中的大型建筑物附近设置公用停车场。地面停车场址要选择在交通流量大、集中、分流的地段,且注意该地段的公共交通流、人流,是否有立交、广场、车站、码头、加油站、食宿等。对外服务的停车场应设在城市边缘进城路口附近,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并且考虑乘坐进城交通工具方便.。地下停车场选址应选择在道路网中心地段;保证公用汽车库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专有车库不宜超过300m;停车场不宜靠近学校、医院、住宅等建筑;停车场应保持规定的防火和卫生间距;与大型地下设施相结合。地下停车场按照车辆出入方式分为坡道式停车场和机械式停车场。按照使用性质分为公共地下停车场和专用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规模按照小客车停车规模分五级:级停放400辆;级停放201400辆;级停放101200辆;级停放26100辆;级停放25辆以下。6.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详细规划本章介绍供水、能源、供气、供热、排水以及环卫系统。重点介绍了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管线布局原则。城市公用设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系统的大型化;布置的综合化;设施的地下化;废弃物的资源化,从根本上摆脱城市公用设施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困境。管线按照输送物质分为给水管线、排水管线、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管线按输送方式可分为光、电流管线、压力管线、重力自流管线。管线按敷设方式可分为架空、地下敷设两种。地下综合管线廊道主要有两大类:独立廊道、附建廊道。管线顺序平面布置是满足本系统布局要求,满足管线水平间距,敷设于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平行于道路红线,减少交叉穿越。道路红线至中心平面布局顺序是电力、电信、燃气配气、给水、热力、燃气输气、雨水排水、污水排水。庭院中线至边线平面布局顺序是电力、电信、污水、燃气、给水、供热。管线竖向布置原则要满足埋深或高度要求,满足管线垂直间距要求。管线廊道内的自上而下顺序是电信、低压电力、高压电力、低压供水、高压供水、排水,燃气管道要专门空间布设。管线相交处自上而下顺序是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管线总体布置避让原则是不同类别管线压力管让重力管,可弯管道让不易弯曲管道;同类管道小管让大管,分支管让主干管。.城市排水体制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类型,其划分依据是雨水和污水是否分开排放;城市排水系统由接收、处理、排放三大系统组成。7. 地下公共设施地下公共设施包括商业服务设施(地下商场(商业街)、地下餐厅、地下旅社等),地下办公设施(写字楼、学生书店、档案馆、战时指挥部、大学办公室等),地下文化设施(地下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地下娱乐设施(地下影剧院、音乐厅、舞厅、俱乐部、游乐场、KTV包厢等),地下体育设施(体育场馆、游泳池、体育训练基地等),地下医疗卫生设施(医院、卫生防疫站、检验中心、急救中心等),其他公共设施(地下文物古迹类公共设施和地下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场所等)。地下公共设施综合体的空间功能分区规划主要包括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空间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重点是功能和流线布局。空间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交通联系部分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功能分区是将建筑空间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他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的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使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空间组合、划分是要以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供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和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城市地下商业街的街道型、广场型和混合型等三种布局方式。地下商场的主要功能,一是补充城市交通系统,包括步行、换乘车;另一个是补充城市商业系统。地下商场平面布局具体分为5个部分:(1)地下步行交通部分。包括商场内除商店以外的通道,地下过街人行横道,地下建筑之间的连接通道,出入口的地面建筑,楼梯和自动扶梯等内部垂直交通设施等;(2)商店、文娱设施、办公、银行等业务设施:(3)地下公用停车场及其辅助设施;(4)市政公用设施的主干管、线;(5)为地下商场本身使用的通风、空调、变配电、供水排水等设备用房和中央控制室、防灾中心、办公室、仓库、卫生间等辅助用房,以及备用的电源、水源。常见的平面组合方式有:停车场通道商店,或者是通道商店二种方式。竖向组合方式一般在设公用停车场时可考虑采用双层布置,上层为商场,下层为停车场。8. 居住区地下空间环境再造在确定居住区地下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努力改造城市地下空间的光环境、声环境、热湿环境和空气质量,使其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地下建筑空间的光环境有天然光环境和人工光环境。自然光的采光方式有下沉庭院式、天窗式、采光井、下沉广场式、可开合屋盖、地下中庭共享空间式、主动太阳光系统。地下建筑应设置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和过渡照明。地下建筑房间和活动场所正常照明设置一般照明,手术台、收款台、登记处等工作部位增设局部照明,营业厅货架、办公室、客房、检验室等,设置局部照明。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和安全照明。 值班照明宜利用备用照明或疏散照明中能单独控制的一部分或全部。各类地下建筑出入口部分均应设计过渡照明。过渡照明设计中宜优先采用自然光过渡,当自然光过渡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加人工照明过渡。入口过渡照明由临界部、变动部和缓和部的三个部分的照明组成。“黑洞效应”是指司机在驶近隧道,从洞外看隧道内时,因周围明亮而隧道像一个黑洞,以致发生辨认困难,难以发现障碍物。出口过渡照明是指汽车从较暗的隧道驶出至明亮的隧道外时,为防止视觉降低而设的照明。应消除“白洞效应”,即防止汽车在白天穿过较长隧道后,由于外部亮度极高、引起司机因眩光作用而感不适。地下空间声环境包括噪声控制和环境音乐创设。地下建筑内部噪声源是地下设备机械,主要是通风机、排污泵、排水泵、供水泵、空调机、除湿机、地下电站所配备的柴油发电机组等。地下控制噪音的方法有1.合理布置噪声源房间位置,使用功能分区和声环境分区。2.将噪声设备置于盲洞内或封闭空间中,用隔声门或声闸间隔绝噪声。3.采用消声措施控制气流噪声和固体噪声沿通风管道传递;适当控制气流速度。4.采取隔振措施防止和降低固体声传递。5.地下空间的顶棚和走廊通道内用活动门隔断是声学处理的主要位置。地下音乐创设适宜用轻音乐,不能有方向性。地下空间热湿环境控制应以创造热舒适环境为目标。气温控制在1628为宜。地下建筑内空气质量评定指标:热舒适参数外,主要以CO2,CO,VOC,微生物;空气离子化;氡及其子体等。控制室内空气质量的顺序是污染源控制。局部通风。全面通风,置换通风。引入自然环境及生态平衡。空气洁净。9.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规划本章在介绍城市水灾、地震和火灾等三种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后,重点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防火排烟的规划技术。城市灾害按危害因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及二次灾害三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台风、滑坡、山崩、泥石流、异常地温、波浪、海啸、积雪等;人为灾害包括战争、交通灾害、施工灾害、化学爆炸、有毒气体泄漏等;二次灾害包括建筑物倒塌、构筑物破坏、火灾等。一、防水灾城市地下空间防洪主要措施是出入口防洪和加强地下工程结构的防水性能。地下空间防洪原则:以防为主、以排为辅、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二、防火灾地下建筑火灾的主要特点是人员疏散困难、消防扑救更难。地下商店营业厅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三层以下;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应布置在地下二层及二层以下。当布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0m。地下空间防火规划内容1.地下工程的总体设计应考虑发生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的方便,合理确定其出入口位置、防火间距、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灭火装置等。2.预防为主。地下空间排除易燃品、少用难燃品。3.布局疏散通道。根据地下空间人员数量,对疏散距离、疏散通道、路径标识等作出合理规定。两个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m。房间内最远点至该房间门的距离不应大于15m;房间外至最近安全出口或至防火门的最大距离:医院24m,旅馆30m,其它工程40m。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最大距离应为上述相应距离的一半。4.整体耐火等级。地下空间的耐火等级和各部位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应该达到地面一级耐火等级。5.设置防火分区和排烟分区;设置防排烟系统。每个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一般不应大于500m2。当设置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增加一倍。地下商店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且建筑内部装修符合规定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增加到2000m2。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m2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m2。当从室内地坪至顶棚或顶板的高度在6m以上时除外;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6.自动报警系统和防灾系统。城市地下空间火灾消防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原则;以早期灭火为主原则;立足于每个防火单元内部灭火为主原则;以解决人员疏散避难为主原则。地下汽车库耐火等级不低于一级。甲、乙类物品运输车的汽车库、修车库;、类的汽车库、修车库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类汽车库、修车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汽车库室内最远工作地点至楼梯间的距离不应超过45m,当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距离不应超过60m。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的汽车疏散出口一般不应少于两个。汽车疏散坡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两汽车疏散出口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0m。10. 地下工程加固规划本章介绍地下空间浅土明挖法施工的围护结构技术、浅埋矿山法的锚喷衬砌支护技术、浅埋暗挖法的超前支护技术之后,重点介绍了深部开挖的初期支护技术和永久支护技术。对于浅土空间,一般采用明挖法,或者盖挖法;主要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土层;主要的支护技术是重力墙、衬砌、棚架、锚杆(索)、排桩围护、土钉、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沉井和冷冻法。对于深土空间采用的支护方法有地下围护结构法(连续墙、排桩、粉喷桩、旋喷桩等)、地下支挡结构(横撑法、锚索法)。对于岩层空间,在软岩条件一般采用全断面掘进机施工法、盾构机工法;在硬岩条件下,可以使用矿山钻爆法;其相应的支护适用锚杆(索)支护技术、喷锚(网)支护技术、注浆加固技术。正确地剖析地质情况是选择合理的加固类型的先决条件。其次,要考虑地下工程的使用服务年限,针对不同的岩体工程服务年限,采用不同的支护加固类型。再次,根据地质条件及地下开挖工程的用途和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开挖方式和支护加固类型。有时候选择加固类型还需要充分考虑其施工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等重要因素。盖挖法和明挖法都是采用深基坑支护的围护结构,常见的是排桩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土钉墙围护结构三种。盖挖法挡土结构要根据现场条件、地下水位高低、开挖深度以及建筑物的临近程度,选择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对于饱和的软弱地层,应以刚度大、止水性能好的地下连续墙为首选方案。如果开挖宽度大,为了缩短横撑的自由长度,防止横撑失稳,并承受垂直荷载,需要建造中间桩柱支撑横撑。排桩围护结构适用于不能放坡或由于场地限制不能采用搅拌桩围护,开挖深度在610m的基坑。构成排桩的基本桩单元可以是钢板桩、挖孔桩、钻孔桩、水泥搅拌桩或劲性水泥土搅拌桩(SMW)。土钉墙支护技术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人工降水后的粘性土、粉土、杂填土及卵石土和弱胶结砂土的基坑支护,开挖深度一般在512米。对于自立性很差的软弱土体,普通土钉墙支护有困难时,应考虑使用复合型土钉墙支护。新奥法的定义是“在岩质、土砂质介质中开挖隧道、以使围岩形成一个中空筒状支撑环结构为目的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根据各个地质条件的不同和施工方法的不同,初期支护方式可以选用:支架临时支撑,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超前支护和盾构管片衬砌等。采用锚杆或锚索支护潜在不稳定的岩楔或岩块或较厚层状的板岩比较合适。喷砼施工支护的工程介质岩体有软弱岩体、节理岩体、破碎岩体;还有土体(固结土、松散土、饱和及非饱和土)等。(p122)喷锚衬砌适用于地下水不发育的级及以上围岩的短隧道。喷射混凝土对围岩节理、裂隙起充填作用,促使表面岩块稳定。喷射混凝土有一定粘结力和抗剪强度,能与岩层粘贴并与围岩形成统一承载体系,改善喷层受力条件。喷射混凝土能及时、分层施喷,喷层虽薄但具有较高的早期强度,这样一来,喷层能控制围岩变形,即使围岩仍有较大变形,但不致产生坍塌,从而提高围岩的自承作用。喷混能使隧道围岩尽早封闭围岩阻止风化。(p124)浅埋暗挖法是在粉质粘土、砂土和砂砾石等软土地层中近地表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技术要点是“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其中,管超前是指管棚超前支护和超前锚杆支护;严注浆是指在掌子面开挖前先对掌子面和一定长度范围内的隧道喷射510cm厚的混凝土封闭,然后利用超前小导管超前注浆,使其未开挖段四周砂砾石等软土粘结成整体,形成有一定厚度的加固圈。短开挖是指每循环的开挖长度不能超过超前锚杆或小导管支护的长度。强支护是指施工中加强临时支护。快封闭是对隧道的衬砌断面要紧快的形成密闭圈,即尽快的浇筑隧道底拱圈。勤量测是指施工过程中,要对围岩和支护体进行应力和变形的量测。11. 地下工程排水防渗规划本章介绍了地下空间防水等级选择、地下室类型的区域防水和隧道型区间防水方法,重点介绍了地下空间的排水方法和防渗技术。地下空间目前主要的防水技术有引水、降水、回灌、止水帷幕、防水膜、沥青防水。地下空间的防水设计和施工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和毛细水等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对地下空间防水规划确定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确定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和其他技术指标;建立地下工程的防排水系统、地面挡水、截水系统及工程各种洞口的防倒灌措施(p130)。除维护结构已经普遍采用掺外加剂的防水混凝土外,防水等级为一、二级的围护结构主体迎水面还应选用一种或两种防水材料防水层,满足多道设防的要求(p131)。地下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单体工程范围相对隧道长度是比较小的,防水范围属于一个小区域。建构筑物的地下室防水一般可采用3种方案:结构混凝土主体防水、附加防水层、结构混凝土自防水和附加防水层综合防水(p131)。地下隧道工程一般防水措施是超前注浆、初期支护、铺设防水层、结构自防水和结构外防水等技术。复合式衬砌结构自防水是依靠隧道衬砌构成的三道防水线,即在隧道开挖后立即施作初期支护,待基本稳定后铺设防水隔离层(多采用ECB塑料板材),然后立即灌注防水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p132)。盾构法隧道的衬砌管片防水有单层衬砌防水和双层衬砌防水两大类。钢筋混凝土管片接缝防水防线由接缝密封垫、注浆防水沟槽、内表面嵌缝槽三道防线组成。螺栓孔防水衬砌背后也采用注浆防水。纵向缝中加承力衬垫(p132)。在地下工程结构内设置的排水系统由渗排水层和渗排水沟组成。在结构基底下满铺砾石渗水层,渗水层下按一定间距设置渗水沟,沟内安设集水管,沿基底外围布设渗水墙,构成地下空间的排水系统,见图8.6。地下水经过渗水墙、渗排水层流入渗水沟,沿集水管流入集水井,汇集于吸水泵房排出(p134)。盲沟排水适用于地基为弱透水性土层、地下水量不大、排水面积较小、常年地下水位在地下建筑底板以下或在丰水期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建筑底板的地下防水工程。盲沟排水可以降低地表渗透水和地下水对基础、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侵蚀,对基础的坚固、稳定,以及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正常使用,起到有利作用(p134)。截水帷幕目前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墙等。12. 地下空间采光照明规划本章介绍了传统的自然采光方法和最新的天然采光传光新技术,重点介绍了隧道和商店以及应急照明系统。地下空间传统采光技术有建筑采光罩、建筑采光棚、采光天窗、采光井、采光板、采光瓦、采光顶等(p138)。新型采光技术有导光管、光导纤维、采光隔板、导光棱镜窗以及其综合应用。从原理上来讲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光线传导,通常通过集光器收集光线,再用导光管、光导纤维等方法将光线传导入室内;第二类是通过反射、折射等物理手段进行照明,主要有采光隔板和导光棱镜窗等方法;第三类方式就是将技术和物理手段进行综合利用。这三大类方式均是利用光的反射、透射、折射及衍射等特性,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达到增加室内照度的目的(p140)。地下商场入口处除应处理好过渡照明,还应设计装饰照明,使行人对商店产生强烈的印象。商店应处理好一般照明,重点照明和装饰照明三部分的关系(p144)。13. 地下空间暖通空调规划本章介绍了地铁隧道和公路隧道、地下单体硐室的通风系统和方式,以及单体硐室的空调规划内容。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虽然同为建筑环境的控制技术,但它们所控制的对象与功能有所不同.。采暖(Heating),又称供暖,是指向建筑物供给热量,保持室内一定温度。通风是利用室外空气(称新鲜宅气或新风)来置换建筑物内的空气(简称室内空气)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空气调节(Air Conditioning),简称空调,实现对某一房间或室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进行调节与控制,井提供足够量的新鲜空气。地铁自然通风是利用隧道内的温度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差和列车的活塞作用进行的、不使用机械的通风方式。利用列车运行在隧道内的活塞作用通风,须在隧道延长方向每隔80100m配置通风口。机械通风是在车站或区间安装送风机(给风)或排风机(排风),形成机械通风系统。地铁的地下通风应采用隧道通风系统和局部通风系统,必要时可采用空气调节系统。隧道通风应直接采自大气,排风应直接排出地面。地铁的隧道通风系统应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通风量应保证隧道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少于3次。当车站采用隧道活塞通风的通风量不能满足排除余热要求时,或布置活塞通风道、通风亭有困难时,应设置机械送排风系统(p150)。协调车站和隧道的标准通风方式是车站给风、区间隧道机械排风。公路隧道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机械通风方式根据风流方向可以分成分段纵向通风(设置竖井)、横向通风(需设置送风道和排风道)、半横向通风(只设置排风道)和混合式通风(设置竖井和风道)。地下汽车库应设置独立的送、排风系统。地下汽车库的排风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排除2/3,上部排除1/3。而补充进风的送风口宜设在主要通道上。地下车库的排风口应设于场地的下风向,且不应朝向邻近建筑物和公共活动场所。排风口底边离地坪高度应大于2.5m。

    注意事项

    本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