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资料课件.ppt

    • 资源ID:1587927       资源大小:559KB        全文页数:5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资料课件.ppt

    教育心理学二O一三年十月,1、教育心理学主编:莫雷,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主编:李伯黍 燕国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教育心理学主编:张大均,人民教育出版社;4、学与教的心理学主编: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课程内容:绪论:发展概况、对象和意义等学生心理: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学习理论:联结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学习心理:学习动机、知识建构、迁移理论、学习策略、品 德心理等教学心理:有效教学、课堂管理、课堂测评等教师心理: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威信等,第一章 绪论,本章内容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国内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潘菽,1980;韩进之,1990)。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邵瑞珍,1990)。 3教育心理学为心理学的一门,它运用心理学原理、原则协助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导与学习(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温世颂)4.教育心理学是促成教育目的之实现的科学(张春兴,1998)。,(二)国外对教育心理学定义的界定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的行为的科学(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美国1976年林格伦(H.C.Lindgren)的课堂教育心理学。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前苏联1984年的加梅佐等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分支学科,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大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五大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大过程统摄五大要素,又受五大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五大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习与教学过程。2、教师。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3、教学内容。不研究课程内容;关注教学内容的结构、难度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重视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组织方法。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等;社会环境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三大过程,1、学习过程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 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理解、探索和发现,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同时也包括教学管理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 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进行进一步改进的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价;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监控和分析;教学之后进行检验、反思。 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的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且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学习进程侧重于学生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侧重于教师的教。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2.教育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和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双方的互动也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课程内容,绪论:发展概况、研究方法等学生心理: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学习心理:学习动机、知识建构、迁移理论、学习策略、品德心理等教学心理:有效教学、课堂管理、课堂测评等教师心理: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威信等,本学期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如,学习理论和学习动机,学习过程,教学设计,学习和教学评价等。学习与教学的影响因素如,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教师心理(职业倦怠),学习策略,课堂管理等。,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教学论、课程论等学科有密切联系,但教育心理学不是各学科的“拼盘”,不能相互取代。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兼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也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并以前者为主。 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一)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联系: 都是服务教育实践的学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教育学理论对于教育心理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区别: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的共同规律(日常生活) 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学校),(二)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1、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与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学科性质不同 普通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3)侧重点不同 前者侧重一般人,后者侧重特殊学生群体。,2、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联系:二者之间既相互补充,又有所交叉区别: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研究范围涉及儿童的各个方面/教育心理学只限于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2)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以这些特点和规律为依据,研究儿童在不同教育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在教育条件下怎样更有效地促进其发展。3)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心理发展(纵向研究);教育心理学则是对处于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学习心理规律的研究(横向研究),四、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职业的重要科学基础 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如同医生、律师) 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经验和技艺 为了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继续将学校教育建立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而教育心理学则为教育提供了关键的专业知识基础,(二)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 教师应具备多方面教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多数与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关 新教师的成长经历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每一个阶段关注的焦点问题都不一样,如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因材施教等。教育心理学在这些问题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研究,教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歧视,使自己尽快完成这一成长过程,早日成为一名专业教师,(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实践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在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学方法和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 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应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读课文?,按顺序轮读与随即点学生朗读相比较,哪一种更好? 前者好-利大于弊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得到教师的评价反馈,并避免教师偏心,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教学步骤: 使教师能有所遵循,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正确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应该怎么办? 对低年级学生: 表扬未离座学生 批评离座学生(强化了他的不良行为)原因可能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虽不能告诉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但可帮助他采用多种方法来了解困难的原因如:一名四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 各科成绩均差-智力问题 其他成绩好 健康检查 个人生活经历 教师,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但不是固定共识,可以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应用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与发展,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这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这样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之。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百闻不如一见);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王廷相的与薛君采书:“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朱熹:“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讲出了学习中认识与行动的辩证关系。,二、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JM. Pestalozzi,1746-1827)主张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本性,提出“教学要心理化”。(二)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费希纳(GF.Fechner)对心理物理学的研究(1860)。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在1869年用统计方法研究能力的遗传问题,著有遗传的天才。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三)19世纪教育心理学的萌芽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在1860年出版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在绪论中指出心理学史教育者首先要掌握的学科,并提出了教学的四种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9世纪中叶发展为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在1867年发表教育人类学第一卷(中译文为“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工作者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在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尽管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但并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因此并不意味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科学分支从此确立了。,三、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主要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和资料去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他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将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体差异及其原因。,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学习理论是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20年代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因吸收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成果而得到扩充。30年代,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理论的传播使儿童个性及其社会适应和生理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和信息论思想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在这一时期,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行为主义这也吸取了认知学习了理论的思想,从而出现了这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霍尔曼,他强调研究学习者的整体行为,分析从环境及刺激到行为反应之间的认知中介过程(SOR)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的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苏联在理论观点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如,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移入教育心理学,他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发展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主要研究领域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占优势。,3、成熟时期(理论建设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形成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如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方兴未艾。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重视教学心理中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探讨,提倡自然实验法,发展了不同于西方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理论和列昂杰夫和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理论。,60年代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内容趋于集中; 认知派占优势; 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重视教育过程中学 生心理的探讨和教学手段的改进。,4、深化拓展时期(反思时期、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注重与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心理学得到极大发展。认知学派和行为学派理论相互吸收对方的合理东西。东西方心理学相互吸收。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兴起 (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四)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五)注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量化,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的本质、规律与机制。要求从心理的反映论观点出发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来揭示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性原则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由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如,对儿童在团体活动中的交往方式进行观察,分析儿童在同情况下的攻击性行为与亲和行为的频率、强度及表现形式 eg.高中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课堂违纪行为研究,(二)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是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一起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后者指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三)问卷法 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系统问题或表格以书面形式发给研究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搜集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被试数量 集体问卷/个别问卷回答方式 开放式/封闭式回收方式 当面/通讯统一设计与一定的结构 结构/非结构,优点: 简单易行、节省时间、经费、人力,能获得大量研究资料,标准化程度高,便于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常用的方法缺点: 问卷的回收率、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又是不能反映被试的及时心理变化,被市可能掩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且对被试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其使用范围,(四)访谈法 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方法。 如,考察父母离异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中介物 直接访谈/间接访谈统一设计和结构 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访谈与观察、问卷不同,有很强的互动性有提问题纲,但无法完全实现设定 优点: 适用于一切谈话对象;材料比较真实、详尽(反映人们的态度、情感、思想观念和主观感受,深层次表现其心理和行为)缺点: 费时、费力、费财; 研究资料难以量化,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资料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