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改课件.ppt

    • 资源ID:1551592       资源大小:1.55MB        全文页数:8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改课件.ppt

    艾 青,(19101996),一、大堰河艾青诗歌创作的原点二、艾青的诗歌创作及其经典作品三、艾青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四、艾青的诗歌理论,一、大堰河艾青诗歌创作的原点,艾青(1919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刚出生就因“克父母”而被送入一个贫苦的农妇家寄养。正是这位名叫大堰河的农妇,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的原点。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大堰河墓,1)儿时生活:出身地主家庭,出生后即被送到本村一位名叫“大叶荷”的贫苦农妇家寄养,养母对艾青的疼爱甚于父母,这使他从小就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5岁始回家,进本村蒙馆开蒙。,2)求学过程:自幼喜爱美术,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留学,专攻绘画艺术,在巴黎度过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生活。此间接触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和外国文学作品,受到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波德莱尔等著名诗人的影响,学习绘画的同时试验写诗。,艾青的山水画,3)成为诗人1932年月启程回国。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参予组织“春地艺术社” ,举办“春地画会”,后被国民党逮捕,狱中的生活使艾青从绘画领域转向诗歌创作,1933年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著名诗篇,该诗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艾青因此一举成名。,从此,“诗成了我的信念,我的鼓舞,我的世界观直率的回声。”,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诗上,艾青的出现,意味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是一个革命诗人,在启蒙之美和革命之美之间进行了有效的审美衔接,极大的开拓了处于历史演变中的现代诗学。艾青的诗一方面保持并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忠于现实的战斗传统,克服了革命文学“幼稚的叫喊”的弱点;另一方面有吸收了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艺术的精华,有效的整合了现代主义,使自由体诗达到了新的高峰。艾青对现代诗学的主要贡献是:以土地和太阳为主的意象创造、散文化的自由诗体、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相共振的价值取向。,艾青的诗歌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手推车他死在第二次、吹号者黎明的通知、北方乞丐、复活的土地诗论(诗歌理论随笔),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当时艾青已从法国留学归来,由于参加左翼文学活动,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第一次使用艾青笔名写了这首诗,发表后,誉满诗坛。,艾青发表的处女作,这首诗是艾青早期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全诗在构思上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大堰河悲惨的一生,一是抒情主人公“我”与地主之家及大堰河一家的关系。,整首诗塑造了一个仁慈善良、饱经忧患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亲切感人,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的深深敬爱;同时,作者以一个旧世界的叛逆的形象,传达了对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二、艾青的诗歌创作及其经典作品,艾青在现代文学史阶段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33年至1937上半年为准备期,也是成名期。从欧罗巴带回芦笛和歌唱“大堰河”,主要以诗集大堰河为代表,体现了艾青前期诗歌创作的特点,即对旧世界的叛逆与诅咒和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二是1937年至1941年抗战初期,是其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和诗歌美学风格的成熟期,从“吹芦笛”转为“吹号角”。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艾青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先后到陕西、武汉、桂林、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此期作品表达出对笼罩在黑暗和痛苦之中的“土地”及人民的深切同情,代表诗作有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等诗集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三是1941年至1949年,艾青进入延安后,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写了毛泽东、给太阳、野火 、黎明的通知等赞美新时代的诗作。,延安时期的艾青,三、艾青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1、艾青是五四以来新诗的集大成者,吸纳了各种风格流派和体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2、艾青诗歌达到了自由诗的散文美的新境界,构成继郭沫若、闻一多后自由体诗的第二座高峰。,四、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艾青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土地与太阳,从这两种意象可以感受和体味艾青诗中所凝聚的诗人的发现、思想与情感;,(1)“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1.土地意象,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2.太阳意象,“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光明颂是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五、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1、深深植根于人民和时代的土壤。2、 从感觉出发,强调扑捉瞬间的感觉和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重视印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有独特的艾青的“光”和“色”。3、艾青是自由诗体的自觉提倡者,追求语言的散文美。,“散文美”是艾青诗歌的重要特色。 艾青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它最接近口语,“新鲜而单纯”,“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 。,散文美是艾青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追求。他主张不受拘束地表达感受,把自由诗推向了高峰。他的诗无一定格式,无一定句式,不押韵,用语自然。诗歌靠感情和旋律来组织,靠绘画和音乐来协调的,表现出来便是内在情绪的律动和线条色彩与修辞语句的变化统一。,艾青诗歌的特征/艺术风格,悲哀和忧郁是艾青诗歌的基调。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 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即感觉、情绪、想象和思想(理性)的综合。 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须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忧郁的诗绪,1、个人的生世之悲2、时代的苦难 “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巴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这种天然浑成的“契合”使艾青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力量。,我爱这土地(1938年11月17日)这是一首意象悲壮,情感深沉的诗歌。(1)写作背景A、日寇加紧侵犯我们。B、中国人民抗战热情高涨。,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意象分析(重点) 全诗与两个意象: 一个客体意象土地; 一个主体意象鸟。,整体赏析,“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具体赏析,点出土地情结 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倾吐土地情结 诗的第一节可分四层。 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 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 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 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升华土地情结 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客体意象土地,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处。它是伟大而古老祖国的象征。这时的祖国正经受着苦难的打击(诗中形象地写道: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同时,也正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斗争(诗中写道: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河流)。正是在这种伟大的斗争中,祖国正一步步走向灿烂的明天(即诗中所写道的: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主体意象鸟,是诗人的代称,是诗人情感的抒发者、外显者。诗人将自己对祖国深情的爱,通过鸟这一意象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主要通过:一是歌唱;一是融入土地的怀抱,连死,也要死在这块土地里。其深情可见一斑(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因为对祖国爱得深,所以,到了最后,诗人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是全诗两个意象意义的升华。土地的伟大、神圣,鸟的坚贞、痴情,一起化为了这种深沉的抒情。这两句不仅升华了两个意象,而且也将诗人所要表达的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富有感染力地表达出来了,由此也点明了诗歌的题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你土地一样古老的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小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伸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解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艾青离开他在杭州任教的中学,来到当时抗战的首都武汉。他看到了抗战的黑暗,人民贫困的生活。一种悲苦、忧郁的情绪笼罩在他的心头。年底的一个晚上,天色灰暗,像是要下雪的样子,一股深沉的感情潮水般袭上诗人心头。他披衣伏案,在阴湿的房间里写下了这一著名的诗篇。诗歌展现了一幅寒夜风雪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诗句,从开头起,在诗中反复间隔出现,给全诗涂上了一层黯淡的底色,然后,在这底色上,着重勾勒了有代表性的两个形象:北方的赶着马车的农夫和南方的坐着乌篷船的少妇。雪、风等烘托,使全诗笼罩了一层阴冷、悲凉凄苦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作者借助镜头式、模块式的触目惊心的意象组合,描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苦痛和灾难,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中国无比深厚的情感。,其他重要诗人,田间、臧克家,臧克家的诗有很强的现实感,关心人民疾苦,抨击黑暗社会,同时又讲求意象的营造。代表作有诗集烙印、从军行、呜咽的云烟、古书的花朵等。,田间的诗被誉为“时代的鼓手”,具有极强的战斗性。代表作有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长篇抒情诗给战斗者、街头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等。,臧克家 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受到新月派的很大影响,尽管他并不直接表现工农革命斗争,但对下层人民却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在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这一点上他与中国诗歌会有相通之处。1、农民诗人 A、关注农民苦难人生(例老马) B、现实主义诗风2、苦吟诗人(例难民) A、精雕细琢,刻绘生活 B、含蓄凝重,新奇传神,例 老 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选自烙印,开明书店一九三四年三月初版 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暗示着旧中国农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在这种命运面前,老马逆来顺受,企望“死里逃生”,诗文中洋溢的,是农民“坚忍主义”的生活态度。,3、救亡诗人 A、讴歌抗敌将士,呼唤民族新生:从军行、泥土的歌等。 B、诗风由含蓄凝练变为热情奔放。4、讽刺诗人 A、讽刺国民党统治下的“残酷的真实 ” 诗集: 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 B、激愤的情感,尖利的锋芒,雅俗共赏的形式。,田间 原名童天鉴。中学时代开始新诗创作。1934年加入“左联”。193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末明集。1938年到延安,致力于街头诗运动,出版叙事长诗赶车传。1、时代的鼓手:受裴多菲、涅克拉索夫、马雅可夫斯基等诗风的影响(例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A、战斗的鼓点政治鼓动性 B、鼓点式形式意象密集,诗行简短,旋律急促,情绪跳动2、给战斗者 A、意蕴:民族沉重的灾难,深沉的爱国精神,反抗侵略者的号角 B、艺术:简短、跳跃的句式,紧张急骤的节奏,闪电般的感情冲击。,新诗的深化期1937年7月7日爆发的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这时开始的八年抗战和随后进行的三年内战,使中国一直处于动荡的战争时期,所有的文学创作也都打上了战时的烙印,因此,从这时起的12年的文学,现代文学又通称为40年代文学。在这时期的诗坛上,最为重要的两个诗派,就是以现实主义为特征的七月诗派和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九叶诗派。,胡风、路翎及“七月派”,“七月派”是20世纪40年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以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得名,代表作家有路翎、鲁藜、绿原、牛汉等。 “七月派”是由抗战所催发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与现实及焦灼的关系,决定着它的流派性格。救亡与启蒙的互相促进,也是七月派的精神追求。而随着抗战时局的变迁,七月派总体创作风格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后期偏于沉郁悲怆。,胡风与夫人梅志,路 翎,“七月诗派”1、 概念:七月诗派是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他们的主要阵地是七月、希望、诗垦地、泥土、呼吸等杂志,其作品大都收集在胡风编辑出版的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中。七月诗派主要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们高扬主观战斗精神,创作倾向于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促成了中国新诗在20世纪40年代的勃兴和繁荣。,七月诗派的诗人所处地域不同(既有国统区的,也有解放区的;既有游击区的,也有战争前线的),生活境遇和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创作特点,但作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创作的思想价值取向上又有共同之处,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讴歌抗战,呼唤解放。 抗战不久,胡风率先以愤激的情绪写下了为祖国而歌:“在黑暗里 在高压下 在侮辱中/痛苦着 呻吟着 挣扎着/是我的祖国/是我受难的祖国!祖国呵/你的儿女们/歌唱在你的大地上面/战斗在你的大地上面/喋血在你的大地上面”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另外,田间的给战斗者、杜谷的写给故乡、冀汸的跃动的夜等,都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沉沦、浴血奋战的精神。然而,战争是艰苦的,更是残酷的。,40年代初,正是抗战最艰苦卓绝的时期,七月诗人真切地表现了抗战的艰辛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例如阿垅的纤夫:“一寸的前进是一寸的胜利呵/以一寸的力/人的力和群的力/直迫近了一寸/那一轮赤赤地炽火飞爆的清晨的太阳!”冀汸的渡、朱健的骆驼和星、侯唯动的偷袭、辛克的我爱那一幅旗等都表现了这方面的主题,表达了诗人与民族命运的休戚相关。,2、抨击丑恶,揭露黑暗。 谢冕曾这样评价七月诗派:“体现这一流派最为可贵的品质,是七月同仁对于社会、民族的哀乐与共的参与精神。七月的诗人一方面体认自己作为诗人的使命,一方面他们更乐于承认自己属于历史、属于社会、属于民众。” 七月诗人与民众血肉相连,不仅讴歌抗战与解放,而且表现民众的苦难生活。他们大多来自生活的底层,因而对人民的同情始终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悲哀”、“灾难”、“黑暗”、“丑恶”、“不平”、“愤懑”等是频繁出现在他们作品中的词语。,绿原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悲愤的人们、复仇的哲学、你是谁系列长诗,以“魔鬼的身份”面对整个腐朽的统治“大摇大摆地背诵讽刺小品”,以犀利的笔锋,澎湃的激情,揭露黑暗,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表现了诗人对苦难的民族和人民的无限同情。阿垅的琴的献祭、邹荻帆的雪与村庄、杜谷的巷、徐放的动乱的城记等,也都渗透出诗人心中的悲哀和对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郑思的秩序,朱健的低云季沉默,彭燕郊的雪天、岁寒草、不眠的夜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愤怒之情。,3、赞美革命人民。 抗战以来,七月诗人频繁地看到流血与牺牲,他们用诗歌表现人们迎着风暴浴血奋战的历程,表现自己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天蓝的队长骑马去了深刻地描绘了斗争的复杂尖锐:“队长/呵,回来/我们/一千个心在想/一千双眼睛在望/你呀/你什么时候回来队长!/呵,回来!/正当现在我们改编的时候,/知道您永不回来了!”,4、赞美自然,赞美光明。 七月诗派诗人笔下的自然大都带有一种宁静浪漫的色彩和温柔亲切的情调,表现出他们热爱生活、渴望和平、向往幸福的强烈追求,彭燕郊、冀汸、杜谷、牛汉等都是善于描绘大自然的歌者。牛汉在鄂尔多斯草原中把黄河形容为“像古骑士扔下的一张长弓/静静地/躺在草原上”杜谷的泥土的梦写得既温柔又亲切:“泥土有绿郁的梦/灌木林的梦/繁花的梦/散发着果实的酒香的梦/金色的谷粒的梦/它在梦中听见了潺潺的流水/和牦牛低沉的鸣叫/和布谷鸟催耕的歌/和温暖的池沼/划着桔色的浆和白鹅的恋曲。”赞美光明、向往自由更是诗人所倍加关注的内容,田间、艾青、天蓝、孙钿、鲁藜、胡征、阿垅等都曾先后去了延安。,七月诗人不仅在思想价值取向上有共同之处,艺术追求上也有相同的地方,在追求诗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倾向。首先,七月诗派坚持高扬主体的现实主义精神,强调诗人的主观意志,同时把诗人的主观精神楔入客观对象的深层,抒发出战争环境中的典型情绪。他们主张把诗歌与战斗紧密结合起来,胡风在七月的创刊号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代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在神圣的火线下面,文艺作家不应只是空洞地狂叫,也不应作淡漠的细描,也得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出蠢动着的生活形象。在这反映里提高民众底情绪和认识,转向民族解放的总的路线。”胡风所阐发的观点中渗透着深厚的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主张在创作中强调主客观的结合,突出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受艾青影响,七月诗派在诗歌形式上普遍倾向“散文化”,自由化。七月派的诗歌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不拘格律,长制与短章,缜密的句式与跳跃的句式,各取所需。孙钿喜欢用节奏短促、铿锵有力的阶梯体;绿原借用西方长篇议论的句式,不求章法的整齐划一;阿垅多用长句,并且善于用重复的音节。这种自由奔放的形式便于表现诗人的悲壮、乐观、慷慨、激昂的情绪。在语言方面,艾青倡导诗歌语言的口语美,曾说:“最富于自燃性的语言是口语。尽可能地用口语写,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 七月诗派受其影响,在语言上追求充满生活气息的新鲜、单纯、生动、简洁、明快、朴实的口语美 .,穆旦、郑敏、袁可嘉及“中国新诗派” (即九叶诗派) :,郑 敏,穆 旦,袁可嘉,“中国新诗派”(后又称“九叶派”)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 中国诗坛上最重要的流派,是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风格相似的诗人群,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1981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 “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关于九叶诗派,九叶诗派 20世纪40年代后期,辛笛、穆旦、陈敬容等一批年轻诗人陆续发表了大量诗作,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80年代初,他们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九位诗人结集出版诗集九叶集,“九叶诗派”由此得名。,九叶诗派除了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等“九叶”外,还有方敬、莫洛、金克木、王佐良、徐迟、李白凤、马逢华、李瑛、方宇晨、杨禾、吕亮耕等诗人,多数人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影响下走上诗坛的,他们中有半数曾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在西南联大,他们学习西方现代派的文艺理论并开始创作诗歌 .,九叶诗人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们在诗歌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平衡美”。1、九叶诗派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美”。他们是一群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进步青年,他们“绝对肯定诗应包含、应解释、应反映的人生现实性。” 同时,他们又对诗歌的艺术性相当尊重,他们希望“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要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 。,2、九叶诗派在诗歌内容上追求表现现实与挖掘内心的“平衡美”。他们的诗既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掘,又不迷失在自己的狭小世界中;既“抛弃了心爱的镜子,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杭约赫启示),又总是通过诗歌表现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感受。,3、九叶诗派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美”。穆旦的被围者由一个完整的人工的圆触发诗的感性:“一个圆,多少年的人工,/我们的绝望将使它完整。”诗人所要真正表达的却是对生活或生命的理性思考:“因为我们已是被围的一群,/我们翻转,才有新的土地觉醒。”平庸的圆满使我们空虚,我们是圆中被围者。残缺意味着破坏、危险甚至牺牲,但它却使我们充实,会带来新生的希望。由圆满到残缺的心理体验中升华出的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及绝望中生出希望的生命哲理。辛笛的风景和唐祈的老妓女,描写的是生活中的感性形象,同时又包含着诗人对社会病态的理性思考。,4、九叶诗派在诗歌创作中追求中西诗歌艺术融汇过程中的“平衡美”。“他们尝试以双重的传统生命(我国古典诗词传统和新诗的优秀传统)去消化融汇西方现代诗歌,同时自觉地吸收西方现代诗艺的新因子,充实、发展自己的艺术生命,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审视眼光,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现代诗风”。,九叶诗派的创作探索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因为后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使这种探索没有继续下去,但在新时期到来之后,其诗学价值有效地转化在新一代诗人的创作中,“如果将80年代朦胧诗及追随者的诗歌与上半个世纪已经产生的新诗各派大师的力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朦胧诗实是40年代中国新诗库存中的种子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播与收获”。,九叶诗派的贡献,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九叶诗派”追求一种思想深刻、情味隽永、意象新颖奇特的艺术境界。穆旦是“九叶派”中最具特色和成就的诗人。,“以肉体思考”的中国诗人穆旦,穆旦(19181977),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从小就表现出早慧早熟的特点。40年代穆旦与郑敏、杜运燮并称西南联大“三星”。3部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其中穆旦诗集是他创作成熟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著名的文学翻译家。,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前线,担任翻译官。19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1948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归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等诗集。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教学,下放到图书馆工作。1977年2月26日在天津病逝。1979年冤案平反。,(一)主要著作有: 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二)穆旦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早期(1934-1937),大致从他在南开中学开始创作到他随清华南迁,这是他创作的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2、中期(1937-1948),大致从他南迁到去国,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主要作品有合唱、赞美、诗八首等;,3、后期(1948-1957),大致从他去美国到回国后中断创作,这是他创作的衰退期,主要作品有葬歌、九九家争鸣记等;4、晚期(1975-1977),大致从他重新创作到去世,这是他创作的重振期,主要作品有智慧之歌、神的变形、冬等。,(三)穆旦诗歌中的常见主题有三个,即: 第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例如赞美、合唱、旗、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等篇。 第二,“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例如出发、五月、从空虚到充实、隐现等诗。 第三,表现“残缺的我”。例如三十诞辰有感、诗八首、控诉等诗。,“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和“残缺的我”,是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表现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现实、个体存在面前深刻的精神思考“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体现了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 “历史意识的浮现”的创作特点,穆旦诗歌对民族苦难和时代忧患的深层感受,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广的忧患意识赞美,83,“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是最具穆旦个性特点的核心主题,是穆旦“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的经典主题:即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理的拷问,是穆旦对人生和世界的整体性看法出发首先存在于诗人对现实、历史的深入批判中,这种批判又直接指向对人类历史终极真相的追问其次是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披露,诗人描绘了处于现实和理想、过去与未来、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的矛盾与困扰中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冲突“残缺的我”正是穆旦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理进行拷问的结果,表达了现代人无法确定自我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精神困惑,穆旦诗用冷酷的笔调深入心灵做严峻的自我拷问,揭露出现代人“丰富的痛苦”,显得异常深刻。出发是这方面的代表。诗八首从恋爱中也看出“火灾”。他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描写令人读之发颤!穆旦又是能够在最困苦的时刻看到了曙光的人,赞美通过对老农的劳作的描写欢呼:“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诗难于理解,理解了则意味无穷。,这个残缺的我,既不同于郭沫若诗歌代表的昂扬的时代精神的大我,也不同于戴望舒笔下仅仅代表颓废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小我,在现代新诗史上,从更深刻的哲理意义上表达了现代人无法确定自我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精神困惑。,穆旦的诗八首是作为一首诗连续在一起写爱情的。这一组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十分严密的结构,用初恋、热恋、宁静、赞歌这样四个乐章(每个乐章两首诗),完整地抒写和礼赞了人类生命的爱情,也包括他自己的爱情的复杂而又丰富的历程,礼赞了它的美,力量和永恒。 诗八首是一篇爱情的启示录,也是一首生命的赞美诗。,【参考书目】,1、杜运燮编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钱理群鲁迅与穆旦,中华读书报1997/10/15、223、宋炳辉新中国的穆旦,当代作家评论2000/2,

    注意事项

    本文(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改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