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八章技术进步课件.ppt

    • 资源ID:1547422       资源大小:927.50KB        全文页数:6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八章技术进步课件.ppt

    第八章 技术进步,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节 创新第四节 技术引进问题,8.1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类型,8.1.1技术进步的含义科学、技术的差异与联系:科学与技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科学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而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手段。(2)科学进步表示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但他一般不能形成直接的生产力;而技术进步则是直接与生产率的提高相联系的。技术进步在现代科学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但是,只是在现代科学产生以后它才加快了速度。(3)现代科学的进步为技术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技术进步则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直接提高生产率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经济学含义:在经济学中,技术进步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换个说法,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用图形表示,技术进步可以表示为等产量线的内移,如图10-1所示。图10-1中,横轴代表劳动投入量,纵轴代表资本投入量。曲线表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一定的产量可以由资本与劳动各种组合生产出来;技术进步发生后,产量不变,但两种投入都减少了,结果,等产量曲线向原点移到。和代表的产量是相同的,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技术进步,当然有一个时间性,因此,两条等产量曲线代表的时间是不相同的。比如说,代表是5年前的技术,而代表是今年的技术,今年的技术比5年前的技术提高了,因此,生产同样产出的投入量减少了。当然换个说法也是一样的;同样的资本和劳动生产的产出今年比5年前增加了。,图81,1)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不能由常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来解释的产出增长被称为是增长率余值,经济学家把这个余值归因于技术进步。但是,这种技术进步是外生的,非体现的,即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变动没有关系。2)有些经济学家反对把技术进步看作是外生的,认为技术进步体现在物质资本中,新的机器设备代替旧的机器设备代表着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是内生的、体现的、即随着资本的增加,新资本比旧资本由更高的生产率。,不过,生产率的提高有一部分并不体现与资本等常规要素的增加,例如,规模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制度(如产权)的完善、对外开放程度和知识的增进等因素都能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但不需要常规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只需要很少常规要素投入的增加。可见,外生的技术进步的确是存在的。,Caution: 技术知识是指社会对整个世界怎样运行的理解。人力资本(后天获得的生产能力)是指传递这种理解给劳动力所花费的资源。 打一个比喻,知识就是社会课本的质量,而人力资本是人们阅读它们所需花费的时间数量。劳动者的生产率既依赖于人们所能获得的课本的质量,也依赖于人们学习研究课本所需花费的时间。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知识已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学习掌握这些知识,迅速提高本国的人力资源质量。,8.1.2. 技术进步的类型,经济学家把三种技术进步类型分别称为是资本节约型的(capital-saving)和劳动使用型的(labor-using)、劳动节约型的和资本使用型的以及中性型的(neutral)。关于这三种技术进步类型由两种表述方法。,设只有两种投入资本和劳动,且其价格比率不变。如果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K/L)上升,则就说此类技术进步就是劳动节约型和资本使用型的;如果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劳动比下降,此种技术进步就是资本节约型和劳动使用型;如果技术进步是资本劳动比不变,即资本与劳动同比例的下降,则该种技术进步就是中性型的。这些技术进步类型可以用图8-2来说明。,(一)要素比例方法,在图8-2中,曲线I表示技术进步前的等产量曲线,斜率KL表示劳动对资本的价格比率,射线OE表示资本劳动比。设劳动资本价格比不变,即KL的斜率不变。于是,技术进步发生后,等产量曲线I向原点移动,表示同一产量只需较少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要素价格比率线平行地向下移动(如移到K1L1),与新的等产量曲线相切,达到新的均衡(成本最小或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条件)。这时,均衡点的位置决定着技术进步的类型或性质。,1)如果等产量曲线移至Ia,切点A表明节约的劳动比节约的资本更多,资本劳动比上升,即OE先从原点向上旋转,通过A点,这就是劳动节约型和资本使用型的技术进步;2)若等产量曲线移至IC,切点C显示减少的资本比减少的劳动更多,资本劳动比下降,即OE线从原点向下旋转,穿过C点,这就是资本节约型和劳动使用型的技术进步;3)如果等产量曲线移至Ib,切点B表示资本与劳动同比例减少,资本劳动比不变,这就是中性型的技术进步。,(二)边际产品比例方法,设资本劳动比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边际产品的增加相对地大于、小于或等于劳动边际产品的增加,则该技术进步分别可称为是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或中性型。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的,要素的边际产品等于要素的价格,于是,边际产品比例的变动即等于要素价格比例的变动。技术进步的这种表述方法可以用图8-3来说明。在图8-3中,设资本劳动比不变。若资本的边际产品比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得多,则资本的价格相对于劳动的价格上升,从而劳动资本价格比率线旋转到K1L,新的等产量曲线与之相切于A点,这就是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2)若劳动的边际产品比资本的边际产品增加得多,则劳动的价格相对与资本的价格上升,从而劳动资本价格比率旋转到KL1,新的等产量曲线与之下相切于B点,这就是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3)如果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品同量增加,劳动与资本的价格同比率上升,则劳动资本价格比率平行地下移到K2L2,新的等产量曲线与之相切于C点,这就是中性技术进步。,以上两种表述方法虽然形式上不同,但内容上却是一致的。如要素价格比率不变,技术进步只能影响资本劳动比;若资本劳动比不变,技术进步只能改变要素价格比率。除了表述方法的差异之外,二者的意义也有重大的区别。1)首先,从范围上说,要素比例方法更多地是针对单个厂商或行业的。单个厂商面临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它们只能在既定的价格条件下选择资本和劳动的使用量。边际产品比例方法则主要以整个经济为对象。如果充分就业存在,资本劳动比既定,技术进步就只能改变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其次,从性质上看,要素比例方法强调技术进步后的要素间的替代关系,它是一个生产要素的选择和使用的工艺标准。边际产品比例方法则着重于技术进步对要素收益的影响,它是一个有关收分配的标准。发展经济学一般强调要素的替代关系,因此,使用要素比例方法更为普遍。,8.2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8.2.1 技术进步贡献的测算方法研究者首先将不能由要素投入的增长来解释的产出增长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on, TFP)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是对单要素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概念的扩展,它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包括劳动、资本等全部生产要素的每单位投入的产量,或者总产量与将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丹尼森把全要素生产率有进一步分解为:劳动者年龄性别构成的变化、教育的进步、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以及知识的增进因素。这些因素从广义角度都可以归结为是技术进步。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就等同于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贡献的测算建立在增长核算方程的基础之上。设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技术进步贡献的测算建立在增长核算方程的基础之上。设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 Y=F(K,L,t) (8.1) 其中,Y为产出,K、L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t为时间变量。对(8.1)式求全微分并除以Y,得到下式:,举例说明。1960年到1973年,非洲27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0%,资本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为6.3%,劳动投入的平均增长率为2.1%,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8和0.42。根据(4)式,非洲在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率为: 用技术进步率除以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得到技术进步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7.5%。,从以上论述中可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增长率余值,它表明,如果扣除单纯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一国的经济是否还有一个额外的增长率。如果没有,该国的经济增长中没有包含技术进步因素;如果有,则包含了技术进步因素;如果余值还很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很大.,从以上论述中可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增长率余值,它表明,如果扣除单纯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一国的经济是否还有一个额外的增长率。如果没有,该国的经济增长中没有包含技术进步因素;如果有,则包含了技术进步因素;如果余值还很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很大.,8.3 创新(Innovation)8.3.1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熊彼特首先把发明(invention)和创新(innovation)两个概念作了严格的区分。按照他的观点,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创新则是把发明实际运用到市场生产。因此,发明是技术上的概念,而创新则是经济意义上的概念。发明可以是完全自发的,不一定能被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而创新则必然是引致的,它必须为创新的主体带来额外利润。,8.3. Innovation:创新,当然,在现代社会里,完全凭借个人兴趣、不考虑经济利益而自发进行发明行为已越来越少了,市场需求已成为新技术发明的主要动力。从某种意义说,发明和创新之间的界限已不像熊彼特所区分的那样严格,发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创新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熊彼特看来,发明的主体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首先是这样一些人:它们具有创建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梦想和意志,具有征服困难、获取成功的愿望,把创造过程当作一种愉快的体验;它们对于经济事业的开发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善于捕捉投资机会,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魅力和冒险精神,并且具有非凡的个人素质和组织管理才能。凡此种种归结起来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神”(entrepreneurship)。,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1911年秋天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在把发展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时提出的。 他认为发展包括下列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Source: 约瑟夫A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第1版,第73-74页。,熊彼特模型的初始状态为一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静止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存在额外利润,不存在失业,不存在储蓄和投资的增长,因而也不存在经济发展。这时,企业家受获取利润和创建企业的意志所驱动,通过发现并引入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生产效率等方面建立了竞争优势,从而获得了额外利润。但是,这种额外利润是暂时性的,其他企业为分享这部分利润会进行“模仿”。这时,创新活动就进入了扩散阶段。,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不断扩散使创新企业家最初享有的额外利润逐渐减少,直到消失。于是,经济体系恢复到均衡状态,但是处在更高的均衡。不过,在更高的技术和制度基础上,又出现新的创新活动,旧的均衡又被打破了。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正是在这样一种绵亘不断的创新活动之中被推动着向前发展的。在没有创新的条件下,市场竞争最终将消除所有经济部门中的额外利润,使经济进入长期均衡的静止状态。,但是,创新的不断出现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性,追求利润的企业家总在寻找机会通过引入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来增加自己的利润,从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进步。这种创新活动一旦停止了,资本主义经济也就不复存在了。,8.3.2 创新及其制度环境,”创新”无疑是一个内容丰富、涵盖面很广的概念,不能把它简单地的等同于技术进步。然而,技术创新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组织和制度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条件。,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熊彼特并不是孤立地对待技术进步问题,而是把它作为创新机制的一部分,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来处理,从而使技术进步问题与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然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则技术进步的来源最终也可归结到这样一个制度层面。这种制度内容包括如下几点:,()竞争条件。(充分竞争的假设)()市场的完善程度(一是市场机制的完善;二是市场体系的完善)()自由企业制度。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创新的动力就要看它是否“自由”,即:是否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是否拥有创建、投资、改造和破产的权力;在实行创新是否能得到应有的收益和承担应有的风险。()企业家阶层。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因为建立了这样一种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8.3.3 发展中国家创新机制缺乏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包括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多数属于投入驱动型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小。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看,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能在创新过程中实现持续的、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机制所依托的制度基础存在缺陷。具体地说,这种缺陷包括:市场不完善,竞争不充分,自由企业制度和企业家精神缺乏。,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在二战后独立的,经济较为落后,人们素质较低,缺乏管理经济的经验,从客观上说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经济管理制度。 第二是主观因素,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即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受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短暂的经济增长实绩的鼓舞和早期发展理论的影响,强调计划的作用和政府控制的重要性,不相信市场机制。因此,采取的战略和经济政策普遍是反市场倾向的,从而压制了竞争和创新的环境,使经济效率低下。,当然,有些国家和地区较早的认识到了计划化和反市场制度的内向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有害性,迅速地转变策略,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打开国门对外开放,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结果,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但是,至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是政治原因)而未能为竞争和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致使效率低下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关于中央计划经济缺乏创新机制和企业家精神的原因,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作了深入的分析。他首先问:为什么像前苏联这样的中央计划经济不能维持经济增长呢?是教育和科学研究投资不足吗?不是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投资甚至比资本主义国家还高,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甚至达到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比如,前苏联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甚至比美国还多。正因为如此,前苏联能够在20世纪60、70年代在空间技术领域与美国展开竞争。,但是,总量生产率对苏联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低,且长期下降。这种情况似乎证明对教育和研究的投资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传统的主流观点是资本积累,但速水佑次郎赞同熊彼特的观点,即:促进技术进步的充分条件是“创新”。前苏联等中央计划经济缺乏的就是这种创新活动所需的市场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下,实行创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以及国有企业管理者。他们应该负责为人民利益而最好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利用刺激和市场竞争的鞭策,他们的努力必然是松弛的,且偏离使人民受益的目标。 在计划体制下,增加工作努力的主要刺激手段是对国有企业的经理和工人确定生产数量指标。在这种刺激体制下,数量指标必然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而很少考虑产品质量的改进。不像市场经济中的私人企业家当他们的产品质量低劣时,他们因失去顾客而受到惩罚,国有企业在国家收购包销的体制下不受这样的惩罚。,8.4 技术引进问题8.4.1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除在本国发展一种创新制度之外,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促进技术进步的又一主要途径。历史经验表明,这种从外部引进的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内源的技术进步。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研究与开发技术所花费的成本比别人现成的同类技术所花费的成本要大得多,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必对每种技术都从头开始研究。,其次,由于科技研究和开发能力较低以及资金有限,对于某些技术,发展中国家在短时期内难以研制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弥补本国的技术力量不足,从而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而且也能节省大量的资源。第三,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机制,其内源的技术进步十分缓慢。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可以加快发展中国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创新活动的发展。第四,技术引进还促进外贸的发展,加速引资国的对外开放和加入全球经济的步伐。,与一般商品相比,技术商品具有如下特点:()技术商品的研制成本一般要大大高于普通商品的生产成本,但技术商品在运用中却无需再生产成本;()技术知识作为商品使用后,并不减少原所有者的持有量,它特别适合于大规模的运用;()技术商品随时面临着仿效的危险,从而垄断地位随时都可能丧失;()买卖双方中,卖方处于不利地位,它无法正确估算技术商品的未来成本和收益;()技术商品一般不能向第三者任意转卖。,可见,技术商品的这些特点尤其是它的规模性和时效性促进和推动了技术的输出。发达国家一般是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的。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实际上,为了维护发达国家自身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尤其是军事利益,它们并不情愿把最先进的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8.4.2 技术引进的类型和方式,技术引进可分为垂直的和水平的两种形式。()垂直的技术引进是指一国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并用于本国应用科学研究中,或者一国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应用科学研究成果,并用于本国的生产领域中。()水平的技术引进即指一国从国外引进已被用于生产领域的先进技术并直接用于本国的生产领域中。,技术引进一般有以下几种具体方式:1.以商品贸易的方式引进技术。这主要是体现先进技术的成套设备的引进,新型原料的进口,也可以是体现先进技术最终成果的新产品的引进和仿制。2.许可证贸易。即通过许可证的方式实现单纯知识形态的先进技术的转让。具体地说,这种贸易包括专利权的购买、图纸和技术参数的有偿取得,等等。,3.外国政府和私人企业的技术援助。这往往是通过科技专家的交流来实现的,即本国的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或外国专家被邀到本国进行技术指导。4.外国私人投资。跨国公司在引资国中投资办企业,除了带来资金之外,还直接带来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8.4.3 适用技术的选择,所谓技术选择是指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是偏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引进,还是偏向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引进。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在选择其适用技术时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是考虑本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发展中国家一般情况是,劳动丰富而资本稀缺,因此应该引进那些劳动密集型技术,以便与本国的劳动丰富这一特点相适应。但实际上技术选择问题不是这么简单。除了考虑资源禀赋状况之外,技术引进国还要考虑下列因素:,1.本国的技术和经济基础。在技术方面,引进一项技术必须考虑本国对该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该项技术是否超出了本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太远;在经济方面,则必须考虑国内是否有为该项技术配套的基础设施、人才、自然资源和经济规模等。2.市场需求。如果一项新技术引进后生产的产品根本在国内找不到销路,那么,这项技术再先进对这个国家也是不适用的。3.文化与意识形态。如果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本身与国内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该产品或技术对该国无疑也是不适用的。,4.发展前景。对于技术引进国来说,通常最关心的问题是引进的技术究竟能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有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增加就业机会并克服发展的非均衡因素,同时使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收入分配等等问题降到最小的技术,才可真正称得上是适用的。不过,一项先进技术不可能满足技术引进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所有发展目标,因此,满足一些主要目标就可以说这些技术是适用的。,因此,“适用技术”的选择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要素密集度选择的范围,适用技术可以是劳动密集型的,也可能是资本密集型的。此外,适用技术包括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整个技术范围,它可以是当代尖端技术,也可以是在发达国家已经陈旧甚至过时的技术。可见,适用技术主要视技术引进国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一定要适用,也就是说,要从成本和收益以及有利于加速本国科技进步这个宗旨来考虑。,Appendix. 适用技术的选择1)每个人都会同意:高收入国家使用的很多技术,不适合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需要。自从美国和欧洲开始其工业化进程以来,相对其他生产要素而言,他们缺乏劳动,于是他们的创新几乎都旨在节省劳动。其结果是,几乎所有生产部门都产生一系列机械化和自动控制的技术,而且一个要比一个更适合于劳动稀缺而资本丰裕的国家但却越来越不适合具有相反要素禀赋的国家。,2)资本过份密集,这只是发达国家的技术不适用于欠发达国家的一个方面。即使人口最多的欠发达国家,其经济规模一般也比高度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规模要小得多,所以发达国家的技术往往设计成在相当大的操作规模上才有效率,而这种操作规模比发展中国家在可见的将来所能达到的还要大。此外,引进的技术可能需要使用在穷国不易获得的熟练劳动力,因此,也许还得引进外国技术人员。最后,还可能用这类技术来生产类型不对路或品质级别不对路的产品。,3)尽管有种种不适合的方面,富国开发的技术往往还是被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穷国使用。这并不令人惊奇。世界上用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费用90以上是富国支出的。第三世界邀请跨国公司在其主导部门投资,并且通过官方援助计划得到设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投资者和援助者,只能提供他们所知道的和手头有的东西。因此,必然会出现不适用技术的转移。,4)外国投资和援建工程项目,往往具有其来源国的特征。几年以前,4项大型公路建筑工程在尼泊尔同时施工,分别由美国、联邦德国、苏联和中国融资援建。各国所用技术有很大差别。可以预见,中国的工程是劳动密集程度最高的,动用从中国带来的大队施工人马。联邦德国和美国的工程,机械化程度要高得多。在所有的工程中,苏联的工程资本密集程度最高,使用最大最重的推土机和压路机。而拟建造的公路的类型和沿路地形,在这4个工程地区都差不多。,8.4.4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状况与问题,1)技术引进陷阱:就技术而言,在发达国家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和限制最新技术转让以谋求垄断利润的前提下,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始终存在一个最后的技术差距无法逾越,后发展国只有不断的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从而陷入恶性循环。2)招商引资中遭跨国公司被动锁定(资料来源:2005年02月03日 16:14,中国青年报),19501998年期间,西欧追赶美国。这期间,西欧抓住了追赶美国的难得机会,当时作为领先国家的美国的技术进步速度远超过它1973年后的水平。事实上,这次追赶过程持续到1973年后的现在。西欧的平均生产率水平从1973年的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二上升到1998年的五分之四以上。然而,由于失业人数的激增,总人口的人均工作小时数1998年只有1950年的72%,大多数西欧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要慢于美国(见表A1)。,对不同国家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是与资本积累大致相同的.注:1960-2000 年84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来源:2005世界发展报告,图8. 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占重要的比例,

    注意事项

    本文(第八章技术进步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