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课件.ppt

    • 资源ID:1547264       资源大小:556KB        全文页数:11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课件.ppt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不能没有马克恩,没有马克思,没有对村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名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种”。 德里达,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观,要想对这一思潮有一个宏观的、总体的把握,就需要对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流派和基本思想特征等等,作出扼要的叙述。(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征,历史背景 1、 “十月革命”胜利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国依然按照俄国革命的做法发动了革命。但是,这些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来看本应取得胜利的革命却接二连三地遭到了失败。这一问题,触使当时的革命领导和理论家展开深入思考。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作在1932年正式出版,进一步激发人们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展开深入研究,也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他的人道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至此,“两个马克思”和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差异开始为西马所坚持。,3、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的分析 : 4、对20世纪50至60年代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 5、对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欧、北美“造反运动”的指导 6、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效应的研究的批判,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同时问世,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正式诞生。稍后,意大利共产党人葛兰西在法西斯的监狱里写作了狱中札记。这些著作都对革命的失败做了深刻的反思,并从理论上批判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庸俗唯物主义。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革命形势尚不成熟,或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织工作的不完善,是上述各个国家的革命最终失败的根源。但是,卢卡奇和葛兰西等人却分别阐发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卢卡奇的主要观点,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化现象,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的关系。这种物化现象无所不在,不断加深,使得物化结构内化到了人的意识之中,形成了认同资本主义现状的物化意识。这种物化现实和物化意识,最终使社会现实和社会进程支离破碎,丧失了历史总体性,这是影响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因素。他的结论是: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历史总体性的生成,而历史总体性的生成又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就把意识革命提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地位,对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做了很大的修正。,葛兰西的主要观点,葛兰西则认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差异体现于市民社会地位的不同:东方社会未形成独立的市民社会,整个上层建筑由政治领域构成,国家就是一切,其本质是暴力加强权;而西方社会的上层建筑由国家政治社会和作为意识形态文化活动领域的市民社会两部分所构成。这样,在西方社会,资产阶级不仅拥有政治上的领导权,而且取得了文化霸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所经历的命运不同。在俄国等东方社会,由于没有独立的市民社会,因此,当经济和政治危机出现时,只要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革命就会成功。但在西方社会,当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时,无产阶级只用暴力夺取政权并不能保证革命成功,因为市民社会还强有力地支撑着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因此,在西方社会,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政治革命,而是同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或文化霸权的文化革命。,柯尔施的主要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为基本原则的总体性特征。,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总体特征,总的来说,反对以第二国际为代表的过于强调经济决定论的传统解读模式,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总体理论中的特殊地位,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性质和意义,并且把理论和实践、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总体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核心内容,高扬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能动性和革命性,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的思想观点,这些观点与列宁尤其是前苏联领导人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也使得他们的著作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如卢卡奇也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归结为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即革命的辩证法,并且同样肯定了总体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葛兰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实践哲学,突出了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实践能动性,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宿命论作出了严厉批判。,在上述三部著作问世之后,围绕这些著作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出版之后不久,被列宁逝世之后的前苏联某些领导人(推行“布尔什维克化”)训斥为“理论上的修正主义”,受到严厉批判,并且被撤消国际杂志编辑职务,直至被开除出党。1930年,他写出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文,同“以考茨基的旧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和新的俄国列宁主义正统派之间的联盟”展开争论,较多地明确论及自己同列宁在某些理论问题上的分歧。当然,他同列宁的思想并不完全对立,而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观点有所分歧而已。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术语最早就出现在柯尔施这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30年再版时的一份增补的材料中,而且是在“马克思主义内部”同俄国“布尔什维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家”进行“哲学讨论”的意义上使用的。柯尔施把他自己、卢卡奇和德国匈牙利共产党内其他一些理论家都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第二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正是在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强调自己的宗旨是通过讨论来认识真正的、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主张“不是在政党政治的意义上,而是在严格的科学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创立了一种自称是“新型的唯物主义”或“批判的唯物主义”的批判理论。其中的一部分还吸收了主要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一些新的思想,试图将之“综合”进马克思主义之中,并得出新的结论,由此引发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盛行于美国和西德。1962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启蒙辩证法发表,阿多诺于1966年发表否定的辩证法,使“社会批判理论”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1964年,马尔库塞出版单向度的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做了深刻分析,产生广泛影响。1968年,西方主要国家爆发声势浩大的学潮和工潮,该学派的影响达到鼎盛时期。马尔库塞被视为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导人相继去世,但他们影响尚在。它的第二代成员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人,以及第三代成员A韦尔默尔(1933)、C奥菲(1940)等人迅速崛起。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派别。,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后,还出现了所谓“存在主义(生存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马克思早期著作对人的重视,同存在主义关注人的生存境况具有相同的思想旨趣,这促使一些左派进步学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结合。于是产生了以萨特和梅洛-庞蒂为代表人物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萨特在一段时间里主动靠近马克思主义,发表了大量肯定、甚至赞扬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梅洛-庞蒂第一次明确地把卢卡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历史与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并首先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对立起来,极力否定列宁的哲学思想。对此,卢卡奇本人曾提出过强烈抗议。,在20世纪6070年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在西方盛行。该派是在东西方冷战和国际共运内部大论战的复杂形势下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等一系列论著中,他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试图把作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与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并提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认识论的断裂”。,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英美一些学者(JE罗默、GA柯亨、J埃尔斯特等)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从而出现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另一些学者(法国的安高兹、加拿大的本阿格尔和威廉莱易斯,英国的大卫佩珀等)则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态问题,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要求,于是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此外,法国学者乔治拉比卡、E巴里巴尔、J比德等人,在继承、批判、改进和发展“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美国学者保罗皮科内和法国学者利斯桑塔玛莉亚等人则主张对现象学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同时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纠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抽象的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和批判的性质,从而形成了“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流派。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涌现,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后现代思潮中的马克思主义”,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物和流派众多,外延极其宽泛。除了上述流派外,人们还常常把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包括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马克思主义等)也置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围。面对如此之多的人物和流派,国内外学者曾试图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外延作出规定。,衣俊卿、丁立群、李晓娟和王哓东合著的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4月版)一书中,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虽然被专门作为一卷来论述,但却并未明确地被归入西方马克思主义名目之下。该书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归为以下三大类:一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二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三是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还把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也归入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E布洛赫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与卢卡奇同龄,并且同过学。1918年发表的乌托邦精神是其成名作。1954、1955、1959年分三卷出版的希望原理则是其希望哲学的代表作。,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属于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又被归结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理论等不同分支(最后一个分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关)。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包括萨特的思想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该理论被理解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弱化形态)。另外,也可以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等流派都放在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范畴中来加以理解。,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按照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一书,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两种理论,即德拉-沃尔佩的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但是实际上,拉比卡、巴里巴尔、比德等人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英美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等,也都属于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阵营。,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经历了一个从缘起到繁荣再到转向的过程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世纪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公众的怒火演变为个人的牢骚、 从大街上的战斗演变成书房里的打赌的过程 。 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缘起阶段:1923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都力图直接或间接回归到马克思的文本,重新发现和理解马克思。,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党内发展到党外,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一种非正统马克思主义逐步演化为一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社会思潮。进入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一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以德文公开发表,二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不但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反而出现了法西斯主义,一些学者开始转向心理分析。 20世纪50年代后,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这时由于西欧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日益淡漠,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试图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来深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寻找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道路。他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批判,他们关心的问题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以“补充者”的姿态出现,试图填补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道主义“空场”。,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转向阶段。 1968年在法国的“五月风暴”中,“新左派”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奉为指导思想,但 “五月风暴”最终沉寂,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一起走向了低潮。随之开始了后马克思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科技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出现了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科技革命的社会效应、生态等现实问题当作自己研究主题的倾向。如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第三代,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分析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它们不仅背离马克思主义,而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也有了一定距离,由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过渡到非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个或更多主要特征的习惯性拒斥,这些特征包括唯物史观,作为社会动力和方法的辩证法,作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组织特征的阶级与生产方式。他们不再试图修正、补充马克思主义,因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法修正和补充,他们真正要做的是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修正”、“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逐渐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与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特征,“西马”非“马”是个筐, 萝卜、白菜一块装; “思潮”凝聚左、中、右, 真、非、反“马”大合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思想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纷呈,人物众多,思想差异很大,但是,这些不同流派不容人物的思想还是具有一致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共同的思想倾向和理论特征是: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批评前苏联社会主义僵化模式的严重缺陷;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与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的积极成果或有价值的思想成分相结合,探索现实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进行某些非正统观念的探索和解释等等。另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问题特别关注,对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试图高扬人的主体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突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特别重视;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学院化,脱离社会运动,淡化阶级、淡化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思想特征,1.多样性、复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体系庞杂、观点各异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混杂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社会思潮。 2、非传统性、现代化 :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都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非正统地解释、重构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 3、开放性、多元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向其他社会思潮开放,利用有关学派的思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挥”、“补充”、“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 4、多变性、片面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观点、侧重点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形成观点一致的思想体系。 5、超然性、学院化 :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没能在工人运动中发展自己的理论。他们主要是在研究院或大学里从事学术活动,所论述的问题大都与无产阶级实际斗争关系不大,所使用的语言大都是学究气十足的、难懂的语言。 6、批判性、哲学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功能应该是社会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教条主义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批判。,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思想选介,格奥尔格卢卡奇,卢卡奇 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卢卡奇一生经历坎坷,他的理论创作始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这期间,他的理论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培育了一代新马克思主义者,由此给他带来很高的国际性声誉,但他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受到过严厉的批判,他的理论也引起了无穷无尽的争论;在这期间,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卡奇回到了匈牙利,热情投身于匈牙利的社会改革运动和民主运动,并由此受到各种批评这一时期的理论著述集中表现为两部巨著,即1963年的审美特征和1971年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一)物化理论,1、物化概念界定 物化就是指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物化是人的本性与其存在相冲突,人由主体变成了对象,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创造物变成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统治人、支配人的力量,人成为了物的奴仆,人与人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第一,客观方面的物化。即人之外的整个物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及其规律,不是作为属人的存在,而是成了与人相对立的非人的存在,它处处制约着人的活动,制约着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人至多能利用和掌握这个世界的规律为自己服务,但不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它。在它面前,人是孤立无助的,是不自由的,从本质上说,人是不可能驾驭商品及其运动过程的。 第二,主观方面的物化,即人成了物化的产品,人的活动越来越与自身相分裂和疏离,越来越不属于他自己,人的体力和人格变成了商品的筹码,成为有价的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人的活动不再是彰显人的本质力量的东西,反而变成了人的折磨。,2、物化的普遍化 卢卡奇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交换虽然存在,但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个人是社会的主导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尚未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还未丧失。而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商品形式成为社会构造的基本形式、普遍形式,成为社会的真正统治形式和社会进行物质代谢的支配形式。资本主义的生产主要是为了交换价值的生产,商品成为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物化成为普遍的整体现象,它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对象性形式和主体性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商品已作为一种高居于整个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和个人的深层结构中,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政治和意识形态这两个方面。(但是,基础性的物化是经济物化,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物化是经济物化的结果。),一是发生在经济领域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所有权上劳动者与劳动对象是分离的,劳动者对劳动对象无所有权。劳动对象如何与劳动者发生关系,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关系等等,这些都由资本家决定。劳动者在劳动对象面前,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了它任意摆布和处置的附属物。这时的劳动活动已不是劳动者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外在化和客观化的过程了,而是一张摆布、操纵着劳动者的网。劳动者只需要完成单一的、重复的、机械的动作就完成了他的整个劳动活动,昔日的那种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已变得面目全非。在这种条件下,整个无产阶级的物化命运变得普遍化了。劳动者的生产过程和社会运行被合理化和机械化。而由于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导性地位,全社会的人都面对着同样的商品原则和物化结构。因此,无产阶级的物化命运开始普遍化,成为全社会的命运。,二是发生在政治领域的物化。 卢卡奇在经济物化分析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把比经济物化更具神秘性的政治领域中的物化揭示出来。他指出,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其发展需要,资本主义政治上层建筑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做出了调整,基本都在形式上实现了标准化和理性化,成为了自律运转的机构。一系列立法、司法和执法部门与机构应运而生。同时,官僚体制也与资本主义的一般社会和经济前提相适应而物化了,官僚以服从官僚机制为责任,并以此为荣;新闻工作者变得“没有气节”,无耻地出卖经验和人格,把文章只当作买卖的商品等等。工作和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及其需要相脱离,成为一种无主体性的例行公事,成为一种被动的客体。 该理论为首先要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三是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物化。 经济物化和政治化,需要意识形态领域里物化的掩盖,论证和说明。对于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来说,只有让物化现实在人们意识中被当作既定“事实”来接受,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合情合理”地被视为是自然的,不可变的。在物化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掩护”下,人们完全意识不到物化现象的存在,乐意地在看似独立、平等和自由的环境中向更深的物化深渊滑去,昔日的反抗和革命意识正在减弱。此时的物化已经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中去,变成一种物化意识,人们失去了批判和超越这种物化现象的主动性、主体性,反而将这种非人的物化现象当成是命运加以遵循与服从。这样一来,眼前的一切都是无时间性的永恒,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的、暂时性被掩盖了。无产阶级在这种物化意识的支配下,不仅成为社会的被动观察者,而且沦为对自己被物化了的能力和活动方式抱默认的态度的人。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当成永恒的人类秩序和自己“唯一可能在其中生存的环境” 。可见,“物化意识”侵蚀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不能发挥它的阶级意识的作用,陷入了阶级意识的危机之中。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来说,意识物化则起着一种把掩饰和麻痹变为似乎是反映现实本质的既定现实,使其丧失真正的阶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功能与作用。,3、普遍物化的现实后果 一是人的数字化:发达的商品经济在不断理性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强化了机械化体系,这一专门化、理性化的生产体系和社会机制取得了超人的自律性,劳动者被整合到这一机械体系之中,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失去了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活动变成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二是人从主体变成被动的客体:生产过程严格遵循可计算性原则,人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零件和可替换的数字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每个人的个性、特性、主体创造性就被生产过程的理性原则所排斥,失去了主体地位,沦为生产过程的被动的客体。三是人由社会的人变成了个体的原子式的人:由于生产过程和社会过程完全是按照精确的理性原则组织起来的,人由主体沦为客体,因此,不但每一个个体变成被动的存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被割断,人成了各自孤立的、被动的原子,人的关系为物的关系所吞没和掩盖。四是人的无个性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生产过程越来越机械化,工业管理越来越计量化、合理化,人的活动要符合机器的要求,遵循机器的规律,机器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而人在特性、个性上的差异被逐步清除了,人被“拉平”了。,4、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评价 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理论前瞻性;既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又是对未来哲学的预言;既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又蕴含着丰富的后现代性精神,是二者的统一。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有一定的局限性。,(1)、积极意义 一是表现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各方面的批判 首先,卢卡奇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以数学理性和现代技术为媒介,虽然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更多的是建立在非人性的基础之上,导致了人的普遍物化,是与人类理性自由的真实愿望相违背的错误路向;其次,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蒙蔽了被压迫者的反思意识,使之失去反抗能力和自觉意识,起着为资本主义的存在构建合法性根据的作用。被物化意识控制的人们都认为资本主义是合乎规律的产物,是永久的。 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各个方面的批判,卢卡奇试图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这种悲哀的奴性持清醒地否定态度,反对这种奴性意识,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其目的是要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他们一方面意识到自己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当中卑微低下的地位,从而促使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达到批判整个社会、推翻整个制度的作用。,二是表现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启意义 首先,卢卡奇着重从资本主义物化意识方面从文化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认为必须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以便在总体上克服物化现象,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变革,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先河,影响了20世纪的众多新马克思主义者。 其次,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理性、技术理性对人的本性的压抑,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现象的批判为,奠定了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基调,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开创了理论先河。如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野中,意识形态还有一种最新型的形式便是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对于人们的生活不仅发挥着前所述意识形态的功能,而且,以它独特的特点从另一方面实现了对于人的全面的统治,这种统治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也直接指向了现代技术理性,深入剖析了现代技术理性对日常生活的统治。,三是表现在它的现实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突出地展现了由于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人屈从物、受制于物的事实,对于今天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首先,要规范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科学技术的人道化发展。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时期,虽然目前我们仍然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是在弘扬科学、发展技术的同时,应该汲取经验教训,规范科学技术的应用,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的人道主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次,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实质是物对人的支配和奴役关系,这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避免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过度发展而导致种种负面效应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产阶级不仅在革命时期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意识形态领域掌握领导权,而且,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同样不能放松思想文化建设,要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看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2)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卢卡奇没有明确区分物化、对象化、异化这三个概念,导致异化的抽象化、永恒化,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物化”是指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与人相分离的物质产品,以及人的特性和关系变成物的特性和关系,这是商品生产条件下的特殊现象。 “对象化”是指人的劳动沉淀在劳动对象之中形成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它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普遍现象。“异化”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一种特有的对象化和物化,主要是指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分离和对立。而卢卡奇把异化等同于物化和对象化,没有看到异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更没有看到异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联系,而是抽象地把异化看成是根源于人的本质的普遍情况,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异化转变为一种永恒的人类状况”,这显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陷入抽象的人本主义。在马克思那里对象化是人类永恒的范畴,而异化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卢卡奇的致命缺点就是将对象化、物化和异化这三者混为一谈,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等同于所有时代的对象化,轻松地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对人际关系的扭曲的本质。也就是说,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的相等同,导致了异化成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永恒现象,这就与资产阶级哲学文化批判没有本质区别了。,其次,卢卡奇对于异化和物化所持的态度是完全否定的,这一点其实是与其具体的总体思想的精髓相违背的。事实上,物化和异化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为物化和异化的消除和扬弃准备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基本上采取了辨证分析的态度,他认为,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毕竟是以生产的进步为前提的,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之一,同时不创造出全面物化的社会,人们就不可能占有它,把它置于自由个人联合体的自觉控制和支配下;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学的过分依赖,使得本应为人的对象的物反而支配人,人被物化了。而卢卡奇只是批判这一社会现象,他并没有看到罪恶不在科学发展本身,而在于它的以剩余价值的追求为根本目的的资本主义的滥用。从中可以看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多地是局限于价值的批判。他撇开了人类物质生产的历史过程,用抽象的价值观念作标准去观察和评价过去的历史,把以往的全部人类历史看成是一部异化史,看成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带有唯心史观的性质。,再次,由于卢卡奇没有看到历史唯物主义规律的重要性,不能从人类发展史和生产方式上探讨原因和解决途径,始终以人道主义的价值批判为重点,重视道德伦理理念,重视纯粹的自我意识,只能将异化的消除有赖于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这决定了卢卡奇的异化理论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沼。不可否认,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提出对于主体性的高扬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更不应该忽视社会存在的重要性,否则阶级意识只能是空中楼阁。 要真正的消灭异化,首先,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和自身内在的需要直接分离,劳动者的劳动产品直接和劳动者分离,从而使人的劳动成为异化的劳动。其次,异化的消灭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最后,异化的彻底消灭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二)总体性理论与辩证法思想1、总体性理论 既然物化和物化意识已经普遍化,即对人的主体性原则形成了威胁之势,那么克服或扬弃或逃离物化便只有依靠所谓的“总体性原则”,对物化和物化意识采取总体批判的方法,方能真正解放主体性。这样,总体性原则就成了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1)总体性 和主客体统一理论 总体性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是总体的、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研究社会生活,只有从社会总体中去认识各个方面和部分,才能获得对部分和方面的正确认识。 按照总体性理论,社会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既包括社会存在又包括社会意识,既包括人的理论活动,也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又包括指人不是这个历史过程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离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既是生产者又是社会的产物,因而人能实现主客体的同一;历史主客体的同一有一个过程,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程度也取决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卢卡奇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强调总体性革命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总体性的认识,唤醒无产阶级的意识。,(2)总体性理论与物化的克服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使人的存在和历史进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丧失了内在的、有机的、具体的总体性”。因此,扬弃“物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恢复总体性原则的地位”。 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常常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质,所以,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能把握社会历史总体。只有无产阶级才有可能通过直观认识,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诸多物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认识,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次的认识,最终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从而变革资本主义社会。 面对目前广大无产阶级的意识已经被物化的情况,卢卡奇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与教育,才能让他们无产阶级阶级意识。,2、历史的辩证法 (1)否认自然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社会历史领域是属人的领域,是辩证法唯一能够发生和存在的领域。在自然界中,由于没有自觉的主体,因而不存在自觉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存互长等关系。因此,卢卡奇便合乎逻辑地拒绝自然辩证法,只承认历史辩证法,认为不应把作为主体客体互动关系的辩证法推广到自然界中去,社会历史才是实践辩证法得以表现的唯一场所。因此,所谓辩证法就最终归结为主体客体的辩证法,辩证法的一切具体规定和具体存在方式都成了主体客体辩证法的分殊。它的外部边界就是社会历史,超出这个领域,辩证法就被看作神秘主义的因素。自然物不存在辩证法的。,(2)对第二国际机械经济决定论的批判 正是基于对社会历史辩证法的总体性本质理解,卢卡奇抨击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庸俗经济物质主义,认为他们极力推崇一种貌似客观,实则完全脱离实践的认识方法,根本忽视了人在历史中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消磨掉了无产阶级作为主体的革命斗志。 他认为,事实上,人类历史并非表现为一个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规律公式自发演进的直线过程,而大多是由残酷的复杂斗争构成的现实历程。而资本主义的没落和无产阶级的获胜,也不会是一个按自然规律的抽象推演,只能是一个现实的革命行动过程。只有提高意识性,只有通过自觉的行动和自觉的自我批判,对正确的东西的单纯的追求才能脱去它的虚假的外衣,成为真正正确的、历史地重要的和改造社会的认识。,(3)卢卡奇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一,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总体运动过程。 辩证法既把整个历史过程理解为一个总体,运用总体的观点对其加以探究,以求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历史是不断发展、不断生成、自我运动的,每个社会制度都不是历史的最终目标。历史表现为一系列“社会制度”的更替,这就是历史辩证法。正是从这种历史作为绝对的自我运动以及历史辩证法的特点出发,才为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高扬人的主体性。 历史不过是人的活动而已,人本身是与辩证法同在的。辩证法仅仅是人或者人类社会内部的规律。人总是自己规定自己、自己生成自己。在这个意义上,由人所构成的“历史”就充满了辩证法的内在规律。当我们说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的时候,同时也就意味着人是与辩证法同在的。,3、人的主体性 总体性的核心是人的存在的总体性,它与人的主体性有着本质的关联。所谓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就是说,人不是作为纯粹的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而存在。当人失去了主客体统一性,仅仅作为客体而存在时,总体性就丧失了,物化就成了人的本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物化的社会。要想克服人自身的危机及其发展的危机,就要使人意识到自身的总体性与完整,这有赖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的核心就是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在发挥主体性创造客体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如果只作为客体存在,那总体性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说,从物化理论到无产阶级意识,卢卡奇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人学,就是想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属性。,4、卢卡奇辩证法理论评析 (1)黑格尔的痕迹 (2)唯心主义倾向 (3)否定自然辩证法,柯尔施(Karl Korsch 18861961) 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同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起,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该书不仅尖锐地批评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而且间接地批评了列宁的一些观点。此书出版后,在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内部遭到了激烈的批判。他因发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长篇论文和实际中的“极左”行为和宗派活动,1926年被撤销党内职务,开除出党。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辗转流徙,于1936年迁居美国,先后在大学和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初创人之一的的柯尔施,他的思想主要集中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该书的中心思想就是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是一种哲学。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被忽略、乃至被否定了,由此一来,马克思主义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注意事项

    本文(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