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一轮复习ppt课件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ppt

    • 资源ID:1482719       资源大小:24.22MB        全文页数:23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一轮复习ppt课件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ppt

    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6讲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7讲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第8讲 常见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的判读第9讲 水圈和水循环,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返回目录,单元考情实录,返回目录,单元考情实录,返回目录,单元考情实录,返回目录,单元考情实录,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点互动探究,综合能力提升,基础自主梳理,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图51,返回目录,基础自主梳理,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返回目录,基础自主梳理,横波,莫霍界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C以上为_,C、D之间为_,D以内为地核 (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_ (软流层以上)。 完善提醒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地壳,地幔,上地幔顶部,二、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冷却凝固,花岗,固结成岩,大理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图52 (1)三大类岩石类型:A为_,B为沉积岩,C为_。 (2)地质作用 a表示冷却凝固作用。b表示_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c表示变质作用。d表示_。,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岩浆岩,变质岩,外力,重熔再生,3循环的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环境。,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内、外力作用比较,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地壳运动,平坦,2.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划分:地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的若干单元,称为板块,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 a.挤压碰撞边界 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海岸山脉或岛弧 b.张裂分离边界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 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消亡,生长,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基本形态:背斜和. (2)断层 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地貌:谷地或陡崖,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向斜,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1)流水作用 侵蚀地貌:沟谷、峡谷 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平原和. (2)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风积地貌:、沙垄,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河口三角洲,沙丘,完善提醒 (1)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地质构造和地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岩层的弯曲变形状况,而后者指地表的基本面貌形态。,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探究点一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图53 注:冷却凝结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1)熟悉物质循环,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2)掌握判读方法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 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其作用是重熔再生。 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和用途,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例1读图54判断,图中体现出的地理过程是() 图54 A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B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C岩浆的冷却凝固过程 D岩浆岩的形成过程,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解析 B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岩浆接触部分的石灰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形成大理岩。,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探究点二褶皱山与断块山 1褶皱山与断块山,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在背斜处建隧道。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在有断层的地区烈度会变大。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方法 区分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1)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即内力作用突出,而外力作用不显著时,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地质构造。 (2)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最科学的依据。,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例22012江苏卷图5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图55,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B CD (2)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解析 (1)D(2)C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知识点。第(1)题,解答本题必须理解图中岩层的埋藏深度是相对于图中各地的地面(地形剖面线)而言。将埋藏深度线与地形剖面线结合,恢复岩层形态(见下图),据此判断,只有处为背斜谷。第(2)题,本题考查断层的形成及其地表形态。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处岩层出现断裂且有明显下降现象。,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探究点三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理解主要的外力作用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2.流水地貌 (1)侵蚀地貌:流水侵蚀一方面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和“U”形谷,如长江三峡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另一方面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此外,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区易遭受水的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2)堆积地貌:在河流出山口处,水的流速变慢,颗粒大、比重大的泥沙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形成扇状的地貌,即冲积扇;在河流下游地区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3冰川地貌与海岸地貌,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例32013福建卷图56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图56 (1)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图57 AB CD,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解析 (1)D(2)C第(1)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和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河流枯水季节,河谷中大量泥沙沉积物由于水位下降而出露水面,在强劲风力的吹蚀飞扬作用下而逐渐被搬移堆积在沿河两岸及山坡上,因此沙丘应主要分布在河谷中的心滩、河漫滩及两岸的阶地、洪积扇以至高出河面数百米的山坡上,故D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和风力作用的有关知识。沙丘是由于河谷中大量泥沙沉积物在风力作用下沿山坡上升形成的,因此是向山坡运动,B、D两项不正确,沙丘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故C项正确。,考点互动探究,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典图判读3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典 例 精 析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58中图(a)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b)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看上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读图,回答(1)(2)题。 图58,综合能力提升,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综合能力提升,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1)图(a)所示的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b)中的() A B C D (2)据图(b)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理岩属于甲类岩石 B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和生物化石 C丙类岩石能形成岩浆岩 D属于内力作用,综合能力提升,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方 法 技 巧 判读地理过程示意图首先要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明确过程示意图要表达的主题;其次要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理清逻辑关系。有的过程示意图中有许多方框空着,需要补全才能符合逻辑关系。判读这类图,先要在头脑中回想相关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再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找出突破点,理顺关系;完成各框后,再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将所有方框和箭头验证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判断关联图,不能陷入“迷宫”,而应立足高处,居高临下,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来理清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能力提升,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应 用 提 升 读图59,其中左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右图表示水循环,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e为岩石圈物质循环与水循环相互作用的环节。据此回答(1)(2)题。 图59,综合能力提升,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1)A、B、C、D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AA海陆间循环与海上内循环 BB海陆间循环与陆地内循环 CC陆地内循环与海陆间循环 DD陆地内循环与海上内循环 (2)若丙为海水蒸发,则a、b、d、e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Aa四川盆地多夜雨 Bb沙丘的形成 Ce雨滴石穿 Dd珠江三角洲的形成,综合能力提升,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解析 (1)C(2)C第(1)题,根据左图中的箭头指向判断: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D为岩浆。沉积岩的形成与陆地上的水循环关系密切。第(2)题,由丙为海水蒸发可知,乙为水汽输送,甲为陆地降水,丁为径流。四川盆地多夜雨与c环节有关;沙丘是风力作用的结果,与径流无关;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所致,与b的含义相符;雨滴石穿是由于降水的重力侵蚀所致,与e含义相符。,第5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返回目录,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考点互动探究,综合能力提升,基础自主梳理,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_、水汽和固体杂质。 (2)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干洁空气,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光合作用,紫外线,2.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图61,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电离层,升高,平流,降低,对流,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62 1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_。 2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吸收、反射和散射。 3受热过程:A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 大气增温。,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地面,太阳短波辐射,完善提醒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 (2)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得很少。 (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向下的大气逆辐射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 2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_。,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地面冷热不均,(2)形成过程 a填图:在图63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b画图:用箭头在图中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图63,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高,低,高,冷,热,冷,(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_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水平气压梯度力,平行,完善提醒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64,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2应用 (1)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大下垫面增温和降温的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同纬度陆地。,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2)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图65 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等。,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3气温时空变化分析思路 (1)日(年)温差思维模型 日温差大说明高温高、低温低。日高温高说明白天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得多,地面辐射强;日低温低说明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 年温差大(温带)说明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与夏季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有关,冬季气温低与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有关。,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2)分析气温空间变化的基本思路 大气受热过程的结果是产生气温高低和气温变化。气温高低取决于受热过程: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直接原因地面辐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建立气温分析模型:来多少(太阳辐射)留多少(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因此影响气温的因素可以从影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三方面分析,从宏观、微观两方面着手。宏观方面主要是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微观方面主要是影响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因素。纬度位置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宏观),下垫面使气温变得更加复杂(微观)。由于地面辐射是大气升温的直接原因,所以,在近地面,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例12013北京卷图66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大气中() 图66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解析 B臭氧层遭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得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雾霾天气会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探究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等压面图的判读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要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图67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图67,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图68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图67中处风向所示),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误区警示 (1)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2)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1)海陆风 图69,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2)山谷风 图610,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图611,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3.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结合图612说明阅读等压面图的基本技巧和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图612,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1)从等压面的定义看,PAPB1000 hPa,PDPC500百帕。 (2)从高压的概念看,在空气柱L1、L2中,距离地面愈近,上方空气柱越长,则气压值越高,所以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即PAPA,PD PD,PB PB, PCPC。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A点相对于B点、C点相对于D点来说都是低压区,其附近等压面向下凸起。由此我们总结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4)综合以上分析,A、B、C、D四点气压值从大到小的排序应为PBPAPDPC,进而可知图示地区的大气环流方向为BADCB。 (5)等压面的凸凹,主要跟下垫面的冷热有关。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地面热力状况的差异引起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所致。地面温度较高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气压较低;地面温度较低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地面气压较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该地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方法 无论哪种热力环流所体现的大气运动,都可以用图613进行归纳: 图613,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例2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座水库,某日两个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图614所示,据此回答(1)(3)题。 图614,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1)下列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2)由于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下列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3)图615中与15时水库东西方向的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的示意图为() 图615,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解析 (1)B(2)C(3)C该题组以水库周围气温的时空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等压面的判读以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从图中看出,3时水库中心区比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高,15时水库中心区比东西两侧气温低,因而水库中心区气温日变化最小。第(2)题,一天中水库与周围地区的热力差异在变化,热力环流的方向也要发生变化。白天库区气温比周围低,气压高,风由库区吹向四周;晚上库区气温比周围高,气压低,风由四周吹向库区。第(3)题,15时近地面库区中心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向上弯曲;高空为低气压,等压面向下弯曲。,考点互动探究,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典图判读4等压线图的判读典 例 精 析 读图616,回答下列问题。 图616,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1)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是() A1 020.0、1 012.5 B1 017.5、1 020.0 C1 017.5、1 015.0 D1 015.0、1 012.5 (2)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 A南风 B西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方 法 技 巧 1认识基本气压场 图617,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1)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 (2)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 (3)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作槽线。 (4)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作脊线。 (5)鞍形气压场:简称鞍,是两个高压或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2掌握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1)根据气压状况判断气温:气压高的地方一般气温低,气压低的地方一般气温高。 (2)根据气压状况判断气流垂直运动:一般情况下,气压高的地方气流下沉,气压低的地方气流上升。 (3)根据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天气:低压区和低压槽上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区和高压脊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4)根据等压线分布状况判断风向:风从高值线吹向低值线,顺着风向,气压值越来越小(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5)根据等压线疏密状况判断风力:在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反之越小。解题时还应注意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数值差和不同地图的比例尺。,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3了解表示风向的符号、图像 (1)风向标:箭头指向风源方位(风的来向)。 图618 (2)风向符号:风杆的指向为风的去向。 图619,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3)风频图(风向玫瑰图) 以某点在方位坐标系中的象限,确定该点的风向,该点距坐标原点的半径越大,表示风频越大。如图620(a)中A点,位于NE 象限,表示A点风向为东北风,且A点相对于风频变化线上其他各点,其半径最大,表明该地东北风的频率最大。图620(b)中东风的频率最大,其次是南风。图620(c)和图(d)中,北风和南风频率大。图620(d)不仅可以反映风频大小(线段的长度),还可反映某一方向上的平均风速(线段末段风羽的多少)。,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a) (b) (c)(d)图620,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应 用 提 升 2013北京卷图621(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a) (b) 图621,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1)图(a)中() A比风速大 B比云量少 C比气压低 D比气温高 (2)锋通过地的时间可能为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D夜间,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解析 (1)B(2)A第(1)题,处等压线比处稀疏,风力比处小;处位于高压脊上,天气晴朗,少云,处受到锋面气旋的影响,多云雨;由等压线可以看出,处气压比处高;处位于冷锋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处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第(2)题,由图(b)可以看出,10时至12时地的风向发生明显变化,风力突然加大,可判断锋面通过地的时间为上午。,综合能力提升,第6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返回目录,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考点互动探究,综合能力提升,基础自主梳理,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形成原因:_和地转偏向力。 2分布 图71,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1)低纬环流:在赤道附近,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A_,并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C_。A与C之间的近地面形成B_。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C向高纬度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_,称为D盛行_;它与从G_向低纬流动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_,即F_,相遇之后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了E_。,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西南风,西风,极地高气压带,东北风,极地东风,副极地低气压带,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_,大致移动约5。,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完善提醒 (1)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以赤道低气压带为轴南北对称,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中间为风带。 (2)风带风向的确定方法:首先由高气压带向低气压带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按照“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的规律,所得的风向即为风带的风向。,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二、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季风环流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图72,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图73,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3季风环流,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西北,东南,东北,西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完善提醒 (1)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除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之外,还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探究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影响 1图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图74,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图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雨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纬度地区因大气运动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其分布与雨带的对应关系如图75所示(北半球)。 图75,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1月前后南移,7月前后北移),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4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影响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洋面上,保留在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有时位于夏威夷附近,称夏威夷高压;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最直接。 图76,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1)夏初,副高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副高西缘北上,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相遇在长江流域一带,形成长江中下游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撤,雨带也随之南移。 (2)异常年份: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异常,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若夏季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当副高季节性北进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发生干旱。,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例1图77(a)为东半球示意图,图(b)为90E附近二分二至日中的某一节气海平面气压图,读图回答(1)(2)题。 (a) (b)图77,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1)图中能显示的气压带有() A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C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D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 (2)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A华北平原盛行西北风 B气压带、风带处于偏北位置 C大陆上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D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解析 (1)B(2)A第(1)题,读图可知,亚欧大陆90E 附近被势力强大的高压控制,排除D项;控制亚欧大陆的是冷高压,不是副热带高压,排除A、C两项。图中能够显示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故选B项。第(2)题,亚欧大陆上被冷高压控制,北半球为冬季,华北平原盛行西北季风;气压带、风带处于偏南位置;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势力较夏季弱。,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探究点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由于地球表面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的高低起伏,气压带和风带并非都呈带状分布。其中南半球因海洋面积占优势,地球表面性质均一,气压带、风带的带状特征保持完好;而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常被切割成断块状。,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比较,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方法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图78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西北风则是因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图79 该季节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例2 2013四川卷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图710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解析 B主要考查风向。该区域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它是由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转而成的。,考点互动探究,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审题突破3从前题结论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典 例 精 析 图711为某地相关气象资料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711,综合能力提升,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1)下列关于图中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 A北半球的冷锋 B北半球的暖锋 C南半球的冷锋 D南半球的暖锋 (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气压小于乙地 B目前,乙地气温低、气压高 C此时,甲地可能为阴雨天气 D乙地风向为东北风,综合能力提升,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综合能力提升,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方 法 技 巧 题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可利用前题结论作为下题的解题信息。上题组中,第(1)题要求判断图示反映的天气系统类型,第(2)题要求判断天气系统中甲、乙两地的天气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气系统决定着天气状况,前后两题之间联系密切,若对前题判断失误,对后题的解答也会因此而错误。在同一试题(或同一题组)中,前一设问的结论往往包含着下一设问的条件,可以为下一问题提供解答的信息。因此,在答题过程中,一是要确定前题结论的正确,在明确下题设问的基础上,构建二者的内在联系;二是要结合上一要求,充分调用与此相关的地理知识,为解答问题提供条件。,综合能力提升,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应 用 提 升 国土资源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乐业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乐业天坑群,这是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貌(如图712所示)。据此回答(1)(2)题。 图712 (1)形成这种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堆积B火山活动 C流水溶蚀 D风力侵蚀,综合能力提升,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2)乐业天坑群与图713中的哪一种地貌形态的成因相同() 图713 A B C D,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综合能力提升,解析 (1)C(2)C第(1)题,天坑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流水溶蚀的结果。第(2)题,景观为河漫滩,属流水堆积地貌;景观为火山活动;景观为桂林山水,属喀斯特地貌,与天坑成因相同;景观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第7讲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返回目录,综合能力提升,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的判读,考点互动探究,综合能力提升,基础自主梳理,一、锋与天气 1锋面结构(图81) 图81 2锋面成因:冷暖气团相遇。 3锋面特征 (1)锋面自地面向高空_一侧倾斜,其上侧一定是_。 (2)锋面两侧_、湿度、_差异很大。 (3)锋面附近_变化剧烈。,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的判读,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冷气团,暖气团,温度,气压,天气,4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 (1)冷锋,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的判读,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升高,转晴,阴天、刮风、雨雪,(2)暖锋,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的判读,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连续性降水,(3)准静止锋,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的判读,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阴雨连绵,完善提醒 (1)判断某一锋面为冷锋或暖锋取决于冷、暖气团势力的强弱;(2)锋面过境存在明显的天气变化,但是否降水则取决于暖气团的含水量。,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的判读,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的判读,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四周,中心,上升,晴朗,伏旱,三、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气候的主要形成因素:_、_、地面状况、洋流、人类活动等。,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的判读,基础

    注意事项

    本文(一轮复习ppt课件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