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2018ppt课件.pptx

    • 资源ID:1469154       资源大小:12.12MB        全文页数:104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2018ppt课件.pptx

    调查界线(面积)与汇总表格填写,2018年5月,第一部分调查界线与面积,一、数学基础及坐标转换二、土地调查控制界线的确定及调整三、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四、土地调查控制面积计算,一、数学基础及坐标转换,平面坐标系统大地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2 000、1:5 000、1:10 000比例尺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3分带。分幅及编号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及编号应执行GB/T 13989-2012标准。标准分幅采用国际1:1 000 000地图分幅标准,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图均按规定的经差和纬差划分,采用经、纬度分幅。标准分幅图编号均以1:1 000 000地形图编号为基础采用行列编号方法。,(一)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学基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坐标系统采用的是“1980西安坐标系”,当时为了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全国调查办制作了1954年北京坐标系向1980西安坐标系转换软件提供各省使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了充分利用二次调查以来形成的各类数据,需要将已有“1980西安坐标系”下的数据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才能在三次调查中得到充分利用。,(二)坐标系转换,全国调查办已委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制作“土地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转换”软件。国家以省为单位统一制作“土地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转换”软件,提供各省使用。各省可及时提供本省数据情况,制作时可以结合各省情况制作有针对性的转换软件。各省利用转换软件可以对本省存量数据进行转换,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会负责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二)坐标系转换,9,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坐标转换方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1954年北京坐标系向1980西安坐标系转换方法是采用1:1万、1:5万图幅改正量进行坐标转换。缺点: 不同比例尺使用不同改正量,使得同一地理位置在不同比例尺图中坐标转换改正量不同; 同一比例尺转换到80系可能存在缝隙,需要重新接边; 坐标转换过程需要人工操作,转换效率比较低。,10,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坐标转换方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1980西安坐标系向CGCS2000转换采用高精度高分辨率格网改正量。开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转换软件,实现矢量数据(DLG)、影像数据(DOM)坐标转换。优点: 不受成图比例尺与成图区域大小的限制,确保同一地理位置的转换改正量相同;采用高精度高分辨的连续的转换改正量,克服了分区转换方法计算的改正量在相邻分区之间改正量不连续的不足; 从基层开发软件可以实现多个平台数据坐标转换,与第二次土地调查相比较,坐标转换效率大幅提高;控制点上的转换改正量是真值。,平台:Arcgis9.3、Arcgis10.1、mapgis67、mapgisK9、CAD(2008以下版本)、超图。数据格式:Arcgis:shapefile、mdb、gdbmapgis:wt、wl、wp、hdfcad:dwgsupermap:sdb栅格数据:tiff、image文本数据:VCT、txt,转换软件支持的平台和数据格式,二、土地调查控制界线的确定及调整,总体要求土地调查,是以完整的县级行政辖区为基本单位开展调查。土地调查界线是以国界线、陆地(含海岛)与海洋的分界线(零米线)和各级行政区域界线为基础制作,包括:国界、零米线、省界、市(地)界、县(市、区)界、乡(镇)界。第三次土地调查以各级行政界线作为调查范围的控制界线。原则上一个土地调查单位只有一个控制范围,不得以权属界线代替行政界线,形成一县多区域。飞地由所在行政辖区调查统计,即调查的飞入地面积统计在所在行政辖区内。,土地调查控制界线采取国家总体控制,国家负责统一组织制作以省级行政界线为基础的调查界线,确定省级控制面积;地方分级负责,省级负责省以下县级调查界线和控制面积制作与确定,县级级负责县以下调查界线和控制面积制作与确定。各级调查的控制界线、控制面积,应在调查之前采取分级统一制作、统一确定的方法,分级提供调查使用。调查控制界线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调查界线仅用于面积统计汇总,不作为权属调查的依据,与之不相符的权属界线予以保留。,调查界线采用各主管部门确定的界线。国界线国界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我国陆地边界线总长约23000公里。涉及周边国家的14条边界线,国界线与国内的9省相邻。三次调查中使用的国界线采用外交部提供的最新勘界成果。由全国土地调查办统一提供,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处理。,(一)调查界线的来源及使用,港澳台界线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界、台湾省界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香港、澳门与广东省陆地边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界线文字表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21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范围文字表述(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5号)确定。,(一)调查界线的来源及使用,零米线陆地(含海岛)与海洋的分界线即零米线,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我国陆地沿海陆海分界线总长约16700公里。零米线及岛屿涉及辽宁、天津、河北等沿海11个省(区、市)及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三次调查中使用的零米线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部航海保证局(简称海军航保局)依据最新的海洋基础测绘资料制作,全国土地调查办统一提供相应地区使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处理。,(一)调查界线的来源及使用,行政区域界线行政区域界线,是指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区域相邻的各有关人民政府行使行政区域管辖权的分界线,包括省界、市(地)界、县(市、区)界、乡(镇)界。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采用最新的全国陆地行政区域勘界成果确定的界线。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各县(市、区)最新确定的界线。民政部门行政勘界形成的成果主要有:勘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级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及附图、界桩成果表、界桩登记表、界桩照片和文字记录等。,(一)调查界线的来源及使用,各级界线在调查中的应用各级界线包括国界线、陆地(含海岛)零米线、各级行政区域界线。在调查时,采用自上而下逐级提供相应界线的方式。全国土地调查办负责提供国界线、陆地(含海岛)零米线、省级行政区域界线,作为省级调查范围的控制界线,并将上述界线统一矢量化,制作标准分幅矢量控制界线数据,提供给相应地区使用。各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负责提供本省内县级行政区域界线,作为县级调查范围的控制界线,并将界线统一矢量化,制作标准分幅矢量控制界线数据,提供给相应地区使用。各县级土地调查办公室,负责确定本县内乡镇行政区域界线。对提供的界线,不得擅自修改,但应进行复核,当发现问题时,应及时报上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处理。,(一)调查界线的来源及使用,第三次土地调查乡级及乡级以上调查界线原则上应继承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界线。县级及县级以上调查界线如果发生变化需要调整,必须依据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审核批准后方可调整。,(二)调查界线的调整,国界线依据外交部提供的最新勘界资料调整。由全国调查办负责调整。沿海(含岛屿)零米线的调整,依据海军参谋部航海保证局(简称海军航保局)提供的最新海洋基础测绘成果调整。由全国调查办负责调整。省级依据最新的遥感影像发现的新修建人工岸(港口、码头)、围填海造地等沿海陆域界线的变化,应提取变化信息,及时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商海军航保局审核批准,重新下发后方可使用调整后界线。,(二)调查界线的调整,省、市(地)、县级调查界线,应依据各级民政部门行政区划调整相关文件调整。因成图精度等客观因素造成调查界线与DOM相对位置产生位移的,由省统一组织,依据行政区域勘界成果中有关界址的描述与DOM进行调查控制界线的调整,经界线双方同意并提请双方民政部门审核确认后方可使用。界线双方如有异议的不得调整。乡(镇)级调查界线,依据县(区、市)人民政府相关文件调整。,(二)调查界线的调整,国界、零米线、省界的调整由国家负责完成调整,发到各省使用;市(地)、县级调查界线由省级负责完成调整,发到各县使用;乡(镇)级调查界线,由县级负责完成调整。县级及县级以上界线调整的要求与年度变更调查一致。各省县级控制界线制作完成后应提前上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审查备案。,(二)调查界线的调整,对照影像如果有需要进行零米线更新的,零米线更新成果应以省为单位单独上报,提交的材料包括:零米线更新情况的省级报告(包括零米线变更说明、并附相关批准文件);零米线更新所涉及的标准分幅图幅矢量数据(线层、面层数据);相应标准分幅影像数据。,(二)调查界线的调整,涉及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界线调整的,应以省为单位,上报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调整的相关材料。提交的材料包括: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调整的省级报告(包括行政区域界线调整说明、并附省级及以上主管部门批准文件);调整前后全省分县控制面积对比表(包括调整前控制面积、调整后控制面积及调整面积差值);涉及调整县区调整后的控制界线(shp格式)。,(二)调查界线的调整,三、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以不同调查比例尺(主比例尺为1:5千)遥感影像为主要依据开展的调查。地球是个椭球体。由于地球椭球表面同一纬度带上标准分幅图的图幅理论面积是相等的,每一幅图中的图幅理论面积是可以计算和控制的,因此,土地调查获得的各种土地面积,采用地球的椭球面积。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附录D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对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方法及要求作了明确规定。,(一)椭球面上任一梯形图块面积计算公式,(一)椭球面上任一梯形图块面积计算公式,椭球面上不同比例尺标准图幅的图形是一系列经差、纬差不同的梯形。因此标准图幅理论面积计算公式可由公式(D.1)推导为以下公式。,(二)图幅理论面积计算公式,(二)图幅理论面积计算公式,各种比例尺标准分幅图经差、纬差见附录D中表D.1。标准分幅图的图幅理论面积可按附录D的D.2计算,也可从附录D的表D.2D.4中查取。,(二)图幅理论面积计算公式,利用高斯投影反解变换公式将高斯平面坐标(x,y)换算为相应椭球的大地坐标(B,L)。,(三)高斯投影反解变换公式,公式(D.3)说明:若坐标为没有带号前缀格式,则不需减去带号1000000;若坐标为有带号前缀格式,则需减去带号1000000。,(三)高斯投影反解变换公式,任意封闭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原理应用公式(D.3)将任意封闭图斑高斯平面坐标进行高斯投影反解变换计算,将高斯平面坐标换算为相应椭球的大地坐标,再应用公式(D.1)计算图斑椭球面积,从而得到任意封闭图斑的椭球面积。,(四)任意图斑椭球面积计算,计算方法任意封闭区域总是可以分割成有限个梯形图块,因此,任意封闭区域的面积 式中Si为按多边形边线上的坐标点分割的梯形图块面积(i=1,2,n)用公式(D.1)计算。,(四)任意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四)任意图斑椭球面积计算,求封闭多边形区域(右图)ABCD的面积,具体方法为:,椭球面上任意多边形计算面积,对封闭多边形区域的拐点连续编号(顺时针或逆时针)ABCD,提取各拐点A、B、C、D以及各边AB、BC、CD、DA上各个内插点Ei(i=1,2,3,4n)的高斯平面坐标A(X1,Y1), B(X2,Y2),C(X3,Y3),D(X4,Y4),Ei(Xi,Yi),其中Ei(Xi,Yi)表示各边上各个内插点的高斯平面坐标;利用高斯投影反解变换模型公式(D.3),将高斯平面坐标换算为相应椭球的大地坐标A(B1,L1),B(B2,L2),C(B3,L3),D(B4,L4), Ei(Bi,Li), 其中Ei(Bi,Li)表示各边上各个内插点的大地坐标;,(四)任意图斑椭球面积计算,指定一条经线L0(如L060),这样多边形ABCD的各边AB、BC、CD、DA与L0就围成了4个梯形图块(ABB1A1、BCC1B1、CDD1C1、DAA1D1);将梯形图块ABB1A1按AB边上的坐标点分割成多个小梯形图块AEiFiA1,利用公式(D.1)计算出各小梯形图块AEiFiA1的面积Si,然后累加Si就得到梯形图块ABB1A1的面积,同理,依次计算出梯形图块BCC1B1、CDD1C1、DAA1D1的面积。,(四)任意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多边形ABCD的面积就等于4个梯形图块(ABB1A1、BCC1B1、CDD1C1、DAA1D1)面积的代数和。任意多边形ABCD的面积P为:P=ABCD=BCC1B1+CDD1C1+DAA1D1+ABB1A1,(四)任意图斑椭球面积计算,计算要求高斯平面上的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应按以下要求进行。利用公式(D.3)将高斯坐标系下拐点与内插点的高斯平面坐标反算为大地坐标。指定一条经线L0,从选定多边形几何形状的起始点开始,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依次计算相邻两点构成的线段,以及两点到指定经线的平行线构成的梯形面积。,(四)任意图斑椭球面积计算,计算过程中应顺同一方向逐点计算相邻两点连线与任意经线构成的梯形面积。其中,使用本规范中公式(D.1)计算面积时,公式中的B1、B2分别沿前进方向依次取相邻两点的大地纬度,L为相邻两点大地经度的平均值与L0的差;若多边形包含内多边形(孔、洞),则该多边形面积为外多边形面积减去所有内多边形面积之和。计算所有梯形面积的代数和即为该图斑的面积。,(四)任意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在计算图幅理论面积P与任意图斑椭球面积S时,有关常数及保留的位数按给定数值计算。,(五)计算用到的常数、椭球参数,(五)计算用到的常数、椭球参数,高斯平面坐标保留4位小数,小数点后第5位四舍五入。高斯投影反解变换后的B、L以秒表示,秒后保留6位小数,小数点后第7位四舍五入。椭球面积计算结果以平方米为单位,县级及以上控制面积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小数点后第2位四舍五入;其他面积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小数点后第3位四舍五入。,(六)计算中的取位及要求,各种比例尺标准分幅图经差、纬差见表D.1。在用大地坐标生成标准分幅图框时,要求在每条边框线的整秒处插入加密点。在高斯平面坐标系下进行数据采集时,确保县级及以上行政界线线段长度70米。,(六)计算中的取位及要求,在椭球面积计算过程中,线段长度70米需要进行插值计算,内插点仅作椭球面积计算使用,不应对线段进行分割;内插点个数等于线段长度除以70,计算结果取整;在该线段上进行均匀插值参与计算(如线段长度76米,内插点应在38米处),内插点坐标为大地坐标B、L,单位为秒,保留6位小数,小数点后第7位四舍五入。,(六)计算中的取位及要求,四、土地调查控制面积计算,控制面积是土地调查中调查面积的总体控制,是以各级行政区域界线为控制界线,标准分幅图幅理论面积为基础控制,计算的调查区域总面积(即控制面积)。为保证全国调查范围、面积不重不漏,保证全国汇总面积真实准确,三次调查沿用二次调查的方法,在调查之前先确定各调查区域的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将矢量化的调查界线落在标准分幅图上,采用逐级、逐图幅面积控制方法,对各辖区调查面积进行控制。即全国土地调查办提供各省级的调查界线和控制面积,各省调查办提供各县的调查界线和控制面积。,行政区域界线标准分幅矢量界线图制作依据三次调查确定的坐标系、比例尺及调查控制界线,制作标准分幅控制界线图。以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界线作为本次控制界线,并对其进行坐标转换,按照调查比例尺要求,将矢量界线数据落到标准分幅图上,制作标准分幅行政界线层数据(包括线层和面层两种),作为调查范围的控制界线。全国土地调查办依据三次调查确定的坐标系、比例尺,对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界线进行坐标转换和国界、零米线、省界及岛屿调整更新,用调查比例尺标准分幅图框对界线数据进行裁切处理,制作标准分幅数字化的国界、省界、零米线及岛屿界线图,作为省级调查控制界线,发至各省使用。,(一)标准分幅界线图制作及控制面积确定,行政区域界线标准分幅矢量界线图制作省级土地调查办依据国家下发的省级调查控制界线,三次调查确定的坐标系、比例尺,对县级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界线进行坐标转换和调整更新,制作标准分幅数字化的县级(沿海县(市)包括岛屿)界线图,作为县级调查控制界线,发至各县使用。县级土地调查办依据省下发的县级调查控制界线,三次调查确定的坐标系、比例尺,制作标准分幅数字化的乡级界线图,作为乡级调查控制界线。具体调查时,将标准分幅界线数据与正射影像图套合制作调查底图,开展本行政辖区内的土地调查。,(一)标准分幅界线图制作及控制面积确定,计算图幅内控制面积标准分幅控制界线图制作完成后,以标准分幅图为单位,以图幅理论面积为控制,对标准分幅内的矢量界线数据按椭球面积计算公式(规程附录D的D.1)分别计算图幅内各区域控制面积(即破幅面积),并使图幅内各区域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图幅理论面积,如果不等应按面积比例平差。将计算的各区域控制面积保存在标准分幅行政界线层数据中,作为图幅中各行政区域的控制面积,由此得到各行政区域界线所在图幅的破幅控制面积。行政区域内整幅图幅理论面积可按规程附录D的D.2计算,也可从附录D的表D.2D.4中查取。,(一)标准分幅界线图制作及控制面积确定,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规程表E.2)编制要求:依据调查底图比例尺编制。国家以省为基本单位、省以县为基本单位编制,其中沿海省陆地与岛屿需分别编制,省内所有无归属的岛屿视为一个县级单位。境界线用相应符号表示。主要内容包括经纬度、图幅编号、图幅理论面积、图幅界内外控制面积、界内横向累加值、界内纵向累加值、图幅数、界内总面积。横向累加值之和与纵向累加值之和应相等并为界内总面积。不同比例尺调查面积应分别控制。不同比例尺图接边时,大比例尺控制面积不变(视为“真值”),小比例尺图控制面积等于该图幅理论面积减去大比例尺图控制面积。图幅界内外控制面积应分别计算,之和应等于该图幅的理论面积,不等应按面积比例平差。通过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计算界线范围内总面积,从而得到调查区域的控制面积。,(二)调查区域控制面积确定,调查区域控制面积计算调查区域的控制面积是通过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计算得到的。依据调查控制界线制作本调查区域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计算本调查区域控制面积。各地依据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分别计算界线范围内本行政区域的破幅控制面积之和,及整幅面积之和,调查区域控制面积为本调查区域内所有整幅和本方破幅图幅面积之和。下级调查区域控制面积之和应等于上一级调查区域控制面积。即各省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全国控制面积,各县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全省控制面积。,(二)调查区域控制面积确定,调查区域控制面积计算全国调查办依据国界、省界、零米线和岛屿界线制作全国及分省的陆地与岛屿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计算各省级调查区域控制面积(陆地及岛屿),提供各省(区、市)使用。县级调查区域内,如果分区采用不同比例尺(比如采用1:5000、1:2000)调查的,应将所用比例尺及不同比例尺调查范围提前报省,省级统一组织提前将不同比例尺及相应的图幅号上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全国土地调查办将依据所报比例尺计算该省控制面积。,(二)调查区域控制面积确定,调查区域控制面积计算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组织依据国家下发的省级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县级控制界线制作数字化县级调查界线图,并制作全省及各县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计算各县级调查区域控制面积。县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按规程中附录E制作;省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在此基础上还应表示县级界线、县界两侧控制面积、县名和县级控制面积。沿海省陆地与岛屿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需分别编制,陆地与岛屿面积分别控制,辖区总面积(控制面积)等于陆地总面积加岛屿面积。,(二)调查区域控制面积确定,调查区域控制面积汇总各级控制面积计算完成后,按规程中附录E的表E.1控制面积汇总表汇总本调查区域内各调查单位的控制面积,辖区总面积(控制面积)=陆地总面积+岛屿面积。各级控制面积确定后不得随意调整。,(二)调查区域控制面积确定,第二部分汇 总 表 格 填 写,汇总表格,汇总表格分为4类,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面积汇总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汇总表,其他统计汇总表,专项调查统计表。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面积汇总表,有3张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汇总表;3、其他统计汇总表,有7张表: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耕地种植类型面积统计表,林区范围内园地汇总统计表,灌丛草地、稀疏草地汇总情况统计表,工业仓储用地按类型汇总统计表,基本农田外可调整地类面积汇总表,部分细化地类面积汇总表;4、专项调查统计表,有3张表:耕地细化调查情况统计表,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用途情况统计表,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现状情况统计表。,(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调查总面积,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 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县或市(地)或省)。2代码按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和县级以下行政区域代码编制规则填写。3土地调查总面积应等于国家或省或县下达的相应调查控制面积。4各一级分类面积之和应等于土地调查总面积。5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6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7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内逻辑关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0.00)、亩(0.00)第 页共 页,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县或市(地)或省)。2代码按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和县级以下行政区域代码编制规则填写。3土地调查总面积应等于国家或省或县下达的相应调查控制面积。4各一级分类面积之和应等于土地调查总面积。各二级分类面积之和应等于对应一级类面积。5各一级分类面积应于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中一级分类面积相等(下同)。6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下同)。7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下同)。8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下同)。,表内逻辑关系,表间逻辑关系,表名称与二调不一致,增加栏,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单位:公顷(0.00)、亩(0.00)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依据调查确定的国家所有(G)、集体所有(J)土地性质填写。2合计应等于国家或省或县下达的相应调查控制面积。3国家所有(G)土地面积集体所有(J)土地面积应等于合计,各小计之和等于合计。各一级类的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等于小计。各一级类的国家所有之和等于总的国家所有,各一级类的集体所有之和等于总的集体所有。4一级类小计、合计面积应与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中对应一级类和土地调查总面积一致。5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6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7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内逻辑关系,表间逻辑关系,(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汇总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汇总表,填表要求:1本表是根据数据库中属性标注为“201”、“202”、“203”、“204”、“205”的地类图斑面积汇总生成,其中表中非建设用地面积是指位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分类标准采用工作分类。2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县或市(地)或省)。3代码按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和县级以下行政区域代码编制规则填写。4各分项面积之和等于相应上一级面积(下同)。5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下同)。6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下同)。7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下同)。,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表内逻辑关系,05、06、07、08、09、1201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中对应一、二级地类面积一致。,10、1109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小于等于对应一、二级地类面积,(三)其他统计汇总表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耕地种植类型面积统计表;林区范围内园地汇总统计表;灌丛草地、稀疏草地汇总情况统计表;工业仓储用地按类型汇总统计表;基本农田外可调整地类面积汇总表;部分细化地类面积汇总表。,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梯田和坡地类型由外业调查确定。2坡度级上含下不含。3各坡度级的梯田面积与坡地面积之和必须等于合计面积。各坡度级面积之和等于耕地总面积。4耕地面积应与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或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中耕地面积一致。5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6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7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内逻辑关系,表间逻辑关系,耕地种植类型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本表中各耕地及各二级地类面积与其种植类型面积之和相等。耕地各种植类型面积与其二级地类各对应种植类型面积之和相等。2本表耕地及其二级分类面积与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各对应分类面积一致。3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4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5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内逻辑关系,表间逻辑关系,林区范围内园地汇总统计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本表中合计面积与表内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2本表中合计面积应小于等于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或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中园地面积。3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4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5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内逻辑关系,表间逻辑关系,灌丛草地、稀疏草地汇总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本表中灌丛草地是指灌木覆盖度大于等于30%小于40%的草地,稀疏草地是指草覆盖度大于等于5%小于10%的草地。2本表中合计面积与表内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3本表中各合计及其二级分类面积面积应小于等于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或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中对应分类面积。4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5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6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内逻辑关系,表间逻辑关系,工业仓储用地按类型汇总统计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本表中合计面积与表内各工业仓储用地类型面积之和相等。2本表中合计面积等于或小于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中工业仓储用地二级类面积。3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4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5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内逻辑关系,表间逻辑关系,基本农田外可调整地类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可调整地类合计应与各可调整地类面积之和相等。2各可调整地类面积应小于等于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中各对应工作分类面积。3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4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5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内逻辑关系,表间逻辑关系,部分细化地类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各细化地类不应大于上级地类。2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3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4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间逻辑关系,(四)专项调查统计表耕地细化调查情况统计表;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用途情况统计表;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现状情况统计表。,耕地细化调查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耕地细化调查表中的耕地是指落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外的耕地。合计值应小于或等于行政区域耕地面积。2各类型面积耕地之和应与合计值相等,各类耕地面积应等于各相应耕地二级地类面积。3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4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5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间逻辑关系,表内逻辑关系,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用途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本表中合计面积与一级类面积之和相等。各一级类面积与对应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2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3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4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内逻辑关系,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现状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本表中合计面积与一级类面积之和相等。各一级类面积与对应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2本表中合计面积与表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用途情况统计表中合计一致。3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 4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5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表内逻辑关系,表间逻辑关系,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现状情况统计表,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现状情况统计表,(五)飞入地统计表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飞入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汇总表。,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0.00)、亩(0.00) 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 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县或市(地)或省)。2代码按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和县级以下行政区域代码编制规则填写。3各一级分类面积之和应等于飞入地面积。4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5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6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7飞入地只统计同级飞入到本级行政区的面积。,表内逻辑关系,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0.00)、亩(0.00)第 页共 页,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县或市(地)或省)。2代码按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和县级以下行政区域代码编制规则填写。3各一级分类面积之和应等于飞入地总面积。各二级分类面积之和应等于对应一级类面积。4各一级分类面积应于表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中一级分类面积相等(下同)。5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下同)。6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下同)。7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下同)。8飞入地只统计同级飞入到本级行政区的面积。(后面表格略,具体表样参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表内逻辑关系,表间逻辑关系,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单位:公顷(0.00)、亩(0.00)第 页共 页,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依据调查确定的国家所有(G)、集体所有(J)土地性质填写。2国家所有(G)土地面积集体所有(J)土地面积应等于合计,各小计之和等于合计。各一级类的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等于小计。各一级类的国家所有之和等于总的国家所有,各一级类的集体所有之和等于总的集体所有。3一级类小计、合计面积应与表飞入地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中对应一级类和飞入地面积一致。4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5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2018ppt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