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三章水资源量评价ppt课件.ppt

    • 资源ID:1449303       资源大小:5.20MB        全文页数:9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章水资源量评价ppt课件.ppt

    第三章 水资源量评价,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一、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与类型1、地表水的定义:为河流、冰川、湖泊、沼泽等水体的总称。2、水资源量的收支项主要为:(1)降水、(2)蒸发、(3)径流3、地表水资源的丰富程度是由降水量的多少来决定的,所能利用的是河流径流量。,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因此,在讨论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时,重点讨论构成地表水资源的河流资源的形成与分布问题。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制约着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一)降水,降水作为水资源的收入项,决定着不同区域和时间条件下地表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空间分布状态,制约着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与数量。表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程度:(1)年降水量的极值比Ka(2)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Cv值来表示,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1)年降水量的极值比Ka: 年降水量的极值比Ka可表示为式中 xmax 最大年降水量; xmin 最小年降水量。 Ka值越大,降水量年际变化越大;Ka值越小,降水量年际变化小,降水量年际之间均匀。就全国而言,年降水量变化最大的地区是华北和西北地区,丰水年和枯水年降水量相比一般可达3倍一5倍,部分干旱地区高达10倍以上。南方湿润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比北方要小,一般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1.5倍2.0倍。,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数理统计中用均方差与均值之比作为衡量系列数据相对离散程度的参数,称为变差系数Cv,又称离差系数或离势系数。变差系数为一无量纲的数。 均方差 均方差的表达式为:式中 均方差; 均值,其表达式为:,(2)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式中 xi观测序列值,i1,2,n;n样本个数。,变差系数Cv,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越大,表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越大,反之就越小。西北地区0.4华北、黄河中下游0.250.35东北0.2南方0.2以下东南沿南海0.25以上(台风),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二)径流,1.河流径流的补给 河流径流的水情和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1)雨水补给雨水补给是指降水以雨水形式降落。(2)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河道的水量约占年径流总量的2530。(3)冰川、融雪水补给平均年径流量约50km3,约占全国年径流量的1.9。,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2.径流的时空分布(1)径流的区域分布(2)径流量的动态变化降水补给的河流冰川、融雪 、降水混合补给的河流地下水补给的河流Cv值。秦岭以南年Cv值0.5以 上,淮河流域大部分0.60.8之间;华北平原地区Cv1.0,东北地区山地1.0,最大可达 l.2以上。(3)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关键取决于河川径流的补给来源和变化规律。,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3河流径流的表示方法 (1)河流径流:定义:流域上的降水,除去损失以后,经由地面和地下途径汇入河网,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河流径流,简称径流。(2)径流过程:径流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称为径流过程。(3)分类:,表示径流的特征值主要有;流量Qt、径流总量Wt、径流模数M、径流深度Rt,、径流系数。(1)流量Q:为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以m3s表示。(2)径流总量Wt:指在一定的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单位为m3。 t时段内的平均流量为Qt ,则t时段的径流总量为:,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3)径流深Rt:是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所得的水深,单位为mm。 其计算公式为:式中 t 时间,s; Wt 径流总量,m3 Qt平均流量,m3s; F流域面积,km2; Rt t时段的径流深度,mm。,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4)径流模数M:为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单位为m3(skm2)。可表示为:,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径流系数 :为某时段内的径流深度与同一时段内降水量之比,以小数或百分比计,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R某时段内的径流深度,mm; P同一时段内的降水量,mm。 由于径流深度是由降水量形成的,对于闭合流域径流深度将小于降水量,即 l。,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蒸发主要包括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主要影响的因素是(1)气温、(2)湿度、(3)日照、(4)辐射、(5)风速等干旱指数: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量多寡、进行水资源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定义为某一地区年水面蒸发量E0与年降水量P的比值:,(三)蒸发,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干旱指数表示某一特定地区的湿润和干旱的程度,值大于1.0,表明蒸发大于降水量,该地区的气候偏于干旱,值越大,干旱程度就越严重;反之气候就越湿润。 我国干旱指数在地区上的变化范围很大。最低值小于0.5,如长江以南、东自沿海等地;最大值可大于100,如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站,干旱指数高达318.9。,二、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与运动规律(一)形成地下水定义:埋藏在地表以下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称之为地下水。 1岩石的空隙性 (1)十分致密坚硬的花岗岩,其裂隙率也达0.02一1.9。(2)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与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与运动具有重要影响。(3)分类: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中的溶隙三大类。,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2.石岩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空隙中的水的主要形式为(1)结合水(吸着水、薄膜水)、(2)重力水、(3)毛细水、(4)固态水、(5)气态水。 (1)结合水 松散岩石颗粒表面和坚硬岩石空隙壁面,因分子引力及静电引力作用而具表面能,而吸附水分子,在颗粒表面形成很薄的水膜。 (2)重力水 当薄膜水厚度不断增大,固体表面引力不断减弱,以至于不能支持水的重量时,液态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自由运动,在空隙中形成重力水。,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3)毛细水 地下水面以上岩石细小空隙中具有毛细管现象,形成一定上升高度的毛细水带,毛细水不受固体表面静电引力的作用,而受表面张力和重力的作用,称半自 由水。,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3.含水层与隔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是指不具透水和给水能力的岩层。形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为: (1)岩层要具有能容纳重力水的空隙 (2)具有储存和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 (3)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4地下水的分类 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把地下水分为三大类: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这种水的矿化度一般较低,但因接近地表,水质容易被污染,可做临时水源。潜水:埋藏于地下第一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与地表相通,靠降水补给,水量不稳定,水质差,易污染,与地表水联系密切。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的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水量稳定,卫生条件可靠,不易被污染,适合作水源。,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5地下水循环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通过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径流过程中水由补给处输送至排泄处,然后向外界排出。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径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流动过程称为径流。 地下径流量常用地下径流率M来表示,其意义为lkm2含水层面积上的地下水流量(m3(skm2),也称为地下径流模数。,年平均地下径流率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M年均地下水径流模数(m3(skm2) A地下水径流面积,km2; Q一年内在面积A上的地下水径流量,m3。,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二)地下水运动的特点及其基本规律1.地下水运动特征 (1)迟缓的流速 河道或管网中水的流速一般都以每秒米来表示,地下水由于在曲折的通道中通行,用每天米来表示其流速。 (2)层流和紊流 由于地下水是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渗流,故地下水流大多数都呈雷诺数很小的层流运动,即水质点有秩序地呈相互平行而不混杂的运动。 (3)非稳定、缓变流运动 地下水在自然界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呈运动要素(流速、流量、水位)随时间改变的非稳定流运动。,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2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又称渗透的基本定律,在水力学中已有论述,这里只引用定律的基本内容。 (1)线性渗透定律线性渗透定律反映了地下水层流运动时的基本规律,是法国水力学家达西建立的,称为达西定律,即:上式又可表示为:式中v渗透速度,md;J水力坡度,单位渗流途径上的水头损失,无量纲。,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上式表明渗透速度与水力坡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因此称为线性(直线)渗透定律。渗透系数K是反映岩石渗透性能的指标,其物理意义为:当水力坡度为1时的地下水流速。 过去许多资料都称达西公式是地下水层流运动的基本定律,其实达西公式并不是对所有的地下水层流都适用,而只有当雷诺数小于110时地下水运动才服从达西公式,即:式中 u地下水实际流速,md; d孔隙的直径,m; 地下水的运动粘滞系数,m2d,第一节 水资源的形成,(2)非线性渗透定律 当地下水在岩石的大孔隙、大裂隙、大溶洞中及取水构筑物附近流动时,不仅雷诺数大于10,而且常常呈紊流状态。紊流运动的规律是水流的渗透速度与水力坡度的平方根成正比,这称为哲才公式,表示式为:,有时水流运动形式介于层流和紊流之间,则称为混合流运动,可用斯姆莱公式表示式中m值的变化范围为1、2。当m=1,即为达西公式;当m2时,即为哲才公式。,一、水资源的分区(一)分区原则,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由于影响河流径流的许多因素,如气象因素、流域下垫面因素等,具有地域性分布变化的规律,致使水资源相应的呈现地域性分布的特点。,1区域地理环境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2流域完整性3考虑行政与经济区划界线4与其他区划尽可能协调,(二)分区方法,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根据各地的具体自然条件,按照上述原则对评价范围进行一级或几级分区。常用的分区方法有:1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分区 可以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对评价区进行分区,如将评价区分为(1)湿润多沙区、(2)湿润非多沙区、(3)干旱多沙区、(4)干旱非多沙区;或仅根据气候条件分为(1)湿润区、(2)半湿润区、(3)半干旱区、(4)干旱区等。2根据天然流域分区3根据行政区划分区 (1)全国性水资源评价可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市、自治州、盟)两级划分, (2)区域性水资源评价可按省(自治区、 直辖市)、地区(市、自治州、盟)和县(市、自治县、旗、区)三级划分。,2022年11月26日,33,指水资源评价应按江河水系的地域分布进行,全国性水资源评价要求进行一级流域分区和二级流域分区,区域性水资源评价可在二级流域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出三级流域分区和四级流域分区。我国按流域水系划分为10大流域片,称为一级区。在一级区内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次级区,称为二级区,全国共划分出77个二级区作为基本单元。,流域分区,指水资源评价按行政区划进行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的行政分区要求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市、自治州、盟)两级划分。区域性水资源评价行政分区可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和县(县级市、自治县、旗、区)三级划分。,行政分区,为了提高分区水资源量的计算精度,需要在汇总基本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计算小区,或称为计算单元。计算单元的划分主要考虑产汇流条件的差异。计算单元的划分,在山区应按流域水系分区;平原区可按排水系统,结合供需平衡情况分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县水资源评价也可结合供需平衡区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按行政区划划分。,计算分区,二、地表水资源评价的内容,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 2.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 3.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4.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6.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的影响分析。,三、河流径流计算,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1河流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1)周期性(2)确定性和随机性 (3)区域性,(一)河流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及计算方法,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2河流水文计算的方法(1)成因分析法(2)地理综合法(3)数理统计法,(二)河流水文计算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方法,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概率与数理统计方法在目前是河流水文计算的主要方法(1)总体:在概率与数理统计中,将被研究的随机变量的全体称为总体(2)样本:总体中的一部分称为样本1频率计算累积频率:在河流水文计算中,频率均指累积频率,即等量或超量值的累积频数与总观测次数的比值。频率计算的方法是: 用实测的某河流水文特征值作为随机样本,计算各特征值相对应的频率,并将各组数据点绘于二维坐标图上,用目估方法通过点群中心绘制一条光滑的曲线,称为经验频率曲线; 根据概率论的原理,选用某种由一定数学公式表示的频率曲线,称为理论频率曲线,并采用适线的方法调整参数,寻找出一条与经验频率曲线配合最好的理论频率曲线; 以该理论频率曲线作为外延的工具,得出不同频率下的该种水文特征值作为设计依据。,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1)经验频率曲线 设某水文要素的系列共有n项,按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归纳出频率计算公式: 式中 P等于和大于xm的经验频率; mxm序号,即等于和大于xm的项数; n系列的总项数。,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上式用于样本资料分析不甚合理。例如,当m=n时,P100,这就意味着将来也不会出现比实测最小值还小的要素值,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因为随着观测年数的增多,一定会有更小的数值出现。因此,必须将上式加以修正,使其能较好地反映自然规律。世界各国曾先后提出过不少类似的修正公式。目前在我国常用的计算经验频率的公式为数学期望公式。目前在我国常用的计算经验频率的公式为数学期望公式:,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2)理论频率曲线 经验频率曲线是根据实测资料绘出的,当实测资料的时间跨度较长或设计标准要求较低时,经验频率曲线尚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实际应用中往往要推求稀遇的小频率洪水,如P1,0.1,0.01。而目前实测资料时间跨度一般最多不过几十年,计算的经验频率点只有几十个。迄今为止,国内外采用的理论线型已有)10余种,诸如皮尔逊(P)型曲线、对数皮尔逊(LP)型曲线、耿贝尔(EVI)型曲线以及克里茨基一闵凯里(KM)型曲线等。,皮尔逊型曲线是一条一端有限一端无限的不对称单峰、正偏态分布曲线,在概率论中称为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式中 x 总体的均值; Cv总体的变差系数; Cs总体的偏差系数。,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2022年11月26日,45,2河流水文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 (1)均值 (2)变差系数Cv(3)偏差系数Cs,式中 Ki为模比系数,,当n较大时,有:,Cs0时,称为正偏态分布;Cs0时,称为负偏态分布;Cs=0时为正态分布。研究表明,河流水文现象多属于正偏态分布,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3频率与重现期的关系 频率这个名词比较抽象,为便于理解和应用,常采用重现期与频率并用。所谓重现期是指某随机变量的取值在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又称为多少年一遇。频率P与重现期T的关系,对下列两种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1)当为了防洪研究暴雨洪水问题时,一般设计频率小于50,则: 式中 T重现期,a; P频率,以小数计。 例如,当设计洪水的频率采用Pl时,代入上式得重现期为100年,称为百年一遇洪水。,(2)当考虑保证灌溉、发电及给水等用水建筑物时,设计频率P常大于50,则:例如,当灌溉设计保证率P80时,代入上式得重现期为5年,称为以5年一遇的枯水作为设计来水的标准,也就是说平均5年中有4年来水能保证正常的灌溉要求。,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三)年径流量分析评价地表水资源,应对评价范围内的水文站进行单站径流统计分析和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计算。年径流量的基本概念 年径流量: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水量,称为该断面以上流域的年径流量。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或平均年径流量: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天然河道的径流量随气候不断变化,不同的年份,径流量也不同。为了反映流水资源情况,通常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出实测各年径流量的均值,称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或平均年径流量。正常年径流量:随着统计实测资料年数的增加,年径流量的均值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此值称为正常年径流量。设计年径流量:指通过河流某指定断面对应于设计频率的年径流量。,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四)径流还原计算,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常用的径流还原计算的方法有分项调查法和降水径流模式法。分项调查法 根据水量平衡基本原理,可建立下列实测径流与各项还原水量间的水量平衡方程式: Q天然=Q实测+Q灌溉+Q工业+Q蓄+Q引+Q蒸+Q渗十Q分洪 式中 Q天然还原后的天然径流量,m3s; Q实测水文站实测径流量,m3s; Q灌溉灌溉耗水量,m3s; Q工业工业和城市生活耗水量,m3s; Q蓄计算时段始末蓄水工程蓄水变量,蓄水量增加使该值为正值,减少时则为负值,m3s; Q引跨流域(地区)引水增加或减少的测站控制水量,增加水量为负值,减少水量为正值,m3s; Q蒸蓄水工程水面蒸发量和相应陆地蒸发量的差值,m3s; Q渗蓄水工程的渗漏量,m3s ; Q分洪河道分洪水量,m3s。,四、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1)区内河流有水文站控制 若区内控制站上下游降水量相差较大,可按上下游的单位面积平均降雨量与面积之比,加权计算分区的年径流量。计算公式为:,式中 Qab分区年径流量,m3s;Qa控制站以上年径流量,m3s; Pa、Pb控制站以上及以下同一年的单位面积平均降水量,m3(skm2);Fa、Fb控制站以上及以下的面积,km2。,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2)区内河流没有水文站控制 利用水文模型计算径流量系列; 利用自然地理特征相似的邻近地区的降水、径流关系,由降水系列推求径流系列; 借助邻近分区同步期径流系列,利用同步期径流深等值线图,从图上量出本区与邻近分区年径流量系列,再求其比值,然后乘以邻近分区径流系列,得出本区径流量系列,并经合理性分析后采用。,五、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1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征 受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以及地形、地质条件的综合影响,年径流量的区域分布既有地域性的变化,又有局部的变化。河流径流的等值线图可以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征。2径流量的年际变化 年径流量的多年变化主要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多年变化,此外,还受到径流补给类型及流域内的地貌、地质和植被等条件的综合影响。3径流的年内分配,六、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估算,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估计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当地河流径流量与入境水量之和再扣除相邻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出境水量,即: Q可利用Q当地河流径流+Q入境一Q出境各分区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可以通过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和提水工程进行估算。 (1)蓄水工程 (2)引水工程 (3)提水工程,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局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二、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遵循地下水系统规律评价地下水资源根据“三水”转化的观点评价地下水资源 按照“以丰补歉”的原则评价地下水资源 按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评价地下水资源 根据“水质标准”评价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评价要重视经济评价的原则根据“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地下水资源,1.遵循地下水系统规律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按一定的含水系统发育的,含水系统内部的水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补给、排泄、径流自成体系的含水层的组合,系统内的水具有密切的水动力联系。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系统中的补给、排泄达到一种动平衡,即输入与输出呈动平衡状态;开采后,就会改变地下水系统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运用系统的观点,正确认识地下水系统的补给、排泄和径流规律,是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基础。特别是在进行局域(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时,更要考虑地下水系统特点。否则,就会出现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而导致盲目开采、互相争水、泉水搬家、资源枯竭等不良后果。,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2.根据“三水”转化的观点评价地下水资源,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往往具有多重性,这种转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时,更要充分考虑这种转化关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使用水资源。,3.按照“以丰补歉”的原则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系统有别于地表水系统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具有可调节的储存资源量。因此充分发挥地下水具有调节功能的优势,采用“以丰补欠”的方法评价地下水资源,即在枯水年份借用一些储存量,而在丰水年份再偿还。按照以丰补欠的原则评价地下水资源,要注意的是可开采资源量不能大于多年平均补给资源量,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取水设备的能力。充足的补给和可调节的储存资源量是保证稳定供水的基础。,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4.按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时,必须要考虑长期持续利用的特点。从地下水资源本身的特点来讲,可作为长期供水保证的是地下水的补给资源量。从这个观点出发,要对构成补给资源量的各项进行具体分析,只有长期存在的补给来源,才能保证地下水资源长期持续的开采。 储存资源只能作为临时调节使用,而且要做到“有借有还”,不能长期持续开采,否则就会使含水层疏干。以长期持续利用的观点评价地下水资源,还要评价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后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5.根据“水质标准”评价地下水资源不同的供水目的,对地下水水质、水量、水温的要求是不同的,这是关系到安全生产、农作物丰收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根据各种用水对水质的实际要求,国家和地方对水中各种成分含量规定了一定的界限,这种数量界限就是水质评价标准,它是供水水质评价的基础和依据。,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6.地下水资源评价要重视经济评价的原则应根据用水单位的需水量选择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开采方案,即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拟定合理的取水方案。取水方案包括地下水水源地选择、井的布局、井距以及水井结构和取水设备的选择等。水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在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时,要对水的经济效益作出综合评价。如水质达到矿泉水标准的地下水,如果用作工业生产用水,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分质供水”的含义就是要将不同水质的水用于其所适应的供水对象,使不同水质的水各自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7.根据“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地下水资源在地下水资源开采前,要准确预测未来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变化后对地下水资源量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变化趋势,是难以做到的。由于客观自然因素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按照“发展变化”的观点,要加强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根据开采后的动态变化,不断收集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定期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为逐步深入地开展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总之,在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时,要以可持续利用为宗旨;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准则;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科学地利用地下水资源。,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三、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以静储量、动储量、调节储量和开采储量等四类作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依据。 1.补给量: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进入含水层(带)中的水量。包括:地下水的流入;降水的渗入;地表水渗入;越流补给;人工补给。,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2.储存量:储存于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3.允许开采量: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 根据勘测阶段、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地下水资源量研究程度和勘测技术经济条件等四项要素,将允许开采量分为:A、B、C、D、E等五个等级。,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4.排泄量: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在排泄过程中,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及水位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排泄量是指从含水层的补给区到排泄区的整个范围内地下水总的减少量。可分为天然排泄量、开采排泄量、人工排泄量。,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四、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方法,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解析法开采试验法水量均衡法水文分析法数值法,1.解析法,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运用地下水解析解(井流公式)对含水层进行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评价的方法。取水构筑物井流公式评价方法和步骤局限性,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取水构筑物提取地下水的工程设施称之为取水构筑物。取水构筑物分类垂直取水构筑物井(管井、大口井)水平取水构筑物集水管(渗水管)、渗渠抽水井分类潜水井、承压水井、混采井完整井、非完整井稳定流、非稳定流单井抽水、群井抽水,2)井流公式,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流向完整井的稳定流(裘布依公式)裘布依公式的假设条件(?)潜水含水层承压含水层,3)评价方法和步骤,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根据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方式,选定合适的井流解析公式(2)求取井流公式中各类水文地质参数(3)计算各种开采方案下的水位降深,评价地下水可开采量(4)论证可开采量的保证程度,4)特点和限制条件,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特点及适用条件a分布参数方法b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c简单、直观、快速、经济 适用条件:理想条件下的水文地质条件,如满足泰斯假设、裘布依假设等可开采量的保证程度需通过其它方法论证,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2)限制条件应用条件太苛刻(边界形状、非均质、各向异性、初始地下水面、承压区和无压区并存,且分界线随时间变化、含水层有不均匀越流,存在天窗或有河床渗漏、水井抽水量恒定或某一阶段恒定、含水层侧向无限延伸,渗透区形状矩形或圆形),下述情况,不宜用解析解,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边界形状、尤其是供水边界形状极不规则时;(2)含水层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3)边界的位置、边界上的水头或流量随时间变化;(4)承压区和无压区在平面上并存,其间的分界线随时间变化;(5)含水层有不均匀越流,存在“天窗”或有河床渗漏,2.开采试验法,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在未来水源地地段,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根据开采量降深(Q-s)关系,对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进行评价。适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一时难以查清而又急需作出水资源评价的地区。进入水文地质详勘阶段,必须进行抽水试验,运用开采实验法进行可开采资源量评价。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开采抽水法试验外推法补偿疏干法,1)开采抽水法,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开采抽水法是按实际抽水量进行抽水试验,并对地下水进行可开采资源量评价的一种方法。抽水时期:旱季为了用抽水试验揭露当地地下水的补给能力,一般选择旱季开始抽水。 延续时间:尽量延长抽水时间,在抽水量达到设计开采量后,一般至少为整个旱季+1个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期间进行全面观测。,水位观测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近稳定状态,即钻孔水位下降值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不再随时间继续下降,并且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停抽后,水位又能较快地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就表明实际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能力,按需水量开采是有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可开采资源量。,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2022年11月26日,79,开采试验法-第一种情况,恢复曲线,水位降深曲线,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如果在长期定流量抽水过程中,井中水位不稳定,特别是观测孔水位具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停抽后,水位虽有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说明抽水量已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能力,按此抽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出现这种情况,应计算出补给量作为允许开采量。,开采试验法小结,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用旱季抽水所求的补给量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结果是比较保守的;不同的开采条件下,Q补是有可能不同的,即Q补是一个与开采条件有关的变量。因此,为了更准确评价可开采资源量,应在开采过程中继续进行水位的长期观测,逐步用多年平均补给量进行评价;开采抽水法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往往需要进行相当长的抽水试验,必然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因此,该方法只有在难以查清地下水补给条件而又急需进行评价,且供水部门对用水量的保证程度要求又比较高时,才采用这种方法。,2)试验外推法,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根据多个流程的抽水量-降深关系,确定可开采资源量。适用条件:抽水设备能力限制,达不到实际需水量情况下含水层富水程度较好、补给充足要求:至少进行三次降深最大抽水量尽量接近实际需水量最大降深尽量接近设计降深,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注意事项:(1)以稳定流为基础(2)抽水水位降深不能太小(3)利用该方法推算可开采量时,必须充分考虑地下水的补给情况,3)补偿疏干法,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充分利用含水层的储水空间和调节能力,通过抽水试验进行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评价方法。适用条件:地下水补给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含水层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分布面积有限必要条件:借用的储存量满足旱季开采量的需要雨季补给量除满足当前开采量外,还能补偿旱季动用的储存量,2022年11月26日,85,抽水井水位下降、流量过程线与补给关系,旱季,雨季,下降迅速,等速下降开采量大于旱季补给能力,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评价步骤(1)旱季开采量通过求单位储存量,继而计算旱季开采量(2)雨季补给量(3)评价可开采资源量,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水量均衡法的基本原理:任一时间段的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等于地下水系统中水体积的变化量。,天然条件下水量均衡方程式: 或式中:Q补为计算期间内地下水系统各补给量总和(m3/d); Q排为计算期间内地下水系统各排泄量总和(m3/d); Q储为计算期间内地下水系统储存量的变化量(m3/d)。,3.水量均衡法:基本原理和均衡方程式,天然多年均衡方程式:,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天然条件下,多年周期变化,可以用多年平均补给量之和或多年平均排泄量之和来计算地下水系统的补给资源量。式中: 多年平均补给量之和;多年平均排泄量之和; n代表年份,开采条件下的均衡方程式,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Q补+Q补)-(Q排-Q排)Q= Q储 上式简化为:Q=Q补+Q排+Q储 式中:Q补为计算时段内地下水系统由于开采所获得的补给增量(m3/d);Q排为计算时段内地下水系统由于开采所减少的消耗量,即被截取的补给量(m3/d); Q储为计算时段内地下水系统由于开采所引起的储存量的变化量(m3/d);Q为人工开采量(m3/d)。,水量均衡法的适用条件:,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用途主要评价各种条件下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初步确定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或为确定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提供依据(2)适用条件理论上,可适用于任何地下水系统的水资源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其它方法难以应用,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困难和限制条件(1)某些均衡要素和求取均衡要素的水文地质参数难以确定或不准确,造成计算误差较大(2)是一种集中参数方法,难以精确给出地下水各要素随空间的变化(3)不能准确确定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4)很难给出具体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4.水文分析法水文分析法-基本原理和用途,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基本原理地下水径流是水循环的一部分,无论补给形式多么复杂,地下水补给量总要转化为地下水径流,而一部分地下水径流在适当的位置溢出,转化为地表径流。因此可运用陆地水文学的方法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用途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水文分析法-适用条件,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全排型流域,均衡区内其他排泄量占比例较小;(2)基岩山区,岩溶水系统、裂隙水系统;(3)具有较长系列的测流资料(泉流量、地表径流量)。,水文分析法-限制条件,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集中参数方法(黑箱),不能详细描述系统状态随空间变化情况;(2)无法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3)评价精度取决于测流和基流分割的精度。,水文分析法-要点,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在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测流资料和测流点控制区的汇水面积,直接求取地下径流模数,即单位面积含水层的地下径流量。而后根据这个参数间接推算区域地下水的天然补给资源量,即: QMF 式中:Q为地下径流量(m3s); M为地下径流模数(m3skm2); F为计算面积(km2)。,水文分析法-计算方法,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地下水排泄量求法(测流)清水流量法(基流分割法)泉域法暗河测流法(2)测流方法体积法流量计测流堰测速仪,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章水资源量评价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