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敦煌莫高窟遗产保护ppt课件.pptx

    • 资源ID:1441515       资源大小:52.55M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敦煌莫高窟遗产保护ppt课件.pptx

    ,敦煌莫高窟,世 界 文 化 遗 产 保 护,案上梵经皆贝叶 窟中古佛越千年,重庆大学12级景观,02,莫高窟的价值,03,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04,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05,案例研究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目录,01,莫高窟简介,06,策略提出,01,莫高窟简介,莫高窟简介,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戈壁深处,鸣沙山与三危山环抱的绿洲之中。历经千年不断的开窟造像,至14世纪形成了庞大的石窟群。莫高窟迄今在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建筑5座以及藏经洞发现的5万多件文献和文物。是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结晶,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世界最长的画廊”和“墙壁上的博物馆”。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02,莫高窟的价值,历史、艺术、技术价值,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莫高窟的价值,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敦煌壁画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及其发展历程。敦煌壁画自十六国至西夏描绘了成千成万座计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画,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宝贵建筑实物资料。,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壁画中有碗、杯、钵、瓶、盘等器型,不仅反映了古代玻璃工艺的特点,还反映了中西的玻璃贸易。,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历史、艺术、技术价值,莫高窟的价值,标准(i):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世界文化遗产遴选的六条标准,莫高窟石窟群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既包括492个洞窟在天然崖体上的5层分布建筑,也包括2000多身彩塑和约45000平方米壁画,其中许多是中国艺术的杰作。,1.图案艺术,2.飞天之美,3.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4.彩塑艺术,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数不尽的图案,令人惊异于当时人的创造能力,使敦煌图案价值更上一层楼。,藻井是洞窟的窟顶,一般都画上十分精细的图案。,飞天是人类自古的梦想,不靠羽翼,衣带飘举,其轻盈多姿,成为敦煌重要的艺术形像。,敦煌壁画保存的山水画上承魏晋、下启宋元,尤其盛唐山水,举世无双。,敦煌有2000多身圆塑,1000多身影塑,延续一千多年,堪称世界之最。,飞天,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莫高窟的价值,标准(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从十六国时期至蒙元的一千多年间,莫高窟在中国、中亚与印度之间的艺术交流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1.中外舞蹈交流,敦煌石窟所见的舞蹈有源自中国的清商伎、六腰舞等,有传自中亚的胡旋舞、胡腾舞和天竺舞等。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和中亚、西亚和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2.中外音乐交流,琵琶、胡琴等重要的中国乐器是自丝路交通中传入的,敦煌保存壁画材料众多,为音乐研究提供大量真实情况。,3.中外人物交流,敦煌的人物画极丰富,经变画中的人物更不计其数,具见犍陀罗艺术传入与中国固有人物画合流的多采面目,舞蹈,乐队,4.中国科技史,中国科技史的图像材料不少,而敦煌壁画仍为生产科技史、交通史、军事科技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资料。,唐代打铁已经使用很大的风箱,使温度大大提高,是锻打铁器和炼钢不可窍徙缺乏的工具。,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莫高窟的价值,标准(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莫高窟壁画和藏经洞文献记载了许多古老民族在敦煌留下的历史文化足迹,特别是数量丰富的回鹘和西夏的人画像和佛教绘画以及民族文字和题记,为消逝的沙州回鹘和西夏王国等文明提供了见证。,1.古代中西交通,丝路商贸和朝山崇拜使古人不顾艰苦,开拓出交通路途,而所用工具及行旅场面,既是交通史也是科技史的纪录。,2.古老民族的生存图景,敦煌现存人物像达三千,其中有许多西夏、回鹘等民族的生活图景,为其文明提供了见证。,3.古代国际服饰研究,敦煌的中古商贸大都会特色,为人物和服饰的多元创造了重要条件,数量多、历史长两项优势,使敦煌永远保有独特的研究价值。,4.古代建筑,敦煌石窟窟前木檐斗等,有存留甚少的唐宋遗构。至于壁画上的建筑物更是包罗万象,包括西域房屋。,张骞出使西域,吐蕃王,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莫高窟的价值,标准(iv):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莫高窟由数百个不同功能的石窟组成庞大的石窟群及其戈壁沙漠中的绿洲环境是中国石窟建筑的杰出范例,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形成、发展、衰落的全过程,代表了中国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期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1.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双方交往更加频繁。久而久之,在这条商路上,形成了很多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其中最有名的则要算敦煌了。尤其是敦煌石窟,更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晶,故有“丝路明珠”之誉。,2.沙漠绿洲中的石窟群,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延续时间最长;现存石窟700余个,规模最大;,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莫高窟的价值,标准(v):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在不可逆的变化影响下而易于损坏,莫高窟连同其石窟艺术,表现了丝绸之路沿线中原汉地与印度、波斯、中亚、西域、于阗、吐蕃、甘州回鹘、西州回鹘、吐谷浑、西夏党项羌、蒙古等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相互作用。,1.充满生命力的中国动物画,敦煌的动物画被中国美学家称为神魔性,奇领禽异兽的泼辣表现里透进了生命的原始境界。敦煌北朝动物画的想象和满壁流动感,确令人眼界大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一笔。,2.汉地密教与藏传密教,密教传入中国,有汉密和藏密之分,密教盛行于敦煌时,以汉密为主,故保存了珍贵的汉密资料。,3.中古民风民俗,敦煌石窟可以说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馆。1000年间的中古民俗概貌活现于壁画上,不仅包括已消失的事象,还包括流传到今天的民俗民风。,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莫高窟的价值,3.儒释道三教合流,标准(vi):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莫高窟的千年发展过程与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古代科技、文化艺术、经济、民俗、民族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存在强有力地连接起横贯欧亚大陆的交流史、佛教遍及亚洲的传播史。,1.佛陀生平与佛传艺术品的产生,对佛陀生平的描绘是印度原有的佛教艺术主题,也是了解佛陀生平的连环图故事图。,燃灯佛入胎、出世、授记,2.佛教东传历史的图像记录,波澜壮阔的佛教东传历史,影响了中、日、韩等国家二千年来的信仰和哲学思想。佛教画师、信徒怎样理解而绘画这段历史,在敦煌边边角角壁画书中有丰富的反映。,中国佛教哲理结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雷、电、风、雨神,伏羲、妇娲形象,以至西亚的日月神信仰,也在石窟中闪现。,石佛浮红故事,树下讲佛,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03,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环境问题,旅游发展问题,保护存在问题,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环境概况,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敦煌盆地南缘,东南邻峰峦叠障的三危山,西南靠绵延40km的鸣沙山,北边相隔14km戈壁滩与敦煌绿洲相望,海拔高宽1330m1380m比相距25km的敦煌市区高出200 250m。,内陆极干旱沙漠型气候,多风且多风向,水环境为蒸发浓缩作用占优势的内陆河流域,地层为中更新统酒泉砾岩,地面大部分为裸露更新统砾岩,窟前大泉河流在莫高窟区段因引灌和自然渗入地下而断流。,地质构造主要是三危山断裂,平均风速3.5m/s,空气湿度年平均为32.2% ,干燥指数为32,环境问题,洞窟围岩裂隙问题,莫高窟有壁画的洞群主要分布在延伸长度约960m。高10m 40m、近于直立的崖体上。洞窟在崖体上的分布层数一般为23层,最多为4层。 莫高窟特定的地质条件,地层结构和洞群的开凿、分布形式导致了石窟崖体不良环境地质问题,这主要是发育在石窟崖体中的两组裂隙,一组是平行崖面、切割洞窟的卸荷裂隙,另一组是与崖面斜交的构造裂隙,构造裂隙形成于地质历史上地壳运动,在洞窟开凿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它对洞窟崖体的稳定性影响很小。,为治理莫高窟崖体卸荷裂隙造成的不稳定稳患,50年代对莫高窟地质环境进行了调查,60年代初对洞窟崖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削顶、浆砌石墙支档为主的加固工程,有效缓解了崖体裂隙的发展和危岩崩塌的险情。但是,现场调查表明,在浆砌石墙支撑崖体的部分地段,由于挡墙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使挡墙与崖面之间开裂,已失去了对崖体的支挡作用。一些洞窟内的围岩裂隙自60年代以来仍有发展迹象。可见,洞窟崖体卸荷裂隙仍然是影响莫高窟稳定性的主要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环境问题,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环境问题,洞窟壁画酥碱问题,壁画酥碱是指在水分参与下洞窟围岩及地仗层中的盐分在洞壁产生表聚作用,造成壁画酥软,粉化或散落。据现场调查,莫高窟有近100个洞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壁画酥碱病害,主要分布在位置较低的下层洞窟。 莫高窟壁画酥碱产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充足的盐分来源。取样分析表明,洞窟地层易溶盐含量一般在0.18% 0.54%;洞窟崖顶地表0 30cm地层易溶盐含量在1.0% 6.8%。地仗层土料取自当地干旱蒸发浓缩环境下的河流岸边细粒沉积物(澄板土),其易溶盐含量为0.16% (下表)。窟前矿化度高达2.3g /L的大泉河水引灌产生的入渗水以非饱和形式向下层洞窟运移。降水可淋溶窟顶地层中盐分沿裂隙进入某些洞窟。当地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极易产生盐分在洞壁或壁画表聚。,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环境问题,风沙侵蚀问题,莫高窟自建造以来一直遭受风沙侵蚀和洞窟被积沙掩埋之灾。风沙侵蚀主要表现为露天壁画和塑像在风沙磨蚀作用下表面形成微小凹槽,颜料层被磨损脱落,甚至地仗层也被严重损坏,结果使壁画、塑像面貌全非。风沙侵蚀主要发生在露天壁画和上层塌顶洞窟。 莫高窟遭受风沙掩埋的洞窟主要是下层洞窟和上部塌顶漏沙洞窟。长期以来,洞窟和窟前积沙一直靠人工清理,若清理不及时,则下层洞窟会被积沙掩埋,会造成凝结水损坏壁画,产生龟裂起痂或变色等病害。 莫高窟遭受风沙侵蚀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洞窟距鸣沙山仅有1.0km左右,沙源充足;当地多风且多风向,偏南风和偏西风出现频率最高,这正好利于西南沙山之沙向洞窟方向的风力搬运;近直立的洞窟崖体下相对避风,极利于积沙。,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旅游发展问题,淡旺季分明,每年7、8、9月及“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日均人次50002013年10月3日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旅游现状,2009年全年,共有37.96万人次,2011年,莫高窟参观人数达68万,2012年再次创出了80万人次的新高。,控制游客量,6000/日,2015年7月8日门票半日售罄,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超负荷旅游承载力,片面追求数量型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下,遗产资源的保护受到威胁,旅游质量出现下降,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这样的世界遗产地不仅易遭受破坏,其旅游也很有可能走下坡路,逐渐失去本身的资源吸引力,失去市场号召力,从而导致旅游业发展的迅速衰竭。,旅游发展问题,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洞窟的“环境疲劳”与“体质恶化”,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测算,窟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半衰期分别是0. 25小时、 1小时和3小时,由于洞窟内外空气交换条件很差,人们在洞窟里呼吸所排出的水汽的67%、呼出的二氧化碳约52.3%在离开洞窟后仍然留在洞窟内,人体在洞内所发出的“三气” (热气、湿气、废气)会严重破坏洞窟内的小环境,导致崖体及壁画底部产生氯化钠聚积,催化壁画发泡、起甲、酥碱等,从而使洞窟陷于“环境疲劳”状态,导致洞窟“体质恶化”。,旅游发展问题,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景区内部“城市化”和外围“孤岛化”,由于世界遗产的特殊性,在对其面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政府主导的旅游规划和宏观调控是必需的。但是在旅游开发观念冲击下,敦煌莫高窟被开发为旅游产品,被当作纯经济对象而遭到破坏性开发。 由于政府控制不力,风景区内部部门经济迅速蔓延。旅游业及相配套的餐饮、住宿和交通业在景区内的过度发展,破坏了遗产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资源品位,对景区原有的历史风貌及其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景区内的“城市化”和人口大量涌入对遗产地的包围和蚕食,造成景区外围的“孤岛化”,终将可能造成景观的不协调和遗产地可能被现代文明所取代。,旅游发展问题,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历史局限性造成的非正确保护措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开始探讨莫高窟维护方案,研究人员用混凝土加固崖体。混凝土使崖体不易开裂坍塌,但却让崖体中的水无法排出,洞窟渗水严重,湿度增加。除此,还加修了栈道,栈道松动时有发生,研究人员不得不一直反复加固,而近年来为防止在参观中对文物进行触摸,在壁画前添加了玻璃屏风,经研究发现,玻璃屏风的安装也是有弊病的。,保护疏漏问题,“申遗”后期管理滞后,敦煌莫高窟遗产景区是现存遗产资源中的精华,在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需要政府抛弃盲目开发的功利心态加强景区管理,提供景区发展和遗产保护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严格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下经营遗产旅游是政府规制的重要内容。世界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要求地方政府在遗产地加入遗产名录后,进一步做好保护、管理世界遗产的决策和工作。,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多部门条块分割、管理权责边界不明,我国在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前,对文物、风景区、名胜古迹、森林公园等的管理一直实行分部门的管理体制,在现今遗产地范围内,更存在着遗产与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的重叠而造成的权属不清问题。遗产地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导致世界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权力的战场,也形成了责任的真空”。,保护疏漏问题,没有有效控制周边活动,引起环境问题,窟前绿化灌溉入渗水以非饱和形式向底层洞窟运移,增加了底层洞窟的潮湿、酥碱化程度。 窟区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燃煤烟尘的排放以及进入窟区的机动车辆尾气排放,使窟区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莫高窟面临的现状问题,04,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制定遗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数字档案的建立和GIS的使用,开放机制的重新构建,莫高窟第 85 窟修复工程,核心区旅游冲击力的缓冲,在遗产承载力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总结,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主要针对的是莫高窟的文物保护问题,但是与之相配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石窟区保护范围的划定及建设控制地带也急需出台。行政政策:逐步调整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对于莫高窟附近地区污染严重,目前又无治理措施的企业应限期取缔。窟区应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严格控制汽车的行驶和停放,限制各种服务摊点和饮食餐厅的数量和规模。,制定遗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制定遗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 1972年11月16日三大宪章:雅典宪章 (1931年由第一届国际历史遗迹建筑大会通过,是历史上第一部历史遗迹修缮准则)威尼斯宪章 (1964年第二届国际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大会通过,又称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华盛顿宪章 (1987年国际古建筑遗址理事会通过,又称保护城镇历史地区的国际宪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2006年1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982年11月19日通过,2013年6月29日修改至今,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中国遗产保护条例,地方遗产保护条例,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制定遗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自 1999 年始,中国文物局与美国盖蒂保护中心、澳大利亚国家遗产委员会展开了三方合作,决定选择莫高窟作为试点,共同编制敦煌莫高窟保护规划。,敦煌莫高窟保护规划,保护:保护莫高窟的真实完整以期更好的延续,通过诸项措施和保护手段维护文物价值;研究:通过整理藏经洞和洞窟文物,为敦煌学研究作出贡献;教育:弘扬莫高窟的价值,提升其世界知名度;流失文物的回归:在短时期内无法实现,但此为莫高窟长期的目标。,规划总目标,最小干预原则:所有的活动都应尽量减少对石窟的干预;所有的措施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维持原貌、不改变原状:保持石窟及环境的原状,不增添任何破坏风貌的构筑物,不进行任何商业活动;功能与价值协调原则:开放展陈利用应在洞窟承载量之内。,规划总原则,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数字档案的建立和GIS的使用,2、数字档案的建立和GIS的使用,自 1999 年始,敦煌研究院与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合作的“数字敦煌” 工作启动,包括敦煌莫高窟洞窟信息的全面图像记录、复原以及全面的网络信息资源库,计划 2020年初步完成利用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获得数字等值线图外、崖面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及其复合产品,这增强了壁画保护成果应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壁画数字化拍摄,洞窟虚拟漫游制作,莫高窟22个典型洞窟完整的平面图像数字档案拍摄,42个洞窟的虚拟漫游建设,通过壁画数字化拍摄和洞窟虚拟漫游,建立敦煌石窟文物电子档案,无论对保护还是研究都具有开创意义为永久性高精度保存悠久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找到了可靠途径为其他濒危古遗址的贮存和再现创造了机遇。,意义,莫高窟第 85 窟经变画部分,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数字档案的建立和GIS的使用,为了解文化遗产及其承载体、崖面特征、细貌、变化及灾害状况,通过对立面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描述,为文物的维护、修复提供真实、详尽的科学依据就显得非常重要。全球情报系统(GIS)是一个计算机工具,可以存储、处理并分析空间数据(Aronof.f 1989年)。它可以储存各种资料,如线路的位置,易受损的古建筑等,同时还可以分析并显示出哪些线路距离古建筑较近,它可以参考数千种不同的数据及地貌。作用:分析敦煌的游客流量及流向, 识别当前面临破坏的崖壁区域加强环境监测的内容和分析,分层级逐步对崖顶、窟外和窟内都建立起完善的监测系统,并与具体的保护修复项目以及游客管理建立联系2009 年敦煌还与甘肃省地震局签署协议合作建设莫高窟地震监测系统。,GIS技术应用,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建立数字参观平台,减少景区流量;根据游人对洞窟小气候环境影响的规律确定莫高窟的饱和旅游容量,控制入窟人数,轮流开放洞窟并限定开放洞窟的数量;改善窟内通排风条件,定期关闭洞窟进行检查;制定严格的参观线路,以延长洞窟栈道寿命;建立健全监督执法队伍,加强旅游管;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向游人宣传莫高窟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有关旅游规定,增强游人的文物保护意识。,3、开放机制的重新构建,开放机制的重新构建,景区开放机制调整,对前来参观的游客实行窟内分流,将开放的50个洞窟划分为8条参观路线;将当地居民购买优惠票的时间由旅游旺季改在淡季;修建了博物馆、陈列馆以及网上数字化系统,以此分流游客或缩短他们在洞窟内的逗留时间在不影响游客正常参观莫高窟的情况下,对大型旅游团队实行预约制,避免游客过度集中,减轻莫高窟的负担。,景区开放宏观调控,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莫高窟85 窟是一个晚唐大窟,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历史、艺术价值很高,仅主室中的巨幅经变画就达 17 幅,堪称莫高窟之最。”这些经变画,如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法华经变、弥勒经变、华严经变、金刚经变、药师经变等,通过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容、开阔的布局、富丽生辉的艺术效果,折射出唐代当时的社会生活。,4、莫高窟第 85 窟修复工程,莫高窟第 85 窟修复工程,价值,修复意义,350 平方米的范围内,由于石壁后的可溶性盐作用,却集中了敦煌壁画中的几乎所有典型病害:壁画酥碱、起甲、空鼓、脱落、粉化等。因此,选取第 85 窟作为研究的典型案例,对于敦煌壁画保护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现状调研、环境和微环境监测、壁画制作工艺和材料研究、修复材料筛选等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在调研方法、病害机理和壁画修复材料选择、修复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第 85 窟横剖面图,第 85 窟平面图,壁画起稿勾线,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莫高窟第 85 窟修复工程,莫高窟第 85 窟保护技术路线,价值评估,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全面调查,保存现状的文献资料,历史干预,保存现状的图像描述,保存现状的图像记录,现状评估,壁画数字化,制造材料分析,环境监测,病害机理,支撑材料,壁画材料,壁画胶结材料,地仗层材料,区域环境,室内环境,制作材料,环境监测,判断壁画理想状态,日常维护,日常管理,日常展示,日常监督,确定实施目标,确定壁画保护修复方案,是否干预,是否可行,修复材料及工艺,工程实施,修复材料及工艺的室内筛选,修复材料及工艺的现场筛选,由资质单位编写,由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实施,保护项目评估,工后监测及维护,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因酒泉地区的砾岩结构粗糙且易风化疏松,无法直接绘制壁画,所以首先用取自洞窟附近的细沙、壁泥土掺加植物纤维和制成泥,压抹在洞窟的四壁和窟顶,作为使壁面平整的粗草泥地仗层;接着用莫高窟窟前宕泉河的澄版土掺加麻筋,调制成细泥,涂抹在粗草泥层上;最后在细草泥层上涂抹上一层非常薄的高岭土、石灰或石膏之类的粉层,方可起稿;继而师傅在其上写上色标,由弟子工匠上色;壁画绘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勾线,即描线成型,因此,也称之为“定型线”,莫高窟第 85 窟保护技术路线,壁画修复工艺及材料,雕塑修复工艺及材料,壁画绘制程序(从左往右依次是砾石层、粗草泥地仗层、细泥地仗层、壁画层),划分墙面起稿图 敦煌壁画上的色标图 勾线,先完成木构骨架的模型,接着用秸秆或芦苇扎出人体大致结构,这种方法省泥且可减轻木骨架的压力,骨架上还要做出此后将其固定在石壁上的插头;用澄版土、细沙、植物纤维调制粗泥和细泥,粗泥制作人物大样,细泥用以塑造人物五官、衣褶、配饰等,将泥层涂抹在以芦苇包裹的木头骨架上;继而在塑造成型、上彩。,塑像制作过程,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核心边缘理论:由J. R. Friedman在1966年提出,用以解释旅游经济空间的结构演变模式。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旅游区都是由核心区和旅游区构成,在文化遗产地面临强大游客数量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提升世界文化遗产地边缘区的文化内涵,以分流核心区的游客人流,使游客核心区与边缘区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5、核心区旅游冲击力的缓冲,核心区旅游冲击力的缓冲,核心边缘理论,周边景区互补,如何在保护遗产和应对越来越大的游客队伍之间进行的选择是许多遗产地面临的问题。可以利用核心-边缘理论,采用选择扩大外围空间等做法提供旅游设施满足旅游需求。敦煌莫高窟周边景区极具宗教内涵和特色,是莫高窟景区的分支,是敦煌文化的组成部分,很有开发价值。敦煌周围的汉代烽燧、关隘、古城遗址、沙漠景观,与莫高窟的雕塑、壁画相得益彰,很好地起到了对莫高窟的游客量分流作用,达到保护和开发齐头并进。,在莫高窟的周围地区,可以以宗教文化游为主题,在市内外精心推出五条精品线路:肃州西汉酒泉胜迹、西凉王宫 金塔鸳鸯湖 东风航天城 额济纳旗胡杨林 敦煌; 肃州 嘉峪关 玉门吾艾斯墓 安西锁阳城 榆林窟 悬泉遗址 敦煌; 敦煌 玉门关 雅丹地质公园 罗布泊;敦煌 西千佛洞 现代石窟 阳关 阿克塞民族风情园; 敦煌 安西锁阳城 东千佛洞 榆林窟 肃北石包城 透明梦柯冰川。,玉门关,胡杨林,嘉峪关,榆林窟,阳关,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世界旅游组织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定义可持续旅游发展为: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满足现时旅游者和东道区域的需要。面对敦煌莫高窟的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以生态环境的环境承载力为限度,控制旅游者的规模,保证敦煌莫高窟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敦煌莫高窟可持续发展还应该由政府实施国家遗产战略。国家遗产战略应该建立在对遗产资源认同的基础上,应包括所有资源管理部门,应从整体上代表和反映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的长远目标。国家世界遗产战略的实施,将遗产开发和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规划编制中,从国家战略高度给予遗产地政策、管理、规划的支持,加强政府对世界遗产地调控保护能力。这将使得诸如敦煌莫高窟这种处于濒危边缘的文化遗产得到持续性平衡发展。中国世界遗产文化遗产战略规划管理目标是实现保护和利用和谐统一,保证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加大专项投资份额,多渠道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国际资助,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鼓励国际、国内组织、友人、个体的自愿捐赠,在资金上确保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必要的经济投入是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和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国家把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旅游开发,通过旅游收入对世界遗产地进行保护。将世界遗产地开发为当地主要的旅游产品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一种政策性博弈结果。但是,中国世界遗产地面临的开发压力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对其保护给以更大的关注,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实现代际的公平。,6、在遗产承载力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在遗产承载力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是遗产地的旅游之本,遗产旅游要以保护为主,而遗产资源的保护根本在于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21莫高窟的可持续性平衡发展及战略管理,莫高窟现有的保护策略,遗产保护现状总结,总结,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法律法规,特别是中美澳合编的敦煌莫高窟保护规划为莫高窟的保护提供了规范依据,同时为其他石窟修复工程提供了参考;但是缺乏遗产地周边的控制性规划,对工农业污染、沙尘、地质灾害的防护缺乏规划,室内外检测设备,85窟壁画受损监测建模,政策方面:,技术方面:,运用了多种新型技术参与监测、修复工程中,如数字监测、建模,GIS技术,对壁画、石窟修复有了新的技术积累;建立了“”数字敦煌“的数据库,对莫高窟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游赏体验;,开放机制方面:,以保护为原则制定了严格的开放制度,较好的保证了洞窟所需的环境;在周边景观环境、游览体验上有一定改进空间,05,案例研究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殷墟简介,保护策略,殷墟价值,展示形式,保护原则,总结,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殷墟遗址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古代都城遗址,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的255年间,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不仅发现有商代统治阶层的遗存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而且也有普通平民的居住遗址和家族墓地,并发现了数量巨大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殷墟简介,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殷墟价值,“这里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上,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至今仍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世界遗产委员会,殷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四项标准: 标准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它显示了各种重要影响力的相互交流以及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包括文字体系。标准 殷墟的文化遗存为商代晚期的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证据,并且是诸如阳历、阴历体系等许多科技成果和创造发明的见证。标准 殷墟的宫殿、宗庙和王陵是中国古代早期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了早期中国宫殿建筑群和陵园制度的典范。标准 殷墟的实物遗存为被视为具有杰出的全球价值的中国文字和语言体系的早期历史、古代信仰、社会体系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物质证据。,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保护原则,科学性。任何保护与展示项目,务必以科学发掘材料为依据,凡是难以肯定的东西,不做牵强附会的推测、复原。客观性。一切复原展示项目,必须客观地反映考古事实。通俗性。在充分尊重科学性、客观性的基础上,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的考古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削繁就简,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直观形象地复原展示有关遗迹,让普通观众看得明白,看得有兴趣,激发想象力。可逆性。任何保护、复原展示项目不得对地下原有遗迹现象造成损害,一旦需要,所有现代人造景观全部拆除后,原有商代遗迹现象仍然保持考古发掘后的状况。在确保地下商代遗迹安全的前提下,按原址、原样、原大进行复原展示。,比较重视考古发掘在遗址保护和利用中的作用,及时介入。中央和地方相继建立了殷墟考古发掘、管理与研究的机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安阳市殷墟保护管理办法等。这些法规、管理条例的制定,增强了社会公民对文物保护的法规观念和参与意识。 划出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外围区的范围,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深入开展遗址核心区的考古工作,为遗址保护和展示奠定了比较好的学术基础。对殷墟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先后拆迁各类不协调建筑21万平方米,搬迁居民、单位和商业门面688户,新建绿地19.7万平方米。小屯村拆迁安置(情况复杂、资金需求量大,工作难度非常高)工作完成较好,为遗址保护、展示及申遗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和洹水污水的治理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在全国遗址保护中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整治,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与外围绿地已形成一个约13.3公顷大的遗址公园,周边环境与殷墟历史文化氛围协调统一,受到来此参观考察的国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保护策略,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保护策略,在遗址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方面,积极参考学习国外先进的遗址保护和展陈方式、经验,并通过长期反复摸索,找到一套比较符合殷墟历史文化内涵、比较适合我国土遗址特征的方法,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和展陈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殷墟博物馆的设计和展示富有创造性,是我国最早建成开放的“下沉式”博物馆之一。建筑外形取自甲骨文“洹”字, 既凸显了殷商文明的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与殷墟遗址融为一体,不影响殷墟遗址的景观风貌,由此成为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独特组成部分。 建成两座高18米的仿商代阙楼,320米长的殷代纹饰雕墙和1350米长的木栅栏。扩大了殷墟博物苑内的保护与展示范围,使殷墟博物苑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0公顷扩大到28公顷,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苑内的展示和参观内容,完成了凹字形基址、乙七、乙八、丙组基址、YH 127甲骨窖穴、甲骨碑廊等复原展示和殷墟发掘史展厅陈列。,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展示形式,殷墟遗址和文物主要埋在地下,如何将3000多年的辉煌和价值展示出来并让公众理解,其难度很大。另外,殷墟的遗址基本上都属“土质”文物,通俗地说就是“土遗迹”。他们不适于展示,因此发掘出来后,通常采取“回填”的办法,将其重新埋入土中,就中国商代的土质遗址而言,这种保护方法是最便捷有效的。为了提高此类遗址的可观赏性,在展示上主要做出了许多探索。,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展示形式,(一)地下封存,地上抬高模拟展示地下封存,柱墙抬高模拟展示。这是殷墟宫殿遗址展示的一种主要形式,即对已经发掘完毕和研究清楚的遗迹,采用将原址掩埋地上夯土台阶、封存,然后在地上提高50厘米左右,在其上对应位置重新复原夯土台阶、木柱桩和与建筑有关的祭祀坑遗迹,并设立中英文遗址标志说明牌。地下封存,地上抬高祭祀坑模拟展示。在原遗址上垫土覆盖地下的祭祀坑遗迹,适当抬高遗址的土层,在不损害地下遗迹的前提下,复原宫殿区内的宗庙祭祀坑和车马坑遗迹王陵区殉葬坑,透过玻璃罩,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祭祀坑里殉人的骨骼和牛、马、羊、犬等兽骨遗存。地下封存,地上植物或沙石标识展示。对已发掘清楚,且近期不计划复原重建的遗址和墓葬,在柱础位置栽植小叶女贞、侧柏等植物修剪成圆柱形,在墙体和墓葬位置栽植柏树修剪成墙状,表示建筑物和墓葬的规模、形式,或直接用草坪和沙石标示夯土遗址的范围、面积和形状。,柱墙抬高模拟展示 地上抬高祭祀坑模拟展示 地上植物或沙石标识展示,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展示形式,(二)原址原貌原形复原展示 鉴于殷墟遗址基本在地下,可视性不强的特点,专家在此采用了复原展示技术。对已经发掘完毕和研究清楚的遗迹,且今后不需重新发掘的遗址,采取原址原貌原形复原展示,直接再现年原发掘现场的情景,如妇好墓、YH 127甲骨窖穴,均是采用此种展示形式。 (三)异地搬迁保护展示 在殷墟宫殿区外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具有科研、观赏、旅游价值的遗物、遗迹,由于原址基建占地或过于零散不宜保护和参观的,采取异地搬迁保护展示,即选择合适位置,经钻探下面确无遗迹后,将它处发掘的商代遗迹整体搬迁过来进行保护展示,如殷墟车马坑展厅的马车和商代道路等遗迹。 (四)殷墟发掘史展示 殷墟作为我国考古学的重要圣地,殷墟本身的考古发掘历史也可作为其旅游价值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墟专门设立了发掘史展厅,其展示的单元分为前言、殷墟的范围与布局、发掘简史、宫殿宗庙遗址、王陵区与重要的墓葬群、甲骨文的发现与发掘研究等。依据这些内容制作了“殷墟沙盘”、王陵区沙盘,陈列了有关文物展品,引起了很多游客的浓厚兴趣。,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展示形式,(五)殷墟博物馆文物集中展示 对于殷墟遗址出土的可移动文物采用了博物馆集中保护展示的方法。殷墟博物馆的展厅分为大邑商展厅、青铜器展厅、玉器展厅、甲骨文展厅及特展厅。 (六)考古学知识的科普展示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建有甲骨文科普长廊和碑林,用以普及甲骨文知识。殷墟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满足中外观光者的求知需要,精选甲骨百余片,并将其拓片经放大处理,摹写镌石、契刻相应的释文、今译和英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甲骨文知识和弘扬甲骨篆刻书法艺术。游客可以通过一块块甲骨碑来感受殷商文化氛围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有效地保护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使其不再遭受自然和人为的损坏。殷墟宫殿遗址濒临洹河,长期以来由于洹水的冲刷和附近农民的起土挖沙,使沿河的遗址不断受到损坏。 创新地复原了殷墟宫殿宗庙(王陵)遗迹,使其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展示的典范。安阳殷墟在保持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不同的展示形式和方法,把埋藏于地下的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今人以启迪和教育,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通过对殷墟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综合研究,广泛地宣传悠久灿烂的殷商文化,使其成为安阳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殷墟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大多数人而言,其主要价值在于其社会价值,在于其考古成就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旅游价值。即让旅游者通过参观得到知识的教育和美的享受。,安阳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探索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方法,既保护了深埋地下的遗迹,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遗址的可观赏性。,安阳殷墟古遗址保护,总结,06,策略提出,策略提出, 对周边用地性质进行控制,减少因周边建设产生的造成的对遗产的侵害,确定文物古迹的价值是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而整体保护则是必由之路。 核心外延式开发,保护历史遗迹是核心,但可以向外延伸开发,在遗址周边规划相关用地,将遗迹的维护和文化、生态景观的建设结合。 与周边名胜古迹形成配套发展,使区域景观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有效促进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规划上:, 建立遗址公园等,利用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相关文化、价值,使其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义,使文化遗址向外围延伸,展示遗址的同时提供休憩场所。 生态修复,遗址周围种植沙生植物林带,防风固沙,修复生态环境,减少风少对石窟的破坏。,景观上:,策略提出, 对部分不能参观或无法承载游客量的洞窟进行异地复原,使公众能够直观的理解遗址的真实面貌和重要性,实现科学保护与有效展示的有机结合。 打造数字洞窟莫高窟,现在已经具有一些典型洞窟完整的平面图像数字档案

    注意事项

    本文(敦煌莫高窟遗产保护ppt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