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药学》ppt课件.ppt

    • 资源ID:1422651       资源大小:18.72MB        全文页数:22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药学》ppt课件.ppt

    中 药 学,酒泉市中医院 郝建明,概述一、什么是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也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二、什么是草药? 一般是指主流本草尚未记载,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机构和中医药人员中应用不普遍,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药物。,三、为什么古代将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按其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其中植物类药材最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四、什么是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1.与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药食同源)2.“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知识的流传中药最早发现的是植物药,后来逐渐认识了动物药,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又发现了矿物药。中药知识的流传,最早是口耳相传,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是散在记载,以后发展有了药学专著。,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一、秦汉时期诞生了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该书又名本经、本草经,约成书于东汉末年,系集体创作,托名神农。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采用“三品分类法”。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尊为药学经典著作。,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经集注。本书又名本草集注,为梁代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并对魏晋以来的药学成就作了总结。此期还诞生了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即雷敩所著的炮炙论,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三、隋唐时期出现了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该书又名唐本草,成书于唐代,由李勣、苏敬等编纂。载药844种,首创图文对照的编写方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著作。开元年间陈藏器著的本草拾遗也有较大的影响,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十剂”理论,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酵母制剂亦普遍应用,对某些食物药和外来药都有了专门研究。,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四、宋、金元时期1.宋代宋代官方组织修订了一些本草书籍,但最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编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书又名证类本草,由宋代名医唐慎微所著,载药为1500多种,并附方3000余首。它保存了宋以前大量的药学资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流传的综合性本草,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和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用药数目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非常重视地道药材和质量规格。对于制剂,也制定了制剂规范,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见一斑。对药物的配伍禁忌也作出了总结,提出了著名的“十八反”、“十九畏”理论。,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2.金元时期此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是突出临床适用,注重药性理论探讨。本草著作多简明扼要。既继承、发展了药性理论,又积极探求药物的奏效原理。中药性能理论在此期初具规模。元代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为食疗专著,对中药学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尤其该书首次记载用蒸馏法工艺制酒,对提高酒剂的药效具有进步意义。,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五、明朝时期本草品汇精要是明朝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但在药学史上影响很小。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当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又名纲目, 系李时珍所著。全书52卷,约200万言,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期最完备的分类系统。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而且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既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六、清朝时期此期本草著作数量众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本草纲目拾遗。该书又名纲目拾遗,系赵学敏所著。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达716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古籍。它补充了纲目的不足,纠正了纲目的错误,并总结了明清以来的药学成就。该书引用的文献达600余种,其中大量医药书籍现已亡佚,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七、民国时期1.中医学校建立,中药学讲义问世。2.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3.本草学现代研究开始起步。,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八、现代的本草成就1.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数十种重要的本草古籍。2.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当代药学著作。3.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编写了全国性的中药志及一大批药用植物志、药用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4.中药现代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药学专门人才。,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集古今药学成就之大成、集中反映现代中药学科发展的当代药学著作是中华本草。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包括总论1卷,药物26卷,附篇1卷,索引2卷),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约2200万字。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产地,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共有各类天然药材大约12800种。 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气候、水土、日照等生态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生物的分布很不相同。其质量优劣就有所差异。所以,中药材多有明显的地域性。,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什么是道地药材道:古代的行政区划。地:地域、地区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当归(甘肃)、广陈皮、新会皮(橘皮)、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川连(黄连)、川椒(花椒)、川断(续断) 等。,确定道地药材的因素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关键因素是临床疗效。 道地药材的变迁 山西上党人参绝灭,现以东北人参为贵。 川芎本经即有收载,宋代才成为道地药材。 三七原道地药材产地为广西(广三七、田七),现为云南(滇三七)。,采 集,1.植物药(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2.动物药(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3.矿物药全年皆可采挖。,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1.晒干法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2.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3.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4.石灰干燥法主要适用于易变质的药材。5.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技术的优点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且能杀灭微生物。,干 燥,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贮 存,一、中药合理贮存的意义 中药的贮存保管条件与药材质量密切相关。如贮存不当,药物可发生质变,表现为虫蛀、霉腐、泛油或泛糖,色泽、气味、质地或形态变化,融化、潮解、风化等,直接影响到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二、中药贮存养护的方法 干燥处理贮存、密封贮存、吸潮养护、化学药剂养护、气调养护等。三、剧毒药物应专柜上锁,专人保管,中药的炮制,概念: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作用: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容易中毒,必须炮制以后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酒炒当归能增强其温经活血作用。,中药的炮制,炮制作用:3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如生地加入黄酒蒸制为熟地,则由苦寒清热凉血为主之物,变为甘温补血之药,更宜于血虚之证。 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用量准确,以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中药的炮制,炮制的方法: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如:润、漂、水飞等。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如:炒、炙、煅、煨等。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如:煮、蒸、淬等。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的性能,四气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主要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和特征,是最重要的性能内容。 温与热、凉与寒,分别属于同一类药性,只是温次于热,凉次于寒,仅有程度上的差异。确定依据: 四气主要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中药的性能,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药物的四气,为这一用药原则提供了药理依据。四气理论也是该临床用药原则的理论基础。,中药的性能,五味含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中药性能中的五味,则是用 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及其附属于酸甘的涩味、淡味,以表示药物的某些主要作用。确定依据:一是:药物的实际滋味。 二是:药物的作用。 因此,味的实际意义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或提示其基本作用。,中药的性能,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可以表示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治疗虚症的药物,党参、熟地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药物,饴糖、甘草酸:能收、能涩,可以表示收敛固涩等作用。治疗虚汗、泄泻的药物,山茱萸、五味子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中药的性能,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苦:能泄、能燥。苦泄表示的作用有通泄(泻下大便)、清泄(清热泻火)和降泄(降泄肺胃上逆之气)之分;燥:表示燥湿作用,其中又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的不同。辛:能散、能行。即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治疗表证的药物,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木香、红花,中药的性能,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咸:能软、能下,可以表示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特点。 如瓦楞子、芒硝淡:能渗、能利,可以表示渗湿利水的作用。如猪苓、茯苓,中药的性能,正确理解药物的四性和五味 四性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性质和特点。 四性主要概括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作用性质,五味则提示药物多方面的基本作用。 两者要互相结合。 如: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 西洋参,甘,寒,补气养阴,清火生津,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含义: 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中药的性能,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和方法 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 利用其作用趋向: 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一般来说,病势上逆者,宜降 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中药的性能,药物功效与升降浮沉 药物功效的作用趋向:具有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的药物,多为升浮之性; 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安神、潜阳、息风、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消导积滞功效的药物,多为沉降之性。,中药的性能,药物性味与升降浮沉 与性味的关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具有升浮趋向的药物,大多为温热、辛甘之品;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大多为寒凉、酸苦咸涩之品。故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其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 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均是从不同角度概括药物的作用特点,两者为间接关系,都不能作为影响和确定对方的因素。,中药的性能,归 经归经的含义: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则是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中药归经的确定:中药的归经,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如酸枣仁具有安神作用,可以治疗失眠等证。根据中医学心主神志的理论,便可确定该药归心经。,中药的性能,归 经临床指导意义:掌握了药物的归经,便掌握了各药物功效产生效应的主要部位。这样增强了用药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对一些基本作用相同的药物,更是如此。徐灵胎所谓“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强调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以归经的差异选用相同功效的药物,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黄芩归肺经 黄连归心经 黄柏归肾经,中药的性能,中药毒性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即总括药饵之词。 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中药的性能,中药毒性神农本草经对毒性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 、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 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巴豆等,不可久服。,中药的性能,中药毒性毒性分级(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中药的性能,中药毒性中毒原因(1)剂量过大(2)服用太久(3)炮制不当(4)配伍失误(5)制剂不妥(6)外用失控(7)误食误用(毒性反应还与患者体质、年龄、证候等有关,给药时应充分注意这些环节。),中药的性能,中药毒性正确对待有毒的药物 有毒的药物偏性强,往往具有某些肯定的疗效,历代积累了大量应用的经验,是值得利用的。但毒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安全度小,使用不当则对人体危害较大。因此,应注意各毒药毒性的大小,掌握其安全有效的用量范围,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中病即止。 神农本草经所谓:“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中药的性能,中药毒性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预防措施(1)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2)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3)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毒副反应,早诊断、早处理。,中药的用法,配 伍含义: 中药配伍是根椐患者病情需要和中药的药性特点,有目的地、有选择性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在一起使用。 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之为药物的“七情”。“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个方面。,中药的用法,配 伍“单行” :单行指的是用单味药治病。病情如果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一味黄连治疗痢疾。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单用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都属于“单行” “单方不用辅也” 。,中药的用法,配 伍“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同类不可离也”石膏、知母,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之效。大黄、芒硝,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之效。麻黄、桂枝,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之效。荆芥、防风,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中药的用法,配 伍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我之佐使也”.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中药的用法,配 伍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实例。,中药的用法,配 伍“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制彼之毒也”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中药的用法,配 伍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夺我之能也” 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中药的用法,配 伍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两不相合也”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中药的用法,配 伍七情配伍关系(1) 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效;(2) 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3) 相恶是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功效;(4) 相反是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是常用的配伍方法 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禁忌。,中药的用法,用药禁忌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赤白芍药。),中药的用法,用药禁忌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中药的用法,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蟅虫。,中药的用法,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包括对母体、胎儿、产程、小儿不利的药物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慎用药:活血药、攻下药、行气药、大辛大热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厚朴、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川乌、草乌等。,中药的用法,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患者病情的不同,其饮食禁忌也有所区别。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患者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肾病水肿患者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中药的用法,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另外,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柿反蟹等等,也可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当然有的还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中药的用法,用药禁忌证候禁忌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等特点,因而一种药物只适用于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证候,而对其他证候无效,甚或出现反作用。此时,对其他证候而言,即为禁忌证。如:热结便秘大黄适用。阴虚便秘大黄禁忌。阳虚便秘大黄禁忌。,中药的用法,用药禁忌中西药的配伍禁忌1)形成难溶性物质:如四环素族与石膏、海螵蛸、石决明、龙骨等配伍。2)影响药物的分布与排泄:如磺胺类药物与乌梅、蒲公英、五味子、山楂等配伍。3)抑制酶活性: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与胃蛋白酶、多酶片、乳酶生等配伍。4)酸碱中和:如氨茶碱、碳酸氢钠与山楂、山茱萸、乌梅等配伍。,中药的用法,用药禁忌中西药的配伍禁忌5)产生毒性反应:如溴化物、硫酸亚铁与朱砂安神丸、六神丸、人丹等配伍。6)拮抗作用:如黄连素与六神丸、六应丸、回春丹等配伍。7)产生酶促作用:如鲁米那、苯妥因钠、降糖灵与含乙醇的国公酒等配伍。8)产生酶抑作用:如痢特灵、优降宁与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丸、半夏露等配伍。9)作用类似,易致中毒:如西药强心苷与万年青、救心丹、活心丸等配伍。,中药的用法,中药用量用量的含义: 用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的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用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应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中药的用法,中药用量确定用量的依据一、药物方面 药材质量:药材品质优良者药力充足,象“道地药材”,用量勿须过大;品质次者药力往往不足,用量可加大一些。药材质地:质地较轻的花、叶类药材用量宜轻(无毒类药材一般用量为3l0g); 质地较重的金石、贝壳类药材,用量宜重(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药材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3060g)。 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如茯苓、白茅根等,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如干姜、肉桂等,用量宜少 有毒无毒:无毒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用量则宜轻。,中药的用法,中药用量确定用量的依据二、应用方面 方药配伍:一般无毒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减少。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用量较重。 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特别是一些非水溶性成分含量较高的药材,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用药目的: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厚朴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中的用量就不一样,前者用15g,后者用6g,又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中药的用法,中药用量确定用量的依据三、患者方面 年龄大小: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即使是使用补益药亦应如此。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但对有毒的药物应按体重计算。 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中药的用法,中药用量确定用量的依据三、患者方面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病程长短:一般来说,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虚,用量宜轻。 病势轻重:一般来说,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如急腹症患者,一日可以23剂;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如许多慢性病只能缓缓取效,不能急于求成。如病重药轻,药不能控制病势,若病轻药重,药物也会损伤正气。,中药的用法,中药用量确定用量的依据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 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即:季节与地域),中药的用法,中药用量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马钱子: 内服剂量,0.3-0.9g。 樟脑: 内服剂量,0.1-0.2g。 蜂房: 内服剂量,1.5-3g。 蟾酥:内服剂量,0.015-0.03g。 轻粉:内服剂量,0.1-0.2g。 砒石:内服剂量,0.002-0.004g。 雄黄:内服剂量,0.3-0.9g。 硫黄:内服剂量,1-3g。 胆矾:内服剂量,0.3-0.6g。 瓜蒂:内服剂量,0.3-1g。 甘遂:内服剂量,0.5-1g。 大戟:内服剂量,0.5-1g。 芫花:内服剂量,0.3-0.6g。 巴豆:内服剂量,0.1-0.3g。 牵牛子:内服剂量,1.5-3g。 乌头:内服剂量,1-2g。 麝香:内服剂量,0.06-0.1g。 牛黄:内服剂量,0.2-0.5g。 珍珠:内服剂量,0.3-1g。,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煎服方法煎药法 (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最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2)煎药用水:自来水、井水均可。(3)煎煮火候:补益药宜用文火慢煎;解表药宜用武火急煎。(4)煎煮方法:先加水浸泡3060分钟,每剂煎煮23次,分23次服。,中药法的用法,中药的煎服方法特殊要求:(1)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应打碎先煎半小时以上;附子、川乌、草乌等药宜先煎1小时以上。(2)后下:薄荷、荆芥、木香、砂仁、沉香、豆蔻等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大黄、钩藤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故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3)包煎:对于蛤粉、滑石、旋复花、车前子、灶心土等宜先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4)另煎: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往往单煎23小时,以便能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5)熔化:阿胶、龟胶、鹿角胶、鳖甲胶等入煎粘锅,宜加热后熔化兑服。,中药法的用法,中药的煎服方法服药法服药时间1)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服。2) 急性病可不拘时间,慢性病应定时服。3) 胸膈以上病宜饭后服,胸膈以下病宜饭前 服。4) 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5) 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6) 泻下药及驱虫药宜空腹服。7) 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中药法的用法,中药的煎服方法服药法服药方法 1) 汤剂宜温服。 2) 解表药宜偏热服。 3) 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4) 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5) 服用丸剂用温开水吞服。 6) 服用散剂用温开水冲服,复 习 思 考 题,1.什么是中药的性能?中药性能的内容包括哪些?2.试述中药“七情”的含义、内容及应用原则。3.简述用药禁忌的主要内容。4.中药特殊的煎煮方法有哪些?各适用于哪些药物?,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解 表 药,概念: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药性特点: 味辛、质轻,以入肺经与膀胱二经为主。辛能发散,轻扬升浮。肺合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善走肌表,而具有透发毛窍,发汗而解表之功能,使表邪由汗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解 表 药,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易于挥发,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解表药的分类: 解表药虽有辛散发表的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的区别,所治疗的表证也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故解表药相应地可分为辛温解表药及辛凉解表药两类。,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 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潮证。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 。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藁本等。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等。,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麻黄,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麻 黄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能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炙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麻 黄用量用法: 29g。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桂 枝,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桂 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用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癥瘕。,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桂 枝用量用法:39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孕妇胎热以及产后风湿伴有多汗等情形均忌用 。畏赤石脂。,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防 风,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防 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吉林、重庆、内蒙古等地。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防 风用法用量:内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1.本草经集注: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2.唐本草:畏萆薢。3.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4.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荆 芥,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荆 芥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肝经。功能主治:祛风解表 、透疹止痒、散瘀止血。主治感冒, 头痛,风热目赤,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崩漏下血,便血痔血,产后血晕。,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荆 芥用法用量:内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敷或研末调敷。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火旺者禁服。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解 表 药,辛温解表药,解 表 药,辛凉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本类药物多味辛性凉,发汗解表作用和缓,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有些辛凉解表药还有透疹、解毒功效,可用于治风疹、麻疹和疮疡肿毒初起。常用药物 常用药物有柴胡、薄荷、葛根、菊花、桑叶、牛蒡子、升麻、蔓荆子、蝉蜕、淡豆豉等。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散等。,解 表 药,辛凉解表药柴 胡,解 表 药,辛凉解表药柴 胡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前者主产于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等地;后者主产于湖北、四川、江苏等地。朝鲜、日本、俄罗斯也有分布。性味归经:微苦、微辛、微寒。归肝、胆、脾、胃、三焦经。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解 表 药,辛凉解表药柴 胡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柴胡具有:1、解热、退热作用平稳可靠;2、镇静、镇痛,有解除胸闷胀痛,开郁调经作用;3、抗菌,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4、抗肝损伤作用;5、抗病毒,对流感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第1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具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 。酒炒可助升阳之力,醋炙能增止痛之功。使用注意:因药性升发,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解 表 药,辛凉解表药薄 荷,解 表 药,辛凉解表药薄 荷本品为唇形科草本植物薄荷属的地上部分,最早期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及西亚洲一带盛产。现时主要产地为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我国大部分地方都有出产。 性味归经:辛,凉。入肺、肝经。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 用治外感风热表证。清利头目 用治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利咽透疹 用治热邪壅滞于上的咽喉肿痛。疏肝解郁 用治肝郁所致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解 表 药,辛凉解表药薄 荷 用法用量:煎服,39g;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薄荷脑、油对哺乳动物具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若过量服用会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因此,在药品中的使用剂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限量(除药用外,一般每人每日不超过2mg/kg体重)。,解 表 药,辛凉解表药菊 花,解 表 药,辛凉解表药菊 花 本品为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在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均有产。浙江桐乡的杭白菊和黄山脚下的黄山贡菊(徽州贡菊)比较有名。产于安徽亳州的亳菊、滁州的滁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浙江德清的德菊、河南济源的怀菊花(四大怀药之一)都有很高的药效。 性味归经: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感冒风热,发热头昏;肝经有热;目赤多泪,或肝肾阴虚,眼目昏花;肝阳上亢,眩晕头痛;疮疡肿痛。,解 表 药,辛凉解表药菊 花 用法用量:煎服,6 10g。使用注意:疏散风热用黄菊花;平肝明目用白菊花;清热解毒用野菊花。菊花性凉, 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服。,辛凉解表药,解 表 药,祛风湿药,概念: 凡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大多辛香祛风,味苦燥湿,寒热不一,性善行走,大多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因本类药大多辛香苦燥,易耗伤阴血,阴血亏虚者慎用。汪昂曾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应用本类药应适当配伍活血药、行气药同用。痹证日久,当与补益肝肾药同用。,祛风湿药,常用药物: 常用药物有独活、秦艽、威灵仙、五加皮、海风藤、木瓜、豨莶草 、伸筋草、防己、马钱子、川乌、草乌、桑枝、络石藤、乌梢蛇、雷公藤等。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有:独活寄生汤 、鸡鸣散 、防己黄芪汤等。,祛风湿药,独 活,祛风湿药,独 活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祛风湿药,独 活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洗。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服。 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痿弱者禁用。,祛风湿药,秦 艽,祛风湿药,秦 艽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粗茎秦艽、麻花艽、达乌里秦艽的根。主产于内蒙古、东北、华北、西北、山西、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及四川等地。蒙古、俄罗斯也有分布。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功能主治: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祛风湿药,秦 艽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使用注意: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祛风湿药,桑寄生,祛风湿药,桑寄生 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桑寄生、四川寄生、红花寄生、毛叶钝果寄生的枝叶。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性味归经:平;苦、甘;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祛风湿药,桑寄生用法用量:煎服,915g ,或入丸

    注意事项

    本文(《中药学》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