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ppt课件.pptx

    • 资源ID:1416422       资源大小:830.88KB        全文页数:70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ppt课件.pptx

    第三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环境因素:家庭、教育机构(幼儿园、学校)、社会环境主体活动因素 (一)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1、身体外形的变化 平稳、均匀;性别差异;个别差异。2、体内机能的发育 心脏和血管;肺;骨骼和肌肉3、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的重量;脑的结构和机能不断完善,(二)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 学生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二、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一)迅速性(二)协调性(三)外露性(四)可塑性三、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心理发展是相对有序的(二)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三)心理发展是渐进的,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对某一对象的专注,离开无关的刺激物。(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的产生;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4、生理上变化,二、注意与心理过程1、注意不能离开其它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2、其它心理过程也离不开注意,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外界刺激物(刺激物强度、对比关系、运动变化、新异性)2、主观因素(主体的需要、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机体状态)(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的注意形式。,四、注意品质 注意品质是衡量注意力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有: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一、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表现在:(一)有意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1、低年级儿童在认知活动中主要依赖于无意注意2、中、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表现在:(1)认知活动中更多地依赖于有意注意;(2)有意注意的效果明显高于无意注意。,“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马克思,实验:,设计一组卡片,每张卡片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有一种动物,如猴、狗、熊、虎等;下半部分有一种家具,如桌、椅、钟、橱等。 测验时,要求一半儿童记住动物并予以复述,另一半儿童记住家具并予以复述。 结果发现,低年级儿童往往把不要求他们注意的东西给记住了,而要求他们注意的却很少复述。随年龄的增长,儿童日益倾向于符合任务的要求,力求排除另一半画面的干扰。这说明小学儿童的注意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地位的。,(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1、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有被动的、被迫的2、小学高年级儿童逐渐能主动地确定目标或对象,并能组织和自我监督注意的过程,二、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一)注意广度1、什么是注意广度(注意范围)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材料的性质和组织方式)3、小学儿童注意广度的发展特点(1)小学儿童注意广度较小,但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扩大。(2)小学生的注意广度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的注意广度大于男生。,(二)注意的稳定性1、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2、注意起伏与注意分散 注意的起伏或动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的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注意分散(分心):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3、小学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展特点(1)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三)注意分配1、什么是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的现象。2、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的对象只有一种是陌生的,其它则是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水平。,3、小学儿童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1)小学生的分配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小学二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注意转移1、什么是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有目的地、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2、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3、小学儿童注意转移的发展(1)注意转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的趋势(2)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的发展快于女生。,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感觉也反映机体本身的状况。(二)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 反映。(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联系:1、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和知觉几乎是同时发生,很少有离开知觉的纯感觉,往往统称为感知觉。,二、感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认识过程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2、感知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保持 平衡的保障。,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要数日才能恢复正常。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当人的感觉被剥夺或感知觉缺损不能正常感知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异常、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难以生存。,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种类 根据分析器的特点和刺激物的来源,分为:1、外部感觉 由外界刺激物引起,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受器位于身体的表面或接近表面。 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2、内部感觉 刺激物来源于机体内部的变化,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状态的特征; 感受器位于机体内部。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感觉,(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和肤知觉。2、根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空间知觉(大小、形状、距离、方位),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小学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小学儿童感觉的发展(一)小学儿童视觉的发展(视敏度和颜色视觉)1、视敏度的发展(1)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分辨别细小物体的能力。也叫视力。(2)小学儿童视敏度发展的趋势:10岁前,视敏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10岁时,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10岁后,随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快速生理发展带来的营养不足;过重的学习负担带来的眼睛疲劳;不卫生的用眼习惯。(3)儿童视力的保护膳食营养平衡;注意用眼卫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室内光线充足;桌椅高低适当;座位定期轮换。儿童视觉发展的障碍“弱视现象”,12、13岁是儿童近视眼发病率最高的年龄,为什么?,“弱视现象” 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障碍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弱视儿童的视力达不到正常的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不能完成精细的动作。 儿童的弱视可以治疗,就早期发现早治疗。无品质性病变的弱视,治疗后大多可获得正常的视力。治疗弱视的最佳年龄是35岁,1213岁后弱视已巩固,难以治疗。,2、颜色视觉的发展(1)什么是颜色视觉 指儿童区别颜色及其细微差异的能力。(2)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特点儿童颜色辨认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并表现出初步的颜色偏好;小学儿童的颜色视觉表现出性别差异;小学儿童的颜色视觉也存在个别差异。(3)颜色视觉上的缺陷色盲和色弱 人类有3%4%存在颜色视觉上的缺陷。,(二)听觉的发展,包括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1、听觉感受性(纯音听觉) 指听觉感受器对声音的感觉能力。2、儿童听觉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听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儿童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听觉感受性可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提高。3、小学儿童语音听觉的发展小学一年级末,儿童的辨音能力已达到成人的水平,能辨别汉语的四声和相近的发音。儿童对语音的感知能力受方言的影响。4、儿童言语听觉发展的障碍“重听现象”,“重听现象” 所谓“重听”就是指儿童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猜出说话的内容。 产生“重听”的原因:一是听觉器官(主要是耳)出现问题;二是听话时注意力不能集中。 “ 重听现象”往往不易被人发觉,但对儿童的言语听觉、言语活动及智力的发展具有危害。 “重听现象”的解决:一是经常检查儿童的听力,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二是培养儿童良好的注意力,二、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的反映。1、形状知觉(1)刚入学的小学生,形状知觉的发展水平较低,但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2)小学生不仅能正确辩论几何图形,而且能正确绘制各种图形,还能用语言正确地说明图形的特征。这说明小学生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过渡过对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的掌握。(3)但小学生识别几何图形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混淆;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同。,2、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指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1)刚入学的儿童方位知觉水平不高。表现在:对上下、前后方位能正确判断,对左右方位的辩论不完善。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不注意方位。(2)小学生的方位知觉,在教学的影响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二)时间知觉 什么是时间知觉? 小学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儿童入小学后,逐渐掌握了数概念和计时工具,学会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时间知觉水平迅速提高。,(三)运动知觉的发展 运动知觉包括大肌肉运动觉和小肌肉运动觉1、儿童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 刚入学时,大肌肉运动觉有了相当的发展阶段;小肌肉运动觉还末发展好。 小学毕业时,手指小肌肉运动觉已有相当发展,其灵活性、协调性有了较大发展。2、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运动觉都在发展中,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与训练直接相关。,三、小学儿童的观察力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它是人们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的座右铭 观察力就是观察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一)儿童观察力的发展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4、认识“对象整体”阶段,(二)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 低年级:目的性低,被动、时间短、不能排除干扰 三、五年级有所改善,但无明显的改善。2、观察的顺序性 一年级:零乱、不系统 中高年级顺序性有较大的发展3、观察的精确性 低年级:不细心、不全面;笼统、模糊 中高年级:精确性明显提高4、观察的深刻性 低年级: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 三年级的深刻性有较大的发展;五年级更有显著的发展根据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过去经验”是什么?(二)记忆的意义1、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 没有记忆,认识活动只能停留在感知阶段,其他心理活动无法进行。2、记忆是积累经验,丰富知识的基本手段。,二、记忆种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分为:1、形象记忆 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视觉的、听觉的)2、情绪记忆3、运动记忆 学习过的动作、技能。4、语词逻辑记忆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为内容(即公式、定理、定义等用语言或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记忆。 上述四种记忆是相互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要记住某一事物,常常是几种记忆共同参与的。,(二)根据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来分: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信息保持0.252秒的记忆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3、长时记忆 :保持在脑中超过1分钟、甚至是终身的记忆。,三、记忆过程(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回忆)(一)识记1、什么是识记 将信息输入脑中的过程,即反复感知事物的过程。2、识记的种类(1)按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分为:无意识记:识记时,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识记时,有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识记效果:有意识记效果优于无意识记(2)按对识记材料是否理解,分为:机械识记: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机械重复的识记。意义识记: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忆。 识记的效果: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二)保持1、什么是保持 保持是识记过的事物在脑中贮存、巩固的过程。2、遗忘及其规律(1)什么是遗忘? 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即不能回忆或错误的回忆。(2)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致力于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较高级的心理过程记忆,研究成果载于1885年出版的记忆一书 。 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 利用节省法(重学法)计算保持量; 后人绘制了艾宾浩斯保持曲线。,(3)遗忘规律 从保持量来看:“先多后少”; 从遗忘进程看:“先快后慢”。,间隔20分钟重新学习,节省时间58.2%;1小时后,节省时间44.2%;一天时,节省时间33.7%。,3、遗忘原因: 衰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4、怎样看待遗忘?(三)回忆1、什么是回忆? 在脑中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 记忆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识记和保持的目的。2、回忆的两种水平:(1)再认: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2)再现:过去经验的重现,较高水平的回忆。无意再现;有意再现:易; 难追忆:用事物的多方面联系,四、记忆品质 衡量记忆力强弱的指标。(一)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速度的快慢,衡量标准是在一定时间内能记住 信息的多少。(二)记忆的持久性 保持时间的长短。(三)记忆的准确性 回忆时有无错误或错误的多少(四)记忆的准备必性 需要时,能否迅速的再现出来,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五、记忆表象(一)什么是记忆表象?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保留在脑中的形象。(二)表象的特征1、形象形 表象和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基本一致。(回忆时的眼动轨迹和感知时基本一致)2、概括性 表象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 表象的概括性,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从具体感知过渡到思维。(桥梁作用),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一、小学儿童识记的发展(一)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转化1、刚入学的儿童无意识记仍占重要地位2、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有意识记的效果迅速提高3、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有意识记开始占优势地位4、小学高年级后,儿童的有意识记趋于成熟,发展速度减慢。(二)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转化1、小学生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低年级儿童以机械识记为主,为什么?2、小学生机械识记的效果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小学各年龄阶段的儿童意义识记的保持量总是高于机械识记。,“儿童年龄越小,机械记忆的效果越好”,对吗?为什么?“为什么小学低年级儿童善于机械识记,而不善于意义识记”?,二、小学儿童保持的特点(一)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1、具体材料的保持优于抽象材料的保持2、对具体材料和抽象材料保持的差别,随年龄增长而逐步缩小(二)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1、低、中年级以视觉记忆占绝对优势;2、高年级视觉记忆的优势相对减弱,但仍优于听觉等其它方式的记忆。(三)逐渐学会用复述策略来保持信息1、刚入学的儿童不会使用复述;2、7岁左右是儿童由不进行复述向自发地进行复述过渡;3、中高年级学会了使用复述策略,三、小学儿童回忆的特点(一)从不会搜索和追忆向开始会搜索和追忆发展 什么是搜索和追忆?刚入学的儿童:高年级儿童:(二)从不会评价自己的回忆向学会自我评价发展,四、小学儿童记忆效果明显受主体的情绪状态 和外部动机的影响(一)情绪状态对记忆效果的影响(二)外部动机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第五节 儿童的思维与想象,第一部分: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一)思维的概念1、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属性。2、思维与感知觉联系:感知觉是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区别:,3、思维与语言联系:(1)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工具和内容; (2)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表达的是思维的结果。区别:(1)思维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现象(民族性); (2)思维的工具除了语言外,还有动作、形象等; (3)思维规律具有普遍性,不同的语言可表达同一思维的结果。,(二)思维的特性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反映的是没有直接感知或不能感知的事物,它是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功能:思维的间接性,使人具有了无限的认识能力。 (推测过去、展望未来)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特点,是事物之间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功能:思维的概括性,使人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和局限, 扩大认识范围,加深认识。,二、思维的种类(一)从个体思维发展历程与思维的凭借物分:1、直观动作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定义: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特点:以实际的动作为支柱; 最低水平的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定义:依靠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或表象为支柱; 它是从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3、抽象逻辑思维(语词逻辑思维)定义: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或其它符号进行的思维。特点:以语言或其它符号以中介; 是人类典型的思维形式。三种水平的思维,由低向高发展,不可逆向,但也不相互排斥。,(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1、集中思维(辐合思维)定义:集中思维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 结论,或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方式。功能:求同2、发散思维定义: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以寻求 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功能:求异,三、思维过程(一)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分析与综合1、分析 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2、综合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不同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整体加以思考的过程。 分析反映事物的要素,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 分析和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彼此相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统一。,(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1、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情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2、抽象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3、概括 概括是在头脑里把从不同事物中抽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一)概念1、定义: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2、概念的形成: 把认识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并用“词”标示出来。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包含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包含的所有的对象。(二)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事物的存在,或指明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用“句子”表达的。 判断反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推理1、定义: 由已知判断(前提)推导出新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推理反映判断与判断之间的关系。 2、推理的种类:(1)归纳推理:由特殊到一般(2)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3)类比推理:由特殊到特殊,五、思维品质(一)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速度)(二)思维的灵活性:(思维方向的转换是否容易)(三)思维的深刻性:(思考问题是否深入)(四)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内容是否新颖),第二部分:小学儿童的思维,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总趋势: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表现在:(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性什么是思维的具体性?(思维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的形象)1、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的、外部的特征或联系2、中、高年级儿童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步学会分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但仍然带很大的具体性。(二)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四年级(1011岁)。但“转折点”何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三)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指小学儿童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不平衡,即有的学科或内容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则以抽象思维为主。,二、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一)儿童概念获得的方法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获得2、通过语言获得(成人的讲解),(二)小学儿童概念掌握的三级水平第一级:用“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 说明小学儿童掌握概念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第二级:用“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来解释概念。 说明儿童思维既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又有了抽象 概括性。第三级:用“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 小学儿童采用“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 是抽象思维发展的标志。,第三部分:想象的概述,一什么是想象(一)想象的概念1、定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2、对想象的理解(1)想象是以“表象”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2)新形象:指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的形象可能是现实中存在但主体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二)想象的心智操作1、黏合 从不同事物中各分解出某一或某些特征,然后按一定关系把它们综合成一个新的形象。2、夸张 突出、强调或扩大事物的某一特征。3、典型化 将某类事物的共同点、最具体表性的特征集中在某一个具体事物上。4、联想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创造出新形象。,二、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鲁迅曾记录了一位盲诗人的谈话: 在缅甸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里、树上都有昆虫的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杂着蛇鸣“嘶嘶”。这段描述中缺少了什么方面的形象?为什么?说明了什么?(一)想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想象产生的新形象,其原型来自客观现实,来自人脑对已有表象的加工改造。(二)想象有其历史制约性 想象活动受主体所处的历史条件(如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制约。,三、想象的作用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马克思(一)想象具有“预见作用” 即人们活动之前,通过想象预测到活动的结果。(二)想象具有“补充作用” 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直接感知的,但可通过想象来补充。(三)想象具有“代替作用” 当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可利用想象的方式得以满足。,四、想象的种类(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2、有意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定义: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 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特点:独立性差;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三)幻想1、定义: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2、特点:体现着个人的愿望;指向未来的事物。3、幻想的种类:积极的幻想理想消极的幻想空想,2、创造想象定义: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 的过程。特点: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第四部分: 小学儿童的想象,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以无意想象为主向以有意想象为主发展1、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想象为主 不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围绕主题展开想象; 想象是被动的,由一定刺激所引起。2、小学中、高年级儿童有意想象发展起来 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有意想象)得到迅速发展,从盲目、被动逐步发展到自觉、主动。二、想象的创造性日益增多1、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再造想象为主2、小学中、高年级儿童能独立地进行创造性想象。,三、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想象的现实性是指想象的形象受现实制约,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1、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易脱离现实,或与现实混淆。2、小学中、高年级儿童:想象逐步过渡到以现实为主的阶段四、想象概括性水平不断提高 想象概括性的发展,指想象从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向有一这的概括性发展。1、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活动必须依靠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如实物、模型、图画等)才能进行。2、小学中、高年级儿童:逐渐能凭借语言的描述进行想象,第六节 小学儿童的言语,一、言语的概念(一)什么是语言和言语1、语言(1)定义: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2)语言的产生:交际的需要。(3)语言的构成:语音物质外壳词汇建筑材料语法规则结构规律,第一部分:言语的概述,(4)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句子 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句子。2、言语(1)定义: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进行交际的过程。 言语是一种个体现象(心理现象)(2)言语的两个过程言语的表达过程(说、写);言语的感知、理解过程(听、读)(二)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区别: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联系:言语活动必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是在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言语的功能1、言语的交际功能:沟通的桥梁;传递经验的途径。2、言语的调节功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3、言语的认知功能:获得别人的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三、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内部言语)(一)外部言语(口头言语、书面言语)1、口头言语(1)定义:口头言语是个体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 来表达自己或接受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言语。 以“说、听”为主要表现形式。(2)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对话言语: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直接交流时开展的言语。对话言语的特点:情境性、简略性、应变性。独白言语:指个体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活动。如:报告、讲座、演讲、讲课等。 独白言语比对话言语更复杂,它的出现比对话言语要晚。2、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个体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或接受他人的思想或情感的言语活动。 以“书写、阅读”为主要表现形式。,(二)内部言语1、定义: 内部言语是一种只为语言使者意识到的、内隐的言语活动,也叫不出声的言语。2、特点:隐蔽性:不用于交际,只用于思维活动。更简略、更概括:可用一个词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联系1、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2、外部言语的顺利进行,要有内部言语的参与。,小学儿童的言语,一、小学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入学前幼儿的口头言语有了一定的发展;入学后,小学生的口头言语水平在质和量上都会有显著的提高。(一)小学生口头言语发展具有阶段性。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以对话言语占主导地位的水平第二级:对话言语向独白言语过渡,并逐步以独白言语为主第三级:口头表达能力初步完善的水平(二)口头言语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书面言语的发展(一)小学儿童书面言语发展速度迅速1、书面言语水平迅速提高(1)刚入学,书面言语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口头言语;(2)二、三年级,书面言语的水平逐步赶上口头言语;(3)四年级,书面言语的水平开始超过口头言语。2、书面词汇量迅速增长 参P84“小学各年级学生的书面词汇量和口头词汇量的比例”(二)小学儿童书面言语学习的三个环节1、识字 识字是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第一步; 识汉字就是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汉字的三个要素) 字形学习是儿童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2、阅读(1)阅读的基本方式:朗读(出声地读)和默读(不出声地读)(2)小学生掌握阅读有三个阶段分析阶段:特点综合阶段:特点分析综合阶段:特点3、写作 小学儿童写作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1)口述阶段(2)过渡阶段:口述向笔述过渡;阅读向写作过程。(3)独立写作阶段,三、内部言语的发展特点(一)小学儿童内部言语发展具有阶段性分三个阶段:1、出声思维阶段:低年级儿童2、过渡阶段:中年级3、无声思维阶段:高年级,无声言语占主导地位(二)内部言语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儿童认知发展ppt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