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实验心理学 知觉实验ppt课件.ppt

    • 资源ID:1413926       资源大小:7.92MB        全文页数:13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实验心理学 知觉实验ppt课件.ppt

    实验心理学 知觉实验,知觉部分的考研大纲,1. 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2. 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3.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4. 知觉与觉察实验(郭秀艳,2005,P236)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一、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知觉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知觉被看成主动的和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组织和解释体现了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为什么人们把东西看成东西?”(Wertheimer,1923),什么是知觉?,组织图形和背景的研究,先天盲人恢复视觉后很多知觉特性缺失,但仍有从背景中区分对象的能力。先天盲人鲁宾:从图形中区分背景的一些原则: (1)图形有形状,背景相对无形状;(2)图形具有一般物件的性质、背景通常无形;(3)图形似乎向前突出,背景似乎向后退; (4)图形可以引起更深刻的印象,比较容易记住。考夫卡:对象颜色的刚柔;垂直与水平易组成图形;内包与外围;,鲁宾的两可图,知觉的组织完形法则(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一)接近法则 接近法则(1aw of proximity), 是指接近的刺激(如空间位置相近)容易合成一组,构成整体的知觉对象。 注意: 接近不限于空间视觉方面,也可以在时间和听觉等方面。例如按不同规则的时间间隔发生的一系列轻拍声中,在时间上接近的响声倾向于组合在一起。,(二)相似法则 相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 是指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构成一个图形。,(三)好图形的法则 好图形法则(law of good figure),指人们往往把同一剌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作为知觉对象。 构成好图形的因素: (1)连续(或连续法则)(law of continuity)。视野中有延续倾向或连续的刺激往往被看成一个整体。,(2)对称(balance)。对称或平衡的,有利于组合,凡是对称的,不论是白色还是黑色,都组合成图形。(3)共同的变化(common fate)。把具有共同变化情况的刺激知觉为一个整体。如舞蹈。,(4)趋合(或闭合法则)(law of closure)。轮廓闭合的对象比轮廓不全的对象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但我们对自己十分熟悉的对象,即使轮廓缺少一部分,仍然将它知觉为一个整体。例如“Hello”的不完全写法。,以上三法则均为图形组织的外界刺激因素 ,反映了知觉的直接性 直接知觉 其他直接知觉的例证,Gibson(1950,1966,1979)知觉的刺激物说,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光线分布的结构或表面质地的密度,与物体的网膜像都是按视角规律变化。,Gibson &Walk(1960)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假设深度知觉是原始生物机制的一部分。,实验结果婴儿决绝爬向“视崖”在“视崖”处,小动物感觉到害怕,解释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这属于非刺激性因素对知觉的影响。 形形色色的可逆图形(图形和背景的可逆)和双关图就是这方面的例子。,老人头和萨尔瓦多奴隶市场,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反映了知觉具有间接性 间接知觉 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进行推断和解释,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觉 其他间接知觉的证据,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Hudson,1960),测验材料7幅图,每幅图都包含三条深度知觉线索熟悉大小、重叠和透视。程序向被试提问,问题主要包括:“这个人在做什么”,”羚羊和大象哪个比较近”等等。,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结果,三维知觉者:正确回答(大象在远处,人正在戮杀羚羊等)两维知觉者(非洲班图人),针对上图,给出“大象在羚羊与人中间”等错误回答。,演示实验:请临摹下图,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Hudson,1972),三叉戟图形测验三维知觉者:临摹矛盾的三叉戟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临摹普通的三叉戟。两维知觉者:无区别。,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的统一 ,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的结果: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无始无终的瀑布。经验信息独立作用:只有高度间的落差才会产生瀑布,可图中瀑布却既无始也无终。,所有知觉都是直接和间接一体两面的过程 分别属于至下而上的加工和至上而下的加工,即材料驱动加工、概念驱动加工组织和解释体现了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二、错觉的实验研究1、线条错觉(1)缪勒-莱尔错觉,缪勒-莱尔错觉,服装设计的错觉原理,迪尤尔(Dewar,1967)用160名被试,探讨了箭头张合角度和箭头长度对错觉量的影响。他要求被试调整两条线段中的一条,使之看起来与另一条长度相等。问题:(1)本实验采用了什么实验法?(2)请根据被试数,推断该实验采用了什么设计?(3)该实验的数据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处理?(4)有何启示,是否可做进一步研究?,缪勒-莱尔错觉研究的发展,小于90的角使包含它的边显得短一些,而大于90的角使包含它的边显得长一些。这就是梯形幻觉。,新型缪勒莱尔错觉,横竖错觉,(2)横竖错觉指同样长度的垂直线看起来要比水平线长。,三角长度错觉,横竖错觉研究的发展,库纳帕斯(Kunnapas,1955),发现这种错觉实际上包含了两种错觉:垂直线的长度相对于等长的水平线而言,更易于被高估;对被分割的线段易产生低估。,(3)桑氏错觉(4)赫氏错觉,(5)左氏错觉 华莱士研究了各种斜线和观察距离对左氏错觉的影响。发现对图形增加的线条数越多,错觉越强,观察距离增远时,仅几条线就可以产生弯曲的错觉。,2、大小错觉,Sickels(1942)对庞氏错觉有研究,两条线段的倾斜角度对错觉有影响。Weintraub(1969) 发现当内、外圆环半径之比为2:3时产生的戴氏错觉最为显著。还发现虚线或外圆的一部分也能引发错觉,内外圆的明度对比对错觉也有影响。,庞氏错觉:透视错觉,戴氏错觉:比较错觉,戴氏错觉,长度与透视,3、形状错觉,以线条为背景,几何图形在主观上发生变形的现象。,几何错觉量与年龄之间关系的研究 莱博维茨等以波氏错觉为材料,发现早期,错觉强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大约过18岁以后达到叫稳定状态。,另外,也有人研究了错觉呈现次数和观察条件对错觉效果的影响,通常随呈现次数增多减弱。,曲线正方形:这些是完全的正方形吗?,错觉中的错觉,Scint dark栏格的火花错觉,4、自然错觉,“地球不动,太阳动,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山看着那山高”;“海天一色”“月亮错觉”,5、社会错觉,秋官效应(丁蟹效应 ):1992年10月,香港无线电视播放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大时代, 由郑少秋饰演的丁蟹经常在股票市场中籍着抛空恒生指数期货而获取暴利,正好当时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因此有了“丁蟹效应”一词。此后十几年,几乎每次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播放的时候,股票市场都会有显著下跌。,1992年10月播放大时代,反映香港股市走势的恒生指数于4日内下跌598点 1994年11月播放笑看风云,恒生指数总共累积下跌超过2000点 1996年9月播放新上海滩,恒生指数下跌300点 1997年6月播放天地男儿,恒生指数下跌735点 1997年12月播放江湖奇侠传,恒生指数总共累积下跌5324点,跌穿10,000点水平 1999年6月播放神剑万里追,恒生指数下跌1176点 2000年9月播放世纪之战,恒生指数于首播日下跌近700点,七日内共下跌1715点 2003年10月播放非常外父,恒生指数于首播数日上升100多点,但最后累积下跌501点,2004年3月播放血荐轩辕,恒生指数三日内下跌550点 2004年10月播放楚汉骄雄,恒生指数首播日下跌198点 2005年3月播放御用闲人,恒生指数亦出现明显的下跌 2007年2月回放御用闲人,在农历新年后开市恒生指数两日内共下跌600点 2007年3月回放中的御用闲人,反复下跌超过2000点或超过一成。2007年5月播放谜(主持),指数反复下跌,累积跌幅约700点。2007年7月播放香港传奇-荣归当日恒生指数下跌115点,收市报22,842点。27日恒生指数下跌641点,8月1日,恒生指数一度跌近一千点,最后收市下跌729点,6日恒生指数再下跌601点。 2007年8月,美国无线卫星电视播放潮爆大状,全球股市因美国次级房屋信贷风暴爆发持续下跌。,2012年5月7日心战 截至5月10日,恒生指数连跌四天,累计跌幅近4%2013年3月28日 忠烈杨家将3月28日A股大跌2.82%,恒生指数跌0.74%。,三、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一)经验和知觉恒常性,违反知觉恒常性的怪图,Holway和Boring(1941)大小知觉恒常性实验,程序:比较剌激物(Sc),在被试“”的一侧,距离被试10英尺(Dc),可用光圈调节其大小。标准剌激物(Ss)是位于走廊另一端的另外一个圆形映象,在10一120英尺距离(Ds)内移动。标准刺激物的大小始终与被试的眼睛成1度视角。要求被试根据标准剌激物在不同距离上的知觉大小,把比较剌激物调成等大。,观察条件:双眼观察;单眼观察;单眼用人工瞳孔观察;单眼,用人工瞳孔,通过减光筒进行观察。,结果:在双眼和单眼观察条件下,都保持着大小知觉恒常性,双眼观察时甚至出现超估现象,而用单眼人工瞳孔观察及单眼人工瞳孔加上减光筒观察时,由于排除了周围环境中可供参考的东西,知觉大小便趋向于视角的规律,即恒常性消失 。,思考: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有几个自变量?,思考:恒常性实验用什么指标比较好?大小恒常性体现在两方面:(1)图形不变,视角减小,知觉依然较大;(2)视角不变,图形变大,知觉也随之变大。,(二)大小恒常性实验,知觉大小与客体的实际大小(物理大小)不同,与视网膜上的视象大小(按视角计算的大小)也不同。对这三者关系的研究称为大小知觉恒常性的研究。有关三者的关系,可用一些定律和公式来表示。1埃默特定律 (Emmert,1881) 是指知觉到的后象的大小与眼睛和后象所投射的平面之 间的距离成正比。,假如把一个后象投射到比原先的剌激物远10倍的平面上的话,那么它的后象看起来变成比原来的刺激物大10倍,但网膜上的映象大小还是相同的。 演示实验:注视一个距眼睛1m远的黑色背景上的1010cm2的白色方纸块, 观察约12分钟以后,方块就会形成后象, 这时若把眼睛转向一个光亮的、距离约为1m的平面,则可以看到一个与原来白色方块大小相同的黑色方块;若把后象投射到一个距离为2m远的平面,则看见的后象大小是原来白色方块的两倍(边长),则后象的大小为2020cm2;如果投射面的距离是4m,则后象的大小为4040cm2。,2.布伦斯维克比率 (Brunswik,1929):提出了一个测量恒常性程度的公式,即布伦斯维克比率(简称BR): BR=(R-S)/(A-S)BR:布伦斯维克比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R:知觉到的物体大小, 即被试对大小判断的结果S:根据视角计算的物体映象大小A:物体的实际大小当知觉到的大小与物体的实际大小很接近时,布伦斯维克比率趋于1,这表示趋于完全恒常性;当知觉到的大小与按视角计算的大小很接近时,则表示基本上没有恒常性。如果身高1.8m的人在5m处观察时被知觉为1.76m,那么BR=(1.76一0.36)/(1.8一0.36)=0.97,即大小知觉的恒常性保持了97%。,3.邵勒斯比率 是由邵勒斯(Thouless,1931)提出的计算恒常性系数的公式。该公式与布伦斯维克的公式基本相同,只是取了R、S、A三个数的对数:TR=(lgR-lgS) / (lgA-lgS)TR的结果也在0到1之间。两者都可用于大小、形状、颜色、亮度等知觉的恒常性,但是,在大小、形状知觉中更常用BR,而在亮度知觉中则常用TR(物理亮度与知觉亮度成一定的对数关系)。,另外,当对象距离很远时,知觉的大小便越来越符合光学几何投影的规律,网膜视角的作用逐渐增大,大小恒常性逐渐消退。如下图。,有关荆其诚,(三)形状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是指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象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钢琴家 or 小提琴家,不需测量仪,哪一个角度看起来最大?那一个角看起来最小? 如果你行的话,试试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这些角。,莱博维茨(Lelbowitz,1967),研究了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系。首先呈现给被试一个物体,这是一个可以倾斜成各种角度的图形。要求被试在四种倾斜角度的比较刺激中选择一个与观察剌激看起来同样的形状。这些比较刺激是一系列从圆形到逐渐拉长的椭圆形。被试年龄范围从421岁。下图是观察刺激在两种倾斜角度下不同年龄被试的形状恒常性保持程度曲线。,对此提出了两点假设:(1)形状恒常性的关系或许在儿童早期即已习得,并且这种关系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不重要;(2)形状恒常性也许完全不是经验的结果,而是人的一种先天能力。 那么上述假设到底是否合理呢?,实验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形状恒常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Bower(1966)证明仅两个月的婴儿就表现出形状恒常性。思考:如何去证明?另有人研究了认知经验对形状恒常性的影响。爱波斯坦等(Epstein et a1.,1963) 研究了不同指示语对形状恒常性的影响问题。所用的材料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图形以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指示语分三类:一要求他们根据客观的形状来判断;二组则要求根据物体的网膜象的形状来判断;三组要求根据观察图形的表面形状来判断。实验结果:第一组的布氏比率平均为0.58;二组为0.21;三组为0.30。表明要求被试按客观形状来判断的指示语所产生的形状恒常性最大。总体上,人们对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还是很不够的。还有很多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四、空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实验研究,(一)空间知觉指对空间关系的知觉,如深度知觉、距离知觉。人眼二维,空间关系三维,主要依靠许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来判断。,影响深度知觉的主要有三类线索:生理调节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生理调节线索生理调节线索仅指纯生理上的调节线索,包括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1眼睛的调节: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的睫状肌可以对水晶体进行调节,以保证网膜视象的清晰。看远物时水晶体较扁平,看近物时较凸起。这样,眼睛肌肉紧张度的变化所传递给大脑的信号就成为估计物体间距离的线索之一。一般这种线索所提供的信息只限于距眼球10米范围内才是有效的。,2.双眼视轴辐合(binocular convergence):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为使物体的映象落在网膜感受性最高的区域, 视轴就必须完成一定的辐合运动。在看近距离物体时,眼球外部肌肉紧张度增加,两个眼球转向鼻侧,视轴趋于集中;看远距离物体时,眼球外部肌肉紧张度减少,视轴趋于平行。控制两眼视轴辐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号,但是, 只是在物体距离眼球约几十米以内才有效。,遮挡:在前面的物体被知觉为近些。当遮挡提供的深度知觉线索不足时,其他线索提供补充(Chapanis,1953)较小较简单较对称较具有意义,单眼线索,AMES,1951,阴影:可作为物体和阴影投射的表面间相对距离的线索球和它的阴影同时沿对角线移动,球看似贴着表面移动,且越来越大;球沿对角线移动,它的阴影水平一移动,球看似慢慢离开地面,维持同一大小。,单眼线索,单眼线索,透视:根据视角原理,近处的对象面积大,占得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直线透视视野中的高度纹理梯度单眼运动视差,直线透视,根据几何透视近大远小的原则,人们会知觉到空间中的一组平行线会聚于某一消失点,这种平行线影像的会聚即直线透视。直线透视产生了一系列透视上的相等物体。,视野中的高度,视野中物体的影像越接近视平线,就越容易被知觉为更远。影像向中央凹移动,视角变小,导致在同一垂直平面上,离视平线远的物体虽看似在高度上有所下降,但却向远处后退了,这就是物体在视野中的高度所产生的距离效应。,同一垂直平面前面观,纹理梯度,距离愈远,纹理愈细愈密。即使物体i和物体ii形成了同样的视角,观察者也会认为物体ii比物体i大;(上图)中图中的图形看似矩形。下图中的图形看似梯形。,单眼线索,单眼运动视差观察静止物体时,做头部运动,会发现近物和头的运动方向相反,而远物和头的运动方向相同。应用:电影制作时,在运动过程中拍摄景物;在医疗事业中,运动照相,X射线拍照。,聚焦中等距离,聚焦远处,双眼线索,双眼视差的生理基础视野单向区复视双眼视差的计算空间知觉的产生,双眼视差的生理基础,双眼视野:双眼视野重叠的部分,但影像不完全重叠。半交叉:两眼视野相应区域到达大脑同一部位。大脑皮层对双眼视差整合。,视野单向区,P之所以能知觉为单一物体,是由于双眼网膜影像点为对应点。当辐合角不变,所有能形成单一视像的点构成通过两眼节点的圆,这个圆就是视野单向区。,视野单向区,复视,当我们将双眼辐合于某一物体时,其他不在视野单向区上物体被看成双像,这就是复视。,双眼视差的计算,视轴在F点辐合,P点置于F点后一定距离。F点的双眼视差是0。是F点的辐合角,是P点的视夹角,用视夹角表示P点影像的水平视差就是- 用近似值就是ad/d 2,a,深度视锐,当两个物体位于不同距离时,这个距离的差别必须超过一定的限度,才能分辨出二者的距离差别,这种辨别能力叫深度视锐。测定深度视锐就是求双眼视差的最小差别阈限。霍瓦多尔曼仪被试坐在仪器面前,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以仪器内部两根立柱中的一根为标准刺激,距离被试2 米,位置固定。以另一根作为变异刺激。先由主试调到某一固定的位置,然后由被试根据观察自由调节到他认为两根立柱的距离相等为止。主试记录两根立柱的实际距离,即误差。,线索间的互动,线索综合:呈现的深度线索越多,区分深度上的微小差异就更容易。线索互补:当某种深度线索不起作用的时候,其他深度线索便会对其产生补偿,代替其作用。线索优势:当两个深度线索间发生冲突时,一个会超越另外一个,并占主导地位。线索平均:两种深度线索的作用会互相抵消线索分离:每个线索都被解释成来自不同的物体。线索再解释:刺激情境的再解释可以解决线索冲突,深度线索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在正常的视觉经验中,我们对空间深度的判断中更多地依赖于生理调节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的综合作用。库纳帕斯(1968)曾做了五个系列实验来评价每一种线索对深度知觉的作用。实验任务是让被试判断一个置于0.253.95米处的圆形物体的距离。他发现实验中被试可利用的深度线索愈多,判断愈准确。,在实验五的条件下被试判断的准确性达到最高。而在实验一条件下,被试由于仅能通过眼睛的调节来判断距离,他们几乎把所有处于不同的距离上的目标都判断为在同一个距离上。说明眼睛的调节对深度知觉所提供的信息作用是不大的。而实验四条件下,由于包括了一个单眼线索,被试判断的准确性几乎达到与实验五条件下同样的准确程度。在实验二和实验三条件下,被试对短距离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但是随着观察距离的增加,被试的判断准确性明显下降。表明单眼线索对短距离的深度准确性判断所起的作用不大,生理调节线索和双眼线索在短距离判断中作用较大。然而,随着观察距离的增加(1000英尺以外)人们就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单眼线索。但是,单眼线索一般对较远距离的判断是不太准确的。,指对于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的结果。视运动知觉包括三种现象真动知觉似动现象诱动现象,(二)运动知觉,真动知觉: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运动物体以一定的速度做空间位移。运动知觉最基本的条件:同一物体以一定的速度作空间位移。当物体位移速度过于缓慢时,我们便不能察觉它是在移动。只有当它的位移速度加快到某种程度,我们才能产生运动知觉。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虽然我们可以根据间隔一段时间后它们的位移来推测它们是在运动,但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它们的移动。,运动知觉下阈:刚刚可以辨认出的最慢的运动速度。研究表明,运动知觉的下阈为2分6分/秒左右(视角/秒)。大略地说,10英尺远的对象必须至少每秒钟运动0.06英寸,才能使我们知觉到它的运动。运动知觉上阈:当物体位移速度过于快速时,我们同样不能觉察它是在动。例如,我们无法看清射出枪膛的子弹。运动速度大到看不清时的运动速度称为运动知觉上阈。运动知觉上阈为35度/秒。运动的物体低于这个速度,才能被我们知觉到它的运动。,运动知觉的决定因素:角速度,而不是线速度。假若观察者维持眼睛不动,在网膜映象上低空(500米,5000米)飞机要比高空飞机快10倍,飞机在雷达屏幕上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些原理具有着较高的军事应用价值,低空飞行雷达难以侦察和防御,雷达屏需经常变换方位。如,越战时的武装直升机的使用.,物理速度与运动知觉的关系,布朗(1958)的研究:研究了运动物体的物理速度与运动知觉之间关系。实验任务:他用一组小黑方块为实验材料,每一方块都可以由主试控制产生运动。实验中把黑方块的运动速度不断加以变化,从而得出八种不同的主观经验。,实验结果:知觉经验 物体运动速度视角(度、分、秒)/秒1.无运动 2分/秒以下2.在视野某些部位可见方块运动 2分6分/秒3.在视野所有部位可见方块运动 10分/秒以下4.从慢到快逐渐加速 10分4度/秒5.方块似向后运动 3度9度/秒6.知觉到两个方块在运动 10度19度/秒7.带有一些深暗部分的淡灰线 12度20度/秒8.平稳的灰线 13度32度/秒,物理速度的主观估计研究:布朗研究了物理速度的主观估计问题,其实验任务是要求观察者把一个比较剌激的速度与标准刺激的速度进行匹配,使两者速度在主观上相等。在一个实验中,被试观察一个大于比较剌激一倍的标准刺激,并且标准刺激所在的背景两倍于比较剌激所在的背景。结果发现被试为了获得较满意的匹配,往往把比较刺激的速度调到大约为标准刺激速度的一半。他得出结论,现象的(知觉的)速度依赖于物体的相对大小及其背景。思考:该课题与挡板距离对速度估计实验的关系?运动知觉的影响因素很多,也很重要。驾驶员必须能准确估计速度(司机刹车的距离估计)。,似动现象似动现象(apparent motion)是指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例如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光点相继一明一灭时,观察者会知觉到一个单一的光点来回晃动。用动景盘(stroboscope)演示似动现象。,对似动现象的研究,早期集中在对它的分类上,曾提出似动现象的多种类型和形式,其后,研究较多地阐明其机理。似动类型:(1)-运动 由缪勒一莱耶错觉图形引起的似动现象,都称之为-运动。(2)-运动 当把两个有一定空间间隔的静止目标先后连续呈现时,如果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恰当的话,观察者便可以看到一个单一的目标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运动,这种运动就叫-运动。其产生依赖于两个刺激连续呈现的时间间隔、空间距离和明度水平。,柯尔特(Korte,1915)研究了时间间隔、空间距离和刺激明度三者与最适-运动的关系。他发现,这三个变量以某种组合产生了-运动之时,如果其中一个变量的值发生变化,那么只要在其余两个变量中给予适当的补偿变化,其似动知觉可以保持不变。这就是柯尔特定律(KorteS Law)。=f(s/ig):最适似动 s:两个刺激的空间距离i:明度(剌激强度) g:时间间隔,(3)-运动 (gamma motion):是指由于增强或减弱一个刺激的明度水平而产生的刺激深度大小的变化。如果一个刺激的明度增加,它似乎在向近处运动逐渐变大;如果明度降低,则觉得它在收缩或远去。(4)-运动:一般是指三维似动现象,当把-运动和-运动的刺激条件结合起来时,产生的一种似动现象,观察者可以看到刺激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的侧向运动和在三维上的运动。,(三)时间知觉,时序知觉时距知觉,时序知觉,“同时”与“不同时”促声融合:同时向两耳呈现“嗒”声,感觉为来自偏左“中央耳”的单一声音左右间隔一秒,先向左耳呈现“嗒”声,仍被感觉为单一声音,不过更偏左“不同时”阈限:声音间隔达到一定程度时,被区分为两个声音,“不同时”阈限因人而异“不同时”阈限的生理机制不同通道,“不同时”阈限不同,“顺序” “顺序”阈限:声音间隔达到一定程度时,被试能区分两个声音的前后“顺序”阈限不因通道不同而不同“不同时”阈限依赖于感官的结构,而“顺序”阈限则依赖于大脑,吉布生(Gibson,1933)的研究垂直方向看一条稍弯曲的线段510分钟,会感觉弯曲程度降低;若随后看同一位置上的垂直线段,则直线会显得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这种现象叫图形后效。这种后效开始时很强,随后逐渐消失;而且限于与察看曲线有共同方向的直线,且限于由察看直线所刺激的特殊视网膜区域。但用一只眼睛观察,用另一只眼睛测试也可观察到后效,出现双眼间后效迁移。原理类似于其他感觉适应。,五、知觉图形后效的实验研究,柯勒和瓦拉赫(1944) 先注视三个黑色图形(察看图形),然后注视四个测验图形。其中一个黑色图形的后效图会出现在左侧两个测验图形的中间,另两个黑色图形的后效图会出现在右侧两个测验图形的上下。结果被试会报告左侧两个测验图形之间的距离变远了,而右侧两个图形之间的距离靠近了。这种现象也叫位移效应。两种图形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才起作用。吉布生与哈默注视时间与图形后效的后效及位移的关系。约5秒之后后效最大;90位移渐趋于0。,麦考勒效应,1965年,McCollough 发现交替呈现蓝背景上的水平栅条和橙背景上的垂直栅条一段时间后,紧接着在无色背景上呈现相同的栅条时,被试便把水平栅条看成橙色,把垂直栅条看成蓝色。这种依赖于图形方位的颜色后效就叫做麦考勒效应。实验程序: 首先呈现由黑白相间的栅条构成的视觉刺激图形。栅条分水平与垂直两种然后令被试注视不断交替出现的一个橙色背景上的垂直栅条和一个蓝色背景上的水平栅条,几分钟后当被试已经发生适应时,改为呈现另外一个复合刺激图形(黑白的半边垂直、半边水平栅条)被试的报告结果:图片上所有白色竖条被看成蓝色,而白色横条被看成橙色了。,理论解释:脑内对垂直栅条和对橙色发生反应的细胞,在刺激呈现时由于垂直的橙色栅条的作用而变得疲劳和适应了。此后,当一个白色背景上的黑色垂直栅条呈现时,通常对垂直栅条和对白色背景中橙色成分发生反应的细胞已经适应,那些没有发生适应的细胞,即对绿色栅条和蓝色栅条发生反应的细胞就成为神经反应中的主要成分,因而白色背景上的垂直栅条看起来就好像是位于带蓝色的背景上面了。关键假设:垂直的和水平的测验栅条使不同的细胞受到刺激和发生适应。意义:证明了各种视觉特性在视觉系统中具有不同的觉察器和加工通路。,六、人工知觉的实验研究,人工知觉技术是一种用来研究知觉适应的实验技术。该技术由Stratton(1897)首创。其基本操作是:首先利用一种特殊装置使外部世界在主观上重新组合,迫使个体知觉到与正常情况完全不同的知觉经验,即人工知觉;然后考察被试在产生人工知觉后的行为变化情况。,实验发现:产生人工知觉后的头3天,空间定位由很大困难,如在伸手取物时,手的方向往往与物体的实际方位相反;但3天后开始逐渐适应,如可以看到自己的手在写字;4天后能在两只手之间进行正确的知觉选择;第5天可以在房间内随意走动;到了第7天,已经能在室外散步并欣赏途中的景色了。第8天的时候,他取下了眼镜,一开始看到的物体又都是上下颠倒、左右反向的,但几个小时后就又恢复了正常。 该研究表明,人的空间知觉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视觉、触觉和前庭觉之间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建立新联系,又能迅速恢复到原有的联系。,采用人工知觉法的时候,未必都通过戴透镜引发人工知觉,还可以采用其他复杂达到类似的目的。如Kohler等人(1964)利用带有内楔的棱镜和其他镜面设计了更为复杂的人工知觉实验装置,该装置可使视觉映像颠倒,也可以变成其他形状。 实验发现,在开始的几天里,正常行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物体知觉几乎都是颠倒的,接触物体时经常出错,甚至无法独自行走。但是实验进行到第4天,被试就能骑自行车,到第6天则能滑雪了。在随后的几天中,被试的行为很少发生错误,基本进入完全适应状态。取下装置后,最初也不适应,但半个小时左右以后就完全正常了。,人工知觉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人类,还可以用于动物知觉适应的研究。一些研究者通过动物人工知觉的实验发现,不同动物的视觉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如Hess等(1956)发现,给小鸡戴上偏光镜后不能适应视野的变化,只能按看到的物体方向啄取食物;而人则能很快适应。鱼和青蛙等动物也不能适应这种知觉变化,猫和猴子等动物则能适应。,七、无觉察知觉的实验研究,关注点:知觉是否可以在意识层面之下发生。神经病理证据:1、盲视:韦斯克兰茨(1986) 。DB,14岁头痛,左侧视野暂时失明;20岁彻底失明;手术切除右视皮层顶端及血管,疼痛消失,左侧失明。但实际似乎并非真失明,仍可定位、判断水平或垂直运动,光斑位置、线条方向。自认为是猜测。,2、半球忽视:对损伤半球对侧空间中心区域的注意缺损。损伤部位通常发生在右侧,导致左侧忽视。PS(Marshall等,1988)表明,被忽视的一侧实际仍能知觉到信息。选左右房时,左有火时,不觉知,但弃选;右有火时,能觉知。当发现右边有火后,也能觉察到左边的火。左侧火焰的不能觉察也不是绝对的,能通过线索克服。3、Paillard(1983)脑部受伤妇女对身体右侧接触不敏感,但能判断何处被触摸,感觉不到移动的刺激,但能猜到其在皮肤上的移动。,Visual Neglect,Visual Neglect: Copying Task,半球忽视,半球忽视,半球忽视,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 (right hemisphere),Although sensory processing is intact performance suggests inattention to left visual field However, what happens if more objects appear?,Apparently, patients can not attend to left side of objects, whether they are in the left or right visual hemifield suggesting object-, not space-based attention,无觉察知觉的认知实验证据1,1、斯特鲁普(stroop)启动实验启动色词+掩蔽色块(SOA=400ms),控制启动词和掩蔽间的时间间隔。运用最小变化法确定启动-掩蔽间隔的觉察阈限(正确觉察率低于60%)。红、黄、蓝、绿;牛、类、水结果发现:即便在启动色词无觉察的情况下,启动效应仍然存在(Marcel,1983),无觉察知觉的认知实验证据,2、实验性分离Cheesman和Merikle(1986)通过控制启动色词和色块一致出现的概率,获得了觉察和无觉察水平的实验性分离。Stroop的频率效应(Glaser,1982)Cheesman等推测:频率效应依赖于被试对启动色词的觉察。因此,在觉察与非觉察条件下,频率效应会出现实验性分离。,实验:启动词与色块1/3一致或2/3一致结果:在觉察条件下,当一致性试验出现的频数增加时,Stroop效应增强;在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明显拉长, 出现频率效应。在无觉察条件下,Stroop效应不受一致实验频数的影响。即:只有在启动词被觉察时,频率效应才存在。,3、Stroop效应反转的研究Merikle等人(1995),实验变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并也与启动技术相结合。实验中色词“红”或“绿”是启动刺激,用于启动对红、绿两种目标颜色的命名反应;目标颜色也是色块;色词与目标颜色一致(色词“红”对应于红色块)的试验概率远小于不一致(色词“红”对应于绿色块)的概率,如一致的概率为25%,不一致的概率为75%。,无觉察知觉的认知实验证据,结果发现,当一致的发生概率远小于不一致的发生概率时,被试的反应结果依赖于知觉色词时的注意状态。在集中注意条件下,被试者对不一致的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一致的色块的命名,出现典型的Stroop效应反转。而在分散注意条件下,被试者对一致的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不一致的色块的命名,出现典型的Stroop效应。结论:无意识知觉到的刺激引起自动反应,而有意识知觉到的刺激引起更为灵活的反应。,其他知觉实验研究领域知觉信息加工的基本单元 Treisman 特征整合论; 知觉的拓扑理论(陈霖) 视知觉信息加工的两个通道 背侧通道、腹侧通道 模式识别 ,思考题:,直接知觉的实验证据有哪些?知觉与经验的关系如何?针对错觉现象的研究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拓展和深化?知觉恒常性的实验指标包括哪些?麦考勒效应是如何发现的,有何理论启示?人工知觉技术主要解释了人类什么心理功能?无意识觉察的实验证据包括哪些?可以如何拓展该领域的研究?,

    注意事项

    本文(实验心理学 知觉实验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