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中西翻译简史 第三讲ppt课件.pptx

    • 资源ID:1386251       资源大小:3.46MB        全文页数:212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西翻译简史 第三讲ppt课件.pptx

    ,第三讲,汉代至北宋的佛经翻译,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此阶段从东晋开始,到隋末为止。,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南北朝、隋朝的历史分期东晋、南北朝、隋朝的佛教发展概况东晋、南北朝、隋朝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南北朝、隋朝的历史分期,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317年420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建都建康,史称东晋。五胡十六国:东晋时期,由匈奴、羯、鲜卑、羌、氐五大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十六国,另外,还有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与之并立。,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朝,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隋朝(581年618年)。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北周覆亡。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并于次年(606年)迁都洛阳。,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南北朝、隋朝的佛教发展概况,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佛教发展状况,北方地区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就在后赵、前后秦、北凉等地推广佛教,特别是二秦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佛教发展状况,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北方各民族区域的佛教,发轫于西域沙门佛图澄(232348)在后赵的弘传。佛图澄于西晋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其时后赵石勒屯军在葛陂(今河南新蔡县北),专用杀戮来壮大声威。佛图澄用道术感化了他,阻止了他的残杀,从此中州各族的人民逐渐奉佛。,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后来石虎即位,迁都到邺城,也很尊崇佛图澄,一时人民多营寺庙,争先出家,并产生了许多流弊。但佛图澄本人严守戒律,深解佛典,且通晓世论,在讲说时,只标明大旨便令首尾了然。,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追随他受业的弟子常有数百人。其见于史传的,有系出天竺、康居远道来受学的竺佛调、须菩提等,有跨越关河来听讲的道安、竺法汰、法和、法雅、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等。和佛图澄同时在后赵的,还有敦煌人单道开,襄阳羊叔子寺竺法慧和中山帛法桥(经师)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继后赵之后,北地佛教最盛的区域是前秦。前秦建都长安,其地处于与西域往还的要冲。前秦统治者第二代苻坚笃好佛教,所以当他在位时,佛教称盛,道安实为其中心人物。,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道安(312385)原来在邺师事佛图澄,后受请到武邑开讲,弟子极多。东晋兴宁三年(365),为了避免兵乱,他和弟子慧远等五百余人到襄阳,住在樊沔十五年,以每年讲放光般若二次为常。,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太元四年(379),苻丕攻下了襄阳,就送道安和习凿齿往关中。道安住在长安城内五重寺,领众数千人,宣讲佛法,并组织佛典的传译。当时译人僧伽提婆等翻译经论时,道安常与法和诠定音字,详核文旨。,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此外他还决定了沙门以释为姓,并制定僧尼赴请、礼忏等行仪轨范。又创编经录,疏注众经,提出了关于翻译的理论。其高足弟子有慧远、慧永、慧持、法遇、昙翼、道立、昙戒、道愿、僧富等,就中慧远尤著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教在后秦,比前秦尤盛。后秦统治者第二代姚兴,也笃好佛教,又因得鸠摩罗什,译经讲习都超越前代。,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鸠摩罗什(344413, Kumarajiva)系出天竺而生于龟兹,广究大乘,尤精于般若性空的教义。苻秦建元中(365384),苻坚遣将军吕光等攻龟兹,迎罗什,到凉州时,苻秦已经灭亡。到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出兵凉州,罗什才被请到长安,入西明阁和逍遥园从事翻译。著名译作金刚经。,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其时四方的义学沙门群集长安,次第增加到三千人,就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一作常)、僧影、慧观、慧严、昙影、僧睿、道标、僧导、僧因均著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当时先后来到长安从事译经的,还有弗若多罗、佛陀耶舍、昙摩耶舍等,都是罽宾国人。当姚秦佛教鼎盛时,长安僧尼数以万计,非常杂滥。弘始七年(405),姚兴以罗什的弟子僧略为“僧正”,僧迁为“悦众”,法钦、慧斌为“僧录”,令管理僧尼的事务。,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方东晋地区的佛教,以庐山的东林寺为中心,主持者慧远。,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远(334416)早年于儒道学说都有根柢,后从道安出家,对般若性空深造有得。道安入关,分散徒众。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率众行道,并倡导念佛法门。他以江东于禅法无闻,律藏也残缺,令弟子法净、法领等到天竺去寻访。一听到罗什来长安,便致书通好,并就大乘的要义往复问答(后人集为大乘大义章),又节录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为大智论抄。,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远还请佛陀跋陀罗和僧伽提婆等从事经论的传译,对佛教各方面均发生很大的影响。其弟子有慧宝、法净、法领、僧济、法安、昙邕(先曾师事道安)、僧彻、道汪、道祖、慧要、昙顺、昙铣、法幽、道恒、道授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时代南方佛教的中心,还有建康道场寺。建康是东晋王朝的首都,佛教又为当地一般士大夫所崇尚,所以那里佛教非常隆盛。如佛陀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等都以道场寺作根据,宣扬佛教。,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陀跋陀罗(359429, Buddhabhadra)迦维罗卫(今尼泊尔)人,于禅法、律藏都有心得,先到达长安,住在宫寺,教授禅法,门徒数百人,名僧智严、宝云、慧睿、慧观都从他修业。他常和罗什共究法相,咨决疑义,后因和罗什见解相违,引起双方门徒间的龃龉,被罗什的门人所摈,只得和慧观等四十余人南下到庐山。,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陀跋陀罗随即应慧远之请,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他在庐山一年多,更转到建康,住在道场寺。义熙十四年(418),和慧义、慧严等百余人,传译法领在于田获得的华严经梵本,经过两年,译成五十卷(后世作六十卷)。又和法显译出摩诃僧祇律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观(?453)先曾师事慧远,既而听说罗什到了长安,就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当时罗什称赞他说:“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后来跟随佛陀跋陀罗南下,辗转去到建康,住道场寺。,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昙无谶所译大本涅槃传到建康时,慧观参与慧严、谢灵运等的修订。所著有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等。他又立“二教五时”的教判,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大别作顿、渐二教,在渐教内更开作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五时。此是中国判教的嚆矢,后来南地的教判,多半拿它来作根柢。,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西行求法的运动:法显常慨叹律藏的残缺,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和同学慧景等四人从长安出发,往天竺寻求戒律,阅时十一年,经过三十余国,在中天竺巴连佛邑,获得摩诃僧祇律、方等般泥洹经等梵本,更泛海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停留了两年,又获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和杂藏的梵本。,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然后,法显经南海回到青州长广郡界,更南来建康,就佛陀跋陀罗于道场寺,共同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等,又自撰佛游天竺记一卷。,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朝廷与佛教:元帝(317322)、明帝(323325)都以宾友礼敬沙门,元帝又“造瓦官、龙宫二寺,度丹阳、建业千僧”;明帝也“造皇兴、道场二寺,集义学、名称百僧” 。习凿齿与释道安书中并说明帝“手画如来之容,口味三昧之旨”。,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朝廷与佛教:由于佛教受到崇尚,至咸康五年(339),庾冰辅政,代成帝诏令“沙门应尽敬王者”,尚书令何充等以为不应尽敬,使礼官详议,主张不一,往复三次不能决,于是搁置。后来隆安中(397401),太尉桓玄又重申庾冰之议,慧远便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其时朝贵亦致力宏护。建康的佛教,乃盛极一时。,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东晋朝廷与佛教:又东晋初期,名流相继避世江东,玄风也跟着南渡,从而长于清谈的义学名僧竺潜、支遁都为时人所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南朝各代对于佛教的态度,大略与东晋相同,统治阶级及一般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宋诸帝中,文帝(424453)最重视佛教。他听到侍中何尚之等告以佛化有助于政教之说,即致意佛经,后来常和慧严、慧观等论究佛理。又先后令道猷、法瑗等申述道生的顿悟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孝武帝(454464)也崇信佛教,尝造药王、新安两寺。先后令道猷、法瑶住新安,“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并往新安听讲。孝武帝还信任僧人慧琳,使他参与政事,世人称为“黑衣宰相”。,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南朝佛教到梁武帝(502549)时达到全盛。武帝起初崇奉道教,即位的第三年(504)四月八日,率僧俗二万人,在重云殿重阁,亲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对佛教表示信仰。建有爱敬、光宅、开善、同泰等诸大寺。所造佛像,有光宅寺的丈八弥陀铜像,爱敬寺的丈八旃檀像、铜像,同泰寺的十方佛银像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武帝还著有大涅槃、大品、净名、大集诸经的疏记及问答等数百卷。在重云殿、同泰寺讲说涅槃、般若。又命僧旻等编纂众经要钞八十八卷,智藏篡集众经义理为义林八十卷,宝唱抄撮经律中殊胜因缘为经律异相五十五卷,纂集佛教传来后僧俗叙述佛理的著作为续法门论七十余卷。,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武帝并重视译事,天监二年(503)命扶南沙门曼陀罗(仙)、僧伽婆罗共同译经。著名的译师真谛从扶南应武帝的邀请而东来。他特别尊敬禅师宝志。任十诵名家法超为都邑僧正,并欲自为白衣僧正。又以律部繁广,命法超撰出要律仪十四卷,分发境内,通令照行。中国佛经翻译四大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此外,武帝极力倡导涅槃等大乘经的断禁肉食,影响及于后世者很大,改变了汉代以来僧徒食三净肉的习惯。他并作有断酒肉文四首,严令僧徒遵守。,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由于武帝笃好佛教,他的长子昭明太子肖统、第三子简文帝(550551)、第七子元帝(552554),也都好佛。但在这方面滋生的流弊,亦不一而足。不久即有侯景的事变,寺塔被毁,僧徒被杀,建康佛教顿告衰微。,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文帝(560565),任宝琼为京邑大僧正,也在太极殿设无遮大会并舍身,招集僧众举行法华、金光明、大通方广、虚空藏等忏,并别制愿辞自称菩萨戒弟子。,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南朝各代寺院、尼僧之数甚多。据传,宋代有寺院一千九百十三所,僧尼三万六千人。齐代有寺院二千零十五所,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梁代有寺院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余人。后梁有寺院一百零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陈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南朝历代的佛典翻译,相继不绝。这在刘宋的前半期,已相当发达;到了齐、梁二代,佛教虽更隆盛,而译事反有逊色;进入梁末陈初,由于真谛的伟绩,发展了南朝的译业。宋代从西土东来的译人,有罽宾的佛陀什、昙摩蜜多、求那跋摩,西域的畺良耶舍、伊叶波罗,印度的僧伽跋摩、求那跋陀罗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南朝中土的译人,有西凉的智严,凉州的宝云、沮渠京声,幽州黄龙的昙无竭(法勇)等。其中佛陀什于景平元年(423)七月来到建康,应道生、慧严诸僧之请,在龙光寺译出弥沙塞部的五分律三十卷。至此完成了汉地流行的四部广律(十诵、四分、僧祇、五分)的传译。,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北朝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396409)和晋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道武帝本人好黄老,览佛经。见沙门,都加敬礼,并利用佛教以收揽人心。继而任赵郡沙门法果为沙门统,令绾摄僧徒,并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立塔寺。,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北朝至文成帝(452465),即明令重兴佛教,准许诸州城郡县于众居处各建寺一所,并许平民出家,寺塔经像渐渐修复。文成帝还以罽宾(今克什米尔)沙门师贤为道人统,后又以凉州沙门昙曜继任,井一再改称沙门统,乃至昭玄沙门都统,并礼以为师。昙曜原来和玄高同在凉州修习禅业,后到平城,即为太子晃所礼重,被任为昭玄都统,即请于平城西武州山开凿石窟,镌建佛像,这就是遗留至今的著名佛教遗迹云冈石窟。,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北朝献文帝(465471)继位,也嗜好黄老浮屠之学,六年即退位,在宫中建寺习禅。后孝文帝(471499)时,迎像、度僧、立寺、设斋、起塔,广作佛事,并提倡成实、涅槃、毗昙等佛教义学,师事通晓涅槃、成实的学者道登。又敬信佛陀扇多,替他在嵩山立少林寺,与以供给。,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佛教发展状况,北朝其后宣武帝(499515)时大兴佛教,有不少外国僧人来到洛阳,帝为立永明寺,房舍一千余间,共住外国沙门千余人,其中有著名的译师昙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而菩提流支为其首席。他到洛阳时,宣武帝殷勤慰劳;他在内殿翻译十地经论的第一日,帝亲自笔受。著名的龙门石窟(在洛阳城南伊阙龙门山),也是这时所营造。因之当时佛事很盛。,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隋代佛教,是从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到恭帝义宁二年(618 )中国隋王朝一代三十七年间的佛教。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大成时期。隋代虽然立国不久,但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两朝,各种文化也出现了综合的新形式,佛教也综合南北体系,而有新的教学、宗派建立,形成了划一时期的特色。,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隋文帝(581 604 )继承了北周的统治,一开头就改变了周武帝毁灭佛法的政策,而以佛教作为巩固期统治权的方针之一。他首先下令修复毁废的寺院,允许人们出家,又令每户出钱营造经像,京师(长安)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由官家缮写一切经,分别收藏在寺院及秘阁之内,从而天下风从,民间的佛经比儒家的六经多到很多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在度僧方面,他于开皇十年(590 )听许以前私度的僧尼和人民志愿出家,一时受度的多到五十余万人。在建寺方面,他于即位初年,即改周宣帝所建立的陟岵寺为大兴善寺。又令在五岳各建佛寺一所,诸州县建立僧、尼寺各一所,并在他所经历的四十五州各创设大兴善寺,又建延兴、光明、净影、胜光及禅定等寺,据传他所建立的寺院共有三千七百九十二所。,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在造像写经方面,据传从开皇初到仁寿末(604 ),建造金、铜、檀香、夹纻、牙、石等像大小一万六千五百八十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躯。并且在开皇二十年(600 )严禁毁坏、偷盗佛像等。又缮写新经十三万二千零八十六卷,修治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此外,文帝在建国初年,仿北齐的制度,设置昭玄大统、昭玄统、昭玄都及外国僧主等僧官,以管理僧尼的事务。他于开皇元年授名僧僧猛为隋国大统(即昭玄大统)三藏法师,七年(587 )又命昙迁为昭玄大沙门统,至十一年(591 )又诏灵裕为国统。至于地方僧官则有统都、沙门都、断事、僧正等的设置。,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佛教发展状况,帝对于佛教义学的提倡,即以长安为中心建立了传教系统,选聘当时各学派著名的学者,集中在都邑,分为五众:一、涅槃众,二、地论众,三、大论众,四、讲律众,五、禅门众。每众立一“众主”,领导教学。,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佛经翻译情况,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南北朝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求那跋摩谢灵运真谛慧恺菩提流支,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求那跋摩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本刹利种。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祖父呵梨跋陀。此言师子贤。以刚直被徙。父僧伽阿难。此言众喜。因潜隐山泽。跋摩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有远度。仁爱泛博崇德务善。,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求那跋摩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跋摩启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设令得罪吾当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误浇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途耶。母乃悔悟终身断杀。,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至年十八。相公见而谓曰。君年三十当抚临大国南面称尊。若不乐世荣当获圣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晓四含。诵经百余万言。深达律品妙入禅要。时号曰三藏法师。,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至年三十罽宾王薨。绝无绍嗣。众咸议曰。跋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群臣数百再三固请。跋摩不纳。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后到师子国观风弘教。识真之众咸谓已得初果。仪形感物见者发心。,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后至阇(d)婆国。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明旦果是跋摩来至。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母因劝王曰。宿世因缘得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渐染既久专精稍笃。,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先已随商人竺难提舶欲向一小国。会值便风遂至广州。故其遗文云。业行风所吹遂至于宋境。此之谓也。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路由始兴。经停岁许。始兴有虎市山。仪形耸孤峰岭高绝。跋摩谓其仿佛耆阇。乃改名灵鹫。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初元嘉三年。徐州刺史王仲德于彭城请外国伊叶波罗译出杂心。至择品而缘碍遂辍。至是更请跋摩译出后品。足成十三卷。并先所出四分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优婆塞二十二戒等。凡二十六卷。并文义详允梵汉弗差。,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385年433年),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瑍,生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谓亲知曰:“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385年433年),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琨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三千户。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385年433年),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385年433年),会稽东郭有回踵湖,灵运求决以为田,文帝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顗(孟顗)坚执不与。灵运既不得回踵,又求始宁休崲湖为田,顗又固执。灵运谓顗非存利人,正虑决湖多害生命,言论伤之。与顗遂隙。,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385年433年),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灵运驰诣阙,上表自陈本末。文帝知其见诬,不罪也。不欲复使东归,以为临川内史。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纠。司徒遣使随州从事郑望生收灵运。灵运兴兵叛逸,遂有逆志。,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385年433年),追讨禽之,送廷尉,廷尉论正斩刑。上爱其才,欲免官而已。彭城王义康坚执,谓不宜恕。,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385年433年),有司奏收之,文帝诏于广州弃市。时元嘉十年,年四十九。,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答法勖问,再答:二教不同者,随方应物,所化地异也。大而校之,华民易於见理,难於受教,故闭其累学,而开其一极;夷人易於受教,难於见理,故闭其顿了,而开其渐悟。,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答法勖问,渐悟虽可至,昧顿了之实;一极虽知寄,绝累学之冀。良由华人悟理无渐,而诬道无学,夷人悟理有学,而诬道有渐。是故权实虽同,其用各异。昔向子期以儒道为壹,应吉甫谓孔老可齐,皆欲窥宗,而况真实者乎?,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答法勖问,三答:冬夏异性,资春秋为始末,昼夜殊用,缘辰暮以往复。况至精之理,岂可迳接至粗之人?是故旁渐悟者,所以密造顿解;倚孔教者,所以潜成学圣。学圣不出六经,六经而得;顿解不见三藏,而以三藏果。筌蹄历然,何疑纷错?鱼兔既获,群黎以济。,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的翻译成就:编十四音训叙,高僧传慧睿传: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睿以经中诸字并家音异旨,于是着“十四音训叙”,条例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最早的汉梵词典,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谢灵运的翻译成就:修订人般涅盘经译文,唐元康肇论疏:谢灵运文章秀发,超迈古今。如“涅盘”原来质朴,本言“手把脚蹈,得到彼岸”谢公改云:“运手动足,截流而度。”,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真谛,拘那罗陀。陈言亲依。或云波罗末陀。译云真谛。并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真谛,梁武皇帝。德加四域盛唱三宝。大同中。敕直后张氾等。送扶南献使返国。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搜选名匠,惠益民品。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恭膺帝旨。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真谛,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达于南海。沿路所经。乃停两载。以太清二年闰八月。始届京邑。武皇面申顶礼。于宝云殿竭诚供养。谛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更出新文有逾齐日。,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真谛,故始梁武之末。至陈宣即位。凡二十三载。所出经论记传。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微附华饰盛显隋唐。,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真谛的翻译成就: 摄大乘论引入摄论宗,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恺摄大乘论序: 于广州制旨寺便就翻译。法师既妙解声论,善识方言,词有隐而必彰,义无微而不畅,席间函丈,终朝靡息,恺谨笔受,随出随书,一章一句,备尽研核,释义若竟,方乃著文。,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恺摄大乘论序: 然翻译之事殊难,不可存于华绮,若一字参差,则理趣胡越,乃可令质而得义,不可使文而失旨,故今所翻,文质相半。,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慧恺摄大乘论序: 与僧忍等同共禀学,夙夜匪懈,无弃寸阴,即以其年树檀之月,文义俱竟,本论三卷,释论十二卷,义疏八卷,合二十三卷,此论乃是大乘之宗极,正法之秘奥,妙义云兴,清词海溢,深固幽远,,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隋朝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那连提黎耶舍那连提黎耶舍。隋言尊称。北天竺乌场国人。正音应云邬荼。荼音持耶反。其王与佛同氏。亦姓释迦。剎帝利种。,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那连提黎耶舍舍年十七发意出家。寻值名师备闻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篇。闻诸宿老叹佛景迹。或言。某国有钵。某国有衣。顶骨牙齿神变非一。遂即起心愿得瞻奉。以戒初受须知律相。既满五夏发足游方。所以天梯石台之迹。龙庙宝塔之方。广周诸国。并亲顶礼仅无遗逸。,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天保七年届于京邺。文宣皇帝极见殊礼偏异恒伦。耶舍时年四十。骨梗雄雅物议惮之。缘是文宣礼遇隆重。安置天平寺中。请为翻经。三藏殿内梵本千有余夹。敕送于寺。处以上房。为建道场供穷珍妙。别立厨库以表尊崇。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余人。监掌翻译。,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凡前后所译经论。一十五部。八十余卷。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并沙门僧深明芬给事李道宝等度语笔受。,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余僧。监护始末。至五年冬。勘练俱了。并沙门彦琮制序具见齐周隋二经录。,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沙门彦琮为之本传。具流于世。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隋言灭喜。不远五百由旬。来观盛化。开皇二年。于大兴善。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给事李道宝传沙门法纂笔受。沙门彦琮制序。,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沙门彦琮为之本传。具流于世。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隋言灭喜。不远五百由旬。来观盛化。开皇二年。于大兴善。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给事李道宝传沙门法纂笔受。沙门彦琮制序。,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释彦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人也。世号衣冠。门称甲族。少而聪敏才藻清新。识洞幽微情符水镜。遇物斯览事罕再详。初投信都僧边法师。因试令诵须大拏经。减七千言。一日便了。更诵大方等经。数日亦度。边异之也。至于十岁方许出家。改名道江。,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年十有四。西入晋阳。且讲且听。当尔道张汾朔。名布道儒。尚书敬长瑜及朝秀卢思道元行恭邢恕等。并高齐荣望。钦揖风猷。同为建斋讲大智论。,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及齐后西幸晋阳。延入宣德殿讲仁王经。国统僧都用为承奉。听徒二百。并是英髦。帝亲临御筵。文武咸侍。皇太后及以六宫。同升法会。敕侍中高元海。扶琮升坐。接侍上下。而神气坚朗。,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其年西域经至。即敕翻译。既副生愿欣至泰然。从驾东巡旋途并部。时炀帝在蕃任总河北。承风请谒延入高第。亲论往还允惬悬伫。即令住内堂。讲金光明胜鬘般若等经。,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至十二年。敕召入京。复掌翻译。住大兴善。然而东夏所贵。文颂为先。中天师表。梵音为本。琮乃专寻教典。日诵万言。故大品法华维摩楞伽摄论十地等。皆亲传梵书受持诵读。每日闇阅要周乃止。,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因即下敕。于洛阳上林园。立翻经馆以处之。供给事隆倍逾关辅。新平林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梨树叶。,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有敕送馆。付琮披览。并使编叙目录。以次渐翻。乃撰为五卷。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书七也。必用隋言以译之。则成二千二百余卷。,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敕又令裴矩共琮修缵天竺记。文义详洽条贯有仪。凡前后译经。合二十三部。一百许卷。制序述事备于经首。素患虚冷发痢无时。因卒于馆。春秋五十有四。,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敕又令裴矩共琮修缵天竺记。文义详洽条贯有仪。凡前后译经。合二十三部。一百许卷。制序述事备于经首。素患虚冷发痢无时。因卒于馆。春秋五十有四。,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的翻译思想:八备,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3.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5.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617),彦琮的翻译思想:八备,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8.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唐代的佛教与佛经翻译,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一、唐代的佛教发展状况,唐代佛教发展阶段唐代佛教的分支唐代佛教与道教、儒家的关系唐代佛教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唐代佛教发展阶段,1.初唐:管理与利用高宗武德二年(619),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九年(626),因为太史令傅奕的一再疏请,命令沙汰佛道二教,只许每州留寺观各一所,但因皇子们争位的变故发生而未及实行。,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2.盛唐:发展壮大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各地建造寺院,一共七所,这样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开展。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他以深厚的学养,作精确的译传,给予当时佛教界以极大的影响,因而在已有的天台、三论两宗以外,更有慈恩、律宗等宗派的相继成立。,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2.盛唐:发展壮大武后(684704)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又造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封沙门法朗等为县公,又授怀义为行军总管等,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2.盛唐:发展壮大此时新译华严告成,贤首宗也跟着建立。其后,玄宗时(712756),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2.中唐:限制于衰落安史乱起,佛教在北方受到摧残。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大师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征收度僧税钱,以为军费的补助,南宗传播更多便利,遂成为别开生面的禅宗。但是当时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之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役,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另外还放高利贷设立碾嵦等多方牟利。这样在经济上便和国家的利益矛盾日深,故从敬宗、文宗以来,政府渐有毁灭佛教的意图,到武宗时(841846)就终于实现了。,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2.中唐:限制于衰落从会昌二年到五年(842845),命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解放奴役十五万人,收回民田数千万顷。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当时佛教典籍的湮灭散失情况也极严重,特别是华严、法华经等的章疏,大半都在此时散失,以致影响到天台、贤首等宗派日趋衰落。,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2.中唐:限制于衰落从会昌二年到五年(842845),命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解放奴役十五万人,收回民田数千万顷。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当时佛教典籍的湮灭散失情况也极严重,特别是华严、法华经等的章疏,大半都在此时散失,以致影响到天台、贤首等宗派日趋衰落。,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唐代佛教的分支天台宗(法华宗)三论宗三阶宗唯识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1)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创立的佛教宗派。因其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长期住在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又因此宗以法华经为立宗依据,故亦称法华宗。“诸法实相”说是其整个宗教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他认为,诸法和实相是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是具有本质的现象,本质是万千现象的本质,既没有不具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超越现象的本质,二者“当体相即”。,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2)三论宗三论宗建立于陈、隋之时,较天台宗的创建同时而稍后。该宗以三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称三论宗。其实际创始人是嘉祥大师吉藏。所谓三论,即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这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纲领性著作。由鸠摩罗什及其弟子们介绍和弘传的大乘中观学说,代表了印度般若学的最高水平,成为后来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直接的理论资粮,鸠摩罗什也因此被尊为三论宗的中土第一代祖师。三论宗佛学认为一切佛说都是在显示无所得之理,于无所得之外,别无佛法。所谓“无所得观者,观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名无所得观。无所得是空义,空也不可得,才是实相真空。”,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2)三阶宗三阶教,又名三阶宗、第三阶宗、三阶佛法、普法宗,是产生于南北朝末期,于隋代兴起的一个佛教宗派。据佛经中的说法,自释迦牟尼时起,佛法要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有关此三法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与“普法”说相对应,三阶教的宗教实践理论,称为“普行”,普行的核心是“无尽藏行”。“无尽藏”是专为支持和发展佛教而求得和储藏的财物积累。,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4)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法相唯识宗和慈恩宗,是建立于唐朝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创始人是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唯识宗的理论渊源是印度瑜伽行派,特别是护法一系的思想。唯识宗认为,识是世间法,是虚假的、污染的,是成佛道路上的障碍;智是出世间法,是真实的、纯净的,是成就佛果的最高智慧。因此,唯识宗将“转识成智”作为其实现宗教解脱的根本途径和核心内容。,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5)华严宗唐代高僧法藏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因宗奉华严经得名。华严宗还倡导会通儒、道各家思想,影响所致,使调和内外各种思想竟成了日后华严宗的宗风。华严经主张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无碍。众生一旦发愿即能真正觉悟,圆满具足一切行位。,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5)华严宗华严宗对于佛教哲学的主要贡献,是自觉地、广泛地运用了理事、体用、总别、一多等范畴,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的解说。华严宗的佛教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对程朱理学有很大的影响,程朱理学的形成,论题的提出,范畴应用以及思维方式等等,都从华严宗那里得到了许多启发。,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906),(6)禅宗五祖弘忍以后,禅宗的发展出现了南北对立的局面。南方以慧能为代表。他的禅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识心见性”和“顿悟成佛”。慧能认为,人的“心”、“性”即为佛性,因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该宗依坛经,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提倡行走坐卧皆入禅法,简捷易行,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 禅宗发端于道信,开拓于弘忍的农禅体系,到这时才由怀海最终完成,将

    注意事项

    本文(中西翻译简史 第三讲ppt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