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第七章艺术美 (《美学原理》PPT课件).pptx

    • 资源ID:1354772       资源大小:10.95M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七章艺术美 (《美学原理》PPT课件).pptx

    第七章 艺术美,内容概要,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五、艺术的终结,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审美本质对艺术的必然要求。艺术美以现实生活和世界为蓝本,以现实审美为中介,并且作为自觉的审美形态,艺术美表现特定审美(主体)意识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图1 启功书法,图2 启功画,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作为艺术领域彰显现代性的有机组合,包含着现代性的主体人文结构精神结构。“美的艺术”从本质上奠定了艺术独立的基础,是艺术独立在意识形态层次的必然要求;而艺术独立又是“美的艺术”的必然保证,艺术的独立性为“美的艺术”的深入进行创造了适宜的发展空间。,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1.艺术独立的历史溯源艺术诞生之初往往被当作精神工具,人们更加看重其功效性,首先是原始观念的传达,其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主体审美眼光被实用性所遮蔽,审美意识淡薄。现代性契机使得艺术独立的合法性成为现实,艺术的审美价值伴随现代性主体意识的成熟而确立,独立之后的艺术整体上表现出审美化转向,形成“美的艺术”。,图3 铜车马,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的要求下演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术独立的最终结果。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样的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稳定而持久的表达。,图4 吴冠中笔下的水彩画,图5吴冠中笔下的水彩画,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审美主体依据审美原则的要求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完美化“再现”。“再现”是艺术审美中主体表达情感最有效的方法,艺术强大的生活背景拉近了主体之间的距离,促使共鸣的产生,在共鸣中表现艺术的审美特性,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1.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社会生活是人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美是与主体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感形式,也是艺术再现的重要阵地,社会美与艺术美关系密切,社会美深刻的、原初的内容通常会转化为艺术审美的主题。社会美针对社会生活展开,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审美建构问题,侧重于主体改造世界、构建社会时美的本质显现。,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的三种表现:(1)表现为艺术美作为技术美的完美再现,主要体现在工艺美术中的器物审美以及艺术的技艺崇拜中。(2)表现为艺术美作为社会交往中的美的完美再现,主要呈现为两个方面“扬善”和“惩恶”。 (3)表现为艺术美作为人物美的完美再现,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品德和成就方面,其人物美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圣贤”和“英雄”。,图7 自由引导人民,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2.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艺术美从自然美中汲取形式感形成艺术美的形式结构,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识找到适宜的外在自然表现对象,外在自然物的审美特性被主体发现而产生了自然美。艺术美对于自然美的再现经历了一个从“物”到“心”逐层深入的过程,以简单的自然观审为起点,直至“天人合一”的自然圆融之境。,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的四种表现:(1)表现为如画景致,主体以自然物的审美特性作为艺术美展现的重要方面。(2)表现为比德情结,主体对自然景色之美的观察和体认后,就会主动反观自身。(3)表现为宇宙本体的追问,主体在圆融思维的作用下,进入到宇宙本体层次的审美。(4)表现为主体与自然的圆融,即自然审美终极目标“天人合一”的天成境界。,图8 踏歌图,南宋马远名作。近处,老农歌舞于陇上,远处高峰削成,宫阙隐现,朝霞一抹。,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艺术美通过再现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方式丰富了艺术内涵,奠定了显现美的基础。艺术美同时作为由艺术家承担体现的审美意识表现,是人的自由本质更自觉的二次对象化。它突出表现为以审美理想为核心而对现实审美完美再现的内在引导方向,从而成为艺术美的灵魂。审美理想在高度上提升了艺术美的思想境界,从方向上宏观引导着艺术审美活动。,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1.审美理想的形象塑造审美理想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追求目标,需要借助具象手段传达才能得到适宜的表现。因此,艺术美在表现审美理想时擅长于对审美理想的赋形,主体通过形象塑造来把握艺术美中审美理想的存在。形象成为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艺术美通过形象来表现审美理想。,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审美理想的形象塑造的两种表现:(1)符合审美理想的肯定性形象塑造。肯定性形象是蕴含审美理想的正面形象,在艺术审美中,此类形象塑造表现崇高、优美等审美范畴,衬托审美理想的肯定性艺术价值。(2)是背离审美理想的否定性形象塑造。艺术审美中否定性形象的塑造是对肯定性形象进行的负向效果的镜面反射,使主体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充分认识到审美理想表现的重要性。,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纽约达达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2.审美理想的情感表现艺术中的情感因素促进了艺术美的实现,成为表现审美理想的重要因素。审美理想就是主体的心灵之美,艺术的感性特征促使主体心灵之美的表现具体化为主体的情感表现,情感的成功表现是审美理想实现的前提。审美理想是主体所向往的审美目标,它是审美的期望所在,这种期望因符合主体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存在,主体对审美理想本身就存在一种特殊情感。,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3.审美理想的意义蕴藉理想的规律性要求审美理想在形神兼备的情况下,要在本质规律层面上表现审美理想,其中以增加审美理想的意义蕴藉为主要手段。意义蕴藉可以深化主题,尽可能扩大理想的意义表现空间,增强艺术美的生命力。艺术美表现中真理与规律性认识是审美理想的本质内容,审美理想的光芒源于审美理想中真理化、规律化的意义蕴藉。,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艺术美的传播和交流是艺术的审美活动在美感产生后的一个继续深化的过程,它能够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产生集体意义上的审美普遍性,即为审美共通感。艺术美自身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性整体,其整体性审美特性就表现在它是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图10四川省三台县郪江古镇城隍庙会上,一个老奶奶完全沉入戏中,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1.审美共通感及其存在意义审美共通感是共通感的一种,共通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社会生活感受的共同性。 审美共通感是一种不执著于分别对象化的心体丰盈共通感对五官感知的融通状态,有助于整体把握审美活动,可以帮助美的本质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交叉呈现。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调动了主体的集体审美意识,在审美活动中找到了文化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2.审美共通感交流中的艺术美艺术作为审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不同审美个体得以客观交流的依托方式,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积累与继承传播的主要方式。只有在审美共通感的不断交流之中,艺术的审美特性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和体现,调动更多主体体验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享受,艺术美才能走出了局部区域限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怀,呈现出属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美感。,五、艺术的终结,艺术的“终结”(end)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death),也不是艺术的终止(stop)。“终止”偏重于一种对外在事件的强行制止,而“终结”则偏重于一种内在事件的自行完满后的结束。 黑格尔所谓“艺术的终结”是指艺术通过转向它物即哲学而趋向终结;而丹托所谓“艺术的终结” 指关于艺术史的某种叙事内在地终结了。,五、艺术的终结,“艺术终结”论的代表观点:意大利美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 认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类似生命发展的过程,同样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最后走向衰亡。,图11乔治奥瓦萨里,五、艺术的终结,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取代。,图12黑格尔,五、艺术的终结,美国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认为关于艺术作品的理论接近无穷,而作品客体接近于零,艺术的纯粹形态的理论预示着其终结。,图10阿瑟丹托(1924 2013),五、艺术的终结,“艺术终结”论的本质有关“艺术终结”的讨论,是美学和艺术哲学对于18世纪以来人类的审美实践和文艺现实的诊断和批判,是基于艺术美的理想性而对于新兴艺术类型和审美范畴的反思和回应。这一讨论,与其说宣布了艺术的“死亡”,毋宁说是美学和艺术哲学因现实语境的转型而对艺术前景抱持的一种审慎态度,是从艺术美和美的艺术的悠久传统出发而对艺术美的理想性的辩护和印证。,图11黑板,美国抽象艺术大师汤伯利的作品。在这幅画作上,汤伯利在黑板上连续画出6行圈圈,就像小朋友的涂鸦一样。拍出7053万美元(约合44953万人民币)的价格。此次拍价不仅打破了他个人拍卖的最高纪录,也刷新了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之前的纪录。,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一、装饰的人文意义二、劳作技艺化三、生活的节奏韵律四、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人生艺术化是艺术美与人生的融合,它将个人生命视为艺术作品,艺术美的视野扩大到审美主体的人生上,使人生拥有审美价值,得到了美学意义上的自我完善。人生与艺术美走向了统一,二者在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将艺术美升华至主体的人生整合与重新建构,艺术美从对象观审转而倾向于主体的自我完善。,一、装饰的人文意义,人生艺术化使装饰成为艺术美改造日常生活的手段和组成内容。装饰既指主体在审美理想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使对象审美特性凸显的装点和打扮活动,又指经过主体一系列装点、打扮之后具有审美效果的成品本身。 装饰活动与装饰作品构筑了主体审美生活的情趣空间,主体在其中完成人生的审美建构,思考人生的价值,展示人文意义,从而捍卫装饰在人生艺术化中的合理性地位。,图13客厅装饰,图12书房装饰,一、装饰的人文意义,1.装饰中人文意义的产生审美活动由人按照美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审美以人为本,审美中的人文意义不容忽视。装饰中的人文意义代表了艺术审美主体的人生思考。装饰艺术主体的人文思考在装饰中逐渐沉淀,就变成了某些固定的符号,形成人文意义。装饰中人文意义的产生是艺术美作用于社会人生的自然结果,装饰在整体层次上完成了对单纯意义上美的超越,使美的内涵更加丰富。,一、装饰的人文意义,2.装饰中人文意义的表达装饰中人文意义的表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宗旨,审美地表达其中的意义蕴藉。艺术中的装饰在审美基础上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观照,主体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审美化体验凝结成了装饰的人文意义。,一、装饰的人文意义,装饰中人文意义表达的三个方面:一是美学意义。装饰中美学意义占据主导地位,美化生活是装饰的根本意义,审美是装饰的主要目的。 二是政治意义。一方面,装饰成为统治阶级树立自身尊贵地位的艺术手段;另一方面,装饰也是统治阶级炫耀国力的惯用手法。 三是哲学和宗教意义。装饰中的哲学、宗教意义伴随着主体对宇宙和世界的形而上思考展开,是主体突破政治局限性,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思考。,图14京剧表演,二、劳作技艺化,生活审美化之后,审美开始对日常生活进行全面改造。作为生活重要主题之一的劳作,成为审美改造的重要内容,劳作出现了技艺化的倾向。劳作技艺化指美的本质在主体劳作活动中的表现,主体在美的规律的指导下,以技艺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劳作的审美特性。劳作技艺化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主体劳作活动中的表现。,二、劳作技艺化,1.劳作技术提高后的审美需求劳作技艺化是主体在劳作技术提高后的审美需求,生活的审美化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和审美观念。劳作技术的提高为主体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主体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审美需求,带着这样的审美需求反观自身,形成了从劳作到劳作技艺化的转变。 劳作中的主体意识转变是劳作技艺化的关键,而劳作大环境的形成是其必要因素。,图15“五月初五过端阳,吃完粽子忙插秧”。,图16启功先生写字,二、劳作技艺化,2.劳作活动中的审美观照劳作水平提高后,主体产生了审美需求,使劳作技艺化成为可能。劳作技艺化产生后的内容丰富有赖于主体在劳作活动中的审美观照。劳作进入到主体的审美视域,主体将其当作艺术对象进行审美欣赏,劳作在审美观照中以艺术这个全新的身份出现,获得了崭新的艺术价值。艺术脱胎于劳作,二者之间的同宗性联系因技艺化的审美观照而重现。艺术与劳作代表着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如果没有统一,他们永远是一种片面存在,无法达到整体性的宏观审视。,陕北剪纸,二、劳作技艺化,3.劳作技术所呈现的艺术美劳作的审美观照保存并发展了劳作技艺,主体不断发展的审美意识为劳作技艺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劳作技术的艺术美则为劳动技艺化做好了充足的技术准备。劳作中的技术含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审美特性,技术之美内在地决定了艺术之美的诞生。,三、生活的节奏韵律,节奏韵律是艺术美的形式组成,生活是人生的具体呈现,主体将生活纳入艺术的视域中进行审美观照,不仅意味着主体对既有生活的审美反思,更重要的是主体根据艺术美的特质,将生活当作艺术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以生活的节奏韵律自身来凸显美的本质。,三、生活的节奏韵律,1.生活节奏韵律的艺术必然人生成为艺术,人生的色彩成为艺术美的显现,生活成为主体的审美对象,并以节奏韵律表现出审美特性。生活艺术化一旦形成,主体则在生活艺术化的呼唤下,就必然会按照艺术美的形式和规律反作用于生活,在美的本质要求下,打破生活原初的没有节奏韵律的呆滞、乏味、僵化固有模式,不断创造理想化、美化的生活。,三、生活的节奏韵律,2.生活节奏韵律的艺术表达人生艺术化要求我们对待生活的艺术化,节奏韵律成为生活艺术化的必然要求。生活节奏韵律的艺术表达决定着生活艺术美的呈现面貌和形式,也影响着艺术美在生活中的实质内容。生活节奏韵律的艺术表达作为艺术美产生之后的深化发展,涵盖了艺术美对日常生活两方面的改造:时间观念的改变和审美。,三、生活的节奏韵律,生活节奏韵律的艺术表达方式(1)时间观念的改变。生活节奏的艺术表达立足时间,审美地改变主体的时间观念使之更加符合美的规律。生活节奏的艺术表达摆脱物质生产、财富创造对主体时间的掠夺,回归到人本意义上的重新解读。(2)审美氛围的营造。审美地改造主体的生活状态,必须适当地调整生活韵律,以一种快慢适中的节奏出现,形成适宜的审美氛围,生活的审美特性随之出现,并具备了艺术价值。,三、生活的节奏韵律,3.生活节奏韵律的艺术显现在人生艺术化的审美改造中,生活的节奏韵律增强了人生艺术化的可操作性,成为主体改造日常生活的最佳切入点。生活节奏韵律的艺术化巩固了主体对生活的审美认知,并扩展到了对自身生存空间的审美改造。 主体在把握自身生活节奏韵律的基础上,自觉审美意识逐渐增强,产生了认识宇宙韵律,调整自身节奏与之协调的“天人合一”式追求。,图16 红楼梦中人物的日常情景之一,四、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人生艺术化过程中的艺术美呈现,包含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人生成为艺术对象,主体对人生进行审美化改造,人生“艺术化”;另一方面,艺术审美活动关注人生,艺术意象中凝聚人生境界,完成艺术对人生的审美观照,艺术的“人生化”。艺术美以艺术意象为载体,在人生艺术化与艺术人生化的双向活动过程中与人生艺术化相结合,主体在艺术审美中表现自身的人生境界。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为了充分表现自身审美情感而创造的典型形象,艺术意象是艺术世界中审美特征最为集中的意象存在。,四、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主体在关于人生的自觉意识作用下,人生意义的集合。人生境界提升了艺术的表现力,是艺术面向主体本体的追问。 艺术意象凝聚的人生境界是艺术在人生层次上的升华,艺术意象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艺术意象中凝聚的人生境界。,四、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1.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的必然性在审美中主体的意识往往借助形象感性地体现,艺术意象成为表现艺术美的重要对象。艺术对主体的影响是在审美中通过意象潜移默化形成的,艺术总是在寻找意象与主体之间的意义沟通与共鸣。在艺术美的审美要求下,人生境界成为艺术意象适宜表现的意义世界,艺术美的呈现要求艺术意象与人生境界的有机统一,完成对人生境界与艺术意象审美性的整合。,四、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2.艺术意象中人生境界的呈现艺术中的人生体悟以艺术意象的形式审美地表达出来,人生境界的具体内容成为影响艺术意象审美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意象巧妙地将主体的审美意识转化成可供参照的对象,对象凝聚了主体对世界的悉心观察。艺术意象凝聚的人生境界是艺术对于人生的审美化诉说,它成为艺术意象的精神支柱。,四、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3.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的作用首先,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促进人生境界不断提升。 其次,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使主体心灵更加“澄明”。,图17徐悲鸿奔马图,本章小结,关键词:艺术美 ; 现代性; 人生艺术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美是审美本质在艺术领域中的显现。艺术(art)因现代性分化从传统的技术中独立出来。他不仅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还是审美理想的表现,也是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现代艺术的终结并非单指艺术形态的完结,也指艺术理论的定型。人生因成为主体的对象而艺术化。这主要体现在装饰、劳作、生活等方面,而艺术意象因凝聚人生境界而成为人生艺术化的集中体现。艺术以审美本质为追求的目标和灵魂,以审美特性为其生存的魅力所在。艺术作品因“日常生活审美化”而突破单纯的实物形式,走向观念范畴。,推荐书目,1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4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思考题,1如何理解艺术独立的现代性?2怎样认识审美共通感在艺术美中的作用和影响?3如何把握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的内在关系?4如何理解“艺术终结论”和“日常生活审美化”?,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七章艺术美 (《美学原理》PPT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