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章国际贸易概述ppt课件.ppt

    • 资源ID:1323578       资源大小:609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章国际贸易概述ppt课件.ppt

    第一篇 国际贸易原理,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纯理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派别,自由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重商主义 (1618世纪),比较利益论 大卫李嘉图(1817),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 和马歇尔(18481879),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 和俄林(19491977),绝对利益论 亚当斯密(1776),保护关税说 汉密尔顿(1791),幼稚工业保护论李斯特(1841 ),对外贸易乘数论-马克卢普和哈罗德(20世纪3040年代),中心-外围论 普雷维什(1950),战略贸易论-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20世纪70年代),管理贸易论(20世纪70年代),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1950),偏好相似说 林德(1961),产品生命周期说 费农(1966),产业内贸易说等克鲁格曼等(19701985),国家竞争优势说波特(1990),第一篇 国际贸易概述,第2章 国际贸易概述第3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4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5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第6章 保护贸易理论第7章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第2章 国际贸易概述,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扬是国际贸易活动的场所,是国际分工的重要实现手段。,第2章 国际贸易概述,第一节 国际分工第二节 世界市场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进第四节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一节 国 际 分 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一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对分工,包括国际分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上。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决定因素。自然条件只提供进行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人口多寡、劳动规模和市场大小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因而影响国际分工。,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超出民族和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代国际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种性质生产关系所组成的综合性的生产关系体系。,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学者卡布拉尔认为,国际分工“是自发地形成的,不是发达国家所采取某些政策的结果”。这个论点不符合实际情况。,二 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产生,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盛行三角贸易,即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力;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的贸易;这便是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分工的表现形式。,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大机器工业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空前发展并推动了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大规模转变,使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得以形成。形成原因: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和增辟原料来源。 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形式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分工。,国际分工萌芽阶段,国际分工形成阶段,二 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世界生产力巨大发展,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发展原因:首先,第二次产业革命和帝国主义扩张政策为国际分工的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各种交通工具空前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扩大提供了条件。再次,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使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日益加深。同时,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加强了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因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特征:一方面,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式分工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分工的中心从英国一国变为一组国家,少数国家整个地变为城市,大多数国家整个地变为农村,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进一步扩大了。另一方面,工业国之间发展成一种“水平式”的分工,即工业部门间的分工。,二 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发展原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最重要因素。其次,战后无线电通讯、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使许多国家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世界生产布局,促进国际分工形式向纵深方向和广阔领域发展。再次,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发展变化的又一股重要力量。最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后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主持下的历次多边贸易谈判,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等,也有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分工新特征:第一,国际分工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之间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工业国之间,尤其是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分工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加强。第二,国际分工形式从垂直型分工日益走向水平型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从市场力量主导型分工向企业内部协调型分工发展,从沿着产品界限所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所进行的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的分工发展到商品、服务部门相结合的分工。第三,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类型和经济制度有显著变化。,三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发展速度,市场结构,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正相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1800-1913年,世界人均生产每10年增长率为7.3,而世界人均贸易额每10年增长率为33。1913-1938年,世界生产发展缓慢,国际分工处于停滞状态,国际贸易量在该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仅为9.7。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国际贸易商品和劳务的总流向及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 地 位,国际分工通过制约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区分布而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其同其他国家的分工程度有关,国际贸易的总流向与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及广度有关。19世纪,与殖民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垂直式分工相应的国际贸易关系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占据了主要地位。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则与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有关。,三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商品结构,利益分配,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及其在总的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随着水平式国际分工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产业内贸易、中间性机械产品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发展也很迅速。,参与国可扬长避短,合理配置世界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世界生产力,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进行的。一方面,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过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传统的国际分工虽然在殖民主义国家间的分工比较平等,但在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却是不平等的中心与外围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分工决定了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贸易利益随之增加。,三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贸易依存度是指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对 外 贸 易 依 存 度 世 界 贸 易 依 存 度,一国经济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世界经济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与国际分工有很大关系。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1950年,发达国家出口依存度仅为7.7,我国出口依存度仅为4.19。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比重为66.8,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 7.7%。,第二节 世界市场,市场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买卖双方开展活动的场所,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市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地方市场、民族市场和世界市场三个时期。世界市场(world market)或国际市场(international market)是在整个世界范周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它是在民族市场或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产物。,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集中于地中海沿岸。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区域性市场的地理领域,建立了世界性的交易市场,并引起了商业、航海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的世界市场扩大。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增多,国际贸易额急剧增加,欧洲的贸易中心开始转移,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但世界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英、法等国先后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建立起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确立,世界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机器工业还为扩大各国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经常性经济联系所需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当时中欧、东欧、中东以及印度洋沿岸的广大地区,也都成为了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中心,世界的工厂、世界的造船厂、世界的搬运夫、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清算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交通运输工具革命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加速了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把越来越多的国家乃至世界各国囊括到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之中,逐步实现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起来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开放的世界经济所取代。英国丧失了贸易霸权地位 。,二 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东欧国家、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上并存,相互依赖,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企业;代表企业家集团利益的企业主联合会;政府授权进行外贸活动的国家机关(政府各部和各主管部门)和机构,有形商品(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无形商品(新型服务贸易项目和高级人才、高素质的劳务人员的跨国流动),商品市场构 成,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开放性市场;也有买方与卖方有组织的联系、受垄断组织控制的封闭性市场;还有以商业一次性合同为基础的市场;以国际专业、协作化及长期的大规模联系为基础的市场;有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模式、以经济集团为基础的市场。 世界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商品市场;也有无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商品市场。,商品 构成,订约人 构成,国家 构成,二 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铁路运输网、公路运输网、水上运输网、管道运输网等组成的。战后,水上运输占了第一位,铁路运输占第二位。,信息网络构成,由电话国际网、国际互联网、大众交流工具(印刷品、电话、电报、电传、电邮、电视、广播等)、通信卫星系统、计算机互联网络组成。战后,世界市场信息网络手段不断多样化和现代化,信息网机构不断增加和专业化,信息系统日益国际化。,第一部分为出口国的销售渠道,包括生产企业或贸易企业;第二部分是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销售渠道,包括贸易双方的中间商;第三部分是进口国国内的销售渠道,包括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商品销售渠道构成,运输网络构成,三 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世界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战后,一系列殖民地国家独立,以主权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大大增加。另外,各国卷入世界市场的深度也在增加,表现为外贸依存度有提高的趋势。,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得国际间在资金、技术、劳务等方面的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国际商品结构复杂化: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形成了制成品贸易扩大、初级产品贸易减少的新型商品结构。在制成品中,机械产品、电子产品等与新技术有关的产品比重在加大。,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一部分国家通过结成地区性经济集团,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追求更加紧密的国际经济联系。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大大打破了国际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国与国之间或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加。,三 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战后跨国公司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别国市场。它们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和策略,垄断着世界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垄断了世界市场上很大一部分贸易。,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激烈: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战后世界市场的竞争方式和手段从关税壁垒为主转为非关税壁垒为主,由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举。,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战后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不但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发展,其他的服务项目也得到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进,国际贸易的产生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国家: 腓尼基(现在黎巴嫩境内)、埃及、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 商品: 奢侈品(宝石、装饰品、织物和香料等)、奴隶。,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贸易中心: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黑海沿岸(西方)和大马士革,达姆吉,中国的长安、扬州、泉州、沿海城市(东方) 商品:奢侈品如金银、丝绸、香料、宝石、象牙、瓷器和少量毛麻纺织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贸易中心: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汉萨同盟诸城市(14、15世纪),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15世纪末16世纪初)商品:奢侈品,工业原料,食品,非洲黑奴,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18001870,国际贸易量增长了10倍多,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殖民主义国家掠夺和扩张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在国际贸易中居重要地位 。商品:大宗商品(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的贸易比重已下降,纺织品贸易(英国)迅速增长。粮食、煤炭、钢铁、农业原料、机器及运输材料等商品的贸易增长较大。国际贸易的组织形式:商品交易所、大贸易公司取代了对外贸易特权公司,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等广泛运用。,帝国主义时期前期(1870-1938年)的国际贸易,向帝国主义过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8701914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和美国):世界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世界工业产量在18701900年间增长了2.2倍,国际贸易量增长1.7倍,在20世纪初的13年中又增长了66,国际贸易增长3.4倍。生产与市场之间矛盾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加剧。世界贸易地位:英国贸易地位下降-20(1860)-16.3(1876-1880)-13.1(1913 )。其他西欧国家、北美、非洲、拉丁美洲的比重增加。19世纪的世界贸易大部分是欧洲国家间的贸易以及欧洲与其海外移民地区的贸易。1913年世界贸易的1/5是欧洲的内部贸易,欧洲进口的1/5来自欧洲以外的国家,而欧洲出口的15输往海外国家,欧洲以外国家之间的贸易所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不足1/4。商品结构: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矿产品在初级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食品和农业原料的比重有所下降。在制成品领域里,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所占比重下降,金属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有较大的增长,化学品、纸张、木制品、陶土制品和玻璃器皿的生产和出口也有所增加。中国:帝国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帝国主义时期前期(18701938年)的国际贸易,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1914-1938年)战争和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的发展极为缓慢:世界工业生产量只增长了83%(19131938)。贸易保护主义加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扩大过程几乎停滞。19131938年,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仅为0.7,世界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国际贸易增长明显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许多国家的对外贸易依赖性减小 。地理格局:欧洲比重下降,美国的比重增长较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但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商品结构:初级产品和制成品比重持续稳定,但内部结构发生变化。19131938,食品和农业原料所占的比重下降,燃料和其他矿产品比重增加。制成品贸易中工程产品贸易比重显著增加和纺织品贸易比重下降。金属和化学品的比重也有所增加,但其他轻工产品贸易比重下降。制成品贸易日益从消费品贸易转向资本货物贸易,半制成品贸易也稍有增加。 中国:对外贸易未取得显著的进展。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发生变化。,第四节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一 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世界经济形势:美国经济地位下降,西欧和日本崛起,亚、非、拉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长。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世界经济格局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大。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工具的广泛采用,使世界各地的距离在时间上大大缩小了。资本输出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这一切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19501973,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至5 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平均每年增长10.3。不仅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第一阶段 19481973:世界进口和出口总的趋势是直线上升。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达7.8,超过了同期工业生产的增长率6.1。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19731981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较第一阶段减少了一半,只达3.6。1981年的零增长和1982年的负增长困境( 经济危机)。19831989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提高到6.2。进入90年代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加快,19901995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但1996年降至67,1997年再降为35,1998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再度陷入负增长的困境,1999年以后,随着亚洲国家经济复苏,国际贸易逐步回升。,二 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的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制成品贸易比重上升(从1953年开始超过初级产品),初级产品贸易比重下降。目前,制成品贸易占贸易总额的70以上,初级产品比重则不及30。,原因:首先,科技进步导致了更经济有效地使用原料,并推动了对出口的初级产品的不同程度的加工。其次,合成材料的大量生产减少了天然原料的使用。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农业保护主义政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第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使资本货物的进口增加。第五,发达国家国内需求类型变化所导致的制造业结构变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第六,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以及世界产业结构日益智能化、高级化。,两大部门贸易的内部结构: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所占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的增长加快,化工产品、机器和运输设备等的贸易比重增长也较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导致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级化。未来技术密集型产品将成为支柱商品。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石油贸易增长迅速,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地理分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增长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关系相对缩减。发达国家继续占据支配地位,其出口和进口在世界出口和进口中均占2/3以上的份额。在发达国家,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美国地位逐渐下降。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贸易地位近年来迅速提高,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大国。,三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兴起:二战后,科技革命的发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使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19671980,国际服务贸易额由700900亿美元猛增到6 500亿美元,1997年再增至132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际贸易额的19.86。1979年国际服务贸易额超过了商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增长速度更快。服务活动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发展原因: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类行业对服务的需求增加,形成了部门齐全的大规模的国际服务市场,使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可能。 国际分工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 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多样化也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与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和鼓励有关。,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进出口的位次为西欧居首,亚洲位次,北美第三。美国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地位落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四 国际贸易格局的集团化发展,概况: 欧共体( 1957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拉美加勒比海联盟和南方共同市场、马格里布、马什里克共同市场、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东南非洲共同体。截至1996年7月,世界经济区域、次区域集团化组织已达112个,其中69个建于90年代。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区域性集团。全球区域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一半稍多。,原因:1)地缘关系。 2)贸易壁垒的存在。 3)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政治需要以及其他原因。,影响:世界贸易集团化是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全球贸易走向自由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步骤,集团贸易成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力。随着区域贸易集团化的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将进一步联合,世界经济将走向全面一体化的道路。 区域贸易集团的排他性和程度不同的贸易转移效应对世界贸易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五 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19502008,中国商品出口额由5.5亿美元增至256 160亿美元。,解放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外贸易发展受到较大限制。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恶化,贸易额连年大幅度下降。十年动乱中,我国基本中止了一切对外贸易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1981年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400亿美元,1985年突破了600亿美元,1998年达324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1 838亿美元。2002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为6208亿美元;2008年为25616亿美元,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从1978年的第27位跃为2002年的第5位,并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超越日本和美国,2008年又超越德国,居世界首位。中国正重现历史上贸易大国的辉煌。,出口商品结构趋向优化: 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转变,即由主要出口粗加工、浅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但总的来说,我国现阶段的出口商品结构无论在总体结构上还是在部分结构上都不够优化。,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机械与运输设备”为第一大类,服装、纺织品、鞋类、玩具、无机及有机化学制品以及药品等出口也占重要地位。我国进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80以上是生产资料。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中,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东盟等前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已占中国总额的77.6%。,本 章 小 结,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各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制约。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产生是国际贸易得以发展和扩大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史是丰富多彩的,其间既有辉煌,也有衰落。伴随着这一此起彼伏的变化,各国都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迁。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与商品或服务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变化则是各国经济结构以及各自经济实力的直接反映。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气象则突出表现为国际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贸易格局的集团化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历史上曾经极度辉煌,然而到了近代,随着国力的衰落,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也被列强轮流控制。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春天。,基 本 概 念,社会分工 国际分工,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原始积累 经济危机,国际服务贸易 服务业,跨国公司 区域贸易集团,欧盟(EU)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亚太经合组织(APEC),产业革命 圈地运动 科技革命,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市场结构对外贸易依存度,复 习 思 考 题,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当代国际分工有哪些特点?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原因是什么?,战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区域贸易集团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和基础是什么?,?,

    注意事项

    本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章国际贸易概述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