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ppt课件.ppt

    • 资源ID:1323565       资源大小:14.13MB        全文页数:9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ppt课件.ppt

    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一、三国至隋唐时代城市发展背景二、三国至隋唐时代城市发展特点三、三国至隋唐时代的重要城市 曹魏邺城 北魏洛阳城 六朝都城建康 隋唐长安城 隋唐洛阳城 地方商业城市扬州四、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建设特点总结,东汉至隋朝朝代更迭明细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话说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一、三国至隋唐时代城市发展背景,汉高祖刘邦在芒砀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秦朝末年,芒砀山一带是通向京都咸阳的必经之路,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往来于芒砀山,刘邦早年也曾“隐居于芒砀山泽之间”。秦始皇东巡时,途经芒砀山,发现“东南有天子气,日后必有白帝出”。也许这个传说是在事后为刘邦这样的英雄斩蛇起义制造舆论。公元前209年,刘邦以亭长之职带领徒工去骊山为秦始皇筑墓,途经芒砀山, 因遇雨失期,人已跑了多半。晚上,刘邦喝得酩酊大醉,忽有人禀报:“前有大蛇挡道,请回。”刘邦借助酒劲,拔剑斩蛇,大蛇断为两段,刘邦继续前行,不远处一妪哭说:“大蛇系白帝之子,今被赤帝斩之”,随后变成一缕青烟而去。刘邦后来即造反成功,当上了大汉王朝的汉高祖,真的成了“赤帝”。不过,史记记载的汉高祖斩蛇处是在徐州丰县,那里有斩蛇沟,其地至今犹存,从史记的“到丰西泽中,止饮, 夜乃解纵所送徒”等记载中可以看出,刘邦挥剑斩蛇也应在丰县。但史记确实也记载刘邦在芒砀山隐居,并且在芒砀山聚集了许多人才。所以,到底汉高祖斩蛇处何者为真,这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百度百科 http:/,汉高祖斩白蛇,百度百科 http:/,三国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混乱之中朝廷被军阀董卓控制,全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群雄割据开始。190年,董卓迁都,朝廷崩溃。192年,董卓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后董卓余部李傕(jue,二音)听从谋士贾诩(xu,三音)之策攻入长安,控制了朝政。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改元建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然而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刘备于隔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shan ,四音)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维基百科 三国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三国时期,维基百科 三国行政区划图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E4%B8%89%E5%9B%BD%E8%A1%8C%E6%94%BF%E5%8C%BA%E5%88%92(%E7%AE%80).png#file,西晋,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刘曜(yao,四音)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陈。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内斗,使国力由盛变衰。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陈,南朝陈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之后分别自立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杨坚手上。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隋朝皇位传至杨广,即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炀帝兴建许多大型建设,又东征西讨,隋朝在炀帝前期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过度夸耀国力,严重耗费隋朝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耗费最剧。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616年隋炀帝离开东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苏扬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弑逆炀帝,同年隋恭帝禅让李渊,李渊建立唐朝;而王世充拥立的隋哀帝也在隔年被废,隋亡。而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最后也由唐朝所终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的长时间分裂和又一次大统一帝国的时期(公元220-907年)。 三国西晋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十六国/东晋 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周/宋齐梁陈/) 隋唐东晋:“衣冠南渡” ,促进了江南社会文化的发展。另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艺术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田园诗人陶渊明、书法家王羲之等,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十六国:汉族融合,南北朝:经济偏重于南方。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的自由提供了沃土肥壤,文学的成就也很高,最突出的是诗歌(山水诗人谢灵运、南北朝民歌),以及书法。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特别是南北文化交流程度最深,战乱带给人民的是离苦和凄情,对文化却是一个不能张扬其原因的好的结果。,魏碑:张猛龙碑,南贴:智永楷书千字文,隋、唐 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 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 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 范文澜中国通史 唐朝的文化艺术可分为:初、盛、中、晚四段: 初唐如春水,清澈而明丽;或:少年,天真而稚气 盛唐像暑雨,充沛而壮观; 青年,朝气而蓬勃 中唐若秋草,茂密而摇曳; 中年,成熟而深刻 晚唐似冬雪,含蓄而凄凉; 老年,迟缓而睿智,身躯丰满 神情自若 刀法洗炼 衣纹流畅,二、三国至隋唐时代城市发展特点,城市发展和分布呈“南升北降”,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400年北方长期分裂战乱;衣冠南渡; 隋唐:“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扬一益二” 建康(南京)、京口(镇江)、广陵(扬州)、寿春(寿县)、襄阳、番禺(广州),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大运河发展轴线 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由中原转向江淮流城,隋、唐时的军事、政治中心仍然以关中地区为主,这就出现了军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大运河的修通,沟通了南北交通,解决了关中对江淮地区物资大量需求的流通问题,繁荣了商业。,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大大发展,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当时号称四大都市,汴州(开封,是汴水与黄河交汇处)、宋州(商邱)、睢扬、泗州(盱眙xy北,今沉入洪泽湖底)等也是重要的商业城镇。唐中叶后,为保卫漕运,这些城市均驻重兵,也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 唐代扬州最为繁荣,长江大运河交汇点,交通枢纽、货品集散地,唐代后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地位形同今日上海)。,陆上丝绸之路城市重新发展,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通往西域的陆上国际交通,汉以后曾中断,唐代又恢复,国际贸易和军事行动,使这一带的城市重新繁荣起来。吐鲁番的高昌和交河故城,都还完整地保留了唐代边疆城市的基本轮廓。,当时还有亚非各国特别是阿拉伯商人经海路来中国经商,广州和扬州是其重要的通商港口城市,唐末泉州也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 四大港市:交、广、扬、泉 所有的海、陆贸易又都以首都长安为中心。,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所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城市规模上出现了三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六朝都城(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建康成为我国第一个人口 突破百万的特大城市;其后为隋唐都城长安和洛阳。 另外县以下的小城镇开始出现,这是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和适应地方经济交换需要而出现的,处于开始阶段,数量不多。 县城以下的小城镇是指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和适应地方商品流通的需要,在商品集散地或水陆交通方便处自发形成的集镇性质的小城镇;它以经济职能为主,在行政上并非作为一级建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建制镇” 这里所说的“建制镇”不同于前面所说的县城以下的小城镇。 这里的“建制镇”它是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建制而设立的,镇的性质也不完全同于今天设立的镇的性质,它主要是军事防务和行政管理。 最早的镇出现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为防御北方的柔然,在河北、内蒙。陕西、宁夏设置的。,三、三国至隋唐时代的重要城市,1、曹魏邺城,邺城的营构,可追溯至韩馥、袁绍。东汉末,豪强纷起,期踞邺以有天下。公孙瓒败盘踞邺城的冀州牧韩馥于安平,继而引兵南向,韩馥遂以邺城让袁绍。“袁绍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初平二年,袁绍自领冀州牧。 建安七年,袁绍病故,曹操乘机袭取邺城,以为据点。至黄初元年曹丕迁都洛阳以前,除征战外,曹氏父子两代大部分时间居住于邺城,尽心经营魏氏政权。 曹魏对邺城的建设,除兴修水利、发展屯田外,对城池及城内宫殿、官府、仓库等进行了营建。史载建安十五年冬,作铜雀台;十八年,作金虎台,始建宗庙;十九年,建冰井台;二十二年,作泮宫。邺城的营建有其总体规划构思。魏都赋谓邺城规划览苟卿、采萧何,苟子王制于规划礼仪有所发挥,萧何建长安亦开辟一新局面,说明邺城的规划效法先贤,以周、汉的都城构筑制度为底本,借鉴秦汉制度,并有所创新。三国志武帝操注引王沈魏书“太祖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曹操亲为设计邺城。 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 http:/,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长安洛阳先后被毁,城市建设也呈停顿状态。而此时,在曹操统治区域,实行屯田制,招募失去土地的逃亡农民来耕种、开垦荒地,定出法律,严禁大地主豪强兼并,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又实行“唯才是举”、“以法治军”,在政治及军事力量方面都得到加强,统一了半个中国。为了加强其后方根据地,建了新都邺城。邺城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除了位于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已为漳河冲毁,只能依据文献资料来研究。城市平面为规则的横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 约3.6平方公里。 同时邺城也是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饰以砖表,百步一楼”)。,屯田制 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西汉前元十一年(前 169),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当时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边陲,主要方式为军屯,且规模不大。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zhi,一音)、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 50 人为 1 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 6 民 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日,60 人为1 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三国时期,吴、蜀也都实行过屯田,只是规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 8 民 2 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咸熙元年(264)政府宣布废除民屯。兵屯虽然继续存在,但作用已经不大了。 _百度百科 屯田制 http:/,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 “览荀卿,采肖相”左思魏都赋,曹魏邺城中央官署有以下特点: 宫城及其他中央官署集中分布于北部;大朝正殿在中央,常朝、日朝在东面;省台居宫中,三公九卿在宫外。造成这种布局的原因如下, 其一:地理位置险要,军事政治目的突出。曹魏邺城北为漳水,系天然军事屏障,中央官署在北部,可省部分军事布防,其西为三台,城西为漳水,宫东有护卫宫廷的郎中令,宫南布置虎贲(hbn) 、羽林、五营。这种布局客观造成了“市”的位置南移。“市”在城南闾里。 其二,权臣当政,两套班子共存。听政殿前、司马门内,有丞相诸曹,为曹操丞相府掾属;城南布防“武卫营”,为曹操相府宿卫亲兵,为许杵率。 其三,曹操创制。邺城曹魏职官执掌多依汉末,但职官名称和宫殿名称多与东汉不同。魏书“太祖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曹操之创制亦为重要原因。前引邺城规划思想曾比之苟卿、萧何,均开一代风气之属。从其布局有大朝正殿做外朝,听政殿等建筑做中朝、内朝并列布置,设计时对考工记等建城制度有所借鉴,也有所变通。“市”从宫北移至城南即为变通表现。,其四,社会形式使然。曹操经营邺城,开始时并未一心代汉。营建邺城,文昌殿位于城市北部中央,极尽奢华,其后亦有寝殿,自成系统,基本建制与东汉南宫无异,俨然虚位以代汉室。听政殿不饰雕琢,位于正殿翼侧,曹操以汉丞相自居为相府。三国志袁绍传引献帝传沮授说绍日:将军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郭图、淳于琼反对: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袁绍若迎献帝如邺,袁绍应让正殿以居帝,自己护翼两侧,情形应亦如曹操。此形势使然。虽则有说礼仪正殿在西,议政殿在东之布局出于仿效后汉洛阳北宫,是出于篡位的考虑,但不能否认社会形势的因素。 第五,为封建专制制度下行政制度的发展决定。三公、九卿官府俱在宫城外有其发展过程,汉代御史大夫寺因既握行政监察之权,又供内廷差遣,官府一度位于宫城内。后监察留于御史台、书记事务分于尚书,府寺遂迁出宫闱。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加深、中朝官制度的逐步确立,中央决策由三公制向台阁制转变,中央辅政、决策大权由三公向皇帝近侍转移,宫署在宫内的六卿分离出尚书、秘书、侍中等近侍。尚书、侍中、秘书掌握大权。三公诸卿本府并在魏王宫宫城外。三公后期逐步成为虚设的荣誉性高官,决策权丧失,只保留议政权,其监督百官执行权亦逐步为尚书侵夺。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有具体的历史原因和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封建官僚制度发展过程中一个环节的反映。皇宫内除皇帝之中央,另有辅政、决策、人事机构,汉武帝以后近侍参与决策渐成定制,逐渐形成了内朝制度。总之,曹魏邺城的官府布局反映:r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过渡,反映了汉唐官制中以皇帝为中央和以三公、尚书、侍中为代表的辅政机构之间即统一又矛盾的关系。 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http:/,曹魏邺城特点 曹魏邺城虽只是王城,不是全国性的都城,但它继往开来,在城市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 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 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按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象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2、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3、宫城由多宫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 以上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应用。4、按各功能分区的实际要求, 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的分配。,铜雀台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位于邺城(今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三台村),至今仍然保留有遗迹。建安十五年,曹操击败袁绍,于邺建都漳河畔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远,中间各架飞桥相连。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又在铜雀台南方建一金虎台。次年(214年),又在铜雀台北建一冰井台,合称为“三台”。水经注卷五浊漳水记载:“在邺城的西北隅,以墙为基,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巍然崇举,其高若山”。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植作铜雀台赋,其辞曰:“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曹操听后大为赞赏。当时曹丕也写了登台赋,其名句为:“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严以承天。”曹操持重金从匈奴赎回汉末蔡邕yng之女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她,让她演唱名著“胡笳十八拍”。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合十二丈,并建五层楼。据邺中记载:“(石虎)于铜雀台穿二井,作铁梁地道以通井,号曰命子窟,于井中多置财宝饮食,以悦番客”。北齐天保九年(558年),以工匠三十万,对三台大加整修,竣工后“冰井”改名“崇光”,铜雀台改名为金凤台。到了唐朝又恢复了旧名。宋朝的王安石有诗铜雀台诗:“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诧虚名动世人。”王安石感叹,世人喜花费重金收藏铜雀台瓦砚,却大半是赝品。元末时,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部份。到了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毁。现存的建筑,除金凤台遗址保存较完整外,铜雀台、冰井台和其余建筑均毁于大水和战火,淤埋于地下。,附:铜雀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曾经引用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争取周瑜联合抵抗曹操实。(魏史记载中无此段,疑罗贯中或后代说书人所添。) 曹操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兴建铜雀台的,整整比赤壁之战208年)晚了两年,而曹植作铜雀台赋更在建安十七年(212年)之后。历史上的铜雀台到底是什么模样?我想或许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摸样差不多。据史书载,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27丈。按汉制一尺合现在市尺七寸算,也高达63米。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铜雀台上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据水经注记载,曹操还曾经在铜雀台接待王修。严才叛乱,攻打掖门,王修闻变,率领部属急奔宫门救援。曹操在铜雀台上望见,说:“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由此看来,铜雀台不但是文宴场所,而且也是战略要地。,百度百科 铜雀台http:/,维基百科 铜雀台http:/zh.wikipedia.org/wiki/銅雀台,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y 、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墓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三国志等史料 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 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 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却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因为简单,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曹操墓之所以成谜,或也与此有关。许多人不相信,贵如曹操会简单地打发自己。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这一愿望曹操没能实现,他虽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夙愿难遂。 曹操在其军事生涯中,曾发动多次屠城,受到屠杀的战俘与平民达数十万之多。(曹操屠徐州见于上文,后汉书孔融传“曹操攻屠邺”等多处。),曹操高陵,又称魏高陵,是东汉末年魏王曹操(其子曹丕称帝后追谥“武帝”)的陵墓。原本陵墓所在位置一直是谜团,直到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确认,其地址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一带。2010年2月4日,高陵被增补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认定依据:1.墓葬当中男主人年龄与曹操卒年相吻合。 2.墓葬当中出土的文物以及画像石等具有典型的的汉魏特征。 3.1998年在西高穴村西北部,距离该墓葬约八百米的地方出土一块后赵建武年间驸马都尉的墓志,墓志上明确记载距离魏武帝陵西北角43步。 4.墓葬规格较高,并出土有只有在皇帝墓当中才出现的圭。墓当出土的铭牌以及石枕上有“魏武王”字样。据史料记载曹操曾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曹丕称帝后追谥其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文物上的“魏武王”完全符合其卒时之称谓。 5.该墓葬与曹操遗令当中提倡的薄葬相符。该墓葬规模虽大,但未见壁画等,反而是出土兵器、石枕等物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而西高穴所处的位置正是古代邺城的西面。,公元534年,以洛阳为都城的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即位后,于同年十一月下诏迁都邺城。次年,在邺北城之南增筑南城,俗称邺南城。两个东西并峙的新生政权都自称“魏”,与江左萧氏共成鼎立的局势,此刻正朔名分对政权而言就益显重要,而新都城的选址和建设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契机,统治者自会不失时机地周密筹划。于是,在建城的过程中出现了如下的故事:邺中记载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高欢以北城窄隘,故令仆射高隆之更筑此城。掘得神龟,大踰方丈,其堵堞之状,咸以龟象焉”。这就是著名的“筑城得龟”的故事。它不仅告诉我们在修建邺南城的过程中挖掘到一只神龟,而且还说明了邺南城的布局是依照龟象来设计的。,附: 东魏、北齐邺南城,东魏、北齐邺都南城紧附于曹魏邺城之南,为南北向的长方形。高欢以“北城窄隘”,故筑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以晋尺计算,六里为2.646千米,八里六十步为4.41千米,面积为11.64平方千米,比北城宽畅。其形制由东西向的长方形变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布局整齐甚过北城。全城有11个城门,南3门,东西各4门。实际上为13门,在北城南墙上开有2门,作为南城的北门。城门对称设置,东、西4门相对应,由于宫城在北,北面2门与南面3门中的左、右2门对应。宫殿位于北部中央,其南面正门阊阖门与南墙正南门朱明门之间的干道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宫城正中南门有3道门,即阊阖门、端门、止车门,开创了宫城正门由多门构成的先河。宫城南半部也有由大殿构成的中轴线,即太极殿、昭阳殿,昭阳殿东有宣光殿,西有凉风殿。北部称为后宫,大殿很多,可能因地制宜,自由布设,最北部则为后园,即御花园。由此可见,邺都南城的宫殿布局,也为后来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布局开创了先例。由于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南城自兴和迁都之后,四民辐凑,里闾填溢。盖有四百余坊,然皆莫见其名,不获其分布所在。其有可见者有东市(东郭)、西市(西郭)、东魏太庙、大司马府、御史台、尚书省卿寺、司州牧廨、清都郡、京畿府”坊也就是居民区,北城称里,南城称坊,从此以后坊名就成为居民区的称谓。四百余坊自然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东、西二市的具体位置虽难确指,但对称布局却毫无问题。 邺都南城这种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特点,都渊源于邺都南城。尽管“邺都南城,其制度盖取诸洛阳与北邺”,但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开创了一代都城的新模式。“自高欢善之,高洋饰之,卑陋旧贯,每求过美,故规模密于曹魏,奢侈甚于石赵”,邺南城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都城之一,承前启后,为中国都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课本P45-p46,邺南城布局特点及其影响,全程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龟形城。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特点都渊源于邺南城。),特点:,影响:,平城自公元 398 年至 495 年为北魏都城。 天兴元年(398),拓跋珪称帝(道武帝),“天兴二年(399)迁都”于平城(山西大同)。 至太和十八年(494)拓跋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都 96 年。 平城是在汉代平城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有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初建都时,并无城廓,后来把原平城的西郊改为宫城,在宫城南面改筑为坊,大的坊可容纳四五百家,小的可容纳六七十家。魏书太祖纪记载:“天赐三年(公元406年),六月引沟穿池,广苑囿,规例外城,方二十里,分设市里,经涂洞达”。可见但是在宫城之南建坊里,与曹魏的邺城布局相似,这种布局对洛阳的改建和扩建也有一定的影响。,2.北魏都城平城的规划,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地处雁门关外大同盆地北部边缘,界于内外长城之间,三面环山,两边夹水,扼蒙古通晋冀鲁豫咽喉要道,是边陲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天兴元年(398 年)正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徙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平城)。”七月,拓跋珪自盛乐“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平城大规模地营建,实际上从拓跋珪晚年已经开始。天赐元年“冬十月辛巳,大赦,改元,筑西宫。”太祖还让迁徙来的居民大筑郭邑。因为城北有宫城,所以让外郭城从宫城南郭绕过。 献文帝拓跋弘在位期间,于城南建造了永宁寺塔,洛阳永宁寺塔即参照此塔建造。 平城经数代皇帝的大力经营,其城郭、宫室、市坊、街道等已臻于完备。平城“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闭坊搜检,以备奸巧”。 平城此时已有较为完备的里坊制度,后来影响了北魏、隋唐洛阳城和唐长安城的规划。,魏书莫含传载:“太祖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根。”可见平城的建设是仿效中原都城的规制。平城本身有门阙,有苑囿,“分置市里,经涂洞达”。都城周围也按照中原古老的“王畿”的概念,确定了大范围的“畿内之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京畿地域结构。 2003 年在大同市中心地带发现了北魏大型的夯土台基,东西长 44.4 米,南北宽 31.5 米,厚 1.7-2.5 米。这些表明市北部区域就是平城的宫城所在范围。,内城,即天赐三年(406)拓跋圭扩建平城时所建。 它是由市、里组成,面积“方二十里”(约 5 平方公里)。 内城是以中原都邑为蓝本,模拟对象为宫苑在北,市里在南的邺城。 内城主要是作驻扎卫军之用。 外郭城套于内城之外,大部绕于内城之南。 泰常七年(422)拓跋嗣(明元帝)又“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 与内城一样,“悉筑为坊”。 外郭城的城墙至今未能发现,根据水经注绘制的平城图,只见有方形的宫城和郭城,而未见内城。,平城的水系据水经注一书记载,主要有二条,即如浑水与武周川水。郦氏著水经注,旨在“因水以证地,而即地以存古”。水系与古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水经注载,平城基本上自北而南由苑、宫城、里坊三部分组成。1、平城的苑; 道武帝时曾筑鹿苑,“北距长城,属之西山,东包白登、南因台阴”。明元帝以后,仅见北苑、西苑、东苑之称,而不见鹿苑的记载。2、平城的宫城; 辽史地理志载:“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翎尚在。”辽时西京大同,即今大同城。城北元魏宫垣遗迹在辽时尚存。由此,我们可以基本断定从上皇庄至白马城一线往南,今大同城以北为平城宫城范围。 平城宫城有西宫、东宫之分,二宫范围历代互有消长。至孝文帝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宫殿群落,在水经注等书中留下了大段的描述,它们只有等待将来在考古发掘中去验证了。,平城外郭,里坊: 在平城宫城南部修筑里坊,始于道武天赐三年六月(406年),当时“发八部人,自五百里绪修都城。”缮修内容之一,即“规定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经涂洞达。”南齐书魏虏传说平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魏书中也多有里坊在官城南的记载,其与宫城的相对位置是肯定的。但其南到何处?却不得而知。一个原因是后世楼宇建筑林立,地面遗存早已荡然无存。另一个原因则是与平城当年本身也不断向南扩展有关。 平城里坊,大小不一,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到孝文帝执政时,“里宅栉比,人神狠凑。”京城内佛寺已达百所。其永宁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车服第宅”亦“奢僧无限。”魏书阉官中记载张佑时说:太后嘉其忠诚,为甲宅飨会。“宅成,高祖、太后亲率文武往燕令焉。”后又“亲幸其宅,造令百官”。宅院之规模,自可想见。至于平城外郭,史书中仅有明元帝于“泰常七年(422年)秋九月辛亥,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一段记载。这段记载仅仅是提供平城大小规模的一个参数,其具体位置,不仅今日不见,就是当年恐伯也很不健全。秋九月方动工,当年结束施工,时间自然有限。而且平城东有如浑水,北、西为苑,南面又不断扩展,郭城没有防卫上的功能要求,其坚固程度是不难想见的。所以,魏书世祖记说,到了太延五年(439年)时,“蠕蠕吴提来犯,侵及善无,京师大骇。(穆)寿不知所为,欲筑西郭门,请恭宗避保南山。”不到二十年,西郭连门都没有了。水经注中说:“白登,台名也,去年城七里。”,操场城的发掘 到目前为止,操场城以内考古发掘探明并已正式发表考古报告的北魏宫城内建筑遗迹有两处: 一处是大同操场城北魏 1 号遗址,此遗址上的原有建筑可能是宫殿建筑; 另一处是大同操场城北魏 2号遗址,此遗址上的原有建筑可能为太官粮窖.,宫殿建筑:大同操场城北魏 1 号遗址以及对其形制的讨论,北魏遗址主体是较为完整的大型夯土台基。根据其中出土的瓦件和脊饰的较高规格、台基较为宽大以及处于平城宫城的中部位置等情况,已被初步判定为一处北魏宫殿建筑遗址。此遗址夯土台基的西缘距操场城街 89m,台基南端距明清大同府城北墙 550m。,太官粮窖: 大同操场城北魏“2 号遗址”以及对其功能的讨论,2 号遗址”地层中也分别叠有汉、北魏、辽金及以后等三期以上文化层,其中包含 5 个地下圆缸形粮窖遗迹等的北魏太官粮储遗址是最重要的发现。北魏地层中还分布有与粮窖上部建筑结构有关的瓦件及 50 多个柱础石。这 5 座粮窖大小相当,平面均呈圆形,口大底小,底部铺木板,木板上残存有谷物,上口直径范围在 10.7m11.2m 之间,下口直径范围在 9m9.3m 之间,容积约在 186m200m之间。其中编号为 L201、L202、L203、L204 的 4 座由西向东呈一线排列,L205 位于 L204 的北部。,3、北魏洛阳城,北魏孝文帝元宏时,为了更便于统治全国以及进一步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决定将政治中心南迁。,北魏洛阳城的总体规划及特点 洛阳城始建于周代。东汉时平面基本呈南北长方形,城内原有南北二宫。公元 220年,曹魏于洛阳营建新都,加固城墙,废东汉南宫,集中宫室于北部中间位置。西晋亦以为都。北魏迁都洛阳后,在原址的基础上,对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洛阳的规划和布局直接借鉴北魏前期的都城平城。魏书莫含传载:太祖(道武帝)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阳、长安之制。在营建太庙和太极殿的时候,曾派将少游到洛阳,“量准魏晋基址”。,规划分析 1.总体规划 继承曹魏邺城,宫室集中,单一宫城 宫、城、廓三重环套,“择中”,“王者居天下之中” 发展营国制度(曹魏邺城)强调中轴线主导作用的传统 左祖右社 市南宫北(前市后朝),2、分区规划,3、规划方法继承营国制度井田方格系统的传统方法,里坊面积一里(300步)见方-以里画方,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的南北两宫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修建,四面筑墙,南北长1400米,东西宽660米。宫城的正门:阖闾门开在南墙近西端处,正殿太极殿位于宫城的前部,正对闾阖门。由于宫城的定位和南宫已废弃,在广莫门和平昌门之间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北的横街。建春门和阖闾门之间的横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所,北半部为后妃寝宫所在。由于新建的西阳门与东阳门对直,有了一条在宫城南墙外横贯东西的大街,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部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林,南部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旋的宅邸,由于宫域的南门阖闾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阖闾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成为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被移入城内,与太尉府、司徒府等中央官署皆分布在宫城外的铜驼街的两侧。,洛阳城在规划中避免了汉魏洛阳城宫殿区设计分散、交通不便利等不足,又结合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标来设计新都洛阳城,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采用单体宫城结构且南北长、东西窄;开创了宫、城、郭的三重规划体制;改变了西汉时在都城北部设市的所谓的“面朝后市“的传统;将皇族居住区与贫民居住区分开;将市场分门别类安置;将绿色景观建筑在城市的宫殿、园囿、寺庙中;按照择中的传统,将宫城建立在城的中间;沿用中轴线的对称的设计理念;外郭城延伸至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等规划特点。宫城的规划与布局: 据水经注的记载分析,北魏的宫城主要依魏晋之旧。是在东汉和魏晋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设置为单一的宫城,废除原来的南、北二宫制。宫城平面成一规整的长方形,四面筑围墙,南北长约 1400 米,东西宽约 660 米,面积约 1 平方公里, 占北魏洛阳内城的 1/10。宫城被阖闾门与建春门之间的东西街道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朝会宫殿区,北部为后廷寝宫区。 四面设宫墙,宫城设 4 门,东、南各设 1 门,西设 2 门。宫城内夯土基址密布,正殿太极殿位于宫城前部,即今金村之南俗称“金銮殿”的地方。其夯土基址东西长约 100米南北宽约 60 米,高约 4 米。其位置并不严格地处于宫城中央,而是在宫城中部偏西。这是迁就旧城街道、城门格局的结果,即沿用并改造东汉洛阳的小苑门大街为都城新的中轴线铜驼街。在太极殿南 500 米处,即宫城南正门阊阖门遗址。该门址已经发掘,城门地面台基东西长 44.5 米,南北宽 24.4 米,台基上的建筑由三门道、门道间的东西间墙和东西门道两侧的东西墩台组成。中门道面阔 6 米,东、西门道面阔 5.7 米。阖闾门、阙的基本规模与形制是沿用魏晋时代就已经建造好的城门、阙基址而形成。,内城的布局大体如下:宫城位于全城的中心部位,昭示着君权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宫城外东侧置太仓、洛阳

    注意事项

    本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