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发展心理学5婴儿心理的发展ppt课件.ppt

    • 资源ID:1320681       资源大小:7.20MB        全文页数:16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发展心理学5婴儿心理的发展ppt课件.ppt

    1,本章要点,03岁,婴儿期(infancy) 婴儿生理发展及心理学意义 婴儿认知的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发展,2,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心理学意义,生理发育 动作发展,一、婴儿的生理发展,(一)大脑发育 主要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看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脑重和头围大脑皮质,3,4, 脑重量的增加,新生儿脑重约350-40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 脑重量随年龄而增长,增长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第一年脑重的增加最快;6个月时达700-80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达800-900克;24个月时增至1050-1150克左右,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接近成人脑重范围;此后发育变慢,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5,头围,婴儿头围在刚出生时已达到34厘米,大约是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达48-49厘米;以后的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达52厘米。小头畸形头围过小,新生儿小于32厘米或3岁后仍小于45厘米;巨头畸形头围过大,新生儿超过37厘米。,6,大脑皮质结构的复杂化,胎儿在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经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到2岁时,脑各部位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大脑;,7,大脑皮质结构的复杂化,脑重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8,婴儿大脑皮质发育外形,9,10,婴幼儿期大脑神经网络的变化,出 生 1个月 3个月 15个月 24个月,(一)大脑发育,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脑电图皮质中枢大脑单侧化 (两半球机能的专门化),11,脑电图,5个月的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的胎儿呈现与新生儿一样的脑电图;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新生儿出现的6次/秒的节律波群被认为是波的原型,表明新生儿皮质神经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熟的。,12,脑电图,出生后5个月时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皮质下抑制;5-12个月,外部刺激引起诱发电位发生变化;12-36个月,脑电活动逐步成熟,在安静状态下脑电节律达到7-8次/秒;觉醒状态下, 波增多。,13,皮质中枢,大脑皮质是大脑半球表层的灰质,它由神经元的细胞体、神经纤维及神经胶质构成,乃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皮质中控制头部及躯干运动的那些部分先行发展,而后与肢体控制有关的皮质部分才开始发展。随着皮质的发展,婴儿的不随意反射越来越少。高级智力活动进一步发展。,14,15,大脑单侧化,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最近30年脑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的高度专门化,主要表现在:-左半球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负责积极地情绪体验-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负责消极的情绪体验。,16,17,(一)大脑发育,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婴儿脑的可塑性 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育并不单纯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与早期经验结合的产物。 早期经验的剥夺或营养的缺乏均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婴儿脑的修复性,18,19,(二)身体发育,婴儿期的身体发育很快,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个体达到成熟以前的生长发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0岁到2岁,迅猛发展。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迅速,变化极大。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20,从出生到成年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头只长了1倍,躯干增长2倍,上肢增长了3倍,下肢增长4倍,21,从胎儿到成年人的生长发育,身高和体重,刚出生,约50cm;约3.3kg第一年内身高增长25cm左右; 体重增加2倍第二年内增长10cm左右研究发现,新生儿身高与其成年后身高没有密切关系,22,23,身体发育,青春期出现第二个发育高峰期。 身高年增加一般为6-7厘米,体重年增加一般为4-5公斤。以后增长速度又开始减缓,直到发育成熟,骨骼钙化完成后,身高停止增长。,二、婴儿动作发展,(一)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的发展分行走动作(大动作)和手的动作(又称为精细动作)的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 。1、行走动作(对身体动作的控制)的发展 俯卧时能抬头,然后坐着时头能垂直,最后仰卧时能抬头。,24,翻身和坐(躯干部)爬行(腿和脚) 着地滑行(婴儿坐着,用手臂和腿推着身体前进) 匍匐爬行(腹部蠕动,用手臂带动身体前进,两条腿拖在后面) 用膝盖和手爬行四肢爬行(最早约在8个月时才能用手和脚作) 走(1岁左右能扶着东西走,14个月时能独立走几步,一般在1岁半时能自如行走。),25,2、手的动作首先,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其次,儿童在抓握动作中,逐步形成眼手协调,即视觉和触觉的协调运动,26,27,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28,29,01.3.8,30,31,32,33,34,(二)动作发展的原则和规律,儿童身体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近远原则(由近及远)。 头尾原则,即身体各部分的发展必须从头部延续到身体的下半部。 头部颈部躯干下肢近远原则,个体发展是从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 离身体的中轴线近的部分先发展,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35,36,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37,38,39,大动作的发展,头颈部控制左右转头竖直抬头俯卧状态侧抬头躯干控制爬行动作行走动作跑、跳,40,精细动作的发展,抓握动作的发展绘画和写字动作的发展自理动作的发展,(三)动作发展的训练,为了发展早期的儿童运动,鼓励和实施有计划的动作训练有很重要的意义;动作训练对儿童动作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无限的;因此,动作发展的训练只能是适合于生理上的成熟相匹配而进行,41,42,格赛尔做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说明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43,(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1、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早期心理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例:婴儿手的抓握动作 是婴儿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44,(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心理的发展是由外逐渐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3、从个体心理的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在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45,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扩大了认知范围 增加了与周围人主动交往的机会 为发展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46,47,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注意的发展(视觉偏爱法) 记忆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一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儿在刚出生时,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感觉都有了很大发展。当婴儿主动地对刺激进行组织和解释时,就是知觉能力的反映了。,48,49,一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1、视知觉 2、听知觉 3、空间知觉 4、物体知觉 5、多通道知觉,50,1、婴儿视知觉的发展,婴儿的视敏度 5、6个月时已达成人水平 婴儿的视觉集中(凝视) (双眼对近物的注视,即视觉适应能力的发展) 颜色视觉 出生后即刻发生,4个月时达到成人水平,喜欢纯正的颜色。,51,视觉敏锐度与对比敏感度,1個月的小孩,2 個月的小孩,3個月的小孩,成人,52,53,一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1、视知觉婴儿颜色视觉研究 A、视觉偏爱法 B、测量脑电图 C、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出生后4个月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要给予训练看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54,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或消失的现象。去习惯化是:由于新异刺激的出现,使个体对该刺激的注意又恢复到原始水平的现象。,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者想考察56个月婴儿分辨两张照片的能力。一张是婴儿照片,另一张是一个光头男人的照片。在实验的第一段时间(习惯化阶段),给婴儿看那张婴儿照片;之后在第二段时间(去习惯化阶段),给婴儿出示婴儿和光头男人两张照片。结果发现,婴儿花更多的时间注视那张光头男人的照片,这表明,婴儿记住了那张婴儿照片,也发现了光头男人照片对他们来说是新的。,类似的研究使心理学家发现新生儿和婴儿可以分辨和记忆各种不同的光线、声音和气味。例如研究发现,一个早产5周的新生儿在出生6天时可以记忆视觉刺激。到6个月时,婴儿只需510秒就能对刺激进行辨别。3个月婴儿对视觉刺激的记忆可以保持24小时,一周岁时可以保持几天,有时对非常相似的刺激物,如人的照片,记忆可以保持好几个星期。,57,视觉偏爱法,视觉偏爱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范茨创立的一种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技术。他运用此方法的目的在于考察婴儿能否在视觉上区分两种刺激。即是否具有视觉分辨能力。视觉偏爱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视觉刺激分辨研究中,大大丰富了儿童视觉发展的研究。,58,59,2、听知觉,听觉刺激分化能力 出生8-10天能听出母亲声音 声源判断能力 刚一出生几秒种就能对头部 左或右的声音的转头反应1岁时,大体达到成人水平,3、空间知觉,方位知觉 婴儿主要靠视觉、听觉来定位;6个月前主要是靠听觉定位距离知觉 视崖实验 深度知觉是先天的还是经验的?,60,61,视崖研究距离知觉,62,视崖实验,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是吉布森和沃克(GibsonWolk,1960)首创的视觉悬崖(visual cliff,简称视崖。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63,视崖实验,吉、沃(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 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视崖深度是26 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64,视崖实验,而1米时,则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沃克(Wo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 cm时,68的79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则只有23。,65,66,视崖实验,结论:(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递增在不断发展;(3)9个月以前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 cm(4)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67,视崖实验,沃克等(1966)认为,对深度的恐惧来自婴儿早期的跌落经验。这种特殊的经历的后天积累(学习)导致了对深度的恐惧。目前,对婴儿的深度恐惧产生的原因解释争论激烈。,68,4、物体知觉,形状知觉 婴儿3个月一具备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8-9个月前,获得形状恒常性大小知觉 4个月前婴儿已具备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6个月前能辨别大小,69,70,对物体的整体知觉,71,5、多通道知觉,多通道知觉是指婴儿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的能力。 如:2、3个月婴儿会自动地将头转向声源,看见近旁有趣的物体想去用手抓。 奶嘴辨别实验(MeltszoffBorton,1979),72,5、多通道知觉,当婴儿能通过多通道接受信息以后,他们便能更快地从不同方面了解外部环境。多通道知觉方面的能力显示了婴儿复杂的能力;多通道知觉能力是未来智力水平的预测因素。(婴儿-11岁),73,二、注意的发展,1、注意选择性的发展越来越偏爱复杂的刺激婴儿偏爱:弯曲的线段超过直线;不规则图案超过规则图案;同心圆超过非同心圆刺激;对称性图案超过非对称图案。,74,75,76,77,78,婴儿对对象的统一的整体特征的知觉在三个月时就已经出现了。35月的婴儿还能够从运动着的对象中获取图形结构的信息。23个月的婴儿开始注意图形模式的内部结构,这意味着图像识别的开端。这时非常喜欢看正常人的面孔,而不喜欢那些五官被颠倒摆放的面孔。,二、注意的发展,2、婴儿的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共同注意: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认知能力,它的发生包含了一系列分化与协调的过程。婴儿既要关注他人,又要关注目标物,还要将在空间上完全分离的他人与目标联系起来,利用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将注意指向第三个物体。3、一岁后,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制约、影响婴儿的注意活动。,79,80,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81,三、婴儿记忆和学习的发展,记忆的发展 01岁 条件反射建立 客体永久性 13岁 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忆刚刚萌芽 再认 回忆 延迟模仿(12个月后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三、婴儿记忆和学习的发展,1、记忆的发展(1)1岁以内的婴儿已有短时记忆(或短期记忆),甚至也有了长时记忆,即信息经多次重复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2)婴儿语言的发展给13岁儿童的认知带来许多重要的变化。,82,如:,符号表征能力的产生,再现和模仿能力的迅速发展,延缓模仿能力的产生等等。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而延缓模仿的产生则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83,84,例:,新生儿即开始有最简单的记忆,如对妈妈抱成吃奶姿势的记忆。只要抱成这一姿势,小儿即会四处寻找奶头。23月时,如果注意的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小儿会用眼睛寻找。45个月能记住母亲和其他亲人,但此时的记忆能力只能保持几天。随着月龄的增加,记忆时间将越来越长。,85,小儿在12岁后,随着言语的发育,记忆能力逐步增强,能记住自己的盥洗用品、玩具和几个小朋友的名字。2岁半时能记住儿歌和童谣。记忆再现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如23岁的小儿和父母分开几个月后仍能认识。,86,三、婴儿记忆和学习的发展,有意识记的萌芽是和言语的发展、词汇的扩大直接相联系的。 这一时期,婴儿不但可以记住成人的一些简单的委托,并付诸行动,而且可以记住一些歌谣、故事等。,三、婴儿记忆和学习的发展,2、学习的发展一出生的表情模仿表现出明显地认识环境中某种特定的联系;6个月,认生,再认能力增强;10-12个月,已能进行基本的数概念学习,87,88,四、婴儿思维发展,朱智贤 1-3岁 直观行动思维皮亚杰 0-2岁 感觉运动思维,其基本特点是:这种思维与婴儿的感知觉和行动密切相联系,婴儿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与此同时,由于婴儿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间接性;2.5-3岁,是儿童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89,威拉茨(Willatts, 1985)和布伦纳(Brenner, 1985)等人对婴儿用支持物够物行为进行的研究表明:7-8个月的婴儿能根据不同情况的任务而调整自己的够物行为;9个月婴儿在用支持物够时已很少犯“A、B错误”。http:/,四、婴儿思维发展,四、婴儿思维发展,近年研究表明: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在婴儿早期(至少3个月前)已产生, 并贯穿整个婴儿期。6个月时婴儿已经能进行模仿;12个月以前已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并获得了手段目的分析策略。,91,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语言不仅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且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其作为交流工具的职能。 言语过程: 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92,93,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理论,94,言语发展理论,习得论 (或经验论),相互作用论,天赋论,95,言语发展理论天赋论?,移居美国的年龄和成年时英语语法成绩的关系,96,言语发展理论相互作用论,97,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言语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斯金纳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认知学说 皮亚杰: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98,言语发展理论,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评价:“LAD”只是一种假设;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人工野孩”作为言语获得基础的这种先天机制,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刺激下而被激活,否则就会失败。,99,言语发展理论,模仿说(阿尔波特,班杜拉等)评价: 在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有各种类型的模仿在起作用。即时的、完全的临摹;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延迟模仿(有变形和创造性因素)选择性模仿,100,言语发展理论,争论焦点在于:人类个体的言语是先天的还是后天获得的?是被动学习的还是主动创造的?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言语发展理论,事实上,言语发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的活动过程。,101,102,二、婴幼儿言语的发展,103,言语发展的主要内容,言语知觉听、读 言语表达说、写 语言的构成要素 语音 语义:词汇与语法(词法和句法) 语用:流畅表达与适当沟通的能力,主要是掌握交流与沟通的规则。,104,言语发展的阶段,前言语阶段(0-1岁左右,言语准备时期) 言语形成阶段(1-3岁左右,词汇和语法的获得) 1-1.5岁,单词句期 1.5-3岁,多词句期,105,(一)婴儿的前言语发展,我们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前言语阶段。 研究表明,婴儿的第一个词语大约产生于10-14个月之间(Bates,1976;Greenfield&Smith,1976;McCarthy,1954;Nelson,1973。),106, 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一般分五个阶段:初步的听觉反应期(胎内58月) 语音偏爱期(新生儿期) 发音游戏期(24个月) 语音修正期(59个月) 呀呀学语期(912个月),107, 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卡普兰等研究(1971): 出现嗓音-哭叫(新生儿期) 出现咕咕声(15、6个月) 出现咿呀语声(610个月) 开始发出规范语音(11个月后), 语音的前言语发展,我国吴天敏、许政援(1999)分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但音节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多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108,109,前言语交流的发展,(美)贝茨(E.Bates,1975年)研究:婴儿19个月开始,有用特定声音或姿态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 表现为: 1)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 2)前言语交流的指代性; 3)前言语交流的约定性;,110,(二)言语的发生,1、婴儿言语理解能力的发展2、婴儿言语的发生 1)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9个月)对第一批词进行生态学研究发现,它们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即它们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景(场合)下发生(或出现)的某一特定事物,还不具备概括性意义 2)词语的获得和运用(10-15个月) 3)单词句的发生和发展(10-15个月期间,平均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巴雷特等1986年纪录到得第一批真正的词语,111,112,(三)言语的发展,1、双词句的生成(18-24个月时发生) 19个月时,词汇量50个;之后快速增长,当词汇量有200个时,就开始组合,产生电报句 双词句的生成原则: 中轴开放式、范畴对应式规则,中轴开放式:用一个词做主词,前后都可以联结,联结一个关于事物、动作或属性特征的词,组成主词句。 如:“那书” “嘿,气球” “更多牛奶” “没了饼干”,113,范畴对应式规则:生成双词句的前后两个词分别来自不同的范畴,即在种类和性质上要截然不同,从而组成电报句。前后词可以千变万化。如:“踢皮球” “妈妈午饭” “走街上” “乖乖推” “妈妈袜袜”,114,(三)言语的发展,2、语法的获得20-30个月时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6个月,已基本掌握母语得语法规则系统存在过度规则化现象,即僵硬的使用语法规则,115,小结,早期言语的共同特征:第一,简单化( 如:电报句)第二,理解语法关系,但还不完全会使用第三,把词的意思过分窄化第四,把词的意思过分延伸第五,语法过度规则化,116,117,第四节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发展,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婴儿情绪的社会化婴儿的依恋婴儿的社会交往婴儿自我的发展婴儿个体差异的最初表现,118,一、最初的情绪反应,婴儿的情绪发展,从主要决定于生理满足和身体健康的情况,发展到开始有了较复杂的情绪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最初的情绪反应,华生的观点: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伊扎得的观点: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迹象: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119,120,随着婴儿的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121,122,123,124,婴儿情绪发展特点,笑自发性的笑(05周)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周3.5月)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5月后)哭完全生理性的哭应答性、反射性到主动性的哭,125,兴趣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03个月)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49个月)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恐惧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一)社会性微笑(二)陌生人焦虑(三)分离焦虑(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126,(一)社会性微笑,自发性的笑(05周)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周3.5月)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5月后),127,128,(二)陌生人焦虑,6-7个月时,见到陌生人开始害怕8个月时,明显怕生陌生人焦虑的发生以及反应强度与情境有关 父母是否在场 距父母地距离 环境的熟悉程度 陌生人的特点、距离,129,(三)分离焦虑,6-7个月,产生分离焦虑8个月时,表现明显抗拒特定对象的离开14-18个月时,达到顶峰分离焦虑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上的一个转折,它与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应付环境的能力有关。,130,(四)婴儿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索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即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131,132,三、婴儿的依恋(attachment),依恋: 是婴儿与主要养育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婴儿主要是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照顾者建立起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对于婴儿心理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133,依恋,依恋具有三个特点: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134,(一)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鲍尔贝(Bowlby 1969)把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812周)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36个月)特定的情感联结时期(6个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 1907-1990 关于依恋的假设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136,(二)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Ainsworth 1978)等人采用陌生人情景程序(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的技术调查婴儿的依恋。依恋可分为: 1)安全型依恋(约65%-70%) 2)矛盾型依恋(1015% ) 3)回避型依恋(20%),137,美国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 (1913-1999)陌生情境试验198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39,(三)依恋的原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儿童的特点文化因素,140,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而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致地予以满足。根据儿童需求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141,依恋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不同理论学派有不同的解释 -习性说 -精神分析学说-我爱你,因为你喂养我 -学习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奖赏我 -认知学说-爱你,我必须知道你的存在,142,(四)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影响着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 影响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包括同伴关系) 影响认知的发展2.缺乏正常依恋关系的后果 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其智力、社会适应、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婴儿依恋类型是成年后与人交往的雏形)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143,四、婴儿的社会交往发展,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独立个体,儿童一开始就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并积极地进行着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正是在社会交往中,儿童的各种社会交往的信号和技能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144,(一)03岁儿童与父母交往的特点,1.与母亲的交往-依恋关系2.与父亲的交往 交往内容上与婴儿游戏 交往方式上身体运动 游戏性质上大动作和刺激性游戏,145,(二)婴儿的同伴交往,1、婴儿同伴间的交往的阶段客体中心阶段(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简单互动阶段(出现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互补性互动阶段(出现合作游戏、互补互惠行为)婴儿的社会交往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以后发展为相互模仿、互补的社交技能。,146,我上新幼儿园了了,147,2、影响婴儿同伴交往的因素,1.亲子交往经验2.玩具和物品3.同伴间的熟悉性4.婴儿自身的个性、行为特征,3、婴儿同伴交往的意义,促进婴儿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促进婴儿的社交行为向积极方向发展促进婴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婴儿个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发展有着积极作用,148,五、婴儿自我的发展,自我的发展是婴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儿的自我认知是在与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标志。,149,五、婴儿自我的发展,1、自我的产生出生到半岁,在与照料者互动中开始区分“自我恒定性”和“他人恒定性”; 6个月后,有可能体会到自我效能感,自我系统开始形成; 1岁以后,逐渐能区分自己和他人,150,五、婴儿自我的发展,2、自我识别 18个月左右,表现出“自我识别”,这是自我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自我识别出现后,有意识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尊、自主感随之出现18-24个月,发展出对自己身体特征和能力的觉知3、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自豪、内疚、移情等)4、自我控制能力出现且不断增强(延迟满足等),151,玛格丽特马勒的幼儿自我发展,儿童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经过大量细致的观察,将幼儿自我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正常自闭期:从出生到1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他需要抚摸和照顾,但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简单世界里。 正常共生期:2个月到6个月大,这个阶段的婴儿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体。 分离-个体化期:6个月到36个月大,婴儿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分离-个体化期是一个微妙、复杂而多变的心理过程。马勒又将它分为四个亚阶段:身体分化期、实践期、和解期和个体化期。分离:主要指自我与客体区分的过程。 依靠分离过程,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与母亲是分离的。个体化: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个体的能力。,153,1、身体分化期(610个月)。婴儿从身体上意识到,妈妈是另一个人。 2、实践期(1016个月)。婴儿会走了,他热情地探索周围世界,开始爱上自己,觉得自己非常强大,对妈妈好像不再那么依恋,这像是一个背叛期。,154,3、和解期(1624个月)。实践期最后让幼儿备受挫折,他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于是重新依恋妈妈,比以前更依恋。妈妈成为幼儿探索世界的安全港湾。4、个体化期(2436个月)。如果妈妈既积极又尊重幼儿自己探索的需要,而且一直保持这个形象,那么,幼儿就会认同妈妈,他心中就会有一个“积极妈妈”,同时,也就找到了“积极自己”。幼儿阶段成熟的分离将会帮助青少年度过青春期危机,从而,形成独立成熟的人格。,156,六、 婴儿个体差异的最初表现,(一)早期的个体差异 (二)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157,(一)早期的个体差异,托马斯等人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1980): 1、容易型(大约40%) 2、困难型(大约10%) 3、迟缓型(大约15%) 4、平均型(大约35%),158,儿童气质的维度,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在1956年发起的、持续30多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确存在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九个方面。即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的九个维度。通过父母访谈得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的信息。,159,儿童气质的维度,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 节律性(Rhythmicity) 分心性(Distractibility) 探究和退缩(Approach/withdrawal) 适应性(Adaptability)注意广度和持久性(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 反应的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反应阈限(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心境的性质(Quality of mood),160,(二)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1、影响亲子相互作用2、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同,

    注意事项

    本文(发展心理学5婴儿心理的发展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