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历史选修内容教学策略ppt课件.ppt

    • 资源ID:1319755       资源大小:268.50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选修内容教学策略ppt课件.ppt

    历史选修内容教学策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课标要求 本模块共学习古代、近代社会发生的九大典型的改革:,学习的目标:,1、了解九大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影响;2、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3、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 的多样性;4、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 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 开放的伟大意义;5、初步总结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二)教材特色,1 教材对课标进行再创造,体现文明 史观、全球史观 2 教材高于课标要求,对课标某些内 容进行了增补 3 教材弹性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 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三)教学基本思路,教学要素每一项改革的教学都可以包括七或者八个要素:1、改革背景(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环境)2、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科技)3、作用(进步作用、消极作用)4、评价5、特点6、成败原因分析7、比较8、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基本方法1用生产力标准和文明史观指导教学2一定要结合必修部分所学知识3归纳总结改革的时代特征4总结改革成败经验教训5认识改革的价值,学习改革者的精神6指导学生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7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充满了复杂性 与多样性8要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1)教师布置参考性预习提纲(2)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题,绪论一、改革的定义 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上层集团为完善制度而倡导的,采取相对和平、渐进手段,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的活动。二、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 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民族改革、宗 教改革和综合改革。(3)从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三、改革的背景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四、改革的成败原因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管仲改革、魏文侯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失败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五、规律性的认识或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 2、成功的改革首先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及其代表者的发展需要。 3、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会一帆风顺。 4、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过程中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为自己铺路开道,所以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6、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道路。 7、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新的改革必须借鉴历史。 8、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于改革之中,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梭伦改革,1、结合必修一第5、6课内容,考查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比较。2、注意雅典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体现了雅典政策的连续性,又体现了杰出历史人物和人民对于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3、希腊民主政体的本质、对后世的双重影响,注意同西方近代民主政体进行简单的比较。,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变革时期,而且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要把商鞅变法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和认识。2、商鞅变法合同时代的梭伦改革的比较。主意着眼点是二者如何适应了当时的国情,最终取得了成功。3、商鞅变法和我国古代其他改革的比较。从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分析。4、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推动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伟大转折,地位重要而有代表性,在高考中有着突出位置。,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的背景 : 将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背景相比较,强化同学对两种完全不同的国情、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和文明模式的认识。,商鞅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强兵”,但国是“一家之国”,而不是人民共和的“大家之国”, “富民”的根本目的是强一家之国;“法”是将君主及其利益集团意志的合法化,它对贯彻法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张是进步、有力、高效的。“法”对人民的残酷性显而易见。“连坐”、“轻罪重刑”、“燔诗书而明法令” 是不折不扣的恶法,破坏了支持变法的社会基础,激化了社会矛盾。法是一柄双刃剑。,变法的效果:“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从后来秦国不断打败六国,最终统一天下的情况看,变法的成果也是不容否认的。但是这种法制只适应于战争环境。到了和平环境中就显得太严苛而不近情理了。至于怎样看商鞅的下场“五马分尸”,是因为法的残酷还是反对力量的强大,矛盾的尖锐,让学生评说。,梭伦改革的结果及其影响:注意三个问题 一个是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模式的影响,总结在希腊文明史上,“法”的精神的地位。一个是它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把梭伦改革的影响与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一个是梭伦改革的结果和他个人的下场则更值得深思.他不期望为雅典人制定“最好的法律”,而是制定“他们愿意接受的最好的法律” ;而他的人格魅力也是我们要向学生介绍的。“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孝文帝改革,1、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通过与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等相比较,认识孝文帝改革的特点。3、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次很有特色的重大改革,不论从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是从社会转型、民族融合、制度创立等都值得借鉴与研究。注意和商鞅变法或梭伦改革进行比较,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上找出异同点。,改革的结果和评价:其一,鲜卑族完成了生存方式的转型,从游牧民族定居下来,成为农业民族;其二,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结合课文小字的内容);其三,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封建制度的建立以及支撑封建制度的儒家文化的全面引进与发展.其四,民族之间的融合,中华文化的壮大和“胡风”的注入。,争鸣 改革学到了汉人的繁琐腐朽,而丢掉了勇武质朴。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使学生明确这种观点未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是错误的。,讨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土地制度问题1、背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北魏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着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2、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3、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作为封建社会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内容、历史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一败一成原因的分析。3、王安石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联系当今的改革开放,体会其现实意义:当现实需要调整时如何进行改革调整,应避免哪些问题的出现,如何使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如何克服阻力坚持下去等。,王安石曾写出诗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请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同:直接目的是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遭到反对派的迫害 变法对生产关系做出调整,有利于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异: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进期, 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弘治危机时期 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是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是对封 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的局部调整与变革 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欧洲的宗教改革,1、欧洲宗教改革前天主教会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明确以“宗教”为改革切入点的特性,了解其复杂性、多样性。2、把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进行对比。,俄国农奴制改革,1、掌握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认识改革的进步性、局限性和历史影响。2、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如何促进了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讨论农奴的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暗杀?俄国推行了改革,为什么还得走向革命?专制沙皇的身份要进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这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从中分析俄国的政治改革为何缓慢?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社会进步的关系。从中分析改革后还要进行革命的必然性。俄国农奴制改革,实际上是沙皇进行的现代化改革。俄国的现代化改革应该说有两个大障碍,一是农奴制,一是沙皇专制。而沙皇的问题只能由革命来完成。,1. 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有下列两种观点:观点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观点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请回答: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同意观点一。因为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同意观点二。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其表现为:最好的农田为地主所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份地少,而且还要交纳高出地价数倍的赎金。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他们大多数无法独立经营,只能向地主租地、借款,失去的枷锁又重新戴上。从政治上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所以说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掌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2、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对穆罕默德阿里进行客观评价。3、穆罕默德阿里改采用工业文明的成果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其性质类似于中国的洋务运动。4、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同处于工业文明影响下进行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进行比较。,明治维新,1、掌握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主要过程和内容及其历史地位。2、把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3、联系时政热点,分析民主政治建设、教育建设、中日关系的发展等,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问题: (1)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参考答案:“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思考: 1、明治维新为什么能成功? 2、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3、俄国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4、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思考:明治维新为什么能成功?(1)时代和国际环境因素。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国内因素。政治体制:封建领主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维新派的尊王倒幕号召,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和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以大阪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易于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技术在日本传播快、普及早,并与自身民族文化融合,对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改革的主观因素。领袖人物:改革派骨干多为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具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方针正确:长州、萨摩等藩,采取割据富强的方针,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人民群众:重视利用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国家政权:明治政权掌握在改革派手中,改革成为基本国策和政府的一致行动,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思考;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1)英国工业革命是手工工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具体表现为: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 通通讯事业。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 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 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 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u 俄国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点(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 而被迫进行改革。(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3)内容: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不同点:(1)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u 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相同点: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影响: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 式军队和学堂。不同点: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结果不同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戊戌变法,1、掌握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维新运动兴起的表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2、注意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比较,从各个侧面探究戊戌变法失败而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 (1)国内背景:(2)国际环境明治维新:(3)领导者(4)参加者(5)政策措施的实施,u 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 (1)国内背景:日本封建统治相对中国来说比较薄弱(2)国际环境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3)领导者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戌变法由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4)参加者明治维新:反幕府的藩国、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5)政策措施的实施明治维新:实行了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幕府统治被推翻后,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戊戌变法: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各级官吏(除了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外)都不敢真正推行变法,而只是阳奉阴违、静观政局变动。,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专制和民主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必然阶段; 民主思想是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的前提;民主不是统治者的恩赐,而是人民群众(包括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近代社会中诞生的资产阶级民主至今也是一种不完善、不彻底的民主;民主制度的产生与出现,同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基本无关,它只同民主力量与封建专制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有关。,教材的核心线索是近代世界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东西方的实践过程。该线索分成两块:一是近代民主思想的线索,二是民主革命的实践线索。二者之间密不可分。英国的革命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实践源头、而后的近代民主思想又为法国、美国等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和实践又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源头和实践的借鉴者。,斗争焦点,国家权力的本源人权的本质公民的权力与义务统治国家的基本体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统治者产生的基本原则权力结构框架,选修二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一课中,课标内容要求: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必修3理性之光课标内容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英国的民主斗争实践,选修课的课标内容要求: 1、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 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 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 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 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2、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 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 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必修1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中,课标内容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选修课线索非常明确,体现出了英国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影响。而必修一则主要侧重于民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对民主斗争的过程则忽略不提。从历史角度分析,二者是因果关系。很明显,选修和必修的课标要求在内容上有一定重复,但角度不同。教师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去整合。,专题一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专题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专题三 美国独立战争和民主宪政的扩展,专题四 法国大革命和共和制的确立,专题五 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专题六 中国辛亥革命,专题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一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一、专制主义理论 1、背景 王权的分散 王权的加强 2、主要主张君权神授 君权至上 3、意义 积极 消极,二、近代民主思想 1、产生原因历史因素 根本因素 2、主要主张 斯宾诺莎 洛克 孟德斯鸠 卢梭,思考题: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区别 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孰优孰劣,专题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历史传统 经济基础 思想基础 根本原因 2、进程开始 内战时期 共和国时期 护国主时期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结束,3、影响英国 世界 4、特点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 1、确立权利法案 2、发展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议会改革 两党制的演变 3、英国民主政体的特点 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专题三 美国独立战争和民主宪政的扩展,一、独立战争 1、背景 2、进程 独立宣言起草者、内容、意义二、民主宪政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背景 2、内容 3、意义,二、民主宪政的扩展 1、早期民主改革 2、由法律保障的公民权 三条宪法修正案 3、黑人民权斗争,思考题:比较美国、英国政体(列表),专题四 法国大革命和共和制的确立,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 2、进程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 吉伦特派当权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雅各宾派的统治 恐怖政策3、尾声 拿破仑的统治 上台 称帝,二、共和制的确立1、政权更迭 波旁王朝复辟 七月王朝统治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2、确立 1875年宪法3、原因,思考题:法国共和制确立历经艰难的原因,专题五 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一、欧洲早期工人运动1、概况 三大工人运动2、英国宪章运动 背景、过程、影响二、共产主义者同盟 背景、建立、纲领、实践三、第一国际的斗争 成立、影响,四、巴黎公社1、背景 民族危机加剧 阶级矛盾激化2、政权形式3、措施4、特点五、第二国际 比较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思考题: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专题六 中国的辛亥革命,一、中国的民主思想1、萌生条件 民族危机每加深一层,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就前进一步 2、发展历程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 革命派 孙中山二、共和国的建立,1、背景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2、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帝制终结三、共和制的确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2、遭遇挫折 3、评价,思考题:选择近代史上杰出人物的事迹,诠释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片头主题曲的歌词,专题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解放区的民主政治 1、三三制原则 含义 意义 2、陕甘宁边区政府 3、普选制度二、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1、双十协定的签订 背景、确定的原则、意义 2、政协会议的召开 3、第二条战线,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抗日战争时期 目的、内容、意义 2、解放战争时期 目的、内容、意义四、建立新中国的准备,思考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政策的依据,谢谢大家,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选修内容教学策略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